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评论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2022-03-18张琳
张 琳
(宿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就立德树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在此指导思想下,教育部于2020年5月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课程思政改革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高校针对新闻人才的培养也应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目标。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中宣部下发《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明确提出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推行课程思政[2]。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实务课程,十分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政治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从而实现新闻评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
一、新闻评论课程思政的意义
从本质上看,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强调高校所有课程都应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高校所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做到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3]。在课程思政理论指导下,新闻评论课程思政改革应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专业知识学习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督促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结合新闻评论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撰写新闻评论时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协同发展,寻找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政知识体系的接触点。这一要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是一致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要求
2018版《新闻传播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我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培养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4]。新闻传播学类的国家标准与课程思政理念不谋而合,培养讲政治、精通业务的新闻专业人才,方能符合新时代新闻媒体单位的用人需求。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实务类课程,应努力按照国家标准对学生进行引导,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中。学生不仅应掌握新闻评论的概念、属性、功能、基本类型、结构等理论知识,更要从正确的政治立场出发,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发挥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真善美等方面的作用。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学专业服务地方的素质要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服务于当地政府机构、报社、电视台以及新媒体公司,不仅需要掌握新闻学专业的各项知识技能,而且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新闻评论教学环节,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育人和育才协同并进,培养一批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的复合型新闻学人才。
二、新闻评论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21世纪以来,全球媒体格局和传媒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新闻评论后备人才的政治信仰、爱国信念、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教学实践角度出发,新闻评论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可从以下四方面探索。
(一)在理论知识讲授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在新闻评论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助于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传播者,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使命,将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努力做时代的推动者。当然,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牵强的说教,应结合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境,做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真正融合。
例如,在新闻评论讲授过程中,结合新闻评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内容沿革这一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讲授周期性选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关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评论事件,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讲授新闻评论类型时,应与时俱进,将声音、图像、视频等新型评论形态以及评论策划、创作、传播等纳入新闻评论教学内容中[5]。通过对《人民日报》开设的“画里有话”栏目、央视开设的“主播说联播”栏目、新京报“我们视频”开设的子栏目“陈迪说”等融媒评论的讲解,将学生从单一的文字形态评论创作中解放出来,使其尝试进行评论策划、设计及音视频评论,从而拓展学生的评论思维。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评论如何有效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进而发挥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话语张力与评论价值。
(二)在案例讲解中贯彻课程思政理念
宿州学院新闻评论课程选取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马少华主编的《新闻评论教程》,这一教材的突出特点是采取案例化设计。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案例中能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正面影响,有利于促进其树立大局意识、担当精神、诚实守信、人文情怀等价值理念的元素。
2002年3月18日,《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栏目发表新闻评论《张海迪的座位在哪里?》。该评论作者通过一张张海迪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坐在过道上的照片,推断出人民大会堂没有残疾人专用座位这一结论,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人民大会堂管理办公室立即作出回应,称人民大会堂一楼设有6个残疾人专用座位,张海迪的座位安排在过道上是会务部门的安排,与人民大会堂有没有残疾人专用座位没有关系。通过这一案例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重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提高责任意识,在动笔写新闻评论前应对相关事实进行核查,而不应凭借既往“经验”进行评论。
2003年1月30日,《北京青年报》发表张天蔚的时评《从“人乳宴”看市场逻辑的张狂》。这篇评论针对社会现象提出普遍性问题,涉及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道德性问题。通过这一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中唯市场逻辑这一趋向进行深入思考,进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合格的思想传播者。
(三)在实践教学中对接课程思政理念
作为新闻实务类课程之一的新闻评论,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应融入思政元素,真正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的三位一体。在新闻评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应训练学生把握微博评论、社论、编者按、新闻述评、调查性新闻评论等类型的写作要领,还应重视培育学生的政治素养、新闻敏感性及价值判断、时事分析能力。写作技巧和素养、能力的培养,为新闻学专业学生写作出有深度、高质量的新闻评论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调查性新闻评论写作实践中,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现象,带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写出相应的新闻评论。这类实践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正视周边存在的问题,树立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生活经历为基础的评论政治导向正确,又能切中要害,从而避免妄加言论或泛泛而谈。在周期性新闻评论写作实训中,可以安排学生以“端午节”为选题展开新闻评论写作,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在课程考核中进一步体现课程思政内容
在新闻评论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改革,不仅应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大纲和授课过程中,还应在课程考核中予以体现,检测课程思政的推行成效。在新闻评论课程考核中,应增加课程思政的比重,这对学生进一步吸收、理解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新闻评论课程考核中,以《人民日报》“任仲平”评论为例,考查学生对新闻评论在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正面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所起作用的认知;也可以年度“十大虚假评论”为例,考查学生对评论人员应具备的多方面素养的理解,以及对新闻评论工作者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深刻领会。在课程考核中体现思政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一厢情愿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提高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
三、新闻评论课程思政改革的保障措施
新闻评论的课程属性使其天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使这一功能更加凸显,任课教师要积极提升课程思政的相关教学技能,善于挖掘、梳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同时在教学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考核中增加课程思政内容,使课程思政完美融入新闻评论。
(一)积极构建“党建+思政+课程建设”育人机制
好的工作机制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推力,实现课程思政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形成良好的育人机制。宿州学院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团队目前已形成以专业课教师为主体,辐射新闻学专业其他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思政教师的工作小组,共同建设课程育人日常工作机制,形成多部门、多机构联动体系,突破全员育人难点,实现全方位、立体化育人。在这一理念下,宿州学院实施了《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制度》,并制定了《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学院成立了“三全育人暨课程思政”领导小组,新闻学教研室不仅成立了以新闻评论为主的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而且成立了以辅导员、党团工作者为主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团队。学院从2018年开始策划开展“三全育人暨青春文化月”活动,着力推进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融合,大力营造课程思政与大学生思政工作同向同行的良好氛围,凸显协同育人合力。
(二)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及相关技能
专业课程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6]。由此可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为此,高校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学术研究,鼓励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同时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说课、微课等比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着力打造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
宿州学院新闻评论教学团队十分重视教师思政水平的提升,注重新形势、新要求背景下教师政治理论素养的提升,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该团队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大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使团队成员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为了进一步推广课程思政改革成果,宿州学院近两年开展了三次全校范围内的课程思政示范课比赛,活动的相关报道同时被“学习强国”与“学习思政课”平台转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四、结语
“崇高的新闻理想与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是新闻教育的三块基石。”[7]我们培养的新闻评论工作者不只是掌握新闻评论写作技巧的写作者,也不只是掌握新媒体前沿技术的信息传播者,而应当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人文情怀的时代评论者,是具有新闻敏感性、政治洞察力和思想穿透力的社会进步推动者。在这一目标下,教师成为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甚至进行角色转换,学会引导、鼓励、陪同、提问,真正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融为一体,使课程思政如春雨般无声融入专业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