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机制建构探析

2022-03-18李昊恩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构机制职业

王 振,李昊恩

(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部,北京 100176;2.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为了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目前学界已经形成共识,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和融合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在当前的教育研究领域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但二者到底如何实现有机融合,还未形成系统性与权威性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对相关保障条件和必备基础进行探究,以期助益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

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需要法规政策的保障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性工程中,基础环节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从而在制度上给予职业院校更多的经济扶助,并有效扩大其招生自主权,助力实现建构二者沟通机制的目标。

首先,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需要有法律法规的基础性保障。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无论单位还是个人都必须在法律规范范围内活动,教育活动当然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国家制定了多部有关教育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但是关于教育活动中沟通机制问题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此外,许多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了政策作用的发挥,这也要求加强二者相互沟通的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1]但中等职业学校能否针对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适当应用普通高中教学模式,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在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还有待加强。要想更好地达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完美衔接的目的,必须重视法律层面相应保障机制的制定与落实,紧紧围绕当前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呈现出的实际情况,从满足二者相互沟通的需要出发,推进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

其次,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应给予职业学校更多财政支持。职业教育经费短缺是职业院校在办学方面面临的巨大困难,所以我国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部2021年3月份公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9 865所[2],其中很多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存在不足,尤其在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很难满足职场需要。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九成以上的职业学校由市级或县级政府主办,并且他们担负着义务教育的重任。除部分发达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投入到职业教育上的经费严重不足。从教育成效来讲,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比普通中学多2~3倍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职业工科教育所需则更多。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呈下降趋势,这不仅导致教学设备更新缓慢、教学条件差,更导致职业学校的学费过高、生源不足问题凸显。以河北省为例,普通高中学生的学费只需每年500元,普通中专则达到每年2 300元,而职业中学是每年1 400元。在考虑经济状况的前提下,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几率就更少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教育应该多渠道寻找资金支持。如果说中等专业学校的学费高,高等职业学校的学费则更是惊人。少的收费五六千元,高的达到万元以上。由于在收费政策上毫无优势可言,职业学校缺乏优秀生源,难以培养从职业教育往普通教育流动的学生。为减少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经济负担,应持续完善免、助、贷、奖、实习补助等各方面的资助体系,注重社会助学资源的吸收;与此同时,应健全相关配套机制建设,以进一步提升资助精准度,为职业教育吸引优秀生源,为其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再次,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要打破地域限制,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北京作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聚集地,在全国范围内无论师资还是硬件水平都很突出,若只进行本地招生,往往会面临“吃不饱”的问题。所以,可以通过向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招收学生的方式,解决教育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例如北京多所高职院校拥有较好的师资,硬件设施全国一流,但受北京地区生源数量减少的影响,学校近几年在本市的招生数都处于较低水平;不少高职院校在外省市有招生资格,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外省市的招生名额大多也是逐步递减。因此,北京各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没有超过8 000的,与外省市同一水平的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相比不在一个级别。相关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资源,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从国家发展全局来看,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走科学发展之路,扩大部分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并提供财政支持。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需要发挥二者自身主体性

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不仅需要一定的政策保障,更为根本的是发挥二者自身的主体性,使二者内部各要素、各层次之间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由于我国之前将教育重点放在普通教育领域,普通教育各阶段之间的关系较为清晰,在升级跨越方面衔接相对通畅。这给做好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启发,职业教育各阶段之间顺畅衔接的沟通体系急需完善,其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才能真正实现。

当前我国普通教育各阶段之间的关系较为清晰,各阶段之间的衔接比较通畅,这与我国之前将教育重点放在普通教育领域是密不可分的。普通教育内部层次分明,不同阶段的升级跨越整体比较顺畅,存在问题相对较多的只是从大学专科向本科的发展。职业教育只有实现内部各层次之间顺畅有效的沟通,其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才能真正实现。

首先,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要加强沟通与接轨。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急需建立各阶段之间的沟通机制。中职院校的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很大,并且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强烈,实现中高职学制接轨既能解决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还能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高等教育内部沟通,还要对教学改革等微观问题进行研究。对此,可以借鉴台湾经验,建立学分互认机制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学历文凭接轨制度,构建高等教育阶段多方位互认通道,形成人才多维发展、灵活转型的教育格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条块分割的弊端,各层次职业教育往往由不同部门管辖,彼此之间的沟通、衔接不畅,职业培训和教育机构繁杂,这便导致我国职业教育虽体量很大,但整体优势并未很好发挥。职业教育体系的人为割裂,造成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地位不高的现实。要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地位平等,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管理初、中、高职业教育的机构,把职业教育统筹起来,形成整体合力。

其次,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要改革学籍管理制度。“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的教育办学主体呈多元化。从办学体制上看,可以分为部门和地方办学两种。中央和省、地有关部门兴办了一些中等专业学校;一些部门的企业兴办了一些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主要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办学。”[3]基本上形成了部门和地方办学、政府统筹、行业指导的领导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由于教育资金短缺、政策放宽等原因,我国陆续出现私人办学及民办学校。例如,北京市普通教育领域的高中以下阶段、职业教育领域的职高和技工学校由区、县教育局(委)管理学生学籍,普通高校(普通教育的高等阶段)、职业教育领域的中专、高等职业学院及本科院校由北京市教委管理学生学籍,这使得转学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可以转学,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各校教学进度上的差异,必须实行弹性学制,以保证学生能依据自身实际选择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此外,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早毕业;对无法按年限修满学分的学生,可酌情允许其延长修学年限。为进一步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相关部门要合理改革学生的学籍管理机制,给予学校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并设置负责的监督机构。

再次,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要实现各自证书(学分)互认。当前教育与以往的教育相比,更加考虑学生的自身发展,更加人性化,终身教育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接受。无论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要为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考虑。相关教育部门及学校应合力构建“学分银行”,实行弹性学习模式,构建和完善学分认证机制,使之成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相连接转化的枢纽。通过这种良好的外部沟通环境创造,为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转型创造条件。无论在哪种类型教育中获得的证书或者学分,只要对学习者后续学习有积极作用,都应该被认可。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需要社会的支持参与

为了更好地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机制的建构,除了需要一定的政策保障和各自主体性的发挥之外,还需要社会的参与,需要社会在毕业生待遇、价值观念等方面作出一些保障。

首先,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要依靠行政手段提升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工资及保障待遇。学生之所以更热衷于选择普通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与国家的导向有较大关系。有不少报道反映“技工荒”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职业教育毕业生待遇需要提高。今后应该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改变唯“学历决定论”。“从业者所受到的待遇应该按照当事人具有的技术能力、所承担的工作、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考核、评估。国家应该适当对有贡献、技能型的人才有政策倾斜,继续重点奖励许振超那样的杰出人才。”[4]国家要提升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福利待遇,使那些接受职业教育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平等沟通提供物质基础。

其次,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机制的建构,必须破除传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人的理论素质培养,而对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方面的重视度相对较弱。这些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使得讲求实际操作、学习一线生产技术的职业教育受到歧视,家长不愿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在本人曾经做过的北京市城区三所完中毕业生(包括初三、高三)家长的调查中,有47%的家长明确表示不会让孩子报考职业院校,只有不到20%的家长允许孩子报考职业院校。沈百福等学者关于在校初中生教育意向的调查发现,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意向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最为明显,与其他因素基本没有关系,可见看轻技术学习的传统价值观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多大的障碍。应试教育造成的固有思维模式,也让教师、家长把与分数无太大关系的职业教育视为不务正业。在报考高一级学校时,很少有学生主动选择职业学校,从而造成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萎缩。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活动中重理论、轻技能的培养模式以及社会上强调高学历而忽视多渠道成才的认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此外,学界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如何实现沟通的研究不足,也导致职业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的代名词,间接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选择。所以,要实行沟通教育,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改变人们错误的认识,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各种媒体应该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树立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典型。

再次,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机制的建构,必须考虑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的国情。现实情况不同,沟通衔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专深型”的,即在某一领域技能非常强,有深厚的功底,是技术专家型人才;在经济发达地区,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通识型”的,即知识、技能、能力、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专深型”人才的教育,学生从基础教育中的分离可以早一点;而培养“通识型”人才的教育,学生从基础教育中分离的时间可以晚一点。

猜你喜欢

建构机制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职业写作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构游戏玩不够
我爱的职业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