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振兴路径

2022-03-18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师资农村学校

杨 丹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向城市转移,其子女也随之入城,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使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缺乏规模化效益,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2001 年5 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1]大量小规模学校遭到撤并。该项政策的实施,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学校规模效益,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但盲目执行撤点并校、集中资源办学政策,导致农村教育出现“乡弱、村空”,城市学校却人满为患、不堪重负的局面,随之也出现辍学率反弹,校车安全事故增多,农村文化凋敝等一系列问题。于是,2012 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指出:“杜绝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已经撤并的教学点或学校,确有必要的应予以恢复,对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和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提高教育质量。”[2]让实施了10年的“撤点并校”政策有了“刹车”之势,学术界认为备受期待的“后撤点并校时代”已经来临。[3]在后撤点并校时代,作为特殊群体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与现代化进程教育中“小班小校”化趋势一致,不仅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化发展。[4]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一直处于教育发展政策的边缘,因此,农村小规模学校振兴成为“后撤点并校时代”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含义

目前,农村小规模学校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大多数学者是以学校在校人数的多寡为标准而判断,学生人数和规模因国家和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笔者认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是适应偏远农村适龄学生人数少的客观情况而开办的规模在100人以内的学校,俗称村小或教学点。大体上经历了初步兴起、蓬勃发展和大撤大并三个阶段,从“小学办在家门口”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期的“村村办学”的分散模式,再到“以县为主”的地方分级管理的集中化办学,呈现出小规模学校数量急剧减少、学校发展经费不足、师资素质不合格、办学条件不达标和课程门类开不齐等严峻问题。[3]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契机

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面临若干问题和巨大挑战,同时也存在政策支持、社会实践丰富、人才储备充裕和自身具有天然优势等发展契机,未来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外部制度保障健全

自2012 年国务院出台叫停“撤点并校”文件以来,各级政府陆续发布一系列有关小规模学校发展经费、师资培养、保留和恢复配备设施等多项政策,为小规模学校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对传承和保护农村文化、促进教育系统均衡发展、推动社会有序运行有着重要作用,也表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农村师资政策良好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决定了小规模学校教育发展质量,21世纪,国家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学历水平、培养模式和方法不断提出新要求。中师毕业生作为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主体,是小规模学校振兴的人员保障。[4]此外,高等教育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在国家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设施配备和师资待遇都有很大提升,如“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城乡教师流动计划”“国培计划”等,增强了农村教育岗位吸引力。[5]

(三)“小班化”教育发展趋势

“撤点并校”政策之所以如此火热,主要是过去以经济理性为主导,过分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随着经济发展,教育体系不断趋于现代化,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保障每个人的利益,如何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渴望实现教育公平。[4]小规模学校小班的天然优势开始显现,据调查统计,与中心校大班额学生的成绩相比,农村小规模学校成绩更优,表明小规模学校的小班额更利于因材施教和激发潜能,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小班、小校化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小规模学校符合这一趋势,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规律,符合人的发展需求。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困境

盲目“撤点并校”出现了校车安全事故频发,辍学率反弹,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等问题。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风俗的限制,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还存在许多困境。

(一)师资困境

1.师资流动不合理。农村小规模学校处于教育体系最为薄弱的一环,与大班额中心校存在巨大差距。在师资配备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往往优先关注乡镇中心校,然后才考虑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被中心校截留,导致小规模学校缺乏优质师资。争取到的新教师流动意愿强烈,仅把学校当作跳板,难以在此长期扎根。而且教师工作量大,一人要教授好几门课,日平均工作时间长达12 小时,工资待遇却不高,导致有经验的教师跳槽到城镇学校,不合理的师资流动加重了小规模学校的师资困境。

2.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技能不强,长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留在小规模学校任教的教师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年龄大的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教学观念不够先进,缺乏创新精神,难以满足新时期学生的成长需求,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二是代课教师。大多是初中没毕业甚至小学没毕业的中年妇女,教学经验和技能都不达标。三是新毕业大学生。教学观念和技能相对较好,但流动意愿强烈,到小规模学校任教只是为了向城市学校发展过渡。总而言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和职称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差,音、体、美、计算机等专业教师缺乏,课程开不全、开不齐,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严重影响小规模学校发展水平。[6]

(二)经费困境

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最大的困境在于经费不足。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与其他行业相比,占比不高,在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不足60%,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比重不足30%。[6]自“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县级财政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学校经费划拨主要以在校学生数量为依据。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规模小,经费划拨十分有限,导致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难以维持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转。

(三)生源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也发生改变,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城镇学校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也迅速增加,更有大批富裕起来的家庭甚至移居城市,城区学校学生数量激增,小规模学校生源日渐萎缩。有资料显示,某所农村中学从初一入学时的85人到初三时只有38人,小规模学校生源陷入困境。农村只剩下一些老弱群体,优质资源集中到城市的少数人手中,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振兴路径

小规模学校从“撤点并校”时期的“大撤大并”到“后撤点并校时代”的恢复和保留,显示了小规模学校在传承社会文化、促进教育公平、均衡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后撤点并校时代”,国家的政策环境宽松,小规模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探索小规模学校振兴路径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一)出台支持政策,分类对待小规模学校

各级政府应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给予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在教育投入、教学管理、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建立政策纵向的关联性。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帮扶小规模学校的政策,但地方政府若是对政策的解读不准确,将其生搬硬套,反而不利于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因此,要放权给小规模学校,赋予其独立的身份,摆脱中心小学的影响,拥有与其他学校同样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根据自身规模和地域环境来配备师资、经费、设施等要素。[2]

要分类对待小规模学校,以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对必须保留的学校要实施教师配置、经费拨付、教学管理、校舍维修等倾斜性政策;对需要关闭的学校,应在学生分流、校车服务、校产处置上慎重安排;对过渡期保留的小规模学校,校舍稳固、学生安全、师资培养等是考虑的重点;对永久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应当关注经费投入、师资培养、生源稳定、基础设施和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使小规模学校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5]

(二)吸纳本土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教育专业大学生,但由于小规模学校条件简陋,他们难以在此扎根,流动意愿强烈,留在小规模学校安心工作的大多是本土教师。因此,小规模学校在招聘教师时,要更注重教师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情感和职业认同感。

要打造一支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首先,建立合理的教师服务机制和教师退出机制,积极鼓励毕业大学生和优秀教育人才到农村参与教育实践,设定期限,实践期满之后可获得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允许教师跳槽,要及时淘汰工作不认真、思想作风有问题的教师。其次,充分借鉴全科教师实践基地经验,大力培养全能型教师,解决小规模学校课程门类开不齐和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缺乏的问题。最后,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资应该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城乡工资一体化,增强小规模学校岗位吸引力,稳定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

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个体需要,对在岗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加强教育实践。还可与邻校合作,实施“走教”“送教”方式,加大“手拉手,送教下乡”活动力度,如甘肃省推行的“学区走教”制度,加大了教师交流轮岗力度,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缓解了小规模学校教师紧缺的现状,提高了各校师资的教学能力,提升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保障教育经费,创新学校办学模式

政府要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保障公共投入的增长速度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相一致,拨款时不仅要考虑学校在校人数、教师编制、基础设施、校园面积等多种因素,还要设置专项资金,保障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行。当然,小规模学校不能一味等、靠、要,只依赖政府拨款,还应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实现办学模式多元化,共同推进小规模学校振兴。如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倡导由当地14所小规模学校自愿组成的地方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的教育发展组织;甘肃省平凉市教育局在市内实行的“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这些“难兄难弟、抱团取暖”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打破了以前“强强联合”“以强带弱”的固有模式,推动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7]

(四)改革教学方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小规模学校遭到大量撤并,保留下来的学校,生源锐减,教室里堆满杂物或偶尔用来开会、接待客人,小规模学校应变被动为主动,把当地乡土资源与课堂融合,促进小规模学校特色化发展。比如四川省宜宾市教育局在小规模学校开设了酿酒课,把宜宾独有的酿酒文化、自然风貌与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们开展合作学习、探索发现、研究体验,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还传承和保护了农村文化,成为农村文化的守护人。[8]

教室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也不能忽视。宽敞的教室原本可以容纳五六十人,现在只有十几人上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学生的座位以马蹄形、U形、矩形等方式排列,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班小、人少、教师少”的客观现状,与复式教学的需要相吻合,要积极探索复式教学规律,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如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开发的“垂直复式教学”,将不同科目、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组合起来教授,或者让不同年级学生上同一节课,高年级带低年级,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在推广中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对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9]建设小而美的小规模学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探索,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师资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学校推介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