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使命研究

2022-03-18霍兴花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立德外语素养

李 卿,霍兴花

(青岛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以下简称 《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且进一步强调了在“十四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势必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和兴盛,也势必召唤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处在一个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有坚定的信念、统一的意志,也更需要文化的引领和精神的支撑。在当前,只有推动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才能加强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只有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国,才能不断地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面向世界并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也才能够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这就需要深入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彼此间文化和文明的深入理解;同时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要创新推动国际传播,坚持以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运用对方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扩大世界认同。[2]

因此,作为建立在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具有其高级性、专业性和学术性。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性、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级专业化复合型人才,高校需要一批为之而奋斗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具有高素质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和传播者。这就给就对当今高校教师,尤其是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如何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搭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加强交流,坚定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 明晰高校外语教师使命的必要性

1.1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要求

教育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由此,教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是为政治服务的。[3]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一刻也不能偏离。

高校外语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有教师工作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1)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传播和发展具有先天语言优势;(2)在文化知识“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外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3)外语教师教学成败关系着国家外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这种特殊性要求高校外语教师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汲取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理论,摒弃其不符合我国建设发展需要的思想,使之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明确“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1.2 时代的要求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为新时代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将引领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因为语言是实现各国人民互联互通的基础,外语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又为新时代外语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明晰了新时代我国外语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担当。不论是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育,核心任务均为人才的培养。仲伟合等[4]和何莲珍[5]都指出,外语教育必须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具有世界眼光,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中国情怀”和“人文素养”,通晓国际规则,同时又要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坚守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且能够与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我国外语教育必须既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又要提升其综合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外语教师作为新时代外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势必要明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从而深刻理解“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1.3 教师生态位的要求

在教师角色理论的框架下,我国外语教师角色研究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变化。众多学者注意到了社会变革、教育政策改革及教师专业发展使得外语教师出现角色转变的必然性。但雷丹等[6]通过综述2000-2014年的文献发现,虽然教师角色研究理论通常从教育者、研究者以及社会服务者三个维度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但多数都从单一维度进行研究。因此,她以生态化视角对外语教师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定义了“教师生态位”-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下所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并指出此生态环境是以外语教师为中心,对教师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主体,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且其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受到周围环境的综合影响。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教师应依据其实然角色到应然角色的变化[7]。外语教师既要遵循社会和学校生态环境中的规则,又要不断加强自身发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从而维护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责任。

因此,外语教师生态位也是随着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处于动态的角色调整之中。在特定的时期,外语教师角色的定位可以使之认清社会环境生态、学校环境生态,遵循此特定时期教育生态环境下的规则,明确自身的职责和担当,并不断完善自身专业发展,更新外语教育教学理念和理论水平,提升专业素养,从而解决“怎么样培养人”的问题。

2 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的使命

教师作为一门职业,具有其特殊性:教师职业的人本性、育人性和非工具性。[8]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其工作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育人,且不是以工具来育人,而是以教师自身的知识、智慧、人格等作为一个外因对学生的内因发生促动作用。因此,教师的使命感是超越“工具化”的,是一种精神特质,不仅有自我的身份认同感,还要有对自我内在精神的一种追求。周流溪[9]早在2009年曾就外语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和使命做过相关的论述。他认为,当前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把传授外语培养外语人才这个工作做的越细致、越出色就越好。既要加强教师的自身发展又要提升外语教育工作者教外语及用外语的能力,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将从传道授业解惑、科研创新两个方面来探析文化强国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的使命。

2.1 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要在“十四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这就要求高校外语教师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为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搭建与世界人民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实现以上目标,高校外语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学科知识要随时更新,以提升授业解惑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作为外语教师,既要提升立德树人的能力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够夯实自身的专业基本功,提升专业素养,提高育人育才能力,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2.1.1 立德树人能力的提升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根本就在于立德。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成长成才的基本逻辑.所谓立德,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品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树人就是培养学生的才艺、技能和学识。因此,要紧抓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放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要首先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如何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课程思政”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成为指导各级各类课程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开始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对高校外语类课程来讲,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通过提升自身英语知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学习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的同时,传播中国的文化,让外语成为文化互通互鉴的工具,架起各国人民有效沟通交流的桥梁。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培养一批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又能面向世界汲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新时代人才,高校外语教师要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在外语教育中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助力2035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外语教师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提升立德树人的本领。

2.1.2 外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Richards[10]认为社会文化理论 (sociocultural theory,SCT)框架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通过学习与反思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专业素养主要包含教师知识和能力。教师知识由理论性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构成[11];教师能力包括教学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12]。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以及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打造高阶性育才育德的“金课”,更需要外语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梳理各门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顺应时代要求,深入探讨并探索融入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和社会实践相融合式课程,推动“课堂革命”。何莲珍[13]认为外语教师要加强应用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架起语言理论和语言教学之间的桥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最终提高语言教学质量,服务于“新时代高教40条”。因此,外语教师必须主动寻求专业素养上的提升和发展,才能促进高校外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发展。

2.1.3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 《教育2030行动框架》,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关注教育目的和相关性,促进跨文化对话,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全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背景下,外语的战略支点作用日益凸显。只有语言相通、文化相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因此外语教学必须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丰富了教学目标对社会能力维度的描述,增加了 “思辨能力”、“人文精神”,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使用英语”的适切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限定。其表述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高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外语教师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养新时代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责任与使命。周流溪[14]指出,外语教师要利用好外语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的构建,介入各门学科的建设和交流中,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跨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外语教师也才能够通过自身跨学科的知识,进一步教会学生更好地利用外语这个工具,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也才能够真正地用贴近国际和受众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2035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

2.2 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创新的使命

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是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是保证传道授业解惑、实现立德树人能力提升和增强对外文化传播能力等使命得以完成的基本保障,也是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任务。通过科研创新等学术研究的过程,外语教师可以将所涉及领域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进行深层次的融合与发展,提升理论水平,凝练学术成果,进而用科研成果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促进自身专业素养和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

2.2.1 自身专业的科研创新

如果外语教师在自身教学中具有较高的科研意识,就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将自身所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努力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周流溪[15]以语言研究举例,认为外语教师可以从教学语法(school grammar)、学术语法(academic grammar)、理论语法(theoretical grammar)到语法理论(theory of grammar,即语言学理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实现自身的发展,一步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这样不仅是外语教师而且又在学术上成为本领域的专家。当然,外语教师可以探讨如何做好教学中的测试、也可以研究高校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测试的效度和信度,还可以研究不同的外语教育阶段的评价体系,实现在研究领域的纵深发展或同一领域不同视角不同内容的研究。也就是说,一名外语教师,既可以从事外语教学的研究,也可以从事学科内容的研究,还可以从事其他任何独立内容的研究。

2.2.2 跨学科的科研创新

2019年4月底,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等13部委正式联合启动了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了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全面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时代的发展对当今人才培养的需求,传统的单一专业培养、专业划分明显容易形成专业间的壁垒,制约着人才的全面发展,不能单依靠某一学科,必须实现多学科的协同发展。外语从本质上来讲,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尤其在全球化一体化时代,各专业学科间的国际交流日渐深入,外语的工具性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世界交流的桥梁。因此,也就要求外语教师实现跨学科的发展,探索尝试外语+新农科/新工科/新医科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实现外语教师的跨学科发展,满足社会对学科融合不断创新的发展需求。

3 结语

在当今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高校教师面对一批思想活跃而且认知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的大学生,要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人修养等层面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培养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而高校外语教师还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使命,使他们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增强文化包容性;积极汲取世界文明营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寻求智慧;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文明理念下,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以“中国的文化,国际的表达”将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国的智慧、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传播出去,深入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构建国际易于接受的中华文化话语体系,助力2035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立德外语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