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对策探究

2022-03-18张慧芝王荣荣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常态防疫

张慧芝,王荣荣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时至今日,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安全稳定的农村环境。2021年全国疫情偶有暴发,农村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农村医疗水平普遍较差,农民应对疫情的风险意识和防控能力有待提高,疫情对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发展、农民工返岗复工和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导致农民持续增收的不确定性增加。在2022年春节来临之际,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疫情防控取得的胜利果实,维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环境,实现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是必由之路。

1 推进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2]。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可以将疫情管控在可控的范围内,但是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实现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已成为党和人民的重要工作。农村地区处于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所以确保农村地区人民的安全健康,实现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刻不容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十四五”时期,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这一时期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总体部署,实现农村地区常态化疫情防控是“十四五”时期顺利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3]所以推进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是顺利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常态化农村疫情防控的困境

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性比较大。尤其是春节期间,一方面是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另一方面是在城市定居的人员回家探亲访友。首先,临近年关,很多农民工返回自己的家乡,人口的大量流动容易增加农村人口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其次,农村地区红白喜事,各种宴席会聚集很多村的村民,且大量的宴席都会集中在冬季操办,而冬季又是病毒流行的季节,很容易给病毒的传播提供环境和媒介。

虽然多数农村地区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但是,大多存在应急处置经验不足、统筹协调力度不够的现象。

农村的药店普及率低,一般几个行政村才会有一个诊所,很多的乡镇就只有一两家药店。一些农村药店对防疫物资的储备量也不足。另外,农村对防疫知识的宣传方式较为单一,一般农村通用的宣传方式就是通过村委的喇叭广播宣传,或是使用带有防疫宣传标语的横幅,简单的宣传方式很难让农村民众认识到防疫的重要性,也难以真正掌握防疫知识。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老年人较多,农村大量的年轻劳动力都外出工作,农村地区的防疫就缺少了很多壮劳力,这也增加了防疫工作的压力,且老年人对防疫知识的了解和接收能力普遍较弱。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对策

3.1 压实各级主体责任,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

实现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破解由于农村地区人口流动量大而造成的疫情管控难题,要压实各级主体责任,团结各种力量,运用新思想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推动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要压实各级主体责任,积极探索建立“1+2+3+4+5+N”应急治理模式,同时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实现。

“1+2+3+4+5+N”应急治理模式是指:“1”指基层党组织,要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同时农村党员要充分在前,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2”指乡、村两级,将乡和村联系在一起,通过两级联手强化农村的应急能力。“3”指管人、管物、管重点场所,把实现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归为人、物、重点场所三种类型。“4”指镇、村、组、院“四级防线”,通过四方的力量形成严密的防疫网,实现群防群控、联防联治。“5”指乡镇干部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院、院落负责人包户的“五包机制”,旨在强化防控责任。“N”指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等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医务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企业职工、志愿者等力量下沉,旨在激活多元防控主体活力。通过“1+2+3+4+5+N”应急管理模式,将这种模式以预案的形式规定下来,时刻预防疫情的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要推动防控资源和力量下沉,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严守牢”[4],这句话表明了社区防疫的关键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了在实现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过程中,农村实施社区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目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国家对农村的社区建设的关注力度也在逐步增加。农村社区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村庄的形式,但是它又与城市的社区不同。农村社区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我国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

3.2 有序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疫情防控的经济基础

农业稳则天下安。实现农村地区防控常态化,必须建立牢固的经济基础,而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建立牢固经济基础的前提。农业是否稳定发展不仅关系着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情况,更关系着全国疫情防控的发展状况。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重要窗口期。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运用农业现代化夯实疫情防控的经济基础,充分实现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非常必要。

首先,政府要结合当地疫情实际,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进入“十四五”时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建设实现农村现代化所需的农业重点项目。目前,我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一主体正在不断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让农业规模化发展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国农村实际,应将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等作为重点项目。同时也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与企业合作,形成新的农产品销售经营模式,充分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作用,逐步将小农户引入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其次,政府要解决农民之所急,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解决农村因疫情造成的产品滞销问题。将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发展支撑。一要加大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二要注重对农村农业信息的收集,做好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三要健全农村建设,发挥“农村淘宝”的作用,将电商普及至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最后,充分依靠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机械在农村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没有知识的农民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节奏。“文盲”式种地或者靠出蛮力种地已经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了。农民必须使自身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3.3 增加民众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设施,提高防疫知识宣传力度。充分宣传防疫知识,提高群众对防疫的认识,是实现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将线上宣传和线下普及相结合,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化设施,宣传防疫知识。一方面,要转变只注重设施的建设而忽略设施的管理和使用的做法,不仅要建设的质量高,更要管理到位。另一方面,要了解各地乡村真正的文化需求。上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多到乡间地头走访,实地了解村民真正的文化需求,切忌照搬照抄式的供给。要将提高农村群众的道德素质作为重要工作,通过举办系列活动或讲座,以生动、多样的形式向农村群众普及知识,助力在农村地区形成和谐互助的氛围,加快新农村发展建设的步伐。

3.4 优化农村医疗资源,振兴乡村医疗建设

农村地区医疗水平的高低是实现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关键因素。

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应急制度。各级政府要明确职责,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考量城乡差异以及农村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农民知识水平等因素,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的公共卫生应急组织管理制度等。另外,各级政府要深入农村,加强对公共卫生应急政策的宣传,将相关政策全面、详细、有效地传播到户、到人,确保农村居民了解政策动态,提高政策落实成效。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应急服务组织体系。农村公共卫生应急组织建设要坚持 “事前立标明责、事中高效组织、事后总结评估”的原则。事前,各级政府应做好当地农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顶层设计,制定整体性方案,明确各部门责任,建立人员抽调机制,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快速组建团队。事中,依据规定标准流程快速建立统一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协调、指挥、处理辖区内救治体系、保障体系、控制体系合力开展应急工作;建立村级信息交互平台,各部门、各村庄之间信息共享,协调合作,充分实现联防联控。事后,积极评价总结,积累经验,发现不足。

强化农村公共医疗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卫生机构要制定适宜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招引计划,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薪资待遇,建立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相结合的薪酬管理体制,吸引学医的学生学成到农村就业。制定系统的农村公共卫生应急人才培训计划,并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服务能力和应急水平。同时,科学预估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需求,依托上级部门迅速完成人力资源的调配,确保顺利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保障农村居民生命安全。

保障农村公共卫生应急经费投入和物资储备。加大农村公共卫生应急的资金投入,将公共卫生应急支出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优先领域,切实保障财政拨款落到实处。同时,鼓励农村居民自治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卫生建设,通过农村居民自治形式筹集资金,弥补农村公共卫生应急资金的缺口。建立高效的农村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做好应急物资战略储备工作。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应急物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优质公共卫生资源下沉与应急物资的统一、合理、适度调配,整合闲散资源,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充分有效利用。

加强宣传提升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鉴于我国农村的人口特点,搭建公共卫生应急知识教育平台,创新宣传渠道和方式,可以采用案例警示、播放影像资料、实战演练等农村居民容易接受的形式,提升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应急意识和能力。

3.5 动员民众坚定防疫信心,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指出 “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5]”,这句话表达了人民群众参与疫情防控的重要意义。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就要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的防疫力量。乡村振兴背景下,动员民众坚定防疫信心,可以凝聚群众力量办大事,不仅有利于实现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更能顺利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动员农村群众坚定防疫信心,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满足群众需求,保障农村群众,一是满足群众对防疫物资的需求,二是在精神方面需要强大的精神信心来作为动力支撑。动员农村群众坚定防疫信心,响应国家号召,让农村群众凝聚广泛共识、社会各界快速集中力量资源、激发强大精神力量。如通过电视和应急广播等媒介,向民众宣传讲解国家防疫政策、防疫专业知识,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的精神。把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宣传一线广大防疫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无私奉献和专业防疫工作情况,这可以让群众了解防疫部署、普及防疫知识、科学进行防疫,有利于民众防疫工作的开展。只有群众相信党和政府的统一部署,才能心里安心,才能坚定防疫信心;要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媒介向群众宣传防疫先进事迹,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宣传防疫先进事迹和人物,如防疫志愿者、为防疫事业献身的医护人员等,增强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刚开始,由于对疫情缺乏必要的了解,导致社会上有一些传言,一些群众恐慌不安,影响群众身心健康,不利于科学防疫,也给全国防疫工作造成一些影响。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免去不必要的担忧,成为动员的一个重要内容,精神动员显得越发重要。因此,当前动员尤其注重群众“精神食粮”的输入,通过手机、网络等媒介,广为宣传官方媒体及权威专家科学言论,普及科学知识,讲清科学道理,进行新冠肺炎知识的宣传教育,让群众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有清醒地认识,避免杞人忧天,坚定民众抗疫信心,形成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以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推进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从科学防控、专业防控、常态化防控、综合防控出发,切实解决在推进农村疫情防控常态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地区顺利实施提供安全的环境,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健康的环境,并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常态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