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多维功能审视

2022-03-18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乡贤农村基层党组织

李 敏

(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基础,也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核心抓手。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上的进一步谋划,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立足更高水平的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职能,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指明方向。[1]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整个政党组织的基层体系,是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领导力量,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核心作用。所以,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定位既要清晰准确,又要具有指向性,尤其是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宏观战略下,进一步立足乡村经济结构变化的实际不断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2]所以,围绕县、乡(镇)、村等基层党组织的对象定位,探究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程度,尤其是厘清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有助于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客观认清自身责任使命,科学行使政治功能提供理论指导。[3]

从理论层面看,有关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观点。学者普遍认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的重要表现,对于形成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模式,以乡村振兴促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从现实层面看,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大政方针的宣传者、贯彻者与执行者,是畅通乡村振兴战略“最后一公里”的主体力量,直接决定了农村工作开展的广度与深度、效能与效率。所以,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更有助于进一步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与带头作用,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障。[4]

1 切实发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功能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与执行需要依托党组织来完成,提升党组织组织力、巩固农村执政根基、解决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新问题、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政治任务依托党组织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的政治保障功能,主要通过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效将党的意志以老百姓乐意接受的方式宣传、解释到位,保持自上而下的一致性,彰显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其中,通过有力的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贯彻落实到位,则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角色,凸显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来源于其天然的政治保障功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作为民众关切与公共政策的联结纽带,以及党组织选派到基层群众身边的领路人,承担着将党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服务群众中推行到位、落实到点的重任。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基层党组织自身团结力和凝聚力,更降低了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乡村治理的能力与信心不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自己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代表这一角色定位不清,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上立场不坚定、意志不坚决;部分农村地区的党组织软弱涣散,理直气壮引导农民与各种错误思潮、谣言作斗争的决心不足;带领农民走上产业致富的能力不足,无法起到应有的表率示范作用。[5]

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成为贯彻党的决定的“主力军”,真正理解和践行“党领导农村一切工作”作为党的重要经验的深刻内涵,领通悟透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这一根本任务中核心地位的全部要义,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特别是在面对农村地区存在的诸如农村资本协调、农民权益维护、农村治理规范等问题,都必须坚持和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的唯一性,才能保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方向。

从历史逻辑看,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与改革,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都是政党领导与执政能力的有力体现,更佐证着党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无比坚强。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全部的理论基础是人民群众,也就是说全面的牺牲和奋斗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理论得以证成的基础。从现实逻辑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动员和整合社会方面具有强大的政治效能,在政策解读、贯彻和执行上应具有强大的引领功能,在维护社会稳定、处置重要突发事件、办理惠民工程方面应具有强大的保障效能,在切实发挥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职能,确保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农村工作“一盘棋”的思想等方面要具有强大的空间整合功能,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建设等方面要具有鲜明的组织保障功能。[6]

这就赋予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不仅仅是组织领导角色,而是要全面贯彻“党领导农村一切工作”这一命题的真正核心要义。尤其是要在全面统筹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过程中提升治理能力,从根本上掌握农村工作的主导权和领导权。

2 有效涵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植人民情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起决定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胜利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观点和宝贵财富。因为,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发挥,以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努力。从学理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足根据在于人民群众,本质上是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政治确认,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代表人民群众意愿、代表人民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也是不断增强对群众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的关键所在。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充分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乡村振兴“为了农民”的深厚情怀。从实践现实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相关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仍不健全,通过法治保障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规范农村产业运行、保障农村生态治理的诉求与挑战权威地位、盲目决策、随意拍板现象之间的矛盾有些凸显;党组织负责人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缺乏清晰的致富思路以及创新发展的探索能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能力还不够强;农民根深蒂固的惯性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范式环境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总之,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有效发挥带动作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不断彰显“以农民为中心”治理思想的情怀有待进一步涵养。[7]

中央各类文件带有鲜明的政策指导性,也凸显“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看,农村基层党组织首先要正确理解中央文件精神,吃透核心要义及目标所在,在推进农村工作时切实体现“以农民为中心”,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三农”的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在贯彻执行党的主张、方针和政策中得以体现,在回应人民群众切实需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安定有序中得以体现,在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的实际行动中得以体现。[8]所以,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有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规定,科学设计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农民各项工作的可行性方案。特别是凸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治上的领导、组织与整合乡土社会功能,落实好维护好发挥好村民自治制度,这是保障党组织在法治运行中服务人民群众的政治自觉;[9]要高度重视基层协商在维护群众权益、保障人民利益、缓和党群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将工作重点聚焦到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问题上,将各种思想意志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中,将广泛搜集民情民意和替百姓发声统一起来,以不断拓展服务群众的工作空间;[10]要借助中央释放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政策红利,充分利用全面推进乡村的战略契机,围绕农村集体经济、农村资源开发与利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谋长远、重实效、出亮点、展特色,不断增强为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提高基层党组织高质量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11]

3 实质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代治理能力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提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以来,自上而下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和能力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是检验党组织治理能力与水平的科学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实践探索,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历史任务的重要经验积累。[12]通过实施村民自治,可以在民主协商的环境中汇聚与农村相关的各类主体智慧和力量,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创造多元化便利条件,提供多向度建议渠道,形成多样式的符合当地农村社会发展的治理模式,为凸显村民自治提供了温润土壤。建国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经验表明,制度设计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的主要手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坚实基础。但是,当前乡村治理的效果因人口、地域、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而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并且与实际达到的目标差距巨大。这一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短板,需要通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组织与动员,建立从治理范式、参与范式和引领范式等角度联动的方式方法,进而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首先,要构建乡村管理和乡村治理有效协同的乡村治理范式。乡村治理不是一个具体抽象的概念表达,是一个从地域属性上看涵盖了以乡镇为基础的宏观定义,旨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突出作用,达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效能。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振兴乡村的治理能力提升,就要兼顾到一切与村落、乡村、乡镇等相关的事物,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为指导,逐步提升管理方式,注重发挥“自治、法治、德治”的作用,激发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推进乡村管理和乡村治理的有机结合,不断积累中国共产党维系乡村治理范式有序发展的经验。

其次,要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众所周知,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激活农民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正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深刻践行。无论是在革命时期推进土地改革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人民公社,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村民自治,中国共产党都紧紧依靠农民群体开展乡村治理。百年来乡村治理范式中农民始终处于首要位置,始终发挥着主体性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乡村治理范式发展的重要经验。与此同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主体日益呈现多元化特征,留守群体和暂未进城、进城失败或未来可能从城市退守农村的人是乡村振兴主体。当然,上述各类组织的主体力量依然是农民,是有效汇集农村群众智慧的多元载体,需要在乡村治理中着重思考生活在农村的人如何体面的生活下去,自上而下的资源输入和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怎么结合起来等深层次问题。

最后,要发挥农村“头雁”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新乡贤、农民党员、致富能手以及农村大学生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积极力量,在为乡村提供有效智力支撑、提升农民综合素养、构建相对稳定的乡规民约、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日常性的文化活动和通过移风易俗,不断激发上述各类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主观主体性,形成不断巩固和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的强大合力。

4 不断激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发展动能

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推动创新发展的过程,就是政治保障功能的过程,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发展的至关重要作用,将发展视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样,发展更是摆在基层党组织面前的重要政治课题,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复杂利益关系的关键所在。全面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胜利的重大标志,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的最大底气。但是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难点和堵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的责任就会越来越大,新的问题和现象层出不穷,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越来越高,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保障民生的责任就会越大,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新的更大考验。

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核心带头作用,不断完善创新发展的方式,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以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多维度要求。[13]首先,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的方式建立党群交流平台,鼓励群众向党组织表达合理的意愿和要求,进一步了解基层群众之所想,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其次,采用云端+现场的学习平台形式,建立严格的党员教育培训制度,特别是对驻村党员、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党员、积极分子等农村思想引领群体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党组织整体性发展。再次,要不断理顺各类关系,形成良好工作格局。例如,协调好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明确村党支部对村委会在政治上的领导。尤其是要分清主次,处理好与其他各类社会治理组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其他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14]发挥党组织引领农村改革发展的作用,健全农村工作队伍奖励激励机制,发挥其在因地制宜盘活资源要素发展乡村经济、优化农村村容村貌、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吸引本乡人才回村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的政治引领功能,切实按照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的理念要求,从农业产业培育、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技能素质、盘活农村基础资源、农村人才培养等方面下足功夫,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与领头雁。

5 深度培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乡贤等头雁群体

与传统乡贤相比,新乡贤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是权威来源不同。受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传统乡贤更多是一般意义上的家族权威获取的,依靠的是长辈威望或者家族势力。新乡贤则被考察的角度比较综合而全面,例如经济水平、教育水平、政治状况等可能都是被衡量的标准;[15]二是新乡贤范围更广。对于范围更广泛的理解是,新乡贤群体的界定不仅仅是本土化,也可以是非本土化,这一点与传统乡贤完全本土化有着较大不同。这些新乡贤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成为引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和组织者,有着比较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16]三是维护的经济基础不同。传统乡贤维护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而新乡贤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推进乡村振兴。本文所指向的新乡贤主要以 “在外乡贤”和“外地乡贤”为主,他们的主要特点是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大多个人能力强、客观影响力大、资源丰富、造福桑梓,是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动力之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有效引导新乡贤将自身优势转化为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的现实力量,并借助新乡贤这一群体进一步激活政治功能。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速度加快,各级政府采取拉帮带等方式,以引智、引才、引资等多种途径为农村注入了新鲜血液。这对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与能力,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队伍,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认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新乡贤群体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头雁功能,返乡带动村民致富的案例不断增多,都佐证着新乡贤的存在与作为党组织带头人之间并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为此,首先要不断健全新乡贤培育体制机制,保障新乡贤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运行程序规范化。新乡贤有着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选人用人的标准上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新乡贤在加入党组织或者被确定为培养对象之前,基于特定的岗位与职业而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方式,短时期内难以改变,或者与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新乡贤培育体制机制,真正将党性强、为民服务、口碑好的新乡贤选拔出来,是把好入口关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协调沟通机制,善于利用重大节庆活动和现代媒体平台扩展线上线下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库进行网格化管理,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新乡贤的常态化联系;完善入党培养考察方案,及时吸纳符合条件的新乡贤入党,为新乡贤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提供组织条件,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加强教育培训机制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铸牢思想根基,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提升政治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新乡贤领导与适宜农村发展的政治素养;建立监督考评机制,完善新乡贤述责述职机制,在考核绩效、考核指标、考核方法等方面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新乡贤组织监督及群众监督,确保新乡贤的政治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次要畅通以乡愁为纽带凝聚新乡贤的联络渠道。乡愁是一种持久而深远的情系所在,也是团结远走他乡的人们的根与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结合本地域风土人情,以乡愁凝聚乡贤,有效增强新乡贤的岗位责任感和作为培育对象的实践力,以及新乡贤返乡担任乡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乡情乡愁情结,提升新乡贤作为乡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文化自觉。[17]最后要完善激励方式吸引新乡贤重视物质激励使新乡贤“留得住”。要着力营建能吸引新乡贤返乡的软硬环境,探索乡镇及县区领导定期走访慰问制度、提高新乡贤政治待遇、优先选拔新乡贤考录乡镇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编制、推荐符合条件的参与“代表委员”选举等方式,切实让新乡贤感受到组织关怀,增强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自觉认同感;尝试以项目打造为抓手,优化乡村投资兴业程序,完善新乡贤返乡创业兴业的政策配套扶持机制,及时把符合条件的新乡贤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另外,要格外注重精神激励使新乡贤“愿服务”,对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新乡贤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营造“尊贤、爱贤、尚贤”的文化氛围,使其具有荣誉感、获得感和归属感。[18]

6 结论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系统中的基层力量,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重要力量与抓手,发挥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政治保障功能、涵养人民情怀、提升治理水平、激发创新动能、培养乡贤头雁等,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关注的重点课题。尽管仍然存在诸多因素影响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以及自下而上的积极回应,都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为主动积极的作用创造了新的机遇。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建构其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间的逻辑关系,丰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探索行之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模式,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城市与农村均衡发展的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乡贤农村基层党组织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南安乡贤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