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构建新时代“五美”乡村
——以江西省为例

2022-03-18胡学英何文靓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攻坚农业农村

胡学英,何文靓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全面部署,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揽“三农”工作的总遵循。

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在诸多重大场合、重要调研中都曾就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和实践维度科学精准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是新发展阶段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和顶层设计。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1]这“三个必须”深刻阐明了“三农”问题的基础性,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的全局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政军齐动员,一举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对国家经济社会全局发展起到了良好支撑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具备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的基础和条件,由此党中央做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2]。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是“三农”领域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两者在目标、数量和对象方面又有各自的特点。首先,在目标上,脱贫攻坚解决的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而乡村振兴则是解决农民的富裕富足问题;在数量上,脱贫攻坚解决的是近一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绝对贫困问题,而乡村振兴则是解决9亿农民的共同富裕问题;在对象上,脱贫攻坚的着力点集中在12.8万个贫困村,而乡村振兴则涵盖所有57万个行政村,后者数量是前者的4倍多。所以乡村振兴任务更加艰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历史性工作[3],“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4],“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5]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与“乡”将长期共存,“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6]。但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后半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积累的矛盾不断加深,“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7]。要清醒意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农村、农民未来的命运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无形之手”,必须借助政府的 “有形之手”,通过有效有力的公共干预,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解决好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村生活及环境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两个现代化”,缩小城乡发展的鸿沟。“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8]所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1.2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客观地讲,现阶段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对乡村的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仍然呈现的是“虹吸效应”而非“涓滴效应”,乡村处于“失血”“贫血”状态。乡村振兴战略要落地见效,必须强化“人、地、钱”等要素对乡村的供给,为乡村振兴提供扎实的基础。

解决“人”的问题,就是要强化乡村振兴中人的要素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济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9]”

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三农”问题亦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他明确指出:“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10]。“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11

解决“地”的问题,就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资产的活力,加快释放改革“红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个大事,涉及的主体、包含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必须审慎稳妥推进。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要加强土地经营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12]

解决“钱”的问题,就是要建立起引导、畅通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农民流动的渠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13]。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需要规划的引领,制定乡村规划其实是政府的“有形之手”对乡村发展问题进行的公共干预,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搞刮风运动。规划的制定必须要以城乡融合、区域一体为理念,统筹考量城乡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土地使用、生态保护,并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操性。

2 江西省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支撑

江西省自古是鱼米之乡,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农业大省、全国粮食主产区。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高质量供给上,江西省乡村有巨大空间,可大有作为。江西省乡村振兴开局良好,成效显著。

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农产品总量保持稳定供给,截止到2019年底,江西粮食总产量430亿斤,人均占有量461公斤,江西每年外调粮食100多亿斤,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商品粮的省份之一;江西肉类总产量350万吨,人均占有量75公斤;江西水产品总产量250万吨,人均占有量54公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顺利,产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多元化农产品供给充足。截止到2019年底,江西蔬菜总产量1800万吨,人均占有量386公斤;江西水果总产量470万吨,人均占有量100公斤;江西茶叶总产量6.67万吨,人均占有量2.87公斤;江西油料总产量120万吨,人均占有量25公斤,其中,油茶1526万亩,茶油产量19.8万吨,人均占有量4.3公斤。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互联网+农业”“农产品+N”等新业态发展势头迅猛;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大力推进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63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了6000亿元大关。

其次,在农村发展方面。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向前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8.59万公里,创建了“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7个、省级示范县40个。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乡镇和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行政村实现了公办幼儿园全覆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江西全面完成农村人局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71个县实现了城乡环卫 “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09%,建成村庄污水处理设施5778座;创新搭建“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督察激励表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发力,在全国首创“三变、三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每年筹措90亿元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56万亩;农村改革发展活力迸发,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有了突破性进展,基本消灭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空壳村”。

第三,在农民生活方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60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16981元,增长了280多倍。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贫困县)的农民收入超越了非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收入增幅大,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改善,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江西乡村“文明淳朴之美”逐步彰显,全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1.4万个村基本完成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丰富农村文化供给,组织文艺院团送戏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展演活动6400余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实施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破除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随礼攀比等陈规陋习。农民的从业状况发生根本变化,农村从业人员持续下降,农业增加值上升,农业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党建引领,村党组织书记致富能手比例达到77.8%,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由2018年的21.5%提升到98.66%。强化“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成立各类村民理事会4万余个。开展“治乱、制建、致美”活动。全省有5个县(区)被列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单位,3个乡(镇)、30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健全了一套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了一批重点帮扶措施,研究了一批分类推进举措,加强了暗访督导力度。

江西已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接下来要聚焦“一强省、一基地、一走前列”的目标定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

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以江西省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是针对我国“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是解决当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是全面乡村振兴的根本宗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三农”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必须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建设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和谐有序之美、共建共享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

3.1 以发展产业为重点,构建“产业兴旺”之秀美乡村

坚实的产业基础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首要目标,构建“产业兴旺”之美,必须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江西省按照全省农业产业布局要求,着力实施优质稻、蔬菜、果业、茶叶、水产、草地畜牧、中药材、油茶、笋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十大工程,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资源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三产”融合模式有三种,分别是“一二三模式”:由一产带动二产和三产发展,实现农产品→现代化机械生产、传统手工生产、旅游服务和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的发展模式,促进农业资源在三次产业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二三一模式”:由二产带动一产和三产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文化传承(手艺及工匠等))的发展模式,促进加工产业在农产品转型升级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三二一模式”:利用旅游聚集人气的优势,打造景观吸引核,促进人流带来消费,形成购买力和服务支撑,实现由三产(旅游业)带动一产和二产联合发展的带动模式。三是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各个村庄的特色与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经济、休闲观光农业、电商经济等特色产业;四是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围绕《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资产租赁、资源入股以及用好用足土地政策等方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村级经济实力。

3.2 以村庄治理为重点,构建“自然生态”之秀美乡村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生态福祉的保障。要强化规划引领。在编制秀美乡村建设行动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因村因点注重保护田园风光,保留原始风貌,保持乡土味道编制建设规划,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要分类施策推进。江西省可将全省所有待建村庄分为“需要整治的村庄”“需要完善配套的村庄”“需要提升品质的村庄”三大类。对需要整治的村庄,重点配套“七改三网”项目。对需要完善配套的村庄,在“七改三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8+4”公共服务项目。对需要提升品质的村庄,按照旅游景点的标准打造,建成 “六好”秀美乡村。按照“房好看、地干净、殡生态、路成绿、景优美”的要求,抓好规范农民建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殡葬改革、通道绿化和通道周边美化。要严格风貌管控。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的农民住房,都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提升垃圾治理。大力推行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市场化运作,政府负责监管,并按照规划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3.3 以“人的新农村”为重点,构建“文明淳朴”之秀美乡村

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这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富起来的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乡村振兴的主角是农民,乡风文化的滋养为新时代的农民提供文化自信、精神动力。推进绿色殡葬。倡导移风易俗,减少殡葬用地,节约自然资源。深挖乡村文化内涵,打造乡贤文化、家规家训等文化品牌,提炼通俗易懂有地域特色的好家风、好家训、好村史。制定村规民约,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树立敬老爱幼、邻里互助、热心公益等文明新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建设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依托乡村会议室、文化站、老祠堂等设立道德讲堂,宣讲孝老爱亲,爱岗敬业,倡导勤俭节约、互帮互助,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正能量。

3.4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构建 “和谐有序”之秀美乡村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这样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把脱贫攻坚形成的体制机制、政策汇编、规划方法、发展思路和工作体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移植到乡村振兴中。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农民群众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抓好就业创业行动,带动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现由“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向“创业一人带富一方”转变。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加快从农民中间培养一批“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提升农民文化和技能,实现“自我造血”,自我致富;用好金融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对农业农村的支持,特别是对乡村振兴项目开发贷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提升“财政惠农信贷通”发展水平,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撬动合作银行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有效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问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5 以农民主体为重点,构建“共建共享”之秀美乡村

让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秀美乡村建与不建、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建后怎么管,都要充分征求民意。让群众说了算。每个秀美乡村点申报,都要召开村民大会,多数村民签名同意。村庄建设规划,也要张榜让村民知晓。让群众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发动群众,激发群众热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人人参与、人人共享,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最大程度避免“政府花钱干、群众等着看”的现象发生。发挥理事会、促进会的作用。成立由农村“五老”人员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发挥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运作、自主监督”的主体作用,组建所有县(市、区)级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乡镇成立分会,积极动员新乡贤、农民企业家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社会力量回馈故里,支援家乡建设,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大格局。

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壮阔征程,铺展了“三农”事业的美好蓝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的引领下,牢牢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齐心协力付诸扎实的行动,定能勾勒出“大美乡村”的绚丽图景。

猜你喜欢

攻坚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