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研究
2022-03-18刘晓蕾
刘晓蕾
“课程思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2014年,上海市首先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并选取部分高校先行试点。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综合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课程思政有别于我国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旨在挖掘和发挥政治课以外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功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传达给学生,由此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对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立德树人”是关系到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长期以来,政治课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受到重视,功能没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要搞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靠传统的政治课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其教育功能,并将其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不仅是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二)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
中华文化博大深厚,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却与其大国地位不相匹配,仍然面临“声音比较小”“说了传不开”的困境。随着国门打开,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而我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却未能很好地走出国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熟悉和掌握翻译实践中双文化图式的双语表达,把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以其他文化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更好地翻译和传播出去,增强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三)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英语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外国语言技能为目的,为实现跨语言交际服务,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本身就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具有突出的人文性。[4]课程思政就是要改变当前高校英语课程偏重工具性的倾向,充分挖掘其人文内涵与思政价值,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三观,由此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全面提高英语翻译教学质量。
(四)是培养德才兼备英语翻译人才的必要措施
培养德才兼备的翻译人才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无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还是共建“一带一路”,都离不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外语人才。然而,外语教育又有其鲜明的特点,学生需要经常接触国外的文化,如果思想政治觉悟不高、辨识能力不强,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容易受到影响。开展课程思政,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既可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通过加强思政教育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可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英语翻译人才。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受英语翻译课程长期重语言学习、轻价值引领传统的影响,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思政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思政功能发挥不充分
我国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一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语言能力为主,对思政教育涉及很少。这导致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中,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占比非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占比非常小,甚至缺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注重英语知识及文化的传授与学习,对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关注很少,期末考评基本依据考试成绩进行评定。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思政的提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开始增多,但由于推行时间较短,其教学目标和内容仍以英语语言知识为主,思政教育未有效落实,影响了“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对中国思想文化涉及与推介较少
长期以来,受英语翻译课程特定教学内容的影响,在教学中,西方思想文化内容讲授较多,中国思想文化内容介绍较少,导致大学生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较大,对中国思想文化了解较少,且不能够很好地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来表达和推介中国思想和文化。这不仅强化了西方的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渗透,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三)教材中思政内容较少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其内容直接影响教学的方向和内容。长期以来,受传统的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思想品德教育倾向的制约,我国英语翻译教材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素材较多,中国思想文化素材少,这种外来思想文化大量输入及中国思想文化“失语”的状况,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的推进,上述偏向虽有所好转,但由于新教材的编辑和使用尚需要一定的时日,翻译教材仍难以适应课程思政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课程思政融入后,原来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适应不了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需要,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目前,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方法虽有了一定的革新,但总体上尚未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是以“教”为核心,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学方法单一,思政教育往往是生搬硬套地说教,不能与知识技能传授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效果。
(五)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其自身思政素质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效果。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部分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课教师的职责,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5]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与传授,很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他们缺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很好地将英语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
为了保证课程思政有效落实,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等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一)在教学中切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中切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课程思政的根本要求和最主要路径。要增加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从课上延伸到课前准备、课后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建构课程思政的完整体系。在教学大纲和目标的设计上,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重要地位;在教材编写上,要提高思政元素的比重;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思政教育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寻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将其巧妙地融入英语翻译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中;在考核评价上,要将课程思政表现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在考评项目中保持适当的比重,确保课程思政有效实施。
(二)融入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思想价值,让学生充分了解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路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有计划地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增进学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熟悉中国文化的基本表达;另一方面,在课堂和各种课外活动中,引导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翻译表达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增加英语翻译教材的思政内容
教材是课程思政的基础,要发挥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功能,就要充分开发教材资源。首先,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除了考察其与教学要求是否匹配外,还要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把好政治关,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去除那些对中国形象和思想文化认同有害的内容,防止其对大学生的侵蚀。其次,在教材编写中,不能为了追求纯正英语而沿用以往直接从国外引进素材的做法,要从当前课程思政的需要出发,自主编写一些与思政教育有关的教材,增加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增进大学生对国情和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四个自信”。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素质
教师是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只有抓好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才能确保课程思政有效实施。
一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高校除了通过专题会议、下发文件等形式提高教师立德树人意识,让其充分认识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外,还要经常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课程思政的自觉性。
二是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依托教师培训中心等机构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思想文化以及网络教学技术等专题教育与培训,搭建课程思政平台,开展经常性的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和教学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同时,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增强课程思政效果。
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以身作则,坚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约束和完善自我,在教学和日常活动中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推动课程思政更好地开展。
(五)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
要从英语翻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在诉求和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新型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1.拓展思政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充实与课程广泛契合的思政素材,使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相得益彰。一是将专业知识体系本身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融入教学中。如立足于现有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想、价值观、文化等思政元素并进行适当延伸,丰富教学的思政内容。二是将专业知识体系外的思政教育资源引入教学中。如,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与内容,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时事新闻等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讲授有机融合,以弥补现用教材思政内容和鲜活性不足的短板。三是基于教材,用活教材。在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对相关思政元素进行超链接拓展。如,笔者在教学《英汉翻译入门》第七章的文化对比内容时,增加了文化自信的相关材料,既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利于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四是对教材资源进行跨学科拓展和内容引申,需注意简明扼要,与教材中的主素材契合,具有思政教育功能,这样既能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也拓宽了学生的跨学科视野。
2.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是要由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不只教师台上讲,学生也可以上讲台发表看法及心得,分享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和案例,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自觉性。二是教师要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取代原来单纯机械灌输的教学方法,多采用知识竞答、演讲、辩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丰富教学活动和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将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整合,融会贯通,避免生搬硬套和强硬说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主要内容和相关理论的介绍,要结合大量生动具体的译例进行分析和说明。针对每个讲授内容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供学生巩固和提高所学到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品行。
3.积极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实现线上与线下课程思政相结合,延伸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质量。[6]利用课余时间办好第二课堂,开展蕴含思政内容的校园活动,增强课程思政效果,实现全过程育人。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翻译实习和实训活动,为各种会议、活动和赛事等提供翻译服务,作为志愿者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这些既能增加学生阅历,锻炼他们的英语翻译和表达能力;又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四个自信”。
4.创新和完善英语翻译课程思政考评体系。考核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保证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思政效果,必须创新和完善相应的教学考评体系,[7]突破以往语言能力的单一评价维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内容,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建立反馈督导机制。
在新时代“大思政”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点与着力点,英语翻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