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匠精神教育体系研究

2022-03-18谭运启奚春华陈秋苹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企事业三全育人工匠

谭运启 奚春华 陈秋苹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需主体、客体、内容、方法手段、环境等诸要素的一体化衔接与协同配合。深入探索、研究,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原则和精神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形成一体化、协同化、共生化格局,既能促进学习、贯彻教育大会精神,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内涵

“三全育人”工匠精神教育体系是一个以理念、原则和精神为价值遵循,立德树人为目标追求,需求、供给、支持三大动力体系同向、同步、同行为方法手段的综合系统。

(一)需求体系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需求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是需求体系的理论支撑。需求体系是需求主体(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家庭、学校和学生)通过评估机制和支持体系,将需求的内容、方式、动机及影响因素等传递给支持体系和供给体系,具有需求主体全员性、需求内容全面性和需求要素全程性的特征。

(二)供给体系

供给体系是指供给主体(国家、政府、高职院校)将教育、管理、服务等资源和条件,凭借支持体系和供给运作机制,传递给需求者实现需求满足,包括供给主体,即谁提供服务;供给客体,即服务谁、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果、服务效果影响因素和服务供给机制等。随着福利国家的矛盾尤其是财政危机的凸显,对传统福利制度的批评日趋激烈,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该理论以福利资源的分散性和福利主体的参与性为宗旨,利用多元化结构的安排,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等主体的参与和合作,将国家福利模式转变成社会福利模式,有利于化解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这是“三全育人”工匠精神教育供给体系的理论依据。[1]

(三)支持体系

支持体系处于基础地位,发挥保障作用。社会支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过去的几十年,中外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但至今社会支持理论仍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二是影响因素。主要从个人、发展、环境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三是在工作中的运用。从如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及如何利用两个层面进行研究。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家庭、高校、自身等获得主观和客观支持的总和,是一个动态、可持续、社会化的过程。[2]“三全育人”工匠精神教育支持体系是国家、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高职院校,通过规划、引导、鼓励、规范、监督教育教学教研等行为,有效解决供需间的结构性矛盾,促供和需的同向、同步、同行,实现需求体系和供给体系一体化、协同化、共生化发展,包括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工匠精神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社会组织机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等。

二、问题

一是认知水平不同。国家、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学校、家庭、学生对工匠精神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及师资等认知水平不一,出现需求主体对内容、层次、水平、意愿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出顶层设计不足、价值引导不明、路径探索不深等突出问题,造成供给主体单一欠多元、供给内容量多欠质优、供给方法手段死板欠灵活等普遍样态。[3]高职学生在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精准的供给及多元、全面、可持续的提升,需求、供给和支持三大动力体系及体系内诸要素之间很难形成一体化、协同化、共生化。

二是价值引领不够。随着“合校升级”及“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很多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出现“大跃进”现象,教师群体向年轻化、高学历化、技能化转变,结构更加复杂、多元、多变。高职院校在教育、服务、管理等方面长期存在治理能力、协作能力、服务意识弱等问题,且在“合校升级”后变得更加复杂、突出,主要表现为: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对工匠精神教育主体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不足;主体、主客体、客体间沟通渠道欠缺或不畅;评估、监督、管理和激励等机制缺失、不健全;主体和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性不足。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缺乏科学的思想认知、规范的顶层设计和深远的价值引领。

三是需求体验不足。高职院校一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科学等问题更加突出,重理论、轻实践,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的信息化、智能化、远程化不足,重“显性”育人,轻环境、网络、文化、管理及制度等“隐性”育人。学生缺少生理、心理、精神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成就感、自豪感及自我实现等真实体验,这会影响他们对所学专业和将从事职业和岗位的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和荣誉感。

四是吸引力不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更新变化速度加快,各种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人类已从“知识匮乏”时代进入“知识技术爆炸”“信息过载”时代。工匠精神教育涉及的知识、技术和素质被过度地稀释、融合、同化、异化,消解了对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和亲和力,越来越凸显主客体在多方面不适应、不协调及不匹配的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给高职院校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精、深地传播知识、技能,稳、准、强地培养能力和素质,提高教育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增强教育阵地的吸引力及凝聚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及网络等方面工匠精神教育必须面对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三、策略

(一)构建以需求质量评估制度为核心的教育一体化体系

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企业生存与发展、高校生存与发展、家庭生存与发展、大学生就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4]首先,构建动态跟踪体系。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和APP等软件建立动态跟踪体系,对需求主体进行动态化、持续化、全程化、全员化及全面化跟踪,对学生的需求方式、意愿及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了解和研究。其次,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基于动态跟踪体系,分析、研究和评估需求主体在需求层面的契合度、融合度和互补度,有效整合和构建既能体现需求主体的诉求和意愿,又能契合学生的需求方式、意愿及影响因素的一体化质量体系。最后,建立质量监管体系。包括动态跟踪监管体系、质量评估监管体系、供给质量监督体系和支持质量监督体系,监督和保障动态跟踪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科学、规范、有效运行,以及供给体系和支持体系在实现需求主体多元化、有效性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构建以供给质量监督制度为核心的共生化体系

工匠精神教育供给包括国家、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高职院校及家庭等供给主体在教育、管理、服务诸方面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首先,构建动态评估体系。以现代化、科学化、标准化“第三方”评估机制为基础,[5]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APP软件等技术手段对供给主体在管理、教育、服务等方面的供给能力、供给内容、供给水平、供给层次、供给方式、供给效果及影响因素、供给意愿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动态、科学、规范、可持续的测定、评价和分析。其次,构建共生化体系。以动态评估体系为基础,以质量监管体系为核心,以政府、企事业单位、高职院校、家庭及个人为多元供给主体,以供给机制为保障,多元、动态、共荣,并对供给主体在教育、管理、服务等诸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现状和问题、态势和趋势进行优化组合、资源有效整合、机制深度融合,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赢、共生的体系。最后,建立质量监管体系。以质量监督制度为支撑和保障,包括评估质量、共生化水平、供给和支持融合水平等监督体系等。主要职能有:一是监督和管理评估和共生化体系的形成、发展、完善及有效运行和运作;二是监督和管理工匠精神教育需求、供给和支持三大共生体系共享、共建、共荣的水平和层次。

(三)构建以支持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协同化体系

工匠精神教育的支持,是国家、各级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学校、家庭、大学生等在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体制机制、环境、文化、思想认知、情感认同等方面提供的引导、支持和鼓励。首先,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保障体系是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方面向需求体系、供给体系及支持体系提供的支持和保障,为工匠精神教育体系的形成、发展、完善及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其次,构建社会生态体系。社会生态体系以工匠精神文化为核心和灵魂,由社会、企事业、家庭和校园等环境构成“四位一体”。[6]社会舆论、风俗习惯、信念、思想认知和情感认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工匠精神教育支持的社会大环境。最后,构建监管体系。监管体系以监管制度为基础,监督和管理工匠精神教育支持制度保障体系形成、发展和完善,及运行的状况、水平、效率,运作的能力和效果。

猜你喜欢

企事业三全育人工匠
90后大工匠
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责任要素及功能分析
工匠风采
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方向研究
工匠神形
浅谈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
工匠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做优做强工会企事业的几点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