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究

2022-03-18秦杰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科本科生导师

邓 乐 秦杰明

科技强国和人才兴邦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必要条件。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举办了“复旦共识”战略研讨会和“天大行动”研讨会,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旨在培养一大批具有新工科背景的创新拔尖人才。[1-2]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无疑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引擎,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近8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直线上升,2020年是377万人,2022年达到457万人。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想要继续深造,提升自身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但是,在本科生培养和本硕衔接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以现有工科各专业方向为例:一是本硕课程教学不能有效衔接;二是本科教育形式固化;三是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创新内动力;四是本硕学生培养相对独立,无交叉。

新工科背景下“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这既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新探索,也能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

(一)本硕课程教学不能有效衔接

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存在严重的脱钩与重复现象,不仅缺乏层次性,而且所涉及的学术科技前沿性与预见性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多数高校仍是传统讲授式,学生只是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关注理论内容,不能理论联系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素质。此外,课程体系大多依据本专业进行设计,与其他专业相互隔离,使“在本科教学中实现多学科交叉”成为一纸空谈。

(二)本科生培养模式固化

本科阶段所涉及的各种专业课过于理论化,导致学生学而不知其所用,对专业丧失兴趣,极大地阻碍了复合型、创新型工科人才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多数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方面表现较差,原有的教学方式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联系,有悖于工科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主动对接国家各行业人才实际的创新型人才理念。此外,大多教师难以兼顾理论、实践和科研工作,致使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学生轻视学习过程,专业基础不牢,创新能力不足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填鸭式”和“保姆式”教育,难以适应大学高度自觉的学习生活。本科生课业学习过于轻松,一些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毫无时间管理概念,大量业余时间白白浪费,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专业认同感,最终导致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学习自信心和认知感。此外,大部分学生以通过学期专业考试、拿到学分为学业终极目标,完全忽视理论知识基础上的科研创新和探索,掌握专业知识的水准仅停留在考试合格的标准上,缺乏专业知识体系的创新性,与未来的就业和接受研究生再教育明显脱钩。[3]而研究生阶段则科研任务繁重,且需要较长时间适应所选专业方向的科学研究并进入科研状态,导致一些相对较好的实验思路和技术构想无法实现。

(四)本科生与研究生无交叉,欠沟通

虽然在同一所高校,接受不同层级的高等教育,但本科生与研究生却是两个完全分离的群体。本科生读研的愿望比较强烈,但在正式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前,对研究生生活是完全未知的,不了解自己报考的研究生专业是否是自己喜欢的,不知道科学研究需要哪些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因不了解而错选研究方向,因无兴趣而3年硕士研究生生活碌碌无为,浪费自己的大好时光和国家的大量科研投入,严重阻碍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本硕一体化培养目标

以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最终目标,以本硕一体化协同培养为途径,探求本硕一体化协同培养全过程的需要,构建以本硕一体化协同培养为主线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与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相契合的培养机制,完善本科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最终建成以符合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强化学生素质与能力贯通的培养模式。

三、本硕一体化协同培养措施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及全球竞争对创新能力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导,企业与研究生导师共同参与,确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突破学生就业不对口、科研深造困难的瓶颈。将专业课和实践课与企业生产和高校科研相融合,形成模块化和多元化的课程架构,加强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与专业技能和科研技能的契合度,有效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小班培养,全程导师制

实行小班额教学,配备优秀的专业教师,全程规范化管理课业学习。导师要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课外活动和实践等,还应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学生要全程参与科研项目,导师全程指导。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专业水平自由选择导师,导师对学生的专业指导从本科二年级开始,直至大四毕业论文结束,这样能够便于提前发现和选择合适学生。学生除正常的课业学习外,一律实行研究生课题组制培养。

(三)动态化管理

动态化管理要求在学生完成第一学年学业后进行初选,以学习成绩为主,采取自愿报名方式,学校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面试工作小组,综合考查学生的科研素养、科研爱好和学习成绩等因素,最终确定人选。采取滚动式培养,针对学习成绩、纪律表现、对课题的科研能力,分别由任课教师、学工教师和导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若有一方面不合格,则失去培养资格。

(四)激励机制

为保证本硕一体化培养的顺利进行,引入有效的奖励机制,使学生和指导教师保有较强的积极性,奖励机制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对于学生,加大奖学金的比例,提高生均助学补助金额。学生在图书借阅方面享受硕士研究生待遇,学校提供优越的科研资料查阅环境;各个实验室的相应实验设备向学生开放;学生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由学校支付版面费,发表SCI论文按区给以奖励;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研究生推免比例等。另一方面,对于教师,发挥考核机制和职称评聘规则的杠杆作用,将指导学生和优秀学生培养纳入职称评聘体系中;针对承担本硕一体培养任务的教师,将学生指导工作做学时量化;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保障学生在本硕一体化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的提高;以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激发具有科研背景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发挥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作用。

本硕一体化协同培养模式,可有效解决本硕衔接困难,改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应准确自身定位,认清自身问题所在,合理布局,有针对性地实施本硕一体化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家各行业需求的创新型拔尖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本科生导师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