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本质、价值及策略

2022-03-18谭妤晗许雅晗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舆情校园思想

谭妤晗,许雅晗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致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贺信中强调,“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1]。网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利,沟通交流思想更为频繁,网络产生的流量红利与社交红利也逐渐被资本挖掘放大。网络信息中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娱乐主义肆意结合,滋生出诸多网络舆情危机,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研判网络舆情规律性价值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对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使命和质量提升至关重要,对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树立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重大。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本质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与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2]。高校网络舆情则是大学生网民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焦点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在网络社区所发表的具有针对性与倾向性并产生规模性影响的态度观点。在我国网民群体构成中,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群体占据主要地位。随着高校校园网络迅速发展与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涌入校园网络阵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网络舆情引导教育新任务的挑战。正确认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本质,有利于针对问题,准确制定应对之策,更好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朝着良性发展。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自控力不足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具有艰巨性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任务繁多而且责任重大。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既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又由于有效监管机制的缺失,导致各类信息鱼龙混杂和真假难辨。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阶段,不善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容易被冲动情绪左右。他们在负面情绪的驱使下,更愿意执着于相信感觉,更容易听谣信谣,对理性化的证据和真相置若罔闻。大学生是高聚集性的群体,一旦有感兴趣的热搜话题,就会口口相传,跟风关注,网络舆情在微博、微信和短视频等载体中以几何倍数迅速传播、扩散与发酵。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任务不仅具有艰巨性,且对引导队伍的数量、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资本运作和市场驱动使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呈现动态性

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是网络普及率高,对网络的依赖度高,在网络上发声频率高,他们活跃在各大短视频社交媒体和游戏平台上。靠资本运作和市场驱动的运营平台会在利益驱动下,无视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用容易“博人眼球”的事件来获取流量红利,这些庸俗与低俗化的舆情事件就会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趣味品味和价值取向。加上西方媒体针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使用的挖掘放大、节奏掌控以及资本运作的系列侵蚀手段,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如果不重视校园舆情监测就难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对其非理性倾向及时开展正确引导,更不利于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将因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入侵”而逐渐失去其在网络空间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建立在网络舆情之上,社会网络舆情的变化又是以市场驱动下的主导为主。由此可见,动态性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本质特征。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关键在于及时传递权威信息形成正面指引性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不同于法律和制度的强制性,面对负面网络舆情时,既不能采取强硬的手段封杀ID 和禁言,挫伤大学生关注实事的积极性,也不能视而不见,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任由事态发展激化。故此,通过正面宣传报道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指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指引性本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交往实践过程与网络空间相结合而衍生出的新鲜事物,深刻带动他们的认知革新、行为革新、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变革,给校园稳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对网络热点问题,如不能进行有效的舆情监测,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关注需求,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实时传递权威信息,就容易出现网络暴力行为和现实过激行为,造成校园舆情事件发生。在大学生群体突发校园网络舆情事件时,在事件还未受到网络的广泛关注前,主动分析、预测趋势和提前布局,由传统“被动响应”向“主动引导”转变,有利于清朗高校网络空间和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3]。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价值

近年来,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异常复杂严峻,谁掌控了网络的主战场和主阵地,谁就抢占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制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网络舆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做出重要指示,彰显了网络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为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可以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使道德与法律的规戒作用最大化、调适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失衡。不难发现,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可以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日常网络舆情管控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部负责,安全教育工作则由保卫处负责,校园网的信息安全工作与校内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维护主要由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校园文化建设与舆情动态由宣传部负责。以上部门虽在一定程度上与校园网络舆情具有关联性,但责任归属不明晰,缺乏系统完善的体制机制和牵头或主管部门来主导负责舆情的搜集监测、分析研判与制定应对措施,及时解决问题。当代大学生来到大学校园,远离父母和家人,校园网络环境成为监管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主要阵地。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势在必行,否则将不利于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及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就如大海行舟无人掌舵、导致听之任之偏离方向。舆论引导机制包括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科普机制、积极网络文化活动的周期开展机制、校园网络活动的监测预警机制、网络行为失范的惩处机制以及网络舆情的风险化解机制等一系列引导、监管、处理机制。注重网络舆情引导,不仅能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预见舆情管理方向,强化“超前”思维,使管理制度效力在防范层面实施得力,还能有效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肥沃土壤和强大动力。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可促使道德与法律的规戒作用最大化

在网络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道德意识出现复杂化与群体极化倾向,不断突破道德底线。如“粉丝集体营救明星吴某凡计划”、“方方日记海外出版争论”以及诸多“受害者原罪论”热门事件在网络空间引起激烈讨论,一些无视法律常识、违背公序良俗的言论引发群体极化现象。一些别有用心的社会媒体机构或独立媒体人,如“意见领袖”“微博大V”为了自身利益,达成某种目的,经过信息抓取和观点放大,通过断章取义和以偏概全等手段,在网络公共平台发表极具煽动性与误导性的信息言论,煽动青年群体情绪,主导舆论方向,推动社会热点事件发酵,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大学生群体极易在碎片化与单一化的信息等同于社会共识,以讹传讹,言论和行为都变得更加极端。加上大多中国家庭重学习与轻养成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网络行为引导存在缺位现象。家长认为孩子的网络行为并未造成实质性伤害便不会过于关注和引导,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作用微乎其微。大学生来到大学已近成年,生理成熟但心智未熟,成长的对抗压力极易给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群体带来焦虑心理,并伴随怀疑和偏执等负面情绪,这些矛盾的冲突则会在认知失调过程演变为社会性事件,引发舆情危机。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可提高道德与法律对青年群体的规戒作用,远离父母和家庭的青年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调和。法律是社会治理强有力的武器,中国的法治体系建设虽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网络法治体系起步较晚,制度不够完善,因此道德风尚的引导和网络法律法规的宣讲都是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负面舆情的行为责任追偿、事后惩戒力度以及违法成本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充分发挥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和威慑作用,防止大学生作出失范乃至违法的网络行为,营造清朗的校园网络风气。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可调适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失衡

思想和心理问题是个体同一意识结构的两个方面,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向。在舆情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既存在“主动参与”进而影响事件发展走向的情况,又存在“被动接受”从而影响自身认知和行为的情况。“主动参与”是学生大量转载、转发和评论热点事件,自主讨论与呈现观点的参与行为。“被动接受”是通过浏览和关注热点事件,舆论的消极面影响了自我认知和发生心理错位的现象。这些校园舆情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知识以及价值,各种对立观点的碰撞极易导致逆反心理与困惑性心理等心理失衡问题,使思想教育引导在网络空间指向不强,效果不佳。大多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引导,秉持否定或者消极态度。在否定与灌输因素的激烈冲撞下,他们因压力和不平衡感的心理作用,试图通过否定权威来获得身心解放,产生与主流价值相对立的逆反心理。毋容置疑,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可以调适学生的这种思想困惑和心理失衡。如处于“饭圈互撕”中的追星大学生群体,极易受到圈内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他们对偶像的追捧思想固化,形成了对外界信息的窄化和敌化,如果网络思想教育引导者能对教育对象加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那么网络思想教育引导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信息与话语鸿沟就会消减,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也会消失。为此,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效果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处置对当前高校的管理和安定稳定意义重大,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个体思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4]。大学生群体意志薄弱,辨别力不够,极易被不完全语境下的负面舆情同化。必须发挥朋辈先锋的思想引导作用、确保舆论引导机制科学到位、呼吁社会与家庭的协同治理三个方面寻找应对策略。

(一)发挥朋辈先锋的思想引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5]。这说明即使在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和动员能力强的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地位并未改变,但在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指向不强与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发挥同学和朋辈群体之间的重要引导和示范作用。大学生群体之间的隐性教育作用具有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容易被大学生群体接受,育人效果更加持久的特点。应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榜样作用,鼓励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学生、学生干部结合社会热点事件与新闻头条开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群体主动参与,进行正面引导、领航思想。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思想,以读书会、辩论赛和文体竞赛的方式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及影响力。鼓励学生创办内容积极向上的个人公众号,分享观点,评议实事,积极传播正能量,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用文字的力量引导网络舆情良性发展,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有目标、有计划、有主题地开展“21 人论坛”“网络领航计划”等思想交流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将其打造为可控的网络话语阵地。结合对话主题与内容,在食堂、宿舍、教学楼以及宣传栏发布海报,打好线上线下“组合拳”。公开征集主持人和与谈人,围绕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与青春梦想等主题进行探讨,通过云端直播、多屏互动和公开弹幕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在交流互动中感悟人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滋养心灵。活动后续提炼核心思想进行宣传报道,巩固活动成果,扩大影响力,进一步助推学生塑造良好价值观、优良品德和优秀人格。这种朋友间隐蔽的教育方式更能有效减少大学生的排斥心理,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往往比枯燥乏味且抽象的理论说教更深刻与持久。

(二)确保舆情引导机制科学到位

校园网络舆情引导事关校园稳定大局,需要把控好各个枢纽和要素。要积极探索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结合的合理路径,将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的课程教育过程之中。建立系统完善的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并将其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范畴,结合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等形式进行宣贯,树立懂规矩与守规矩的网络规范意识。充分发挥校园舆情主管部门的监测预警作用,联合网络技术部门运用新技术拓宽网络监测范围及渠道,重点关注微博、微信公众号、INS、小红书、校园贴吧以及抖音等学生受众较广的网络平台,增强捕捉低俗信息、垃圾信息和诈骗信息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以技术创新为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保驾护航,促进网络舆情的健康良性发展,实现技术和内容的双轨驱动。此外,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要建立相应的惩处机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恶意引导舆论、造谣传谣、煽动学生情绪以及破坏校园稳定和谐的行为要严格处罚,增加违法违规成本,以此敦促学生谨言慎行。在校园网络失范的惩戒力度上要做到该整顿就整顿,该警告就警告,该处罚就处罚,以此来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空间的清、新、纯。

(三)呼吁社会与家庭协同治理

当下的在校大学生大多为“00 后”独生子女,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大胆追求个性自由。在此背景下,旨在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的相关制度易使学生产生抵触甚至逆反心理,导致学校舆情教育管理承担着巨大压力。家庭教育应协同配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互补性。高校辅导员或专业导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深入学生群体,加强交流,及时了解学生行为动向并定期向家长反映学生状况,增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动性[6]。与此同时,父母应耐心与子女沟通,劝诫其理智追星,对网络讯息进行甄别,对网络陌生人保持警惕,引导子女向内诉求,更加关注内在的品格修养,成长为更好的人。

社会与家庭的协同治理,是实现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实现方式。国家监管要在唯流量思维和资本驱动的市场经济中发挥更有力的约束作用。如加强对娱乐圈的制度约束,对明星的失格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对违法明星立刻封杀。对西方文化渗透和低俗文化的侵扰现象进行监控。建立游戏品类红黑榜,大力支持积极向上,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红榜游戏,下架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榜游戏。要求公众人物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提升业务本领,厚植艺风艺德,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好表率,坚决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捍卫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舆情校园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