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创新与实践
——以荆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18方风波汤钦林
张 青,方风波,汤钦林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创新发展是高职院校强校兴国的内在要求,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是高职院校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着力推动职业院校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主体责任[1],由此拉开了全国高职院校诊改工作的序幕。同年教育部颁发了推动高职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在此背景下,一些高职院校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体系建设不足等明显问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抓住发展机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高职院校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理念为指导,以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及规范,质量诊断、反馈与改进,质量资源供给为要件,形成的全面保证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质量管理综合体。其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诊改不仅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也是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制度。教学诊改的工作重点即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先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诊改才有价值和意义。
将教学诊改渗透到学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等五个层面建立的全过程与全要素的诊断和评价体系,是每个高职院校进行提质培优、改革强校和建设高质量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3]。
二、当前高职院校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困境
(一)领导重视力度不强,顶层设计出现偏差
部分校级领导对诊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各职能部门处于观望状态,使教师与学生等人员的诊改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改革的紧迫感都较为淡薄[4]。甚至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当中,不重视对自身办学特色的整合,只为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查检、评估[5]97。
(二)诊改运行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但在组织构建、要素与管理等方面不够健全,甚至少数高职院校并未设立独立相关的质量保证机构,仍以督导室或教务处为主,在院系层面未能设置专门的质量保证组织,导致监管与院系的实际工作脱节。此外,内部质量体系主体定位不清,与内审体系的纵向体系的职责不清,存在重诊断轻改进问题,使诊断体系无法覆盖全校,后续问题难以反馈改进,导致学校内控制度难以梳理完善,对二级单位的目标管理机制难以健全[6]38。
(三)照搬模式,诊改流于形式
为通过诊改复核检查,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全盘复制袁洪志教授的“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架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走形式,文件下发只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使得诊改工作流于形式[5]97。有的学校甚至将ISO 9000当作教育质量管理的标准,模仿抄袭其他试点院校优秀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行拿来主义,毫无自身创新,不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诊改中的作用,结果导致诊改方案基本雷同,诊改行动刻板僵化,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6]39。
(四)信息化平台建设成效低
信息化平台全方位整合统计便捷多功能的优势能够让学校对收集的核心信息进行及时的监控预警,更有效地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方案。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已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经费在信息化软硬件的开发与采购上,但是有的学校信息化平台还相对滞后,跟不上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虽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在信息化平台上,但实际运行效果甚微。
三、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诊改体系的构建
学校诊改工作按照《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有序开展,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构建了“14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学、建、做、评”四步诊改推进模式,采取了“常规+周期+专项”三种诊改方式,探索自创了以“荆职开处方诊改法”为特色的诊改实操工作法,建立了“责任分级、目标分解、标准量化、计划公开、过程监控、及时纠偏、事后诊断、引擎驱动、平台支撑、持续改进以及螺旋提升”的诊改运行机制,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诊改预期成效。
(一)建立“14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55821”基本构架,学校结合实际,探索构建了质量为核、环环相扣、引擎驱动和平台支撑的“14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1”是指诊改要始终围绕“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来开展;“4”指打造学校内部质量管理责任链、目标链、标准链与制度链;“2”指完善机制和文化双引擎建设;第二个“1”指逐步建立校本诊改信息平台。
一是加强领导,形成组织体系,建立责任链。建立学校党委领导,校长挂帅,由学校-专项诊改工作组-部门-专业四级组成的质量保证组织,明确各级诊改职责,构建诊改责任链,将诊改责任层层传导到位。
二是完善规划,形成目标体系,建立目标链。运用SWOT 分析法,在对学校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构建由学校规划自上而下与相互衔接构成的“1+7+9+X”目标链。“1”指学校“十三五”规划;“7”指由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发展、信息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组成的专项规划;“9”指9 个二级学院的子规划;X 指各部门分年度制定的工作计划。
三是细化标准,形成标准体系,建立标准链。按照SMART 原则,制定完善与目标体系相配套的标准体系,形成与目标链一脉相承的标准链,建设学校工作标准、建立和完善专业、课程标准、教师发展标准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标准。根据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需要,按照优化工作程序设计、规范质量管理行为的要求,全面梳理学校人事、财务、教学、学生事务等事项,通过“废、改、立”,构建了学校“1+5+X”制度体系。其中“1”指的是学校章程;“5”指的是学校五个层面的质量管理制度;“X”指的是其他部门质量管理相关制度,形成学校质量保证制度链。
(二)创建“学、建、做、评”四步诊改推进模式
学懂弄通是前提。针对诊改是新生事物,教职工一下子难以完全理解,存在畏难情绪的问题,学校除了按常规办法组织学习培训之外,主要通过编写大家喜闻乐见的系列“诊改打油诗”,引导师生员工饶有兴趣地主动学习诊改,确保在吃透弄懂的前提下明明白白做诊改。
构建螺旋是关键。依据诊改8 字质量螺旋,结合学校实际,通过科学构建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8 字质量螺旋,明确诊改实施的具体路径、操作流程与内涵要求,确保在全面把握诊改规律的前提下清清楚楚做诊改。
做实诊改是重点。根据工作任务性质不同,学校灵活采取了三种方式实施诊改,确保诊改接地气、有实效。一是对常规管理工作,采取“融入日常做常规诊改”,形成了一日一反思、一周一例会、一月一小结、半年一总结以及一年一循环的常规诊改模式。二是对于学校重点工作或建设项目,采取“聚焦重点做专项诊改”,其诊改周期与项目建设周期同步。学校先后开展了优质校创建、技能大赛、办学满意度、质量文化建设、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和思政课建设等专项诊改。三是对于五个层面的质量管理工作,采取“创新方法做周期诊改”。针对诊改实际操作层面普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无从下手”的难题,学校经过反复研究“8 字质量螺旋”,并借鉴医生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处方实施诊断、用药和治疗的工作模式,探索自创了“荆职开处方诊改法”,对五个层面定期做周期性诊改。其中,学校、专业、教师层面是一年一诊改;学生层面是一学期一诊改;课程层面是在开设学期诊改。
“荆职开处方诊改法”由“诊改处方笺”“八步自问诊改法”和“自我诊改口诀”组成。诊改处方笺作为诊改实施的载体,以表格形式细化了8 字质量螺旋各环节内容,分为工作现状、发展目标与标准、工作设计与方案、实施过程监测与预警、实施效果、诊断意见、改进计划与措施以及诊改考核共八步流程。一个诊改周期启动时,即自上而下按照八步自问诊改法和自我诊改口诀,一边逐项填写诊改处方笺内容,一边按要求实施诊改。
考核评价是保障。学校将诊改工作与考核激励相结合,研究制订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以及学生层面的诊改实施办法及考核办法,并严格依照制度分层分类对诊改工作实施考评。考评结果纳入部门年度二级分配,并与部门评价和个人发展挂钩,体现以外部监管为主向以自我诊改为主转变,为诊改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引擎驱动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诊改。形成了党委领导,校长挂帅,分管领导分片牵头,各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的工作格局。校领导带头积极参加国、省诊改专题学习70 余人次;中层干部与诊改工作负责人积极参加诊改专项培训120 余人次。
深化“两项改革”支持诊改。为确保诊改工作顺利推进,不断提升各项工作的质量。以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依据精简与高效的原则重新设定部门和院系,根据工作量大小重新核定岗位与职数,按照教学优先的原则引导人员合理分流,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分配方案重点建立以内涵建设质量为导向的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制度,突出以绩效考核为前提完善二级分配,加大二级分配权重,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鼓励多劳多得与优劳优酬。
持续培育学校质量文化助推诊改。学校除建立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外,还构建了由物质质量文化、行为质量文化、制度质量文化以及精神质量文化组成的学校质量文化体系,厚植立德树人质量文化沃土。
四、结语
综上所述,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仍存在不足与缺陷,未实现数据的实时开放共享,部分教职工数据意识不强,数据分析能力薄弱,诊改还存在盲人摸象等问题。毋容置疑,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万能的。高职院校发展何去何从,如何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成适合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院校,仍需国家和社会各界不断诊改。但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和改进的应对创新点与新模式,对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建设适合自身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失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