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分析
2022-03-18王虹
王 虹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以“奖、补、贷、助、减”和“绿色通道”制度为主体的多元混合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在经济上实现了扶助受助大学生正常完成学业的目标,确保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实现了教育公平目标。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助大学生对资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行资助体系已难以满足大学生资助需求,改革现行大学生资助体系已成必然之举。改革现行大学生资助体系已成为高校重要工作之一。高校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立德树人”育人理念为指导,借力教育供给侧改革,构建精准资助体系,精准定位大学生资助目标,进行精准扶持、精准管理和精准考评,推动“贫志双扶”,实现对受助大学生的经济扶助与“智志”帮扶。
一、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逻辑
(一)教育供给侧改革内涵
教育供给侧改革缘于经济术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 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以实现开源疏流, 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有了更高和更加多元的要求,而教育现状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因此,改革教育供给侧刻不容缓。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通过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教育供给结构,构建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通过提高教育供给侧的质量和数量,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大学生精准资助核心要素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对湖南十八洞进行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会议明确了“坚持精准扶贫”“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将“精准扶贫”思想有机延伸到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中,明确了高校扶贫工作的发展方向。2016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阐述:“‘十三五’期间,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2]。这阐明了大学生精准资助核心要素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紧紧围绕“贫志双扶”,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扶持以及精准调整资助供需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实现对受助大学生的经济扶助与“智志”帮扶,最大程度发挥资助资源的效能。
(三)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的内涵
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是在我国已经建起的以“奖(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贷(国家助学贷款)、助(国家助学金)、勤(勤工俭学)、补(特困补助)、减(减免学费)”和“绿色通道”制度为主体的多元混合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基础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受助大学生自身需求和社会需求,借助教育供给侧改革契机,将受助大学生资助方向,从经济扶助转向经济扶助与“智志”帮扶并重上来,使每一位受助大学生都能如其他学生一样享受教育公平,即拥有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机会与条件,享有相对均等的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除此之外,还需将“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全过程与全方位融入大学生资助体系中,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二、实现大学生精准资助价值目标的践行尺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3]。改革现有大学生资助体系,实现资助资源实际效能最优化,满足受助大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是实现大学生精准资助价值目标的践行尺度。
(一)精准使力:实现资助资源效能最优化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项调查显示,受助大学生来源并不平衡,6.79%来自大型城市;19.02%来自中小型城市;27.99%来自县镇城区;46.2%来自农村。来自不同区域的受助大学生致贫原因各不相同,资助需求也不尽相同,需要进行资助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因“高校‘扩招’引起高等教育规模的变化,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与高等教育规模‘有序’扩张之间产生了紧张关系,合理配置资助资源,实现资助实际效用最优化成为重要问题”[4]。合理配置资助资源,实现资助资源效能最优化已成当务之急。为实现此目标,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和“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目标[5],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积极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与企业优势,整合各类资助资源,精准使力,以有偿补助和无偿资助相结合方略,“经济”扶助和“智志”帮扶相结合战略为指导,有序配置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以及就创业教育等资助资源,建成针对“经济”扶助和“智志”帮扶等不同资助目标的最佳资助配比方案,均衡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助资源实际效能最优化。
(二)精细施策:满足受助大学生个性化需求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的调查项目——“您在教育上还希望得到什么帮扶”显示,受助大学生资助需求呈现个性化趋势:6.79%的受访者希望能够得到“加大资金投入”;70.65%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提供毕业后就业支持”;58.83%的受访者希望能“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不难发现,受助大学生资助更需要研究“受助大学生个性化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受助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因势利导,查漏补遗,方向明确地予以教育、引导”[6]。实现大学生精准资助价值目标,需要以满足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通过整合与配置各类资助资源,设计不同的资助项目,进行个性化运作,指导受助大学生依据个人需求,规划设计“个人发展方案”,从丰富的资助项目中选择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项目。
(三)精心组织:实现受助大学生全面发展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贫困生的一项调查显示:68.34%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可以不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自主意识;61.82%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营销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自我救助能力;85.33%的受访者认为精准资助需要“加大学生技能培训力度”。反映出受助大学生对思想帮扶、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帮扶均有着积极要求。构建“精准”资助体系,实现受助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受助大学生精准资助价值目标的践行尺度之一。教育本身承担着开拓人的思维,培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无限潜能的重大责任,实现人才培养全面发展是国家赋予高校的一项光荣使命,也是现实教育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为此,可以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积极搭建经济扶助平台和“智志”帮扶育人平台,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通过民主法制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实践能力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受助大学生提升建功立业的劳动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把脉定向:秉承育人观的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7]。2017年,教育部也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 号),明确要求把资助育人工作纳入到“十大育人体系”,并提出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探索把扶困与扶智相结合。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应秉承育人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通过经济扶助、“智志”帮扶,帮助受助大学生解困,建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通道。
(一)坚持政治导向,培养建功立业报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这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更是构建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的指导思想。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应旗帜鲜明地坚持政治导向,通过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受助大学生头脑,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要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资助意识,坚定不移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助制度优势,坚持资助政策兜底不动摇,确保不让一个受助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实现贫困生资助全覆盖;二是要融合理想信念教育于资助全过程,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受助大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三是要融合思想道德教育于资助全过程,结合资助活动,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用信贷文明行为规范、先进人物英雄事迹,从道德、法治、心理等方面教育受助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树立自立、自强和勇于奋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要融合社会责任感教育于资助全过程,将资助育人活动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引导受助大学生参与各种生产劳动和各类社会实践,让受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正确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二)坚持能力导向,培育实学实干真本领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国民素质的总体提升,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新形态,推动大学生精准资助融入社会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主旋律。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构建突出经济扶助,“智志”帮扶并重的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培育受助大学生掌握劳动、实践真本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调查项目——“你认为精准资助工作的关键在哪里”显示85.33%的受访者希望能够“加大学生技能培训”,充分证明了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要坚持能力导向。坚持能力导向的大学生精准资助方向主要体现在:强化心理能力培养,帮助受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使其善于调整心态,善于变压力为动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积极为受助大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使其在赚取经济报酬的同时,能够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强化劳动精神培育,积极引导受助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能脚踏实地奋斗,靠双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坚持舆论导向,彰显资助育人原色调
坚持舆论导向宣传,能够有效提高国家资助政策透明度,使社会、学生和家长真实地了解国家资助政策,感受到来自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正能量,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扶危济困氛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一项关于“您是否了解学校开展的精准资助工作”的调查显示:12.77%的学生“非常了解”精准资助工作;“不太了解”学校精准资助工作人数高达42.26%;另有36.82%的学生“比较了解”。在构建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平台等媒体的作用,彰显资助育人原色调:强化宣传党对资助的领导力度,使受助大学生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要旗帜鲜明地唱响大学生资助赞歌,宣传大学生资助正能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资助政策走进学生头脑,引领受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强化宣传精准资助重大举措,积极传递国家资助政策神圣使命。要围绕受助大学生资助范围、资助标准与资助程序,积极宣传政府、学校和企业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重大举措,让社会、家长与学生及时了解国家资助大学生的重大举措、资助成效,感悟国家资助政策神圣使命;要强化资助宣传制度建设,突出政治站位。要通过强化宣传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使全社会认识到:办人民满意教育就是党和政府的初衷,实现教育公平就是党和政府的不懈追求。
四、夯实根基:政校企协同构筑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设想
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就是要以政校企合作为前提,按照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原则,多措并举,整合各类资助资源,根据受助大学生致贫实际情况,实施分等级、分类别和分层次资助,以满足受助大学生自身需求,形成规划统一与灌溉精准的大学生资助体系。
(一)政府主导:擘画统一规范的精准资助政策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机制体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我国高校建设资源配置正在调整与改革,依然“属于政府投资为主,企业单位和个人家庭为辅并由政府集中管理的模式”[10]。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依然占据大头,受助大学生资源配置也主要来自政府供给。这种特点决定了我国政府仍然是主要的教育资源分配者,必然要承担更大责任。
实现高校受助大学生精准资助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顶层规划,设计政策措施,整合各类资源,擘画统一规范的精准资助政策体系,建成完善的资助领导制度。通过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览全局与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11],明确中央、地方各级政府、高校职责,以问题为导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科学规划政策、措施,构建完善的资助责任体系、资助投入体系、社会动员体系、资助督查与考评体系,推进大学生资助工作有序进行;设计精准资助模式。通过强化精准理念,调整资助供需结构,构建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服务精准以及效能精准“五位一体”的精准资助模式,有效贯通家长、政府与高校联系渠道,实现资助过程全方位与全过程监管,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和资金发放“四个精准”的目标;构建精准资助法规体系。顺应教育供给侧改革,明确市场经济在资助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既要通过设计企业资助行为税费减免法规、实习生报酬及其有关所得税法规等,维护企业资助权利义务,引导企业资助活动和行为,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大学生资助活动,又要设计大学生享用资助资源政策法规,规范受助大学生享用资助资源权利义务,明确受助大学生的减免贷款偿还责任及对国家和资助企业应尽义务,使国家、资助企业与受助大学生权利和义务对等,国家和资助企业资助行为有法可依、受助大学生受助行为有法可依;适时设计经济扶助与“智志”帮扶管理机制。通过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新生入学资助、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以及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机制,满足受助大学生经济扶助任务,还应建成受助大学生思政育人机制、实践能力培育机制和心理关怀机制,提高受助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心理素质、职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道德品质,满足对受助大学生“智志”帮扶。
(二)企业联动:勾勒促企入校的精准资助协作体系
企业参与构建大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的主要目标,在于利用自身资金、人才、设备和技术优势,为受助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怀和关注,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可借助校企合作契机,深挖校企合作潜力,促企入校,将企业资金、人才、设备和技术拓展到受助大学生资助全过程,覆盖到受助大学生资助需求的方方面面,延伸到受助大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各个节点。促企入校,构建资助育人机制。回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接高校“半工半读”制度,接收受助大学生到企业兼职、半工半读、专业实习以及顶岗实习,联合高校推进“订单”或“定制”式培养模式,使受助大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和社会环境中掌握专业知识,熟悉职业技能,积累参与岗位实践经验,同时通过优先与受助大学生提前签订就业合同,并预支付学生学习与生活费用,精准帮扶受助大学生;深挖企业技术力量潜力,打造现代导师制度。积极发掘企业技术骨干,组建企业导师团,走进高校参与专业设置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设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受助大学生专业素养,使受助大学生享受到良好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就业创业能力训练;发掘企业优势,建设崇尚劳动的激励机制。联姻高校,设置企业奖助学金,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真正的专业“学习标兵”,综合素养较高的“奋斗之星”,以企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受助大学生树立立足本职岗位,爱岗敬业,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信心。
(三)学校主抓:创新“贫志双扶”的精准资助管理体系
受助大学生精准资助主体责任人毫无疑义应该是高校自身。高校教育工作者理应走在受助大学生精准资助前头,改革、创新精准资助管理体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构建强有力的资助领导体系,切实发挥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和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建成高校党委领导下的,以党委宣传部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后勤服务中心和二级学院多方参与、各负其责以及分层管理的领导体系,统一制订资助管理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确保对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督促,使大学生资助工作能够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构建系统的资助舆情引导机制。建立班主任、辅导员、宿管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参与的受助大学生资助舆情联动机制,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分析学生思想动向、心理倾向,做好受助大学生经济扶助、“智志”帮扶工作,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关怀、心理疏导方面入手,引导受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资助、心怀感恩、回报社会;创建完善的“贫志双扶”管理机制。逐步把资助工作重心从确保贫困生“有学上”切换到帮助他们“上好学”的新模式,围绕“贫志双扶”指导思想,积极引进社会与企业力量,不断拓宽资助渠道,设计大学生资助专项基金,搭建受助大学生经济扶助平台、综合素质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丰富经济资助项目、勤工助学项目以及就业创业项目,帮助受助大学生走出生活困境,鼓励受助大学生勇于实践,提升综合素养;适时建立系统的心理帮扶机制。建立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形成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分工负责与分层管理机制,通过开展心理测评和接待来访等手段,了解受助大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特点,按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原则,建立受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他们进行跟踪、关注和干预,帮助他们学会情绪管理,通过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精神压力,涵养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四)数字引领,优化精准资助服务大环境
作为人类科技文明的互联网以数据信息方式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局限,渗透到各行各业,已成为新时代人类生活的重要补充,更成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实现受助大学生精准资助需要数字引领,优化服务大环境。构建政校网络互通机制,通过大数据运用,持续全面搜集受助大学生可追踪的数据,精准掌握受助大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从国家(政府的民政部门认定材料),社会(学生家庭背景的调查),学校(师生认定评价系统)3 个层面综合分析受助大学生的贫困情况申请,为精准施策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构建数字化管理机制,结合受助大学生不同的致贫性质和程度,根据受助大学生认定机制和认定办法,利用大数据对受助大学生分等级、分类别和分层次,建立差异化数据档案,精准配置资助资源,实现受助大学生帮扶工作的精准管理;建立实时动态分析系统,运用大数字动态跟踪、比对与分析受助大学生校园消费行为、学习情况、生活动向,及时预警、及时跟进,进行个性化帮扶;创建受助大学生关爱平台,利用大数据快捷、方便和个性化优势,及时整合各类资助资源,为受助学生提供资助信息帮助,利用QQ 群与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软件组织、协调和发动辅导员、班主任、优秀学生干部以及企业导师等力量与受助大学生互动,解读各种资助政策,分享成功经验,指导学生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