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情感建构
2022-03-18冯春娟
冯春娟
于教师而言,实施情感教育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有趣、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于学生而言,在情感教育理念的熏陶下,能够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由此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情感教育势在必行。
一、情境创设,引发共鸣
“道德与法治”课程贯穿整个初中学习阶段,但是,与其他文化课相比,该学科设置的课节相对较少,这就使得教学节奏变得异常紧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赶进度,常常加快授课节奏,以至于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多数学生对本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往往处于一种懵懂模糊的认知状态,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这节课讲了什么,不知道教材当中说了什么。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及时转换思路,根据“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引述的具体内容,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教学场景,在这一场景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也能够备受激励和鼓舞。
以“心系公共利益”为例,在讲授本单元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共利益”的概念与本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这一教学工具,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教学场景。比如教师为学生播放“当代雷锋”郭明义的感人事迹,自1990 年以来,郭明义坚持无偿献血20 年,献血总量已经超过6 万毫升,献血量达到自身总血量的10倍以上,而且郭明义舍身忘己,虽然自己家里一贫如洗,但是却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希望工程,为灾区群众捐款,捐款总额超过10 万元,并且郭明义于2009 年发起成立了遗体捐献志愿者俱乐部,为亟须器官移植的病患解除了后顾之忧。当这一个个壮举、一幅幅真实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内心深处也将生发出对郭明义的敬佩之情。在这种真实情感的感召下,学生不仅懂得了心系公共利益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同时,内心的情感世界也受到激励和熏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尤其对于平时不关心身边事、不关心社会事的学生来说,着实是一次最好的精神洗礼和教育。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这种真实场景的再现,学生的个人情感能与场景当中主人公的个人情感联系到一起,并且对公共利益的解读与认知也变得更加清晰和明确。
目前,构建真实场景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得到广泛运用,为了凸显课堂教学成果,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应当事先通过互联网平台,查找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所关联的真实案例,案例应当以传递正能量为主,所讲述的内容应是真人真事,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另外,在场面画面播放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暂停或者回放功能,让学生针对某一个真实的场景谈一谈个人感受。比如如何看待场景中主人公的个人行为? 通过与场景中主人公的比较,查找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与缺点? 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帮助;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逐渐改掉一些坏习惯与坏毛病,并时刻端正个人行为与态度,进而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游戏互动,加强沟通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拉近师生间距离的一条有效路径,同时也是增进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一种手段。尤其在集体生活中,作为单独的个体,每一位学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少数学生不合群,性格孤僻,很难融入集体生活当中,那么,不仅会损害整个班集体的荣誉,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广泛开发教学资源,持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并始终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其中,效果最为显著的一种方法是创设游戏情境,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游戏互动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增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以“美好集体有我在”为例,本节课的教学侧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合作意识。为了打造一个充满趣味性与互动性的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利用20 分钟的时间,为学生设置一个集体游戏环节,在选择游戏项目时,应当与本节课的教学主线息息相关。比如“相互支撑”的团队合作游戏,教师事先将学生划分为4~6 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以10 人为宜,然后在每个小组当中分别挑选出4 名成员来到操场上面的宽阔地带,接下来4 个人围一个圈,背对背地坐在地上,并要求参加游戏的学生在不用手撑地的情况下站起来,当完成一次站立动作以后,继续增加人数,直到现有参加游戏的学生无法完成站立动作为止。这个团队合作游戏主要考验小组成员的耐力与个人意志,如果某一个小组成员中途放弃,那么即便其他学生再用力、再坚持,也无法完成站立动作。通过设置类似的游戏环节,学生的脑海当中对集体生活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认知,而且也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只有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提高做事的成功率。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课业任务日渐加重,学生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适当设置一些室内外小游戏。正如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教学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从这段话当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关注学生兴趣点”的重要性,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兴趣,在实践教学中穿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具有应用价值的团队游戏,这样既可以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激活学生的兴趣点,而且从学生的情感出发,也是亲近学生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显现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三、生活实践,情感升华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关联,道德观念、法治观念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场景。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应当始终秉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思想,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同现实生活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并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在活动中得以熏陶、得以升华。但是,教师在选择或者确定实践活动内容时,首先需要考虑活动的有效性,然后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制订一套可行性方案,在方案中应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活动主题是否对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所帮助,即主题思想是否与爱国情感的表达、公共利益的维护、助人为乐、孝老敬亲以及法治观念有关,以确保活动内容切合实际、切合教材。第二,需要明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主题任务,切不可依赖于教师,也不可借助同学的力量,这样才能彰显实践活动的开设价值。第三,为了检验实践活动效果,当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应当及时对活动全过程予以客观公正评价,评价内容应当涵盖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会哪些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明确了哪一个成长方向等,并将这些活动感受转化为文字,以便于日后查阅或者作为警醒自己、鼓励自己的一个重要记录。
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例,在讲授本节课内容时,教师应将“法律”这一字眼作为实践活动主题,并在每年的12 月4 日,即全国法制宣传日到来之前,带领学生来到城市社区、市民广场以及大街小巷,让学生扮演普法宣传员的角色,向过往的路人宣传一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民法通则》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妇女权益保障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 等,这些法律与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少数人依然对这些法律熟视无睹,甚至当自身利益遭到侵害以后,不知道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以至于个人生活、工作或者学习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学生可以将这些生活中常用的法律法规,打印成小册子或者选取一些与百姓生活关联度较高的法律条款,制作成宣传单发放给市民。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应当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如果学生的法律意识强烈,法律知识渊博,也可以用语言交流的方式向过往行人宣传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实践活动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学生也在活动当中得到了锻炼。
此外,除了法制宣传日以外,教师还可以选择地球日、环境日、无烟日等一些重大的纪念日,来开展与纪念日主题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假如把每一次活动看作是连接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的情感纽带,那么学生经过各种活动的历练,心智也将慢慢变得成熟稳重,思想道德品质也将变得高尚,个人价值观所彰显的社会正能量也将越来越多,这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以“实践活动”为抓手,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能够用真情实感去体验活动的价值,挖掘活动的意义,并将参与活动的心得整理成文字。
结语
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应始终秉持“情感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求知、利于增智、利于树德、利于健康成长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潜在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释放,并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默契的合作互动关系,进而为高尚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律法治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打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