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教育视域下关于教师角色的再思考

2022-03-18孙常华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教育

孙常华

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面对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新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传统的教师角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教师该怎样重塑专业角色以应对深刻变革中的教育教学工作? 这是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一、对未来教育的理解

2000 年,教育部与美国英特尔公司联合启动了“英特尔@ 未来教育”项目,该项目以开展教师培训为载体,引领参训教师对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深刻的认识思考和实践探索,“未来教育”的概念由此进入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视野。2017 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携手北京师范大学、腾讯、GSV、好未来等中外教育、科技领军机构联合发起了“GES 未来教育大会”,致力于打造一场关注教育科技、中外教育交流合作的跨界思想峰会。该峰会历届大会的主题都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融合”“教育”等关键词,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希望通过中外思想碰撞,连接世界与中国的教育;通过跨界高峰对话,探索未来世界和教育的发展方向,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教育。

关于未来教育,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见解不尽相同。有人说未来教育是一种教育形态;有人说未来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有人说未来教育是一个更美好的教育期望,是对教育变革的一种诉求,也是对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向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未来教育就是未来社会的教育,它将充分体现未来社会的典型特征。未来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技术深度融入生活的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E/AR/MR、5G 等新技术将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缝隙融合,对社会生活产生革命性影响。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将使得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美好构想会成为现实。由此,未来教育将是人与技术和谐共生的教育,未来教育中,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学校的治理和运行模式等都将因新技术的深度参与而发生深刻的变革。

二、未来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就会生活在过去。未来已来,势不可当。迎接未来教育,教师该以怎样的角色去实施教育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教师要做先进理念的落实者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未来教育中,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总目标,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学”为中心、项目化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等将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中贯彻落实好这些先进理念,树立全新的评价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1.评价观: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挥棒,决定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背景下,“以成绩论成败”的传统思想致使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评价理念。2020 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关于“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部分提到:“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教育者不能再把目光仅仅放在学业成绩上,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既要学业成绩,也要身心发展,更要社会责任和担当。

2.学生观:自古以来,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权威性,师生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使得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因材施教成为空话。当今社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网络……技术的发展令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在飞速发展的科技面前,作为“数字原住民”一代的学生完全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技术老师,教师的优越感和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技术使得教师不得不高度重视和正视“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学生观,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有利于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实施个性化教学、差异化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和潜能,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

3.教学观:未来教育中,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为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过程的实时诊断调控、教师的精准施教、个别化指导、社会资源的有效介入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学习资源的供给式推送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和学习需求推送不同的学习资源,个性化教学、多样化教学不再可望不可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无处不在的智能网络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学习,学生的自主适应性学习和泛在学习成为可能。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曾说,在21 世纪,年轻人最重要的关键能力是:解决重要问题、问出好问题、创造有趣的作品以及可以和同侪相互合作的能力。台湾学者王绪溢博士则认为未来孩子最重要的三项能力是:探究力、创造力、协作力。未来教育呼唤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通过有效落实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化学习、深度学习等先进学习理念,坚持学为中心,问题导向,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深度探究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二)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服务者

提高学生学习力是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命题。长期以来,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填鸭式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学习力,要求教师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未来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VE/AR/MR 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将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体验式的学习机会,学生的学习不仅将突破课堂的限制,更多地与社会联结,与生活经验联结,在课堂上的学习也不再以知识性学习为主,而更多的是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技术让学生知其然,教师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未来教育中教师更重要的职责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合作探究、体验分享的情境,并在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适时地提供帮助和指导,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上变身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服务者,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力的提高。

(三)教师要做学生心灵成长的关爱者、启迪者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自古至今,“传道”都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健康独立的人格品质。

未来教育中,教师知识型的教学角色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师育人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在不断地发育成长,心理却正处于发展的不稳定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论从“全人发展”的理念出发,还是从立德树人的总任务落实来说,教师的育人角色都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获取渠道众多,教师要避免学生受到各类新媒体推送的良莠不齐信息的影响,必须与学生建立更畅通的情感沟通渠道,创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模式与方法,尽可能减少学生在人机对话的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缺失问题,在学生心灵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学生更多的精神启迪与情感关爱。

(四)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示范者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仅要在学识上具有为师的渊博知识,更要在行为上做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在人人争做终身学习者、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在前列。

未来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一旦停止学习的脚步,就会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难以应对智能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教授说过:“如果教师自身并不是积极的终身学习者,不愿意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愿意质疑他们所处时代已知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学生也不太可能成为终身学习者。”因此,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教师在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发展做准备的同时,自身也必须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示范者,通过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断学习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增长自身的专业智慧。

(五)教师要做融合创新的研究者、实践者

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新时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2018 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 中提到:要坚持融合创新原则,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也指出:优化教学方式。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一分谋划、九分落实。国家制定的这些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教师怎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教师要打破“一支粉笔走天下”的教学状态,坚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积极探索实践技术支持下的多学科融合教学,主动开展跨学科的STEAM 教学、项目化学习、主题式学习、合作化学习等,大胆开阔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方法,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影响,彻底变革教与学方式。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身教重于言教。如果身为教师都没有打破传统、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胆量,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所以,未来教育中,教师应该适应变革、主动变革,做融合创新教学的积极研究者、实践者。

(六)教师要做信息素养的自觉提升者

信息素养是教师适应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素养,是教师有效应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成为新时代卓越教师的必备核心素养。2020 年9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教师节寄语时指出:“广大教师运用新技术手段是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本领的应有之义,必要之技。”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任友群司长曾在讲话中指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主要指教师具备应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素质。信息素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靠职前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职后通过参与研训、自主研修、内化实践来自觉提升更为重要和必要。

教师提升信息素养应该包括四个维度:一是增强信息意识,对新技术的出现持有认同、接纳的态度,有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行动自觉和需求;二是具有信息思维,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善于并能够运用计算思维、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等处理、解决问题;三是提高信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的操作要领,并将其高效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推动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四是拥有信息责任,在享受信息技术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自觉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为学生做出表率。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