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个性化教育研究

2022-03-18张磊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个性化互联网+大学生

张磊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222006)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千百年来,个性化教育理想一直备受推崇。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如果缺乏个性,思维模式固化,死气沉沉、万马齐喑,那么其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受到禁锢。

“互联网+”时代,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科学设计教学资源,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优化,改变传统教育生态系统,个体的自我管理、自我确认、自我发声得以实现。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学生个性化教育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强烈要求,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必然路径。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开展个性化教育的意义

(一)弥补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限性

一直以来,高校教师执行既定的教育目的、办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以课堂授课为主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整齐划一的流水线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现象。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基于学生的气质、认知、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进行整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育,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在扩大教育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优质、公平、均衡的个性化教育生态,在开放、互联、互动的多元建构中,利用“互联网+”支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学习,实现每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1]

(二)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紧迫需求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创新创业成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路径。开展学生个性化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第一,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打下基础。通过发掘发挥个体潜能,催生个体创造性,实现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大学生通过个性化教育活动,加深自我能力和自身潜能认知,从而更好地做好自身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第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高校开展个性化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就业压力倍增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是高校开展个性化教育的成果体现。

(三)实现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现实要求

信息化时代科研成果转化速度更快、转化路径更加多元,特别是企业在生产研发环节,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更加明确、严格。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与开展学生个性化教育是紧密相关的。高校开展系统性的个性化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新型教育理念。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具备较强的团结合作意识、独立探索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开展个性化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实践探索的积极性,激发问题解决能力,这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不谋而合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

二、高校开展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传统教育理念之成见

长期以来,学生个性化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首先,受制于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我国教育功利化,不仅体现在基础教育功利化,也体现在高等教育功利化。一些高校视教育教学为培训工场,把就业率和考研率作为考核指标,形成了功利性的固化教学模式,人为割裂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遏制学生的独立思想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其次,高校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实践能力培养较少。杨振宁曾说,“中国学生是知识太多,活的思想太少”。第三,课堂教学并非以学生为中心。高校现有的教学方式,由于课堂环境不够宽松,学生学习自主性无法发挥,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理念和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更加开放,学习方法更加多样,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元。因此,利用“互联网+”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应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3]

(二)高校教师素质之不足

“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微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形式的应用,为高校开展学生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教师要具备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关键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志趣志向、个性潜能、学习能力、身心发展等开展个性化分析,并为其创设积极主动和协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实施个性化的评价等。[4]但是,受限于长期形成的固有教学习惯,高校教师已习惯了“标准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根据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活动,无法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三)大学生自身个性化意识之缺失

高校个性化教育的主体是“00后”大学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又表现出个性化成长意识的不足。第一,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了过多的“保姆式学习”,到了大学阶段,向自主学习转变缓慢,更难以创新性地学习,缺乏独立探究能力。第二,深受功利化思想影响。就业、升学的现实压力,影响了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真理的探索,过度关注个人利益,忙于各种证书考试。第三,个性化教育认识误区。部分大学生认为个性化教育就是要随意潇洒、放纵放飞,甚至标新立异,导致以自我为中心,思想与行为偏激,缺乏抗压抗挫能力。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

第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学生个性化教育。基于O2O理念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现代化媒体搭建教育管理平台,利用云课堂、微课、翻转课堂等,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塑造学生独特人格,突出学生差异性,弘扬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满足学生个性化、碎片化、自主学习的需求。[5]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学生个性化教育。重视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多机会。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与能力培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第三,要为开展学生个性化教育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要弘扬个性、突出特色,以文化个性引导学生追求自身的独特个性,推动高校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提高学生参与,发掘发挥学生优势潜能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用互联网虚拟技术或者VR传播载体以及高校经营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把握大学生心理规律和生活特点,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第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实施等环节中,着眼于学生个体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个性、发掘潜能为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创新创业意识。第二,在开展学生个性化教育活动中,高校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尊重学生参与个性化教育的权利,实现“师生共建”。第三,在个性化教育活动中,高校要增加教育覆盖面,重视教育公平,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公平参与的机会。[6]

(三)加强师资建设,树立开放理念

教师是学生个性化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开展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首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实现角色认同和角色自信,与学生建立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投身于学生个性化教育实践活动中。其次,高校要引导和培养教师树立开放式教育理念,利用各种“微媒体”融入学生的朋友圈和生活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个性化教育。再次,高校要对教师职称评定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引导教师把个性化教学作为工作重心,为教师积极参与学生个性化教育教学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其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解除教师参与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的后顾之忧。最后,高校要为开展学生个性化教育加强教师培训,同时从外部引进优秀的个性化教育专家作为专兼职教师,实现内外部师资互动联动。[7]

猜你喜欢

个性化互联网+大学生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大学生之歌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