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

2022-03-18李琳程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学科英语

李琳,程琳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课程群是近期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提倡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具有综合性强、整体性高的特点,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培养高质量、高水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势所趋。就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而言,其过程未能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性课程相结合,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等。本文以提高全日制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建设学科课程群探索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一、课程群构建的概述

课程群建设旨在将逻辑性关联密切的学科联系在一起,进行有机融合,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赘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时利用率。

(一)课程群的基本概念

课程群的理念在国外出现时间较早,也就是“integrated curriculum”或者“curriculum integration”。斯卡德玛利亚(M.Scardamalia)认为,课程群是将相关的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通过对不同课程知识的建构以实现跨课程知识融合教学的目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能力。[2]美国教育科学院院士马西娅·C.林教授(M.C.Linn)认为,高校设置的课程不应是孤立的,而应是整体性的,通过整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使学习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综合实践能力。[3]课程群概念在国内最初由北京理工大学学者于1990年提出,认为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注重课群的研究与建设。[4]杨四耕提出,课程群是指由若干逻辑性关联大、性质相似或相近的课程组成的课程集群,主要是围绕同一学科或研究主题,将与该学科或研究主题具有联系的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而构建的有机的课程系统。[5]课程群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删除了各课程之间的重叠内容,让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是对教与学的双向促进,有利于实现新形势下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构建课程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进一步发展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生跨学科能力。

(二)焦点式课程群的基本介绍

一般说来,在构建学科课程群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各学科之间的关联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优化,更新现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环节中的活动设计,减少对重复内容的赘述。主要有横向统整式课程群和焦点式课程群,本研究将重点探讨焦点式课程群建设:它主要是以某一门课程作为基础或焦点,再选择其他相关联课程作为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建设课程间的相互连接。在这种类型的课程群中,各课程之间有主次之分,其立足点是促进基础课程或焦点课程的实施开展,其他相关课程的协同组建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度、深度,同时有利于学生在基础课程或焦点课程上构建起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

焦点式课程群主要注重在核心课程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延伸,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学校校本教材以及特色课程的开发。笔者将以焦点式课程群作为切入点,探讨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课程群的建设。

(三)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现状

从2006年正式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至今,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框架已初步形成,但由于整体起步较晚,缺乏经验,因此在许多方面仍值得去探索、研究。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2)指出,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6]目前,我国开设有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的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大体分为三大类——基础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即二语习得、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原理、教育研究方法、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等。一方面,硕士阶段开设的课程理论性强且数量多,一部分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设置的课程重复较多,但在课程难度上并没有增加很多,容易削减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的广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为系统且全面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忽略了研究生本身的兴趣走向,进而无法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知识结构,对于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发展会有限制。基于此,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新型课程群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基本特征

笔者以提高全日制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落脚点,探讨建设以“教育原理”为焦点课程,以“心理健康与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为拓展延伸课程的焦点式课程群。

(一)课程之间交叉融合度高,课程形式新颖

本课程群选取“教育原理”作为核心课程,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选取和“教育原理”课程关联性大的“心理健康与教育”“课程教学论”作为理论知识的拓展,避免了课程内容中的重叠部分,进而给学生创造新的理解视角,开创性地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度;“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是对课程群中核心课程的延伸,在原有扎实厚重的理论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丰富课堂的呈现形式,为纯理论式课堂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可避免因课程内容陈旧或课程理论知识的重复枯燥而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的弊端,充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通过构建课程群,相关联课程之间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知识结构的重整,有效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度,提高课时利用率,推动教学从知识导向向技能与素质导向倾斜,创新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教学环节丰富

构建以“教育原理”为核心课程,以“心理健康与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这三门课程为支撑拓展的焦点式课程群,旨在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最终知识的获得量。课程群可优化原有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环节不再只是简单的PPT内容呈现、教师的知识教授与学生的信息接收。教师可结合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网络第二课堂,将多媒体教学、课堂研讨、实际案例分析、小组或个人展示等方式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开展好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促使课堂形式向积极的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巩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针对课堂所提问题进行全班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和见解。例如:“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课程是在教授完课程群中其他三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理论知识、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综合,既丰富了“教育原理”和“心理健康与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又充实了“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课程的实践操作指导,四门课程相辅相成、相互连通。

(三)满足学习者专业发展需求,学习效果显著

课堂内容的结构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教学环节的丰富化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课堂中多了更多的选择,新颖的课堂形式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热情有很大的作用。在课堂组织形式上,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的重点和特色,“教育原理”“心理健康与教育”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以更好达到身心健康素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论”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涉域较广;“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从实践层面进一步细化了对学生教学实践方面的标准与要求,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素养。在课程与课程之间建构起结构明显、逻辑性强的课程群,可满足学习者自身对课程的实际需求与兴趣,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因课程设置重复以及对研究生个人培养不够针对而带来的问题。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是面临的新主题,构建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群可为培养符合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的途径

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主要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优化,使课程内容相互补充,以达到“1+1>2”的效果。笔者接下来将主要论述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的途径。

(一)调整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群内的四门课程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大纲以及教学内容安排,确保课程之间能够有效衔接、相互促进。针对现存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解决途径是在课程群总体能力培养目标的引导下,整合课程群的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安排,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课程群中的各课程要分工明确,在原有基础上保留其重点与特色,集群内课程与课程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如“教育原理”与“心理健康与教育”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注重学生对学科概念性知识、原理与方法的获得与运用;“课程与教学论”则是把原来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在前两门课程之中完成,该课程除教学策略、方法和研究方面的知识讲授外,注重策略和方法背后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则是在前三门课程的基础上,将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有序、合理持续的课程群体系。

(二)注重教学引导,转换教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引导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需引导学生建立跨学科意识,认真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展开相关课程知识的检索与阅读,利用班级微信群或是QQ群推荐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预习或知识的巩固。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课堂之外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教学素材、挖掘案例中的理论因素。

“教育原理”“心理健康与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和“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这四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色与教学结构,各课程都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结构以及各自的课堂活动设计,教师在单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已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但综合而言,这些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在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方面有重合之处。基于此,这就需要教师转换原有的教学理念,设计符合课程群教学的、新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方案,注重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优化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三)改变教学方法,升级教学模式

为培养新时代高水准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师必须改变现有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探索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路径,逐步改善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

第一,进一步强化案例教学。课堂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需要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让更多学生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和展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第二,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将枯燥的文字变成趣味性十足的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形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教师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在课堂上播放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第三,开展网络第二课堂。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通过第二课堂来完成英语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融合教学,比如利用腾讯课堂、微课、喜马拉雅FM等进行拓展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关注CHINADAILY、英语世界、中国教育报、教育思想网等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有关英语、教育教学方面的最新资讯,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四)整合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群资源库

课程群建设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整合各相关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群资源库。其建设宗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以提高其相关方面技能、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课程资源利用率,从而开发出符合当下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课程资源,并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及时更新。

在课程资源库建设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现如今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建设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内和课外、课堂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数字化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建设多模态的教学案例分析、中外教育发展史、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数字化资源库。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群资源库,丰富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宝贵的资源和经验,让学生掌握前沿的教育教学方法。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学科教学(英语)专业课程群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实施路径,旨在研究如何优化学校师资结构与课程结构,更好地实现新时代下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方面、高水平、多维度发展。在国家致力于2035年建设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大背景下,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将会是一个持续性、长久性议题,教育工作者应持续探索更适合学生专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各类课程群,以培养更多符合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学科英语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读英语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