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2-03-18武汉市中法友谊小学李苗苗
■ 武汉市中法友谊小学 李苗苗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22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标志着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各级大中小学有必要且必须开展劳动教育。那么,劳动教育在学校的实施状态和效果如何呢?作为一名语文兼劳动教育教师,笔者尝试从语文学科入手,通过调查研究来探讨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渗透方式,力求通过实践探索,使校园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
一、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对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强调劳动教育、提倡五育并举的今天,语文课堂不仅要教授语文知识,还要尝试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语文教学内容,更真切地理解其中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内涵。这种渗透教学,特别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渗透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涵养其劳动精神,而且也能帮助学生体会学科知识内涵,使其将知识内化于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况,笔者于2021年10月采用访谈法和调查法对来自Z小学和S小学的72名语文教师(均属公立小学)进行调查,共发送72份问卷,回收68份,有效问卷68份。本次研究以案例研究的角度,从教师个人基本情况、劳动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教师态度、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和渗透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以下为调查后所反映的一些问题。
(一)认知不足,重视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有82%的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十分有必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只有23%的老师会渗透劳动教育,而主动渗透的教师更是少之甚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自身缺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在于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落实劳动教育不到位。在访谈中有教师表示:“我从来没有学习过劳动教育,也不太了解劳动教育,学校也没有进行过劳动教育的宣传,可能只有部分教劳动教育课的老师知道。”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语文教师对劳动教育了解不足,是导致在教学中出现劳动教育渗透不多的重要原因。
(二)能力不足,方法不当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作用。语文学科从表面上看,与劳动教育之间毫无关联,但它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劳动教育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然而,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尚未有正确的渗透方法。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对教材教学的研究能力不足,无法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在访谈中发现,当前大部分学校教师的事务过多,能用于备课的时间非常少,无法细致研读教材,更无法花大量时间研究教学,因此,很难实现学科渗透。有老师表示:“我也很想在上课的时候渗透劳动教育,但不知道怎么渗透。”因此,到底如何渗透?怎样渗透效果好?这是当前语文课堂渗透劳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保障不足,效果不佳
在调查中,关于目前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效果,有73%的老师认为效果不佳,高达一半的教师不满意当前的渗透效果,而其中有64%的教师认为影响效果的原因在于不知道如何进行学科融合,学校及教育系统也未开展相关的培训。由此可见,不完善的教育保障,也是导致教师难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因素之一。有受访教师表示:“我对劳动教育的渗透就是在课文中有涉及劳动教育的地方口头给学生讲解一下。”这种未能深化的劳动教育渗透教学,显然无法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
三、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意识,改变态度
意识是行为的“指挥家”。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劳动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价值意义,从意识上改变自身的教育态度,积极主动地将劳动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其次,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教师积极学习劳动教育文件和劳动教育知识,提升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从而自觉主动地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劳动情感、劳动价值和劳动意义。最后,一定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和语文的关系,厘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合理开展渗透。教师切勿过度渗透,否则,容易让语文课堂丢失语文要素,也容易丢失劳动教育主阵地,无法发挥劳动教育真正的作用。
(二)研读教材,学会方法
1.在教材研读中挖掘劳动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育资源,上好一堂课,离不开对教材的仔细研读。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有众多涉及劳动要素的课文,都体现了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深入了解教材,对劳动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地挖掘,有可能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提前采风,亲自了解具体的劳动内容,以便更好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观念
第一,改变方法,调整手段。在调查中显示,多数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渗透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多样教学方法来渗透。如:教学《悯农》一课时,主要学习任务是让学生体会农民的辛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资源,开发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资源,创设活动场景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准备一碗米饭,闻一闻,让学生感受米饭的香气,尝一尝,让学生感受米饭的美味,再通过视频或现场示范,介绍这碗米饭的制作过程,最后还可以设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回家动手煮一碗米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以灵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劳动精神。
第二,聚篇成类,组合文本。“语文课本是一个一个的例子”。聚篇成类可以高效提升劳动教育在语文学科的渗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会将有相同劳动要素的课文进行分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打乱课文顺序,跨单元甚至跨年级地组合文本。如《千人糕》《端午粽》《纸的发明》都讲解了劳动过程,介绍了劳动技巧;《挑山工》《悯农》都歌颂了劳动者精神,让学生感受了美好的劳动品质;《乡下人家》《赵州桥》揭示了劳动价值,让学生充分明了劳动的意义。这些具有同类劳动教育内容的语文课文,教师都可以进行组合,相信开展同类教学的效果会更佳。
3.在教学实践中衍生劳动教育价值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根据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劳动教育。如: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中,作者开篇就讲解了种花生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对花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走进落花生”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识花生、种花生、收花生、用花生,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同时,用行动感受落花生的种植和制作方法,体会种花生的乐趣和劳动的艰辛。这种以实践活动形式开展的教学渗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切感受到了劳动创造的价值。
(三)多方联合,加强保障
1.开展集体教研,加强学校保障
要让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机渗透,学校可以积极组织语文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在集体教研的环境下,进行头脑风暴,聚集集体智慧,帮助教师寻找更多有效的渗透方法。当然,开展专门的讲座以及组织相关的教学竞赛活动等,也不失为学校发挥保障作用的一些好方法。
2.布置家庭作业,实现家校联动
家庭也是劳动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一份保障力量。教师要提升家长的劳动教育意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如:可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和课后习题,布置相关的劳动实践作业或创意设计竞赛等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指导,实现家校联动,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家校共育。
3.补充课外资源,拓展教育渠道
校外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外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实现劳动教育在语文学科的有机渗透。如:根据语文学习内容,教师可补充相关课外阅读,结合课外阅读加强劳动教育意识教育,使其通过阅读感受劳动魅力,树立劳动观念。另外,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也是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互渗透的平台,教师可利用基地资源,开展学农耕读、野外写作、观察日记等与劳动教育紧密联系的语文专业,助力实现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有机渗透。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虽没有直接或明显的劳动教育知识,但却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处处渗透有劳动教育的意义、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劳动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爱上劳动,领略劳动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