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3-18梁婷惠中国农业银行
梁婷惠 中国农业银行
银行是重要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基于世界金融形势愈加复杂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的现实背景,如今我国商业银行为实现稳定性经营发展,在风险管理方面做出努力,开展多次改革工作。但是现阶段,在一系列因素如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制度缺失等的影响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仍是遇到多重阻碍,显然不利于银行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就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展开分析与论述,目的是为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控体系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容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针对银行各项经营活动中的风险问题,及时采取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法,实现风险的准确识别、计量、全面监测以及合理控制,达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的目的[1]。风险管理是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为稳定市场地位、增强竞争实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而必须采取的管理手段。而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行业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发生概率偏高以及双重性的特征,若银行自身内部管理不佳,在经营期间易出现资金亏损的情况,显然会影响银行的健康发展,若是对银行客户管理不严,如果有的客户不能按期还清贷款,则会导致贷款亏损的问题出现,影响银行经济收益,且当大量风险长期累积,不能实现有效控制与合理规避时,最终则会形成严重的风险危机。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成本投入巨大,约占总盈利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出,各大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已经加强重视,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彻底解决风险问题。对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结合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应用于风控工作中,全方位分析各环节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检验与深入分析,制定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的风控方案,实现风险的预防与规避。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金融市场中新型风险不断演变,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实现对于各类风险的有效控制与合理规避,各大银行纷纷将加强风险管理、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上日程。但是据了解可知,在对风险管理认知不全面、风险防范举措缺失等因素影响下,仍有部分商业银行未能及时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还有部分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制度操作性偏低,各项制度无法顺利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而且风控工作的开展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导致银行相关风控人员不能对风险进行更加准确地预测、识别、评估,也无法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风控措施,常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二)风险管理中存在较大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可以说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风险类别。归根结底,信贷风险出现的原因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不到位,在信贷管理方面存在基础工作薄弱、监督机制缺失、风险预警不及时、客户信用评定方式落后等问题[2]。基础工作薄弱体现为漏缺关键资料,包括贷款抵押凭证、催收通知书等,信贷档案的管理不当,尤其法律文件不全,必然会对分析、控制信贷风险带来一定阻碍;监督机制缺失体现为有的银行并未建立严谨且规范的内部监督机制,存在乱批贷款、乱担保等不良现象,而且职责划分不明确,对于各项问题的发生与处理,无法第一时间问责到人,可能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风险预警不及时体现为信贷风险的评估预警方式过于落后,多是采取信贷五级分类,且依赖于人工计算与分析,这一方式过于局限,无法实现动态化分析以及提前预测、准确识别,滞后性极强;客户信用评定方式落后体现为仅以信用等级划分作为评定的主要依据,尽管设置了大量评定指标,但是仍存在指标未量化、不能实现跟踪调查等问题。
(三)风险管理信息获取渠道不透明
信息化环境下,大数据、AI 等技术已经充斥在各个行业领域,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风险管理,也是各大商业银行为提升风险控制与防范水平而采取的措施,采取信息化手段,可实现内部沟通与交流顺畅,便于风险管理信息的获取与快速传递。然而实际上,还有一些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层次偏低,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信息获取渠道不透明的问题,在前期市场调研阶段,信息的收集不够全面,信息时效性、准确性以及真实性无法保障,银行相关人员分析市场信息时也没有重视以上特征,可能导致部分数据信息有误,对于银行相关决策的制定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风险管理模型缺失、风险评估与分析不到位,最终各种风险问题难以及时解决,长时间累积形成严重的风险危机。
(四)市场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有所欠缺
现阶段,还有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内容未涵盖资金、外汇等业务,所以对于这部分业务的核查监督以及风险管理工作就有所缺失。此外,对于市场风险的审计本身就存在一定难度,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审计点也在不断变动,无法形成较为固定的审计点;二是审计方法的合理有效性有待提升;三是市场风险审计的专业性较强,尤其是金融市场业务与外汇业务,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度不够,则难以挖掘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点。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新时期,商业银行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与体系完善,制定更加全面且可行的风险控制与防范风险,解决一系列风险问题。具体做法如下:第一,优化组织结构,改变传统的纵向管理模式,强调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第二,组建专门的风控小组,负责制定方案、确定目标、监督管控、协调平衡等,对于各环节潜在的风险隐患加以分析,从专业角度提出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第三,参照风险管理标准,积极借鉴国内外大型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不得照搬其风险管理机制,而是必须结合银行自身的特点进行优化调整,确保各项制度的实际操作性,为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保障;第四,完善风险管控体系,注重风险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建立风险研判分析机制,对各类风险的影响程度、发生可能性等进行科学评估,增强风险控制防范手段的针对性;第五,建立银行内部人员培训与风险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加大风险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力度,强化银行全员的风险意识,加深全员对风险管理的正确认知,夯实基础保障,并利用绩效考核的手段,定期进行工作绩效考核,将风险管理指标纳入绩效指标体系,改变考核和激励方式,设置终身跟踪制度,对于风险管理效果极佳的部门或者员工给予奖励,反之若是风险未能及时处理,在查明原因之后问责到人并进行处罚,在压力与动力的共同驱使下,调动人员积极性,增强人员的管理责任心[3]。
(二)采取多方面措施防范信贷风险
对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更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并通过加强对贷前、贷中、贷后的全过程管理,来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有力控制,降低其对银行带来的损失。首先,商业银行在对信贷进行贷前审核时,应当对借款人基本信息、信用记录及负债比率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确保其抵押物质量的良好性以及资产状况的真实可靠性。同时,时刻明确贷前调查的目的,对核查工作的落实质量予以持续检查;其次,在办理贷款的过程中,尽可能从审查审批与授信发放这两个维度,不断加强贷中审核,尤其是在授信发放的过程中,务必针对贷款资料的完备程度以及借款合同、借据、身份证明等资料予以逐一审核。当信息资料出现问题时,及时予以排查并分析其原因,从而强化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合规性;最后,在贷款办理结束后,要借助风险预警机制,对其贷款使用状态、还款状态进行定期跟踪监控,当出现拖延还贷的情况,需及时排查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拒不还款行为,第一时间通过口头或者信函方式通知当事人,并且进行罚息处理,必要时还可对其抵押物予以处理,或采用法律手段直至问题解决。
以A 商业银行为例,该银行对于防范信贷风险,制定如下风险管控方案:一是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及时修订信贷管理的各项制度,对于信息档案的管理、信贷相关信息的存储等进行明文规定,指定专业人员主要负责此项工作,并定期核查资料是否完整;二是建立监督机制,由信贷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审批、监督等工作,落实审贷分离制度,明确不同岗位的权力与责任划分,规范审批权限、程序等,以防再次出现乱批贷款、乱担保等现象;三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组成风险评估小组,每一季度将风险评估报告递交至银行管理层,以处理风险问题为目标,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设置信贷风险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还款能力、偿债能力、财务效益等,基于此建立完整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将风险分类,形成风险清单,若是客户处于危险之上,则由信息系统发出预警信号,提前制定的方案自动导入,直到风险处理完成;四是完善客户登记评定,将信贷基本情况、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健康水平等都纳入评价范围,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打分标准,分数在90 以上为优秀,80-90 分为良好,成为优秀的借贷人,满足发放贷款的条件。
(三)改善银行风险信息获取渠道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商平台、线上交易等为银行业务扩张提供更多可能,同时也导致风险因素增加,加强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商业银行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取信息化手段,改善风险信息的获取渠道,如借助大数据,对于外部市场中存在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整合与筛选,提前设定标准,根据这一标准进行自动识别、分析以及提取,确保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为决策制定、方案制定等提供参考依据[4]。另外,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针对风险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银行内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将大量数据信息上传至该平台,相关人员获得权限之后则可进行查询与调用,实现内部的信息与沟通顺畅,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增强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快速性,为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效率提供保障。
以A 银行江西省分行数据共享平台构建为例,该行首先就数据服务器的运算能力予以加强,从而提升平台系统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然后通过在平台与各大系统之间建立数据接口,实现银行内部数据信息的互通互联,并且还通过该方法实现了与工商税务机关等行政机关的数据对接。最后通过完善系统平台的功能模块,提升各类软件的自我升级能力,从而确保银行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产品与新业务的运行需求以及银行新阶段的发展需求。
(四)建立完善的内控组织体系,完善对市场风险的内控机制
首先,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内控组织体系,该体系不仅需要包含董事会与管理层的有力监管、监事会的实施监督、内控委员会对于内控工作的把控,而且还要包含风险管理、财务与业务部门对于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以及审计部门对于各项工作的严格审计;其次,商业银行需要按照银监会提出的市场风险管理要求,并基于银行的业务量、风险容忍度等具体情况,编制相应的市场风险管理流程与措施,其中不仅要包含风险的识别、分析与评估等相关内容,而且还要包含风险的监测、防范与控制等内容;最后,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从而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与公平公正性,避免出现审计漏洞,影响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
此外,为了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内控体系的风险预防、控制功能,其内控监管方法也需要做出相应改变,比如,借助互联网的网络动态监测功能以及标准规范的会计报告制度,将风险管理职能逐渐从事后控制向事前预测转变[5]。
四、结语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其中站稳脚跟,则必须注重风险的有效控制与合理规避。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当对风险管理有正确且深刻的认知,从思想层面引起高度重视,结合银行自身的特点与管理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及时采取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改善信息获取渠道等措施,解决实际问题,保证风险管理的成效,全面提升风险管理的水平,对各环节存在的风险加以严控与防范,从而进一步推动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由于对相关文献研究得不够透彻,文章中提到的对策方法也不尽完善,后续还会不断学习,力求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