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改良、成熟、求精的过程
2022-03-18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冯 辉
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了《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这本书,就觉得这名字跟其他书名不一样。静下心来看下去,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娓娓道来的故事、道理让人温暖,让人欢欣。
作者蔡颖卿,出生于1961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最大的愿望是为家人经营出讲究而不奢侈,精致而不浪费的生活,并为此目标努力不懈。
整本书分为四辑:吉光片羽、砥砺、生活智仁勇、种子。每辑又由若干小节组成,以某个人的思想、为人或生活故事为主,阅读时会引发思考,文字也会进入内心。
(一)吉光片羽——生活的改良即行事需坦然
在这一辑中,感触较深的是“手工”里的细心与精工。作者提到了石屋禅师的一首禅诗: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花。这首禅师的释义是过去的事不要再想,未来的事何必操心。看到这首禅诗时,我便想起了王程强的《王阳明全集》中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是心中无闲事,便是人间好时节。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没能有太深的体会,但对诗歌韵律却留存好感,相信在日后的生活中,这些诗不只停留在轻飘的美感当中,还有了思量与体会的厚度。
(二)砥砺——生活的成熟需经过历练
这一辑的收获,主要是作者对砥砺、工艺、新知这三个词的理解。
砥砺。磨刀石是由粗细两块不同的石块黏合而成。磨刀时先在粗的石板上来回磨,把刀刃磨出薄度,这是“砺”;而后,翻过磨刀石,再把已经变薄的利锋在细石上来回抛出应有的质地,就是“砥”。回想、咀嚼自己的正误,就像粗的利刃经过砥石后,刀的感觉温柔了,我也经过阅读后变得温和了,更为可喜的是,身心也变得开阔起来了。
工艺。任何行业都有“工”与“艺”之分,所以,就有“机械性”与“创造性”的两面。如果只要当“工”,的确可以比较不用费脑筋地执行他人所指示的、机械性的工作。但如果想要探究艺的层次,那就得先以“工”打下“基本功”最粗糙的基础,再一步步以不断充实的支持来链接当中的创造性。
新知。这个世界有很多知识其实并未更新,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在流传,花太多时间在同样的主题上翻转,等于自行减少可用于接触真正新知的机会。“新知”并不是目前网络的热知识,而是我所不知道的事物与道理。
(三)生活智仁——生活的求精需吸取与反思
这一辑中,有一节是“活着是一件乐不可支的事”。在写这句话时,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着”,这是多么截然相反的生活态度啊!想起前几天在头条上回答的一个问题:快乐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么?我的答案是:可以的,其实我觉得大家之所以很多时候不快乐的根源主要有两点,一是想得多做得少,说真的很多时候将重心多放在过程上而非结果上,那么在此过程中你就会感到快乐的。二是闲的,当你忙起来时,你会感到充实而不会感到空虚等坏情绪。正如作者所说“快乐”的生活不是“咨询”出来的,其实是怠惰和坏习惯让许多人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有时候,天空的晴朗,家人的微笑,孩子的一句童言,阳台上的花开花谢,或没有很多工作的一天就让人有一点感动,也有一点快乐。
(四)种子——生活是改良、成熟、求精的过程
这一辑中的“生活是改良、成熟、求精的过程”让我感受颇深,一方面借用了杜威的观点:“生长”是一切事物中最好的,生活的最终目的并非要求至善,生活是改良、成熟、求精的过程。作者建议我们好好读读杜威的《民主与教育》这本书,认为不要从太大的方向去,才能读出心得,也不要只从“教育孩子”的单一角度去读,才能理解更深。另一方面用了郝明义先生为这本书所做的导读中的一段很好的话:“不要被书名吓到,不要被杜威的名号吓到。这只是一个睿智的人,以他尽可能浅显的文笔,在陈述他认为置身在所谓‘民主’社会里的人,应该如何面对‘教育’这件事——教育下一代,也教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