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精心 追求小学语文“四感”课堂
——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雨点儿》为例浅谈好课标准
2022-03-18武汉市中法友谊小学王艳勤
■ 武汉市中法友谊小学 王艳勤
我比较崇尚“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语文课堂境界,然而这种境界离不开教学设计的步步精心,看似自然生成,其实处处用心预设;看似平静如水,其实课堂上涟漪阵阵。个人以为,好的语文课堂应该让观课的人觉得有趣、有道、有味。
近期,笔者参与了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八课《雨点儿》的多次磨课。通过执教者反复地试教以及结合课堂教学展示的效果,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给人以下四种感受:
一、有目标感——准确定位,懂得取舍
一节课虽然环节很多,但是用心、用力、用时最多的部分,应该指向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和重难点,建立一课一得的目标意识。
以《雨点儿》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数、彩、半、空、问、到、方、没”等12个生字和三撇、穴宝盖、立刀3个偏旁,读准多音字“数、长”的字音。会写“问”“从“两个字。
2.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好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如何让一节课听起来思路清晰,有明确的目标性?个人认为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形成一条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力求有整体感和持续性。
(一)学会取舍与定位教学目标,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在第一课时中,如何定位主要目标,如何把握重难点,我们的处理是:生字教学主要抓好儿化音、轻声词的正确读法。范读、指名读、纠音、评价都要指向轻声、儿化音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突出生字教学的核心目标。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几乎节节课中有识字任务,而每一课的识字重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点教师需要清楚地把握。
同理,在朗读教学中,我们把指导重点放在“分角色朗读”上。纵观本册教材,分角色朗读的要求在本课习题中有所体现,也就是学生初次学习分角色朗读,这是本节课教学应该把握的一个重点。而分角色朗读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材中,训练的侧重点又不一样。所以,在学生初次接触“分角色朗读”的学习过程中,执教者的定位也需要准确,不能随意拔高要求。我们认为,初次学习分角色朗读,最重要的是找准人物的对话,并依据情境开展对话体验。
(二)在教师的评价中,围绕目标建立课堂话语体系
何为课堂话语体系,个人理解为教师的所有组织、实施、推进课堂教学的语言要形成相对统一、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突破重难点的系统语言,这样的语言应该具有指向性、目标性、有效性等特点。在《雨点儿》一课中,学生在读词语的时候,教师的关注点、评价语应该侧重放在“轻声词、儿化音”上,例如,“儿化音还可以读得连贯些。”“轻声词的后一个字再读短促一点。”“儿化音读得漂亮!”“听听老师怎么读好儿化音。”“评一评,谁的儿化音读得好?”这些评价语就是在建立相对集中的话语体系,其目的是指向如何读好“轻声词、儿化音”等,让听课的人始终被明确的目标所牵引。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可以看到,有些老师在教学生字词时,评价总喜欢面面俱到,毫无重点。如学生每读到一个生字的时候,就夸学生后鼻音读得好、翘舌音读到位了,节节课都是相同的评价语言,就很难体现本节课生字教学应把握的重点。此举并不是要忽视学生在识字教学中的其他错误,而是不必在非重点内容上做过多的评价和停留。这节课的高频教学用语也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观课的人能清楚地知道教师在生字教学中重点关注什么?指导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就能做到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什么都教,什么都关注,却又蜻蜓点水,反而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收获。
二、有设计感——步步精心,巧妙创设
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痕迹不重,但是处处有痕,处处有心,能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听者有回味的余地;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好的课堂教学设计观感很好,让观课的人乐享其中,受益无穷。
以《雨点儿》为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出三个亮点:
(一)用“雨点”教具营造学习氛围——有情境
(二)生字词反馈方式别出心裁——有新意
在生字词检查反馈手段的使用上,主要体现在PPT的制作上,力求趣味性、科学性、变化性。比如,在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中,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活泼好动的雨点儿宝宝全部藏到云彩里了,想把他们请出来吗?
生:想!
师:那好,只要你们正确读出从云彩里请出来的生字,他就会从空中落下来,掉进小女孩儿的伞里,汇集成水流。】
这张PPT的设计很有创意,主要体现了识字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云彩聚集了一定的水蒸气,就以雨滴的方式落到大地上变成了水流。这样的呈现方式既做好了生字反馈,也向学生巧妙地渗透了雨水的形成过程,可谓是一举两得。在词语的检查反馈中,也收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师:老师给雨点儿宝宝找了个伙伴,你还认识他们吗?下面,老师请一些同学上台来,你认识哪个词语宝宝,就点击他,他会给你带来惊喜哦。】
学生们期待不已,上台点击自己认识的词语,然后词语就从天空中落下来,大地立刻开出鲜艳的花朵。当十几个词语一一被学生点击下来以后,大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
【学生高兴地说:好美啊!】
20世纪80年代,子宫颈癌腹腔镜手术率先兴起,主要包括经腹和经阴道(自然腔道)腔镜或机器人辅助的腔镜子宫颈癌根治术。两者的区别在于切除阴道壁和主骶韧带的手术操作路径上的差别。
【老师感慨道:“是啊,大小雨点儿的到来,让花儿开了,让草儿绿了,让大地变得更加美了。”】
【生:老师,我知道了雨水可以让植物长得更快。】
就是在这样的词语游戏中,学生竟然领悟到了雨点儿与大地的关系。这本是教学的难点,但是独具匠心的设计在语文课中渗透了科学常识,因此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分角色朗读指导逐步推进——有层次
1.找出对话
引导学生找出人物对话,明确朗读对象,让学生的目光聚焦在对话上。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描写人物对话时,语言分布有何特点。
【师:请同学们画出大小雨点儿说的话,然后自由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熟读对话
我们认为,分角色朗读的前提是学生要能熟练读好人物的话,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在试教中,我们让学生找到对话以后,就直接尝试分角色朗读。由于之前没有熟读对话,以至于分角色读的时候,学生容易添字、掉字,读错字,非常影响朗读的效果。于是,我们做了调整:让学生先自由练读人物的语言,读熟以后,指名朗读。
3.指导朗读
在指名朗读中,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借助评价,引导学生感受问句的读法。
【师:这位同学把“你呢?”读得真好,让老师听出了小雨点儿的好奇,他很想知道大雨点儿要到哪里去。还有谁想读好这句话?】
【学生读后,老师评:“别看它只有两个字,但这也是一句话。咱们在读句子的时候,句与句之间要有稍长一点儿的停顿。来,听老师读读。】
4.建立分角色朗读的概念
【师:谁愿意上来表演读?】学生纷纷举手上台。
【师:你当大雨点儿,就读大雨点说的话;(指向另一位同学)你就当小雨点儿,读小雨点儿说的话。这样的朗读,就叫做“分角色朗读”】
5.分角色表演读
老师点学生上台来分角色朗读,并给他们戴上“雨点儿”头饰,这样的朗读更有角色代入感。在多轮反复的表演读中,学生感知了对话的内容,体会到人物对话时的心情,知晓了大小雨点儿的去向,等等。老师通过评价还相机渗透了对话时的基本礼仪——说话时彼此望着对方,会显得更加真诚。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做到了由书本走向生活。
三、有变化感——导得有法,关注效果
课堂的变化感,可以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学生的情绪上,或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上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导得有法,导得有效。评价导的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课堂前后学生是否有明显的变化。
低年级的导,最忌生硬且书面化、理论化,最好的“导”应该体现在示范中、评价中、活动中。
在示范中“导”。学生不会读时,师生的示范就是最直观的导,学生在模仿学习过程中,慢慢建立正确的概念。比如,听老师怎么读儿化音,学生边听边跟着学,就在一遍遍聆听、模仿、改进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理想化的学习效果。
在活动中“导”。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参与、体验、比较,慢慢感知“好”的标准,从而习得学习方法。比如,让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读大小雨点儿的对话,更加有情境感,既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还能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情感等。
在评价中“导”。教师通过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模,明确改进方向。比如学生在读轻声词的时候,老师可以用评价语进行引导:“轻声词最后一个字再读轻一点儿,短一点儿。”“再短点儿!”就是在这样的评价引导中,学生慢慢掌握了读好轻声词语的方法。
当然,“导”的效果,很关键的一点取决于老师扎实的课堂教学功底。老师要能敏锐捕捉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缺憾,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控课堂,将学生导到正确处、关键处,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有参与感——增加互动,收放自如
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多为20分钟左右。如果课堂设计参与感不强,学生恐怕坐不住,听不进,学不好。参与感强的课,可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大脑和身心,读一读,写一写,动一动,听一听,看一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的注意力就能更持久地集中到学习上来。在《雨点儿》一课中,执教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听一听雨声,说一说雨声,数一数雨点儿,认一认雨点儿卡片,读一读雨点儿说的话……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通过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参与感强的课堂,气氛一般较为宽松、活跃,学生的学习状态灵动、开放,毫无紧张感或枯燥感,让人听起来轻松惬意。而往往有些老师不敢设计活动,担心自己难以驾驭课堂,担心活动效果没有讲授方式实在,也担心活动对教学任务的冲击等。其实,好的活动不仅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还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当然,活动设计一定注意“量”和“质”的问题。不能搞些花架子,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的活动,走走过场,博博眼球,闹闹气氛,这样的活动就不能推进教学目标的落实;而太多的活动设计,会让语文课堂失去语文味,俨然成了活动课,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堂,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活教师教学热情,实现师生的共情与共长。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有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享受、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教师只有多花心思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才能激活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才能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