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校课后服务“亮”起来
2022-03-18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街小学
■ 武汉市汉阳区西大街小学 张 艳
新学期开学以来,武汉市各学校紧贴学生和家长需求,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在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方面,明确中小学课后服务实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每天2小时统筹推进课后服务。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能积极落实“双减”政策,能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学习和成长需要,开展一系列课后服务活动,可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又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有效助力学校课后服务,让学校课后服务亮起来。
一、课后服务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中小学校与校外活动场所联合组织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就近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展课后服务中,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安排了一定的体育、科技、艺术等课时,但综合实践活动仍是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超越学科课程的动态生成性课程
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学校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是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课程,其内容和形式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到课后服务这一特殊学习场域中,更应当注重课后服务时学生的参与程度,其课程内容应当是动态的,并且应注重学生学习的开放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在课后服务中是动态变化的。“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因此,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活动时,不仅仅要注重知识教育的培养,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学校的课后课程开发和设置会因为地区的不同而有变化,会随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而发生变化,还会因为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发生变化。所以,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到课后服务后其课程内容一定是动态变化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后服务中的实施形式及过程具有生成性。课后服务工作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后服务中要改变学科课程的设定。在预设综合实践活动时,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年级的活动目标应有所不同。即使选取同类资源,也会有不同的活动内容,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生成新的问题,又带着问题去探索,会获得更深的体验。因此,课后服务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重课程价值得以发挥,这意味着课后服务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可以预设,但具体的实施形式及过程应当是生成的。
2.包罗万象的开放多元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因此,课后服务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后服务中具有多元开放性。各学校根据各校办学特色、教师资源、征集学生需求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助推课后服务全方面落实。以汉阳区西大街小学为例,“开放教育,多元发展”是该校的办学理念,也是该校开展课后服务的宗旨。为圆满落实好课后服务,今年暑假,该校征集教师和学生意见、聘请专家制定计划、进行教师培训,开发了《西大街小学“开放课程”5+2线上通识素养课程》。该课程以地方文化、历史地理、民俗传统、民艺非遗、文物风物等做大量的原创转化,以此基础拓展中国文化通识课程,专为儿童定制,是理解家乡的基础素养课程,也是增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基础素养大课。包括:语文素养、万物启蒙、故宫时节、中国文化等一系列生机勃勃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实验、制作、设计……了解自然,探究科学,走进社会,促进学生的多方位发展。设置多元开放的课程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有利于在课程的实施上,充分发挥学生了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从而为课后服务的实施提供助力。
二、课后服务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课后服务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与平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所不同。因为,课后服务在课外时间,课程怎样实施才能减轻教师负担,又能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呢?汉阳区西大街小学的两个实施思路,值得探讨。
1.线上+线下双师资
线上优质资源和线下优势转化。该校开发的《西大街小学“开放课程”5+2线上通识素养课程》课程体系创新“三段”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整合到一个课时内,以课程任务驱动段式逻辑设计,通过线上教师和线下教师互动,达到良好的儿童真实参与和动手实践,实现高效能素养转化。通过课后服务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同步提升线下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云端互动教学能力、社会化教学的组织能力。
2.学校+社区双学式
课程以开放的项目式学习设计,辅以大量的社会化任务探究,倡导无边界学习。丰富多元的内容,既可以满足在学校5天课后服务中使用,由教师组织互动式探究性学习,也可以周末2天在少年宫、社区、家庭等成人指导下进行社群学习、自助学习,有助于教育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延展课后服务品质,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为日后儿童友好学习型社区打造提供接口支持。
三、课后服务中综合实践课程的作用
课后服务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加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构建了满意的教育模式,呈现出“多赢”的和谐格局。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应该从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出发。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主题,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课后服务的主要参与者,课后服务又在课外的时间,课后服务的课程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学生参与兴趣高,学习压力小。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积极地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到课后服务,不仅可以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后服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升课后服务的效果和质量。
2.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
在课后服务中,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到课后服务中,教师可以自主开发课程。教师是最了解学生的,离学生最近的人,可以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能够促进学生认知和精神成长的课程。而这样的课程一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因此,教师可以从身边的问题、现象、热点,以及当地的特色和学生熟知的资源出发来开发课程。教师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研究,开发出适合课后服务发展需要,又符合学生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不仅能让课后服务顺利开展,又有效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
3.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是课后服务的主阵地。在课后服务中,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依据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的理念,结合家长、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自主设置课程,形成学校的特色。这样,课后服务既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又能优化课程资源,打造专业的课程设置,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了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实现了“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办学目标,真正做到了“顺民意、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