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痰汤治疗痰浊上扰型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2022-03-18卢永军杨秀英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内皮血浆脑梗死

卢永军,杨秀英

(重庆市江津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 402289)

急性脑梗死也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此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是一种急危重症[1]。急性脑梗死的病因复杂,涉及血管异常、血液异常、血液动力学指标异常等诸多因素。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中风”的范畴。导痰汤是中医治疗痰浊证的基本方,可燥湿化痰、行气开郁[2]。本文研究用导痰汤治疗痰浊上扰型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68 例痰浊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西医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经CT 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得到确诊;病情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中关于痰浊上扰型中风的诊断标准;年龄≤70 岁;发病至入院的时间<48 h ;其家属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合并有脑外伤、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或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存在严重的意识障碍或大面积脑梗死;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34 例。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47 ~69 岁,平均年龄为(63.04±4.50)岁;其发病至入院的平均时间为(5.36±0.52)h,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平均评分为(21.36±3.11)分;其中,男、女分别有19 例、15 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45 ~69 岁,平均年龄为(61.88±4.27)岁;其发病至入院的平均时间为(5.58±0.43)h,入院时平均的NIHSS 评分为(21.19±2.69)分;其中,男、女分别有21 例、13 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溶栓(要求患者应具有溶栓的指征)、抗凝、改善微循环、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和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纠正酸碱失衡等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导痰汤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导痰汤的方药组成是:法半夏9 g、天南星12 g、茯苓20 g、枳实12 g、橘红10 g、甘草6 g。辨证加减:兼有风动证者于方中加入天麻、钩藤,兼见热象者于方中加入黄芩、黄连,肝火旺盛者于方中加入龙胆草、山栀、夏枯草,咽干口燥者于方中加入天花粉、天冬。水煎服,每天服1 剂,分早晚2 次服用。持续治疗14 d 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的NIHSS评分。NIHSS 的总分为42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用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评估患者的疗效。临床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0%。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60% ~89%。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 ~59%。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减轻,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治疗前、治疗7 d 后及14 d 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包括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计数、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 表示,分别用t、χ² 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平均的NIHSS 评分分别为(12.04±2.37) 分与(17.18±3.09)分,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T、APTT、血浆FIB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 后及14 d 后,两组患者的PT、APTT 均长于治疗前,血浆FIB 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T、APTT 均长于对照组患者,血浆FIB 的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 <0.05 ;# 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相比,P <0.05。

组别时间PT(s)APTT(s)血浆FIB(g/L)观察组(n=34)治疗前9.81±2.7226.34±4.9855.77±7.28治疗7 d 后11.37±1.92▲#30.16±5.03▲#44.37±5.65▲#治疗14 d 后14.05±1.89▲#35.66±4.71▲#30.25±5.27▲#对照组(n=34)治疗前9.46±2.5326.77±5.0256.29±7.10治疗7 d 后10.55±1.71▲27.98±4.85▲48.05±6.33▲治疗14 d 后11.76±2.04▲29.23±5.75▲40.22±6.06▲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EPCs 计数、血清VEGF、ICAM-1、NO 及血浆ET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 后及14 d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EPCs 计数、血清VEGF和NO 的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血清ICAM-1 和血浆ET 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EPCs 计数、血清VEGF 和NO 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血清ICAM-1 和血浆ET 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比较(±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 <0.05 ;# 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相比,P <0.05。

组别时间外周血EPCs 计数(×106)血清VEGF(pg/mL)血清ICAM-1(ng/mL)血浆ET(pg/mL)血清NO(ng/mL)治疗前22.13±3.167.68±0.82569.46±61.2368.13±7.692.24±0.76观察组(n=34)治疗7 d 后30.98±2.62▲#10.29±0.85▲#339.82±57.26▲#56.72±7.17▲#4.36±0.88▲#治疗14 d 后 41.12±2.45▲#12.48±86▲#229.06±63.27▲#49.55±8.23▲#5.05±0.85▲#治疗前22.30±2.897.55±0.77571.10±60.9268.45±7.252.18±0.81对照组(n=34)治疗7 d 后27.35±2.27▲9.09±0.71▲423.65±67.23▲60.98±8.35▲2.99±0.67▲治疗14 d 后 32.01±2.18▲9.94±0.83▲347.36±61.19▲56.77±7.64▲3.39±0.78▲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在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患者分别有5 例、16 例、12 例、1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06%(33/34)。在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患者分别有4 例、10 例、15 例、5 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29%(29/34)。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指由脑血供突然中断导致的脑组织软化或坏死[3]。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PCs 可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及新血管的生成[4]。中医学认为,急性脑梗死属于“中风”的范畴,痰浊上扰、瘀血内生是其主要病机。痰浊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是此病常见的中医证型。导痰汤是中医治疗痰浊证的常用方。方中的法半夏、天南星可燥湿祛痰,枳实、橘红可理气、化痰、降浊,茯苓可渗湿,甘草可调和诸药。全方诸药合用,可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开郁、降浊祛瘀之功[5]。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在对痰浊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导痰汤对其进行治疗能提高其疗效,改善其凝血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内皮血浆脑梗死
内皮祖细胞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术前血清miR-221-3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早期宫颈鳞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基于“内皮损伤学说”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脑梗死怎样治疗
勒布朗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