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军精神的历史基础与基本内涵

2022-03-17钟小武庞振宇易凤林

关键词:南昌起义人民军队建军

钟小武, 庞振宇, 易凤林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77)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是紧接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的最重大的事件”[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建军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建党之后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其孕育的伟大的建军精神是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战斗作风的体现。但目前党内和党史军史学界还没有专门就伟大的建军精神作出系统的论述。从学理上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并概括提炼伟大的建军精神的丰富内涵,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29年12月古田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时期[2](p356)。在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为人民而战的红军宗旨、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实行军内民主制度、实行军民军政一致政策等一系列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并孕育了伟大的建军精神。目前,学界对八一精神着力较多(1)代表性研究成果:姜廷玉的《铭记光荣历史 弘扬八一精神》(《江西日报》2017年5月15日),叶桉的《八一精神内涵的概括表述》(《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第4期),余伯流的《论八一精神的内涵与军魂的铸造———纪念南昌起义80周年》(《江西社会科学》2007第8期)等。,为建军精神的提炼奠定了较好基础。八一精神虽然体现了建军精神的部分特质,但不能准确反映建军精神的丰富内涵。因此,本文对伟大的建军精神的历史基础进行全新且系统的梳理,对建军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行全新的提炼、概括,以求教于方家。

一、孕育伟大的建军精神的红军创建历程

中国工农红军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依靠全党集体奋斗,在广大人民积极支持和参加下,在土地革命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人民军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参与黄埔军校创建等军事建设,但总体上对军事工作重视不够,毛泽东后来反思:“共产党那时候犯过一个错误,就是不要军队,只在军队里派党代表。”[3](p300-301)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后,共产党人认识到创建新的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提出“要用武力来对付反动军队,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4](p202),“用种种方法夺取地主阶级和一切反革命派的武装”,创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的武装”[5](p36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6]。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人民军队的正式建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也就明确了人民军队创建的三个阶段。

(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党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余人在江西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从此土地革命的大旗就由共产党独立地举起来了。南昌起义军虽然仍打着国民党的旗帜,但由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党代表、政治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共产党员,军队的指挥权基本掌握在共产党员手中,执行的政治纲领是“实行土地革命”,“建立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政权……工农分子占多数和C.P.占多数的政府”[7](p83、88)。

南昌起义部队在南下到达广东潮汕地区后大部分遭到失败,但起义军余部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初来源之一。10月12日,中共中央致函广东省委对南昌起义军余部的去向作出安排,要求“第一,不投降敌人,第二,尽量帮助农民暴动。不得已时图向湘南发展,最后失败始上山”[7](p53)。10月24日,中共中央对南昌起义军余部的去向再次做出安排:“叶贺所剩余的势力应走‘到农民中去’帮助当地农民摧毁豪绅的政权,建设农民群众的政权,引起农民群众自动的起来没收土地……武装农民,组织工农革命军,叶贺所余军队自身要改组变成工农革命军。”[7](p58)南昌起义军余部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的一小部分,在董朗等率领下转入海丰、陆丰地区,与当地农军会合,随后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二团。

退出三河坝的第二十五师同由潮汕突围的第三师一部于饶平会合后,在朱德、陈毅等率领下,转战粤赣湘边界地区。朱德、陈毅对南昌起义军进行了包括安远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在内的“赣南三整”,把思想教育、组织整顿、军事训练三者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同时还明确部队由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的战略战术,使这支部队真正成为党领导下的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战斗力强的人民军队,为此后人民军队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这支部队最后保存约800人,参加湘南起义。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从此进入红军创建的新阶段。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斗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奠基阶段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是人民军队创建的起点。但南昌起义只是提出并“回答了人民要进行武装斗争的问题”“却没有解决怎样进行武装斗争的问题”,“是毛主席在井冈山解决了问题”[8](p549、559-560)。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特别是“三湾改编”和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实践,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奠定了重要基础。

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率先打出共产党的军旗。南昌起义后,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举行八七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9](p47)。八七会议号召农民举行秋收起义,“造成真正的革命的工农军队”,强调“有系统的聚集那零星散乱的工农武装队,使成为一有组织的坚固力量,以便做发展革命的真正的拥护者”[6](p437),这实际初步提出了建设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工农武装的重要任务。8月21日,中共中央开始对如何创造新的革命军队提出具体要求:“要开始于志愿兵的征调,渐进于义务的征兵制,建立工农的革命军。这种军队之中要有极广泛的政治工作及党代表制度,强固的本党兵士支部。”[6](p479)8月23日,中共中央在复湖南省委函中决定“所有工农自卫军可改为工农革命军”[10](p55)。9月初,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和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在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正式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第一次打起了工农革命军的红旗”[11](p36)。

“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人民军队的基础。在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后,毛泽东当机立断,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为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井冈山进军。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县三湾村。针对部队基础薄弱、人心涣散、逃亡现象严重的状况,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主要内容是:(一)对部队整编,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开始废除雇佣制、饷银制,实行志愿兵制;(二)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有小组,营、团有党委,全军由前委统一领导,部队一切重大行动和问题,都要经过党委、支部集体讨论决定;(三)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开始实行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建立新型的官兵关系。“三湾改编”是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伟大创举,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始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在此过程中,广州起义率先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1927年11月17日,中央常委会通过《广东工作计划决议案》,同意发动广州起义,并要求“对自己的军队必须设法完全改为志愿兵制度;停止薪饷制度,改为公有分配办法,军队编制须依照红军的编制,自上而下设党代表”[12](p60)。12月10日,广东省委向中央报告,广州起义后“组织红军(预备教导团补充成一师,赤卫一师,海陆丰一师,共三师)”[12](p99)。12月11日凌晨,在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杨殷等领导下,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起义军占领广州的绝大部分地区。12月12日,广州苏维埃政府红军司令部成立,叶挺担任总司令[12](p132)。广州起义在第三天遭到失败,从广州撤出的部分武装力量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转入海陆丰地区,坚持革命斗争;有些起义人员去了香港,后到广西参加左右江起义;还有少数人员撤到粤北韶关地区,加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

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第一支正式红军。1927年12月,中央致信朱德及南昌起义余部,强调加强军中党的建设,成立以朱德为中心的师委会;并联络驻扎在茶陵、酃县、莲花的毛泽东率领的农军,共同计划发动群众以这些武力造成割据的局面;暴动成功后,即成立某某地工农革命军第几师,“必须有党代表的派遣”[13](p63-68)。1928年1月,根据中央指示,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中共湘南特委共同领导了湘南起义。3月底,湘南起义失利,起义中成立的工农革命军各师被迫撤离湘南,在朱德的率领下向井冈山地区转移。井冈山会师后,4月25日,毛泽东、朱德出席并主持会议,决定朱毛两部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并成立军委。5月25日,中央决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14](p218)。6月4日,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信中指出:“你们可以正式改成红军”,“必须依照中央最近的军事工作决议案改造你们的军队,使雇佣式的军队变成志愿军”[14](p224-225)。随后,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井冈山会师把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两支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的精华结合成一体,成立全国最早的正式红军。12月上旬,湘鄂赣边红五军主力与红四军会师,改编为红四军第三十团。1929年6月,闽西苏区的部分武装改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

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把“改造军队变成真正红军”[14](p244)当成头等重要任务,在坚持井冈山斗争和转战赣南闽西过程中不断加强全军建设,进一步发展从三湾改编开始建立的新的建军原则制度。中共中央通过党内文件指示和党内刊物向全国各地介绍和推广朱毛红军的建军原则制度。1929年3月17日,周恩来在以中央的名义写给湘鄂西前委和贺龙的指示信中指出:“在朱毛军队中,党的组织是以连为单位,每连建立一个支部,连以下分小组,连以上有营委、团委等组织。因为每连都有组织,所以在平时及作战时,都有党的指导和帮助。”周恩来在信中要求湘鄂西前委:“将来你们部队建党时,这个经验可以备你们参考。”[15](p77)11月13日,中央在给福建省委的指示信中要求“应注意朱毛许多战争的经验与他们行动的轨范”[16](p77)。除了思想建党、支部建在连上等党指挥枪的原则被广泛推广之外,井冈山时期形成的其他许多军事工作经验也成为人民军队坚持和发展的根本原则,包括这时期提出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全军的军事纪律,探索创造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体系的基础。

(三)古田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正式建立

随着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共中央开始整编全国红军,这预示着红军创建即将完成。据统计,从八七会议到1929年12月底,中国共产党共领导359次武装起义[17](p1389-1433)。虽然这些起义大多数失败了,但是起义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武装力量,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保持下来的武装力量一样,成为中国红军的最初的组成部分。1929年11月23日,中央军事部制定全国红军整编计划,对全国六大红色区域的红军扩大与发展策略进行了布置[18](p643-651)。到1930年1月,全国比较大的红军整编为8个军,即“鄂东北、豫东南之原三十一、三十二两师为第一军,贺龙部为第二军,赣西南之二、三、四团为第三军,朱毛为第四军,彭德怀部为第五军,鄂西原周逸群部为第六军,广西为第七军,阳新、大冶之红军及此次由独立十五旅兵变叛变过来的为第八军”[19](p403)。

在整编全国红军过程中,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及其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完成红军创建任务。古田会议,即红四军党的“九大”,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召开,集中讨论并通过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集中解决红军建军的基本原则。古田会议决议确定红军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执行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的三大任务,指出“离开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18](p727);坚持共产党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实行政治委员和政治部制度,肯定政治委员和军事指挥员同为部队最高首长的“两长制”;实行军内的民主制度,建立严格的自觉的纪律;实行军民、军政一致原则和优待俘虏政策。古田会议决议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一个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工农红军的基本建立,也标志着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基本形成。从1930年春起,全国红军进入发展阶段。

二、红军创建史的接受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创建中国红军的同时,开始对中国红军创建史的史学建构。中国红军创建史的建构和接受,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一)南昌起义与红军创建起点的党内叙事

党内对南昌起义的评价从其失败之后就已开始,但肯定南昌起义是红军创建的起点则有一个过程。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否定之前批评南昌起义等军事行动是“盲动”的观点,认为南昌起义“是以武装力量保持革命胜利的尝试”[14](p380),为之后对南昌起义肯定性的评价打下基础。1930年9月30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作《目前红军的中心任务及其几个根本问题》的报告和结论,在谈到红军发展的过程时指出:“中国红军是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前后土地革命开展的过程中生长起来的。”他列举了党领导的一系列武装斗争,第一个就是“叶、贺军队在失败后转入到海陆丰进行土地革命的斗争”[15](p115-116),肯定南昌起义在红军发展史上的开创地位。

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命令》,决定从1933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20](第93期,第2版)。这就从党的正式文件上肯定了南昌起义是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重要开端。7月11日,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布《关于“八一”纪念运动的决议》,指出:“8月1日是全世界反帝国主义战争纪念日,同时是中国南昌暴动纪念日,中国工农红军即由南昌暴动开始,逐渐在斗争中生长起来。……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21](p325)这里称“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去掉了“成立”二字,对南昌起义作出更为严谨的定位。7月12日,朱德、周恩来发布《红军纪念“八一”活动的中心任务》的训令,称“1927年8月1日的南昌暴动孕育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胚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伟大的、反帝国主义、推翻中国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的基础”[22](p2378)。朱德、周恩来强调南昌起义孕育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胚胎”和“基础”。1937年5月5日,朱德在《红军在新阶段中的任务》一文中,谈到党领导的军队发展过程时指出:“我们党后来领导了南昌暴动、秋收暴动、广州暴动,红军便光荣地产生了。”[23](p109)朱德把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大起义都作为红军产生的主要来源。7月1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的活动分子纪念会上指出:“经过一九二七年秋收暴动、南昌暴动、广州暴动,一直掀起了苏维埃革命的红旗,创造了各地的苏区和红军。”[23](p346)周恩来同样把党的三大起义作为创造红军的开始,但谦虚地把自己领导的南昌起义放在秋收起义之后。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结论时称:“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24](p548)至此,在红军创建起点问题上,全党达成共识。

(二)“三湾改编”的史实与叙事

三湾改编是红军创建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其历史叙事的最终完成,要比南昌起义和古田会议晚很多。

关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之前有一次重要改编这一史实,1927年10月19日,师长余洒度写给中央的报告中就有记载:“在江西之莲花县集合部队,尚有枪七百余,人六百余。度即提议缩小范围,改为一团,以陈浩为团长,由前敌委员会为最高机关指挥一切。”[25](p133)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也谈到这次改编:“陈浩被任命为剩下来大约一团兵力的部队的指挥员。”[26](p142)1938年,赵君辉编著的《红军十年》,称这次改编为“改组”,“余下的部队约一团之众”[27](p10)。1939年,叶蠖生著的《中国苏维埃运动史稿》,记述了毛泽东将部队“整顿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团,更换了军事指导人,建立党代表,设前敌党委员会为最高指导机关,率之南下”[28](p15)。但是,他们都没明确这次改编发生在永新三湾,也没有阐明这次改编在红军创建史上的重要意义。直到1943年,亲历者谭政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才较为完整地叙述三湾改编的内容及其意义:“到达莲花的三湾休息了三天,着手改编部队,这算是红军发展史上一个难关。”三湾改编“用民主主义的工作方法,团结了下层干部及其广大群众”,在部队中“开始建立党的领导基础”,“使脆弱的、缺乏党的领导工农武装,走上了新的游击战争的发展阶段”[29](p5-6)。

三湾改编的历史叙事,完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后。1950年,叶蠖生在《现代中国革命史话》中称三湾改编“把这支残军整顿成一支钢铁般不可战胜的队伍”[30](p49)。1954年,何干之编著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中进一步完善了三湾改编的历史叙事[31](p139)。1967年4月,亲历者熊寿祺接受采访时说:“三湾改编是我们革命队伍的新生,是新型军队的开始,这主要是指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把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关系有了改进,同时组织了士兵委员会,士兵有了说话之权。”[32](p60)这已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版本。

(三)“古田会议决议”的贯彻与评价

古田会议是红军创建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其决议精神的贯彻执行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中央苏区时期在部分红军队伍中得到贯彻,遵义会议之后开始推广到全军,到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才正式规定为全军学习贯彻执行的文件。

古田会议决议的贯彻,使红四军发展壮大。1930年5月中旬,红四军军委代理书记熊寿祺在全国红军代表会议上作《红军第四军状况》的报告,向全国各地红军代表全面系统地介绍朱毛红军的基本经验。会后,通过传达贯彻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各地红军学习贯彻执行古田会议决议确定的建军原则制度,但是“左”倾中央又机械地搬用苏联红军的某些脱离中国红军实际的做法。1935年1月遵义会议纠正“左”倾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此后,古田会议决议精神开始普及于全军。1942年1月23日,毛泽东指示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将四军九次大会决议多印数千份,发至留守部队及晋西北部队,发至连长为止,每人一本,并发一通知叫他们当作课材加以熟读(各级干部均需熟读)”。4月6日,留守兵团政治部发出训令,称这个决议案“不仅对当时中国红军的建设上有很大的意义与决定作用,就是对今天八路军、新四军的建设上,仍然有着伟大的实际意义”,“要把这个决议当作今后改进我们工作的指南”[33](p236-237)。1942年8月,军队进入整风学习深入阶段,古田会议决议成为主要学习文件之一。从此,古田会议决议正式被规定为全军学习文件。1945年3月,朱德、陈毅等为中共七大起草的《建军报告》中指出:“古田会议便全部总结了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便在政策上、组织规模上完全奠定了我军历史的建军的基础。”[34](p241)至此,党完成对古田会议及其决议在红军创建史上历史地位的建构。

三、伟大的建军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的过程中孕育伟大建党精神,同样,在建军的过程中也孕育伟大的建军精神。伟大的建军精神是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战斗作风等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赤胆忠心,听党指挥

赤胆忠心,听党指挥集中体现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是伟大的建军精神的灵魂。2017年8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忠诚,造就了人民军队对党的赤胆忠心,造就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的鱼水情意,造就了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冲锋陷阵的坚定意志。”[3](第2版)赤胆忠心,听党指挥表现了人民军队从思想、行动到组织上对党的绝对服从。

一是人民军队对党的革命主张的坚决拥护。人民军队对党的忠诚,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人民军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党的革命主张绝对拥护。这是人民军队的“精神之钙”。自南昌起义、三湾改编到古田会议,人民军队的忠诚品格充分地展示出来。以周恩来、贺龙、陈毅、朱德、聂荣臻、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军队领导人,率先垂范,无怨无悔,绝对拥护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命令。在八一起义中,周恩来临危受命担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并坚决执行党中央举行暴动的决定,与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做坚决的斗争,体现了优秀共产党员坚定的党性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南昌起义前,还不是共产党员的贺龙同志斩钉截铁地表示:“我已下定决心跟共产党走,党要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在白色恐怖的时刻,贺龙、叶剑英等一批革命者,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是人民军队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是人民军队的铸军之魂,体现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作为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南昌起义从酝酿、决策到组织实施,再到转战,最后到井冈山胜利会师,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进行的。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共中央部署了秋收起义。此时毛泽东坚定执行枪杆子出政权的思想[35](p47),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他始终把军队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秋收起义受挫后,他通过一系列举措把军队锻炼得更加坚强有力,因此转移到井冈山后,起义部队在党的领导之下迅速打开革命局面。

三是党始终是人民军队组织体系的核心。制度规定确保人民军队听党指挥,尤其“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使党在组织上成为人民军队的主心骨、定神针。党在人民军队组织体制的制度安排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南昌起义胜利初期,前敌委员会就对部队进行整编。其主要措施是在军、师设立党的委员会和党代表,在团设立总支部或支部并配党代表。这样,军队的指挥权基本上掌握在共产党员手中[36]。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军队各级设立党组织,具有重要的开拓性。“三湾改编”的主要举措之一,便是在军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确立“支部建在连上”,从而使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得以奠基。由此,在军队中“党的作用高于一切”[37](p404),“一个子弹不问过党不能支配”[38](p37)。到古田会议时,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尤其是“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制度正式定型。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新型人民军队同一切旧式军队的界限。在艰难的革命年代,“支部建在连上”最大程度激发了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能够“艰难奋战而不溃散”[39](p65-66)。

(二)不怕牺牲,敢打胜仗

不怕牺牲、敢打胜仗体现了人民军队的职责使命,诠释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是伟大的建军精神的血性胆魄。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31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血战到底,这是人民军队的信条。”2017年又在建军9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战斗精神的伟大力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人民军队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3](第2版)“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同敌人血战到底”“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评价正是人民军队不怕牺牲、敢打胜仗的生动体现。

一是人民军队始终在气势上绝对压倒敌人,在行动上不怕牺牲、冲锋在前。悠久的军事史已然证明,战争既是武装设备、兵力的较量,也是斗争精神的较量。古人言:“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如果没有敢于牺牲的品质,再好的武器装备也不能保证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自建立以来,就拥有向死而生的巨大勇气和决绝态度。

南昌起义的发动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背叛革命的回答,在革命正义性上已然胜过国民党。在行动上,起义部队同样表现出了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在战斗打得最激烈、最紧张的时候,周恩来等领导人不怕牺牲,亲自到一线指挥。南昌起义部队在南下广东的过程中,1927年8月30日向集结在会昌的敌钱大钧部4个师发起猛烈进攻,将敌人大部分歼灭,并成功攻占会昌城。在这次战斗中,起义部队展示了不怕牺牲,敢打胜仗的斗争精神,1000多士兵英勇牺牲,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在1927年9月28日的汤坑战役中,南昌起义部队约6千人与敌1.5万余人足足血战3昼夜,他们弹药告绝,仍然与敌人斗争到底。这场战役成功歼敌3千,起义部队也付出巨大牺牲,伤亡2千多人。井冈山时期红四军同样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具有不怕牺牲,敢打胜仗的斗争精神。其中,1928年6月龙源口一战,“敌以两倍于我之兵力被我击溃为最有名”。当时边界群众有两句联语:“不费红军三分力,打破江西两只羊。”[38](p70)这种不怕牺牲、敢打胜仗的魄力让井冈山军民津津乐道。这样的斗争精神融入人民军队的血液,成为他们在战场上战胜敌人强大的精神武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由衷地称赞“红色战士们杀敌的英勇,在每次战役中都是惊人的”[40](第71期,第2版)。

二是人民军队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策略。“每个革命军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能够在革命力量占优势时冲锋陷阵,摧毁敌人,猛追敌人,而最可贵的与真正的勇敢还是要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时候,能够拿出主意来掌握部队,毫不动摇地去战胜敌人。我们的红军创造者朱、毛、彭诸领袖就有这种特色。”[41](p189)简言之,“能够拿出主意”去战胜敌人,就是人民军队具有有效的斗争策略。朱毛红军的探索极为成功且可贵,展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策略基础。

立足斗争经验,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提出红军以集中为原则,即当反动政权暂时稳定的时候,敌人能集中大量兵力来攻打红军,红军必须“集中兵力以击小于我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敌,则往往胜利”[39](p67)。他们总结著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十六字方针。各地红军都对游击战争战术有所创造。例如,1929年10月,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在其报告中这样总结:“红军唯一的良好战术,即是力避硬战,打破持险死守,以避实就虚,专击小敌为上策。”[38](p139-140)“力避硬战”“避实就虚”之精髓与毛泽东提出游击战争的十六字方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反“围剿”战争中,红军的战略战术更为成熟,并运用这些战略战术先后获得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由此,红军真正成为一支能打胜仗的铁军,“成为中国民族解放斗争底唯一的,可靠的柱石了”[42](p142-143)!曾参与“围剿”战的国民党将领蔡廷锴、蒋鼎文亲口承认:“任何军队易敌,红军不易敌。”[43](第12期,第4版)这说明不怕牺牲、敢打胜仗的斗争精神助力红军成为一支打不垮的铁军。

(三)钢铁意志,作风优良

钢铁意志、作风优良体现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是伟大的建军精神的精神气质。这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政治优势,反映了人民军队的鲜明特色。

一是人民军队理想坚定、政治过硬。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在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其重要原因在于党的军队是一支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的革命武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3](第2版)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增强理想信念最重要的手段。在人民军队的创建过程中,共产党人响亮地喊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口号[44](p156)。在南昌起义过程中,周恩来等人就十分重视政治工作,特别要求军队中的党员干部带头吃苦,给广大士兵做好表率。实际上,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深刻认识到“政治工作是争取胜利的先决条件”,通过政治工作“坚强红色战士的胜利信心与斗争决心”,并使“全军行动达到最高度的坚决迅速与秘密,并绝对服从上级命令”等[22](p2047-2048)。红军的主要缔造者朱德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中对红军的政治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认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是创造铁军的条件之一。因为“在政治上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就是把握着不可抵抗的无形的武器,在精神上建立了铁的红军的基础,自然可以战胜革命过程中的任何困难,经得住任何剧烈的斗争,愈斗愈奋去取得最后的胜利”[2](p3-4)。简言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信念坚定,政治过硬。这种革命精神是一种无形且有力的精神武器,激励人民军队战胜任何困难。

二是人民军队形成了一套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作风。这主要体现在官兵平等、纪律严明等规定上。主要表现在:

其一,官兵一致。官兵一致体现官兵关系的平等性,即在政治上完全平等,在生活上同甘共苦。这是革命时期红军区别于国民党军队、旧军阀的重要标志。官兵一致原则在敌死我活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三湾改编正式确立官兵一致的原则,即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毛泽东等人积极实行官兵一致原则,并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延展其任务。各级士兵委员会的任务:“1.参加军队管理。2.维持红军纪律。3.监督军队的经济。4.作群众运动。5.作士兵政治教育。”[38](p77)由此可见,士兵委员会是官兵一致原则的制度体现。官兵一致原则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39](p65)

其二,纪律严明。讲政治、守纪律是人民军队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毛泽东、朱德在人民军队的创建过程中就十分重视用严格的政治纪律来管理军队,提出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原则,并使这一政治纪律成为红军的自觉行动。毛泽东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看作红军区别于国民党军的一个重要标志。他认为红四军作为革命队伍,必须代表工农利益,“没有纪律是不行的,没有纪律就不能统一行动,不能搞好革命工作,不能打胜仗”[45](p124)。在这种严格的纪律管理之下,红军严格遵守纪律、爱护老百姓的例子比比皆是。与国民党军的松散相比,红军的纪律严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亲身参与“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官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红军)的行军力和纪律实很好”[46](p238-239)。纪律严明使人民军队保持着不竭的战斗力,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

(四)依靠群众,为民奋斗

依靠群众、为民奋斗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宗旨,也是融洽军民关系的反映,是伟大建军精神的价值底色。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之源。人民军队从创建伊始,就显示了百折不挠,为民奋斗的宗旨,彰显了军民团结一致奋斗的伟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完全彻底为人民奋斗。”[3](第2版)

一是人民军队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为民奋斗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创建之时,就对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奋斗目标进行了原则规定。《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宣告:“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47](p3)。在南昌起义和南下途中,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一系列纲领决策,都体现了人民军队的重大使命。1927年8月14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汉宁妥协告民众书》,指出:“南昌起义的贺龙、叶挺的军队,正本着这些要求,力争革命的继续发展,力争没收大地主,歼灭一切豪绅军阀,力争耕者有其田,工人有饭吃,力争真正民权的实现。”[37](p325)井冈山根据地时期,红四军的使命担当更为明确。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言简意赅地指出红军是为人民而战[39](p63)。在古田会议前夕,红四军公开宣示“我们红军受共产党的指导,执行民权革命三大任务,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地主阶级,打倒国民党政府,以帮助工人农民,及一切被压迫阶级得到解放为宗旨”[38](p45)。到古田会议之时,人民军队为民奋斗的宗旨已经成为全党全军的共识,成为政治建军的重要标志。为民奋斗的宗旨赋予人民军队无穷的斗争勇气,所向无敌的人民底气。

二是人民军队始终为人民利益艰苦斗争。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宗旨,成为人民军队的行动自觉。人民军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牢记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在艰苦的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军队始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把为民奋斗落实到革命实践。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部队之所以没有被国民党军消灭,是因为起义部队“认清了革命的发展方向与前途”,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由此,“那时环境虽然很黑暗,力量虽然很微弱,但他们(指起义部队——引者注)没有丝毫的动摇,却抓住这点力量来发展革命运动”[41](p189)。在南昌起义部队向广东转移的过程中,起义部队虽然遭受强敌的围追堵截,但并没有放弃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求复兴的初心使命。二十五师的周士第回忆:“三河坝战斗进行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潮汕已经失守,起义军主力已经失败。我们当时认为守住这个地区对主力军作战有利,因此坚持与兵力超过我们许多倍的敌人作战。”[7](p307)这种不屈不挠为民奋斗的战争打出了起义部队的威风,体现了党领导的军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井冈山斗争同样较好地诠释了人民军队迎难而上,不屈不挠为工农利益不懈奋斗的宗旨。当时红四军的生活非常艰苦,在隆冬季节“尚穿单衣”,给养不足,但是红军从不闹饷[38](p78)。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红军的斗争从来没有懈怠,他们为工农群众利益尤其是土地利益,与敌军展开多次反“进剿”等斗争。甚至敌军也不隐瞒红军这种一往无前,为民奋斗的斗争对他们的影响力,“我们相信红军是为民众而奋斗的”[48](第35期,p55-56)。国民党士兵倒戈加入红军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

三是人民军队始终保持融洽的军民关系。人民军队与百姓关系融洽,写就军民一家亲的史诗。人民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他们对人民军队的真心拥护。在武装暴动、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反“围剿”战争中,党领导的部队离不开群众的大力支持。土地革命战争是“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人民战争”,只有“充分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够战胜比自己强大许多倍的敌人”[49](p983)。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人民军队的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斗争必须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人民群众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红军,包括物质支援和兵力支援。当时涌现的百姓参军故事不知凡几。“自动要求加入红军去!”[50](第72期,第3版)“要为苏维埃战斗到死”[51](第71期,第4版)成为许多群众的呼声和实际行动。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为“创造铁的红军”和革命斗争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52](第36期,第3版)。这种融洽的军民关系,使人民军队以人民群众做后盾,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气魄取得一个又一个斗争胜利;而人民群众也“把我们看成是自己人,把我们当成主心骨”[53](p412、409-410)。

结语

人民军队的创建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党的创立孕育伟大建党精神,人民军队的创建同样孕育伟大的建军精神。伟大的建军精神是我党自南昌起义到古田会议缔造人民军队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精神。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民军队赤胆忠心、听党指挥的强军之魂;不怕牺牲、敢打胜仗的血性胆魄;钢铁意志、作风优良的精神气质;依靠群众、为民奋斗的价值底色。伟大的建军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征程中的传承弘扬,它高度凝聚人民军队的精神气质,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特点和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在奋进新时代的今天,必须传承弘扬伟大的建军精神,建设新时代人民军队,推进党的强军伟业。一是坚持党的领导,铸牢人民军队的政治之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党指挥枪、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54]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民军队只有坚决服从党的命令,听从党的指挥,才能在新时代为党和人民建立新的伟大功勋。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人民军队的信仰之基。“历史告诉我们,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发展壮大,关键是人民军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有崇高理想信念,有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3](第2版)踏上新征程,人民军队应该持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三是坚持敢打敢拼,保持人民军队的必胜之志。自人民军队创建以来,革命军人就有着向死而生的伟大气概,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敢打胜仗的精神品质。在新的伟大强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大力弘扬敢打必胜的精神品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革命英雄主义的昂扬斗志”[3](第2版)。四是紧紧依靠群众,巩固人民军队的力量之源。1974年3月,邓小平在《革命斗争的规律总是弱的战胜强的》一文中总结中国革命胜利原因时指出:“主要这么三条:一个真正革命的党;逐步形成一个革命的有战斗力的军队;这个党、这个军队同人民,特别是同农民是一家。”[55](p356)不管是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人民的支持是人民军队屹立不倒,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后盾。新时代的人民军队同样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做到“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3](第2版)。

猜你喜欢

南昌起义人民军队建军
庆祝建军95周年
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谁?
砥砺前行光明路 人民军队忠于党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formation of a gas–liquid interfacial AC current argon discharge plasma with a deionized water electrode
无论等多久
人民军队忠于党
庆祝建军八十三周年
南昌起义参战人数考
人民军队在各地武装起义中诞生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