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资源视角下的读写课程构建策略
2022-03-17满田田
■文/满田田
我校开垦了供学生参观、学习、实践的种植基地。它不同于校园外的农场,是专为学生提供开垦体验的实践园地、开展深度学习的场所、实现知行合一的实验田。所谓读写课程,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本校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专为提升学生读写素养的序列化目标、情境、内容、活动及评价设置。这里的读写是密切结合的,具体是指利用阅读构筑情境、提升思维、提供素材,促进学生写作表达的欲望和质量。
一、借助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1.重视内外融通,增强吸收效益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与生活实际、价值认知等进行有效链接,进一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范畴和资源。我校的种植园不仅给校园增添了美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无限乐趣。郑振铎先生的《燕子》一文以优美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但纯粹的文字符号难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语言背后的意蕴。三年级这个学段的学生还处于直观性、形象性的思维阶段,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种植园,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有了真实情境的支撑和浸润,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课文内在的意蕴。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了种植园的资源,将其作为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品味语言表达的重要载体。
2.注重体悟,激活表达欲望
从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来看,语文教学要在学生阅读吸收的基础上,为他们开辟积极表达的渠道和空间,因此教师要借助多方资源,激发学生的内在表达欲望。很多学生喜欢在课余时间到种植园玩,这里俨然成了他们的乐园,从构建读写课程的角度来看,种植园不仅可以供学生玩,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读写价值。教师不妨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到学生内在情感的体悟上,在学生情感释放和思维高速运转之际,鼓励他们及时进行表达,利用蓄积在内心的情感推动学生的实际言行,使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得以夯实。经过这样的实践和体验,学生在一读一写中,不仅丰富了内在的认知,同时也激活了他们的内在表达欲望。
二、借助序列课程,提升学生读写素养
1.序列课程源自于学生读的需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构建和审视文本内容的核心参照。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内容的研制,抑或是教学策略的遴选,更为重要的是读写课程的构建,这些都需要以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为基础的。
进入冬季,种植园增添了一些盆栽的菊花。飘雪之际,菊花凌寒开放,给这万物凋零的冬天,增添了无限生机。为了让学生感受菊花毫无畏惧、傲霜怒放的精神品质,教师不妨围绕菊花开展一系列的读写课程。我们根据不同学段,相机设置对应的阅读和写作课程:如第一学段可以侧重对菊花进行观察,将观察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鼓励学生在观察中“画菊花”;第二学段可以侧重阅读描写菊花的诗文,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感受菊花的独有气质,让学生在“读菊花”中丰富自己认知体验;第三学段可以鼓励学生在观察、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用写作的方式将自己的观察和阅读所得,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充分地表达出来。从“画菊花”到“读菊花”,再到“写菊花”,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过程中,经历了从读到写的构建过程。
2.序列课程源自于学生写的规律
有很多教师对于读写课程的建构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区:他们认为学生阅读了、理解了,就能够顺其自然地掌握写的规律。其实,从读到写有着较大的思维鸿沟,并不是直接由此及彼的,语文教师要从自身的专业出发,鼓励学生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入手,充分利用好校园的种植园,依循习作表达的特质,构建读写的课程资源。首先,良好的写作质态,需要有丰富的资源支撑。种植园是自然的浓缩,其中的一草一木、一瓦一砾,都蕴藏着独特的写作资源,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其中内在的写作元素,为学生的表达实践提供资源保障;其次,良好的习作质态,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习作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是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托,我们不能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而是要多与生活接触,借助农场资源,让学生了解实实在在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表达;最后,良好的习作质态,要借助于持久而有效的评价。评价的载体从哪里来,种植园的农场质态就赋予了学生投入习作、积极评价的独特境界。纵观读写课程构建,教师紧扣种植园这一载体,分别从资源开发、生活关注和评价体系等不同的维度展开,依循了文本中写的内在规律,推动了学生言语素养的不断发展。
3.序列课程验资与农场美的本质
为什么学校的种植园能够成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场所?为什么在农场资源下,能够构建学生读写的课程体系呢?这与农场所展现出来的特点有紧密联系,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把握了种植园的特点,才能为丰富的农场资源构建奠定基础。首先,种植园有着丰富的资源。这种资源既包含了种植园作为自然浓缩所形成的独特之美,同时也与学校这一独特的大背景巧妙融通,构建出鲜活而独具魅力的美景,这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展现了学校的应有资源;其次,种植园的美是恒久变化的。种植园的植物即便再美、资源再丰富,如果始终不作调整,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构建读写体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学校的种植园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和景色,我们会根据季节不断增添和丰富花木,让种植园时常保持独特的新鲜感。
三、借助创设的环境,推动学生的社会技能发展
1.搭建生活技能训练平台
学校精心打造和呵护的种植园,不仅是校园的亮丽名片,更是我们良好的育人平台。教师要紧扣学生对种植园的喜爱,设置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多交流、多展示、多参与,从而在历练的同时促进学生生活技能的不断发展。比如,在不同季节种植园会有各种不同的鲜花盛开,教师不妨组织学生举办赏花会,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走进种植园,以合作的方式观察这些开放的花朵,交流自己看到的样子,分享描写这些花朵的文章;教师也可以在种植园组织一场“赛诗会”,促进学生相互合作,分享经验,让高效阅读完全置身于种植园所营造的氛围中。纵观这样的活动,学生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阅读吸收者,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在种植园中,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和交流平台,为他们锻炼生活技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丰富生活技能再现的渠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曾指出:写作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流。我们不能将学生的写作视为机械而生硬的学习任务。一旦如此,学生就会走向生硬的泥潭,让他们背负较大的任务压力,反而不利于方法的内化和能力的发展。因此从构建读写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着力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经历,打造出学生言语实践的多元渠道。
比如,学校种植园的维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不能仅仅欣赏种植园的美,而是应将种植和维护的任务作为自己劳动实践的重要载体。从构建的读写课程来看,这也应成为学生从读到写的巧妙转变。基于此,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就能感知劳动的艰辛,在与专业园丁的交流中,他们也就有了向别人请教的意识,并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种植花草和维护花草进行经验分享,从而在活动中、在积极交互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内在的言语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生活化技能的高效发展。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但在彼此联系的过程中,它们并不是机械对应的,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关联两者的资源与平台,而学校打造的种植园就很好地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其中学生生活技能的历练,并不是靠教师机械地灌输形成的,更为关键的是要借助于实实在在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取资源,从而提升学生内在的言语实践能力和表达意识。
总而言之,基于“学校农场”的小学语文读写课程构建研究,在于开拓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创新读写结合的思路,在环境与育人的关系、生活与育人、融合性育人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更为重要的在于其实践性价值,即沟通课内外的读写,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师语文教学行为及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带动学校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