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学艺术,融入语文至境
——邱俊“融教学”理念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2-03-17汪嘉雯
■文/汪嘉雯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行走在语文的世界里,让语文课堂成为艺术,让学生热爱艺术的语文课堂,甚至让语文教学成为艺术,应该是每个语文人的追求。邱俊老师提出的“融教学”理念为实现语文教学成为艺术的美好向往打开了一扇窗。“融”是教学的至境,更是语文教学的至境。“融”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是一种温润的状态,更是一种令人身心愉悦的状态。它没有教师口若悬河与学生昏昏欲睡的反差,没有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更没有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呵斥,它是师生与文本闲庭信步般对话的悠然,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是学生冥思苦想之后与教师会心一笑的顿悟……“融”是至境,是每位教师追求的完美教学境界。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将课堂带入“融”的境界呢?
一、融入扎实功底,为“融教学”理念筑基
孟子曾说过:“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扎实的专业功底是做好教师的必需条件,语文教师尤其如此。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专业的语文知识,有广博的知识积累,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教师专业知识深厚了,备课时才能够准确、深刻地解读教材,灵活机动地处理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例如,《老人与海》一文如果就文论文,这篇外国小说就会让师生觉得非常无趣,人物形象单一,环境单调,也没有特别尖锐的矛盾冲突,吸引不了学生。但如果教师深谙小说创作之道,了解小说人物对话“曲”的艺术和内心独白“直”的特点,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知识广博,解读文本时就能够知人论世,把小说与海明威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时代,以及“迷惘的一代”“美国精神”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甚至见微知著,了解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等更多作品,为学生打开一个窗口,让他们真正体会小说的魅力。
又如,由于语文教材淡化了语法知识,学生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时常常一头雾水,学习文言文、修改病句更是举步维艰。如果教师有扎实的语法知识功底,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寻找并修改病句时,就犹如庖丁解牛,能够切中肯綮,迅速“拨云见日”。
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语文教师。扎实的语文功底是教师落实“融教学”理念的基础,是实践“融教学”理念的前提。反之,“融教学”就无从“融”起。
二、融入全新观念,为“融教学”导航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方向。观念错误就会南辕北辙,观念老旧就会作茧自缚。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课堂才能够活起来。“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只有“活”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那么,什么才是新的观念呢?笔者认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观念就是新的观念;能够让语文课堂融洽、实效、高效的观念就是新的观念。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独具匠心的情境设计和活动设计、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讲授《祝福》一文时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无非就是“导入、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归纳主题”这些环节。由于时代不同,加之鲁迅作品比较晦涩难懂,教师讲、学生被动听,什么“封建思想的毒害、封建礼教的桎梏”等结论,大多是教师总结归纳出来的,学生似懂非懂,无法真正融入文本,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师生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透过“融教学”窗口,笔者就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文本,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尝试用“破案”的方式设计教学活动。
课堂伊始,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鲁镇发生了一起死亡案件,在座的各位都是刑警,请大家迅速成立专案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调查这一案件,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兴趣盎然,四人小组分工合作,从“死者姓名、死者年龄、死亡地点、生活经历、嫌疑人、结论”等方面展开调查。很多小组还制作了漂亮的“调查报告”,清晰地梳理了祥林嫂的人生轨迹,并对嫌疑人该负的责任以“判刑”的方式进行了界定。其中,最精彩的环节就是“专案组”刑警变身法官,在“量刑”过程中进行的激烈讨论,甚至有“律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的“量刑”都是站在当代法律和观念的角度思考的,在当时社会这些人都是无罪的。这就引发了学生深入思考:“祥林嫂之死,到底是谁之罪”。作品的主题无需笔者多言,学生自己就探究出来了,而且印象十分深刻。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小组还提交了“关于避免祥林嫂悲剧重演的提案”,详细阐述了祥林嫂悲剧发生的根源在于社会、在于人们的观念,且抛出令人深思的问题:现代社会到底还有没有封建观念,还有没有“祥林嫂”?由此可见,这节课真正体现了“融教学”理念,师生都收获了太多惊喜。
新理念,不是要求教师发明创造新观念、新理论,而是要求教师要顺应时代,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立足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观念是导航,教师只有具备新的观念,才能够为“融教学”导航,才能够让“融教学”有生根、发芽、成长的土壤。
三、融入教研,为“融教学”理念健骨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研,课堂的高效离不开教研,落实“融教学”理念更离不开教研。同样,语文教学要达到“融”的境界,就必须建立在教研的基础上,因为教师只有不断循环“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环节,才能够更加深入地解读教材、了解学情,才能够掌握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改变教学策略,让师生关系融洽,让知识与能力融合,让思维与课堂共舞,让“融教学”理念的形式和内核都能够进入“融”的境界。
例如,讲授《蜀道难》一文时,笔者在教学初始阶段是按部就班进行的:释题—知人论世—找诗眼—抓意象—析内容—悟情感—析手法—炼字……深挖教材后,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改变了教学策略,在诵读中抛出了几个问题(1.诗歌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到底有多难?请大家用三个字概括。2.诗人是如何用诗句表现这些特点的?结合诗句分析,请大家用声音表现。3.李白是公认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认为这首成名作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诗风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改变后的教学策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与表现欲,课堂读、思、辩相融,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特别好。
教学研究是“融教学”的筋骨。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思想才能达到“融”的状态,才能真正地成长,课堂才能真正彰显“融教学”理念的魅力。
四、融入炽热情怀,为“融教学”理念铸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有教育情怀,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教师这一职业是艰苦的,是平凡的,也是清贫的,如果没有热爱,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只有热爱,才能甘于平凡,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用心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才能感染学生。将爱融入教育教学中,教师才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才会不计得失地付出,才愿意花时间、花心思深钻教材。热爱是教育的灵魂,是一切美好产生的前提,更是“融教学”理念的灵魂,这是毋庸置疑的共识,这里就不再赘述。“融”是至境,也是每位学生向往的完美境界。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多元思维,将学生带入“融”的境界。
三尺讲台,演绎幽微世界;一块黑板,集成浩瀚乾坤。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有全新的理念,与时俱进,用“融教学”理念创造快乐和美好;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用执著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使语文教学进入“融”的完美境界。
总之,践行“融教学”理念,就是师生在语文教学中要相融共生,融创艺术语文。让我们在不断学习中成长,在实践“融教学”理念中倾听花开的美妙声音,在践行“融教学”理念中收获语文人的幸福与快乐。相信每位语文人都能够在追寻教学艺术的道路上融入语文至境,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期待的成长乐园,实现我们共同的语文艺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