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思·深研·创享
——“思·行”数学教研组建设路径探寻

2022-03-17张利成徐媛欧小丽唐维益汤小婷廖敏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5期
关键词:规程教研组育人

●张利成,徐媛,欧小丽,唐维益,汤小婷,廖敏

高质量教研组是新时代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性力量。建设高质量教研组,必须解决先进文化引领和智慧场景建设问题。 教研团队文化引领的先进性如何体现? 教研氛围和场景建设如何体现科学性? 教研成效影响的方向性如何确定? 我校在“思·行”数学教研组建设中,着力解决这个基本问题。

一、文化导向,路径导行

我校“思·行”数学教研组,取意“行而有思,思方行远”,以“善思·深研·创享,厚植育人之境”为核心目标。 “善思”源自学校育人目标,体现数学学科特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深研”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构建团结、有深度教研氛围和专业学术追求的数学团队;“创享”是师生高位价值诉求,着力培育有创造力、愿意清空自己、乐于分享、尽享数学之乐、不断追求高品质的教师团队。

(一)“思·行”数学:文化导向

教研组建设离不开先进的文化浸润、前沿的理论引领。我校以“善思·深研·创享”为目标指引,立足高新土壤与校本资源,培育人文化、智慧化、生态化教研环境。一是厚植人文化环境,促进师生成长。 努力打造有学术引领、本土特色、主题导航、充满人性关怀的数学教研环境, 不断丰厚师生成长的文化沃土。二是厚植智慧化环境,促进教育教学。 人的发展是师生创造的原动力,为此需努力打造智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力促教研组活力涌现,以培育学生的智慧、激发教师的智慧。 三是厚植生态化环境,促进专业发展。 我们努力建设活跃的、积极的、富于挑战性的教研生态场,以激发教师个体和团队的发展创造力。“三境”教研文化创生,为教研组和师生发展发挥了导向、激发、润扬作用。

(二)“思·行”数学:路径导行

1.创建有梯度且可行的目标

教研组发展目标:秉承学校“教育在我们之上”的理念,培育“善思·深研·创享”教研特质,构建区级一流课程体系,创建市级一流教学成效,培养省级乃至国家级一流专业教师。

教师发展目标: 依据不同成长层级设定阶段目标,实现教师“对标成长”。 在“学科育人,协同育人,文化育人”教研氛围中,人人根据成长层级目标和要求对标发展、逐层进阶。

2.创建助融合、汇群力的团队

首先,立足本体力量,建构网状立体的“1+4+7+N”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并以“6+1”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开展日常教研活动,依托思维课程、教师课堂真问题、作业设计三大工作坊开展主题研讨,通过课程、课题、课堂“三课联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建立引领型专家团队,本体团队与专家团队深度对接,融合本校教师实践力和专家高质引领力。

(三)创建能导引、促激发的规程

教研组在基本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管理三方面建立管理规程。在基本建设方面制定《上课规程》《评课规程》《教研规程》等,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制定《全员诊断课规程》《行政及教研组长对口指导规程》《师徒结对规程》等,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制定《数学学科备课检查规程》《学生作业批改考评规程》《核心素养专项练习规程》《作业设计规程》等。确保规程有效落实, 每项规程均建立评价细则与反馈表,以期利用规程引导教研组建设、教师和教学质量发展。

二、育人为魂提质增能

教研组建设的根本是育人为魂,赋能师生成长,提升成长质量。

(一)“三课联动”,实现文化育人

培育素质全面发展、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在“善思·深研·创享” 团队目标引领下, 促进教师在学习力、实践力、研究力、创生力等方面提质增能,离不开课程、课堂、课题“三课联动”。

1.构建“一主双翼”数学课程群

(1)课程构建

根据学校行正、尚美、善思、乐学、巧做、共生培养目标,构建“思·行”数学课程体系。 以“真问同享、深思乐学、研创共生”为课程愿景,将培养目标融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与研究课程,践行真问题引领下的分享教学,引导学生在奇妙的数学王国深度思考、快乐学习,并通过项目化学习与学科融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现学科育人。

“真·享” 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与发展必需的基本经验,培养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综合发展。

“奇·乐” 拓展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生”研究课程运用项目学习方式,将数学与传统文化、现代生活和未来科技融合,让学生了解数学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三类课程形成“一主双翼”课程群,形成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科、数学与传统文化、数学与未来科技的融合,将数学游戏、数学阅读、毕业设计等纳入课程群。 每个课程群细化分支, 各有自己的内容体系,并落实到教学设计与课堂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课程实施

“一主两翼”课程群以基础课程为主,基于“真问题”展开分享式教学,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通过游戏化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体现“做中学”“用中学”的课程两翼特色。

基础课程依托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和基于“真问题”的分享式教学实践,课前横向关联、纵向对比读懂教材,通过访谈或问卷读懂学生,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整体构建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结构化学习。 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创新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好玩”“你知道吗”等内容,开展项目化学习;开发利用其他版本教材或生活中的优质资源,师生一起进行拓展研究。

(3)课程评价

基础课程评价根据数学核心素养体系及《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达到的程度要求, 教研组研究制定《学生数学学业发展质量评价细则》,包括学习习惯、学业水平、创新精神三个方面,年级备课组以学期为单元制定 《学生年段学业水平评估细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细则对基础课程进行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任务评价。 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从问题提出、方法创新、合作交流、评价反思四个维度,开发评价细则及评价量表,进行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任务评价。

2.真问题牵引课题研究

对接课改背景,基于真问题,数学教研组形成了“向课堂找问题—备课组聚焦问题—学科组形成课题研讨”的课题研究思路,持续展开课题研讨。 近年结题市级课题“基于问题探究的分享式教学策略”、省级课题“‘一对一’环境下小学数学分享式教学策略”,并获阶段性成果一、二等奖。 在研课题有市级“基于‘四种意识’的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评估案例的研究”、省级课题“小学数学学力提升策略研究”子课题。

3.“减负提质”深耕课堂

结合当前“双减”政策,我们对课堂进行大胆变革,向课堂要质量。

(1)迭代备课模式——“三画一思”

数学教研组创新备课形式,形成“三画一思”(画单元知识结构图、教学流程图、结构化板书,写教学反思)备课模式,实现了从1.0“简化版三画一思”,到2.0“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画一思”,再到3.0“大单元整体教学的三画一思”的发展递进。

以3.0 版为例, 教研组基于 “三读懂”(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从单元视角把握知识的展开结构、学习的方法结构、教学的过程结构,在分享教学创生课堂中推动深度学习。 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大单元整体教学‘单元设计’指南”和“大单元整体教学‘课时设计’指南”,帮助老师进行单元整体和课时设计,理清知识脉络,找准思想方法,抓住核心概念,践行单元整体教学。

(2)灵动的教学实施——分享教学

突出学生主体,教研组发起了课堂变革“1.0 分享教学”;为落实学生差异发展和精准施教,后升级为“2.0 数字化一对一环境下的分享教学”;为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进入“3.0 基于真问题的分享教学”,深挖“分享教学”内涵,拓宽其外延。 形成了“基于学生真问题的分享教学”特点:问题的创生性、思考的自主性和分享的开放性。 课堂根据学生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的天性,突出单元学习的问题、思考、分享三要素,落实问题创新、方法应用、合作交流、评价反思四大意识和能力培养目标。 为保障分享有序进行,我们外建规则、内教方法,保证了课堂有序、高效进行。

4.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实现作业设计、课后服务课程化

长期以来,受传统作业设计观影响,作业功能被定位为“教学巩固”,更倾向于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落实“双减”政策应从“课程”和“评价” 视域整体看待作业设计, 关注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以及课堂、家庭、社会多时空协同,实现作业的课程实践功能。 数学教研组在强调作业内容基于学习目标整体设计的基础上, 尝试对作业进行多学科统整融合,关注学科一个学期、一个学段作业的整体架构,通过作业设计的多主体融通,实现学习资源的整合利用。

在学校整体架构下, 我们尝试将课后服务纳入数学课程体系,对课后服务进行整体设计。以基础托管作业辅导为主,开发“趣味数学”“数学游戏”“数学阅读”等社团课程。

(二)重视教师发展,实现协同育人

彰显新时代教师角色内涵与特征, 数学教研组不断拓展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深化协同育人。

基于岗位的发展。教师发展离不开岗位支撑,适切而有挑战的岗位能够激发教师潜能, 丰盈发展内涵,培育创造力。教研组尽可能为教师创造适宜而有挑战的岗位,既有常态的数学教学岗位,又有综合性数学思维岗位选择, 以创生教师内生性发展的动能和能力。

基于实践研究的发展。 努力克服教师发展实践与研究脱节的问题, 教研组创造各种路径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如每期开展学科论文比赛, 包括 “片段+反思”“案例+鉴赏”等,强调个人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再通过大众评审与专家评议,促使教师在组织帮助与专业引领下自主成长。

基于个体优长的发展。立足个体先天禀赋,教师才能都在教研组共性发展基础上走出个性成长的天地。 数学教研组创建了三个“工作坊”:“高质量作业设计工作坊”“教学真问题工作坊”“综合实践课程工作坊”,老师们按兴趣和特长自主参加,并打破年级壁垒和学科界限。工作坊每月展开一次主题研讨,促进教师按需成长、个性发展。

基于创新的发展。推进课堂改革创新,结合作业设计、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方法与内容等创新,丰富教师专业成长形式与内容,实现教师质的飞跃。教研组在“集体备课规程”“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及作业设计”“核心素养专项能力评价”等方面创新实践,以“三画一思”替代传统备课,以“分享教学”改变传统课堂,以“大单元”整合传统学材,创新教学方式。

基于团队的发展。 教研组根据教师发展状态与水平动态分层管理,突出组织帮扶的针对性、适宜性、有效性。开展分层结对活动,促进师徒互动成长;建立校长抓名优教师、名优教师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带年轻教师的发展链。从教学素养提升入手,教研组创建了高新区数学学科实训基地、各级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引导教师在共性文化中明确教育理想、在团队中凝练教学特色。

基于评价的发展。 发挥评价与目标的导向激励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和明确的发展层级目标,帮助教师对标发展。 如通过“新教师亮相课”“青年教师赛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问题+对策微课题研究”等途径,提升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三)提质学生发展,实现学科育人

活动育人,开发全能。教研组依托数学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融合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科技、数学与多学科,借助综合实践课、数学桐生小讲堂、乐考、我型我秀等课程平台,开展操作、游戏、魔术、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给每个孩子提供享受成功的机会。

评价育人,内升力量。打破“唯分数”的结果性评价,教研组引进过程性评价,聚焦增值性评价,分年级开发“综合素养评价”。评价量表由学习诚信、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效五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有相应的等级标准。 学生期末综合评定由综合素养评分与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折合而成。 如一二年级用学科、活动整合的方式进行表现性评价,再根据多个表现性任务进行总评。

生态育人,和谐生长。 根据未来课堂特征,教研组通过“分享式教学”,打造舒适人性、高效互动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关系,最大化促进学生学习。在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中,师生相互启发、相互转化、共同协作、共生共享。 学生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学力稳步提升,而且养成了乐于分享、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展现了良好的问题解决、方法创新、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数学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规程教研组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基于规程法的雷击跳闸率计算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四川省工伤认定工作规程(试行)》出台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