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

2022-03-17杨美新张惠敏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人工智能

杨美新,张惠敏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当前,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要推动力,“它对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2],特别是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实践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抓住国家实施人工智能战略的机遇,实现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崛起,“因为人工智能,我们做事变得更高效”[3],信息时代的今天,传统单向度、经验性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大数据、深度学习和算法作为技术基础和运行逻辑的人工智能将直接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容、方法和评价赋能,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有效性和科学性。

1.1 以“智”画“对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教育模式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经验思辨为主导,对教育对象的思想状态、行为表现以及需求满足的把握也一直处于纯人工、纯经验阶段。而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教育者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便能便捷精准地获取教育对象的思想状态、行为特征以及内在需求等更为广泛的信息,而且这些技术能够实现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一是科学刻画教育对象的思想。及时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是教育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智能时代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状态参数都会以语言、文字、音视频、图像等方式表现出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教育者采集教育对象的情感和情绪数据、追踪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提供技术支持。而且人工智能的强算力在获取和处理数据上具有巨大优势,不仅能从横向上对社会全员以及某个个体、特定群体的思想进行分析和精准“画像”,还能够与历史数据相结合,从纵向上更为完整地展现某个特定教育对象的思想发展脉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准化、分众式依据。二是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行为。教育对象的行为是其思想状况的直接表现,也是其思想意识的外在表现,掌握教育对象的行为可以洞察其偏好,检测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当前,教育对象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行为轨迹都可以在网络中产生数据痕迹,从而被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平台采集和抓取并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且以大数据的形式揭示、分析、预测教育对象的行为规律,实现对其行为的精准掌握,从而制定适合的教育方案。三是精准定位教育对象的需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以教育对象需求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产生积极良好的效果。人工智能平台能够有效提供教育对象个体或群体的生存状况、思想特点、知识水平以及能力状况等,找出群体和个体问题,结合人与社会发展方向精准定位教育对象的群体共同需求和个体个性化需求,准确描绘教育对象个体的历史需求、实时需求和未来需求,帮助教育者为每一个教育对象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2 以“智”优“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教育对象的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思想政治信息。”[5]信息时代,数据爆发式增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纷繁复杂,无关数据、同质化数据乃至错误数据掺杂,而且随着泛在学习环境以及 MOOC、SPOC等开放教育资源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跨端、跨源、跨模态方式存在,分散无序、共享困难、关联缺失。而人工智能可以构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图谱,对学习资源进行标引和链接,并建立资源语义关联模式,同时将语言、视觉、听觉等不同类型的媒体资源进行融合,对海量资源的“内容池”进行组织、表征、管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模块完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教育内容,既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又便于受教育者更加客观和精确地了解与掌握。智能时代,借助智能平台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大规模并行处理和分布式储存信息数据,可以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信息数据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地划分和有机整合,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模块,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并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根据受教育者原有的学习基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目标,对各种知识点进行新的编排,为受教育者精准推送教育内容。二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性。“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时代的需要。”[4]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主动与时代保持一致,把握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持久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在收集海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其进行分组,筛选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有效数据建立数据库,并不断更新实时数据,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可以借助算法的数据监控发现社会热点聚集事件,把握时机并精心策划相关议题,使之成为极具时代感的教育内容。三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方式。无论什么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被受教育者理解、认同和接受,才能转化成自身的观念和意识并外化为行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达需要接地气、有新意。人工智能可以充分发挥算法在资源融合方面的技术优势,采取多媒体图文、视频等形式予以转换,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翻译”成受教育者所能接受和认同的语言,也可以将文字内容进行“聚变式”数字化,转变为多媒体互动展现形式,为受教育者提供既有温度又有力度的教育内容,便于受教育者快速理解与掌握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3 以“智”变“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6]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随着大数据、深度学习、专家系统、智能语音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教学与学习系统被开发,智能平台与智能机器人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变革创新。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化。在多媒体、移动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全面覆盖下,传统的、相对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难以满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到传统教育模式中去,大数据分析、人脸识别、扫描系统、算法优化等新科技被推广应用,教育方法多向度“裂变式”发展,有效支持着教育者差异化教育教学。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全息投影等显示集成技术,语音交互、肢体交互、触碰交互等多种识别感知技术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将逐步形成。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主要是指方法的多样化发展以及方法的综合运用与融合重构。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线上学习平台的建立改变了单向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自适应式等教育教学方法得到充分发展。凭借算法优势,人工智能可以促进不同教育方法的有机整合和综合运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协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

1.4 以“智”促“评价”,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7]。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检验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囿于方法技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于依赖静态评价、定性评价和施教者评价,而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实现从经验型向科学型、传统型向技术型转变。一是全过程动态评价更加细致。人们虽然早已经意识到全过程动态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一直未得到合适的技术支持,而通过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并借力人工智能算法的动态性和即时性的技术优势,可以建立智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型和评价系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全面追踪和动态监测,从而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动态评价。二是精准定量评价成为可能。长期以来,由于非量化的定性方法所得结果难免带有主观片面性,定量分析方法又十分复杂且难以掌握,定性与定量评价难以实现真正的有机结合,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性,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技术条件。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构建以个体与整体思想状况为因变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诸要素为自变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模型,借助算法在辨识和分析数据方面的优势,对海量数据精准归纳、深度整合,构建具体化、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对诸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作用的轻重程度,以及教育对象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的具体状况等的精准定量评估,将科学运算结果反馈给评价者,实时对教育过程做出有效评价与指导,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三是多维联动评价更为科学。当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逐渐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但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同时,评价开展和整合的工作量也急剧增大,统计过程历时长,不利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现状的把握和及时调控。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思政教育评价的多元主体多维联动参与评价,评价内容融合相通,评价信息上通下达,同时跨行业、跨专业、跨领域的各主体也可纳入评价系统,形成纵横交错、深广度结合、静动态并存的多维联动思政教育评价主体,多元评价主体间得到充分有效链接,交往的障碍和壁垒消融,并实现高能耦合,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进程得到极大提升,评价对于教育者的反馈作用也得到极大加强,评价也更为科学。

2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在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必须考虑人机交互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中“育”的特殊性、人工智能的浅表层融入以及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伦理风险等现实情况。

2.1 弱人工智能下合理的人机交互不足限制了赋能广度

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简写HCI)是指人与计算机之间使用某种对话语言,以交互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换过程。随着深度学习、云计算、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为获取相关教育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等语言与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对话”,完成信息交换,实现人机交互。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采用人机结合、人机共教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模式在得到大面积推广使用后,既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又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并最终强化育人实效。人机交互发展的势头虽然凶猛,但就目前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限。人工智能是对人脑的模仿,其思维结构是人所赋予的,而当前人工智能仍属于“弱人工智能”,还只是一种纯粹的计算机语言和程序编码,只具有技术属性,它所承担的功能仅限于按照技术人员预先设置的程序解决一些特定领域的、相对封闭的和确定的问题,在人类视听觉信息获取理解以及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还存在困难,这就使得人工智能在与人交互时存在答非所问的情形。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智能素养不够。人机交互实质上是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互,因此,教育主体智能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机交互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8],而现阶段,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缺乏智能思维,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水平和使用能力都有限,鉴别、筛选和利用信息数据的能力略显不足,人工智能通识与技能、人机混合学习场景下的协同创新、健康向善的智能社会责任等人工智能核心素养还需提升。三是人机交互技术存在不足。近些年,传统的鼠标、键盘等交互方式逐渐演变为语音、动作、表情等人性化、多样的交互方式,智能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和VR眼镜、控制手柄等传感器设备日渐普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等逐渐兴起,但一些新兴交互方式,如体感交互、眼动跟踪、语音识别、智能对话、生物识别等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得到普遍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机交互仍然比较简单。而且由于不同教育主体在交互中的学习方法以及掌握技能有所不同,对机器的使用有一定的风格和习惯,容易出现新的交互技术与之前的用户系统存在无法实时匹配等情况,给人机交互带来极大挑战。

2.2 思想政治教育中“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赋能深度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指出,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会导致失业问题的显著提升。未来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成熟。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实践,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繁琐的标准化工作中解放出来,可是在政治动员、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等方面,人工智能远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是政治教育仍须靠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重点是通过传播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起相应的政治信仰,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既有信仰又讲信仰,言传身教,正确引导。而人工智能虽然在知识储备、知识传播速度等方面具有优势,却难以在传输知识时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统一。二是心理教育仍须靠教育者。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心理健康发展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前提。对受教育者心理状态的把握需要教育者与之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心灵上的交流,提供心理辅导,而人工智能机器运转下的交流缺乏温度,难以触及人的内心深处。三是情感教育仍须靠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于“真”,具体表现为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真”需要教育者投入情感熏陶受教育者,以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而受其教。人工智能是没有情感的机器,难以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教育的统一。

2.3 人工智能浅表层的融入降低了赋能效果

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的“组合”或“整合”,而是深度交融、有机化为一体。只有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实施等的全面、深度、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效用和应有功能。然而,现阶段,人工智能浅表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还非常有限。一是人工智能浅表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说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从教,未来的教育也会进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教师与人工智能之间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但一方面,现阶段人工智能的“低智”“低理解力”等让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人工智能处于观望状态,甚至拒绝使用人工智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思政”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属于文科背景,计算机专业基础相对薄弱,这也给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二是人工智能浅表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和使用人工智能,且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例如自主在线学习平台,只用做对学习者某些方面静态信息的统计分析,还没有获取和处理其在实际情景中的动态信息,更没有收集整理涉及教育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完备数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无法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真实学习和思想状况,教育教学难免缺乏针对性。三是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缺乏全面整合。利用智能技术可以快捷高效地获取各类所需资源,并根据受教育者爱好和需求完成资源的精准推送,实现优质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但由于缺乏个体研究再到宏观关照和整体把握,且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与智能技术领域缺乏有效整合的经验,导致数据、智能等信息技术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度较低,思想政治教育智能智慧化发展速度缓慢。此外,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资源并没有实现共享,很多优秀的融合经验也没有普及推广到全社会,一些信息资源主要依赖智能平台推送,一旦平台消失或者关注度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给渠道将变窄和流通不畅。

2.4 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影响了赋能安全

尽管人工智能即将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颠覆性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为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将产生诸多风险,“因为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果”[9]。思想政治教育虽需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但必须加强前瞻预防与约束引导。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主体性削弱。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机器可解释并可克服各类问题,可以捕捉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偏好特性、适用方法。教育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依赖性增强,甚至对人工智能技术高度崇拜、臣服,而逐步丧失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受教育者过度依赖智能手机等智能媒体和平台,缺乏自我思考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消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不经意间成了人工智能体的附庸之物,习惯于凡事依赖技术诉求与技术皈依,人与机器的关联不断强化提升,人与人的关联日渐式微减弱,人的主体性发生自我异化。二是意识形态面临风险。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意识形态的手段,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人工智能既有科技属性,同时也具有政治属性,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是人的力量的外在呈现,在人工智能的设计和运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承载着设计者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技术主体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也会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此外,人工智能依据受教育者个人偏好智能推送教育内容,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但若人工智能推送的内容出现一定的价值偏差,也有可能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风险。三是技术安全引发隐私泄露。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任何技术都存在潜在风险。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与虚拟性,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量采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对数据的安全约束不够易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隐私的泄露,责任主体模糊也无法追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巨大安全性隐患。

3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发展路径

在人工智能的变迁下,“具备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等特征的智慧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形态”[10]。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 ,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应充分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将人工智能嵌入立德树人的框架中,实现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赋能。

3.1 加快人机协作,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

谷歌人工智能科学家彼得·诺维格指出:未来社会,人与机器合理分工、发挥各自的长处,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未来“人工智能+思政”中理想的人机模式应该是人机协作,即将人工智能能做的事交给人工智能去处理,将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做的事交给教育者去处理,而适合人机合作做的事则由人机协同处理。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加快人机协作。一是大力开发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项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首先应当体现用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经验,通过培养和引进人工智能方面技术型人才,促进我国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系统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人工智能在自主学习方面的探索能力,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由弱到强发展。加强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维和意识研究,优化人工智能相关程序,增强智能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最大程度上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智能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相关智能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对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信息资源的处理利用能力和信息传递的能力,提升其将智能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思维和能力。同时,针对教育者,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实操培训等方式培养其信息意识,使其具备迅速获取信息、有效筛选信息、准确鉴别信息、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发展完善人机交互技术。人机交互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机器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过程,与计算机、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有着密切联系。要充分结合多学科领域知识,最大程度上分析交互主体信息,及时更新硬件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技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增强交互技术与用户系统间的匹配度,推动人机协同;利用智能设备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机器人等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变革。

3.2 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价值前提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1]。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作为重塑社会和教育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也即将成为助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新冠病毒性肺炎疫情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自动化测评系统等,成功地在“危机”前孕育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机”。与此同时,在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凸显出来的问题引起思政工作者广泛思考并形成共识:育人为“道”、技术为“器”。“人工智能+思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人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从最终效果上来讲,只需要服从和服务于实现这样的目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它是在思想领域开展的政治工作,而全部的政治都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成为促进人向着美好生活迈进的力量。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人工智能技术是客体。技术是教育主体(人)实现教育目的的实践过程中的产物。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本质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不管未来科技的发展能否让人工智能拥有类似于人的情感、直觉、想象和潜能,但在本质上它始终摆脱不了作为高级智能工具的命运。因此,人工智能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工智能服务于人。二是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工智能机器与工具的设计与应用,其本质驱动力在于服务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在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助力的过程中,需要紧紧把握“育人”目标,把受教育者放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与应用过程的中心,充分发挥其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作用,在虚拟空间“在场交流”,唤起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输入、情感共鸣和价值观提升。三是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不动摇。一切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都是在人的设计和引导下实现的,人类智慧才是人工智能背后的真正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思想交流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由人工智能专家、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育学专家和心理学专家等专业人员进行操控。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和辅助教育者承担知识讲授、评卷阅卷等简单任务,但在传递理想信念与经验道德等方面仍要依靠教育者实现,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

3.3 遵循发展规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的有效融合

列宁指出,“规律的概念是人对于世界过程的统一和联系、相互依赖和总体性的认识的一个阶段”,“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12]。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与必然趋势,无论是自然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还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衍变,都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

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既要考虑智能技术的规律,又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当前,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正在拓展,当务之急,是要把握规律、因势利导,体现实际的赋能效果。一是遵循人工智能发展规律。要想体现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首先对人工智能发展脉络和规律进行判断和预估,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前人工智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模仿人的行为到模仿人的意识,从专项应用迈向普遍应用,人工智能将逐渐靠近人类智能,并且会在局部超越人类智能。因此,必须尊重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在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引发的风险,对未来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和预判,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发展。二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首先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工作”[14],始终坚持政治导向,让思想政治教育为政治服务;其次,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坚持教书与育人并行;最后,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通过深入研究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最大程度满足其合理需求。三是遵循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规律。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是有限的、过程是渐进的。对于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法完成的行为不强求,对于有待进步的空间进一步探索。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本质规律,让人工智能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3.4 坚守伦理规范,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可信赖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源于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度以及如何实现人工智能的可信赖应用。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育人性”与人工智能的“技术效用性”无时无刻不在冲突与碰撞,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伦理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对于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风险的审思与化解,决定了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工智能发展的走向。因此,必须坚守伦理规范,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可信赖人工智能。

依据2019年欧盟发布的《可信赖人工智能道德准则》(“ETHICS GUIDELINES FOR TRUSTWORTHY AI”),以及2021年9月25日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可信赖人工智能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运用要以人为中心,要遵循基本的规则和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可信度。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伦理机制尚不清晰,伦理框架亟待制定,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及本质属性来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可信赖人工智能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性是降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人工智能的依赖性和避免被其“控制”的有效举措,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增强自身职业与信息素养,在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同时普及人工智能与科技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的智能素养,引导其正确认识科技的作用,增强其防范意识;受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正确辨别、筛选和过滤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和选择信息,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学习掌握先进科学技术以避免被技术所控制。二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离不开党的领导和阵地意识的强化,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完善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管理与监督机制,占领各类智能平台、网络等宣传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破除盲目技术崇拜,打破“技术统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对技术主体即参与智能技术研发和利用的技术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技术使用观。三是保障个人隐私安全。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政府作为管理者要加大个人隐私安全宣传,加强对数据的监管,通过数据立法加强对个人信息的管理和保护。企业作为数据的运营者,在获取隐私和数据时要遵循用户知情和必要保护的原则,把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维护使用者的权利。个人作为信息数据的所有者,要加强个人隐私意识,善于利用语音、指纹、面部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加密以保护个人隐私。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人工智能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