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术学专业设计基础教学探索
——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2022-03-17龚畅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术学艺术设计基础

龚畅

(湖南科技大学 齐白石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设计基础作为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教学,旨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设计基础教育中养成学生善于质疑、思考问题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思维的必要课题。”[1]设计艺术的本质是创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法的学习,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锻炼。将美术基础知识与设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紧密的知识链条及合理的知识构架具有重要意义。湖南科技大学美术学专业在2010年就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单位之一,2019年获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早在2002年增设艺术设计专业,美术与艺术设计的资源有效整合、优势互补。2017年,随着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美术学专业开始着手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美术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艺术设计课程的开设和建设。课程设置严格按照教育部对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培养要求进行制定,利用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与课程优势,整合教学资源,不仅新增了一定比例的艺术设计类学科专业课程,而且对设计基础教学的策略、方法、理念和课程开发进行了新的尝试,在教学研究与改革上探索了一些实践经验。

1 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

1.1 课程的设置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美术学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和交叉学科知识培养的要求。这种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艺术教育的特点,也无疑对美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体系的特色化、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实践课程的知识化以及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化,成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势在必行的趋势。“特别是在目前大学科、大美术、大设计的背景下,整合课程资源可以考虑有些课程美术和设计专业都可以开设,让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更加开阔,甚至有些理论课可以和专业技法课相结合。”[2]以前美术学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缺乏针对性与多元性,实用性、综合性和专业性不足,为了加强设计基础课程的有机性与综合性,2020年将原有的“设计基础(1)”与“设计基础(2)”合并成为“构成基础”课程,进一步加强美术与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在联系性、连续性与逻辑性。通过对形态设计、美学基本原理、形象与色彩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造型观念和基本造型规律,并从各方面去研究形象、色彩特征、空间表现和美的形式规则,掌握如何创造形象及把握组合方式。力求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丰富他们的表现手段,最终使其能独立运用形态构成原理做基本的平面、色彩、立体、空间造型设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视觉语言和各种设计构成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提高美术创作能力。

1.2 课程的衔接

进行课程之间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衔接,探索课程体系的动态性与关联性建设。以前的设计基础课分2个学期上,课程改革后统一调整到第1学期,这样可以更好地将平面、色彩、立体、材质以及构成方法训练等设计理念融入素描、色彩、构图学以及中国民间美术等基础课程教学。艺术教育的首要职能是挖掘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就为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无限的探索空间。同时,也为后续电脑美术、景观设计、版式设计等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打好设计基础并积累设计经验,使各科教学内容都能融入统一的培养目标。陈小清教授曾提出:“通过构成史的学习,系统了解20世纪初至1990年代,几何抽象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认识各个流派、艺术现象其时代背景、学术观念、风格特色、代表作品;了解其继承、探索、转化、发展的前因后果关系;认识每个时期构成艺术观念演变与设计风格的关系;在‘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探讨对美术、设计新创意有指导意义的构想方法。”[3]在设计基础训练中,教师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造型能力、审美能力,还应该让设计理念在基础造型课程中确立起来,要潜意识地传授给学生现代设计意识感,超越和突破自然物象的同有模式,从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表现和处理中寻求新颖的表达方式。在后续的国画、油画、水彩等方向专业创作课程以及毕业创作中强调设计理念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并在美术教育实习以及师范专业技能考核等教育实践课程中加强学生从事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的实践转化。

1.3 课程的开发

对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已成为高校美术教育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对高校美术课程和资源的创造性整合,也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保障。探索“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秉承“大艺术”理念,打破专业壁垒、超越专业局限,在教学中强调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交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人文历史素养与美术专业素养的融合、设计创意思维训练与美术创作实践运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素养。结合美术与设计为内容的校本课程,能够拓展不同学科与不同领域的知识,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教师的跨学科化教学以及专业的特色化建设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例如,着力开发“绘画的设计趣味”校本特色课程,通过图解的方式,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对绘画创作进行分析,了解美术与设计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造型基础的形态构成与艺术创作表现之间的共同之处。认识视觉心理知识以及设计理论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更加重视对设计学等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该课程可以集科学研究、艺术创作、教学实践于一体,有助于使科研创作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践证明,设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术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2 设计基础教学内容的优化

2.1 三大构成基本框架下的综合运用

设计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称之为三大构成。构成是构成主义奠基人俄国艺术家塔特林率先提出,现代构成教育源于20世纪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设计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平面构成教学中主要针对“形”进行训练,了解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研究基本形与骨骼的特性以及点、线、面的形态构成,把握平面形态的空间塑造,探讨形式美的规律与构成设计的法则,是研究与创作形态最为基本的方式。在色彩构成教学中主要针对“色彩”进行训练,学习色彩的原理,掌握色彩的属性,认识色彩的种类,把握色彩的组合规律,了解色彩的相互关系,研究色彩对比与调和设计的手法,探索色彩心理与色调处理的方法,培养色彩的感觉以及对色彩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在立体构成教学中主要针对“形”“色”“质”和“空间”的综合把握能力,建立立体形态造型概念,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加强对材料的运用,从理解与实践的角度提高动手制作的能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本来就是一种创新与创造。构成,在绘画艺术中可谓“构图”,在平面设计中可谓“编排”,在空间设计中可谓“位置经营”,我们可以把“构成”在各个领域的运用理解为作品最终的“形式”表达。因此,在设计基础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穿插,合理优化,综合运用,既讲共性又求个性,将三大构成之间的形式普遍性与综合性特征更好地体现出来。

2.2 中西现当代绘画作品设计元素挖掘

随着现代构成理念在美术领域的广泛传播,设计已成为许多造型艺术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表现语言。设计观念在西方绘画中早见端倪,如立体主义绘画、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新造型主义等。西方绘画艺术尤其是近现代艺术中的马蒂斯、毕加索、米罗、马列维奇、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等画家作品中的形式美规律、现代构成的因素以及设计理念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探索研究。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吴冠中的绘画作品就蕴含了很多设计元素,如重复、特异、对比、渐变、节奏的运用以及点、线、面的灵活穿插等,既是绘画作品,也富含设计意味。现当代绘画作品经常会注重到线条的构成、色彩的构成、形的构成、时空构成等,绘画中的构成就是把一些绘画元素按审美法则创意设计组合成一个能传达特定内容的有机整体。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在绘画创作中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构思、主题的创意以及画面中形式语言、设计观念的运用等。我们既要保持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又要探索现当代艺术在观念、形式、语言、媒材上的突破与创新,只有创作观念更新,方法与技巧才有创新的动力和方向,绘画与艺术设计相互借鉴,彼此融合,共同发展。

2.3 对接中学美术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拓展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学院办学特色、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要求,依据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及高中美术“设计”学习模块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湖南科技大学美术学专业应当突出“师范性”,对于美术师范生的培养应该与相应学段美术教育教学接轨,培养与中学美术教学实际相匹配的人才,也应当根据中学美术教材与中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设计课程开展与教学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为学生走向讲台打下坚实的设计教学基础。在设计基础教学中,除了能够体现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还应该考虑通过“设计艺术”开展以育人为主线的素质教育。将中学美术教材中的相关设计内容在本科教学内容中进行拓展教学,并探索将设计基础知识及理论向中学美术教学技能的实践转化,使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转化为针对中学美术教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例如,以湘教版美术教材为例,初中阶段七年级上册第4课《标志设计》、八年级上册第6课《公益招贴设计》以及八年级下册第7课《我喜爱的书》等都是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追求形式美感的图形效果。七年级下册第5课《千姿百态的水》探索水的点线面不同形态变化以及水的简单立体构成。七年级下册第6课《灯饰设计与制作》、八年级下册第6课《变废为宝》以及九年级下册第5课《小产品巧创意》等都是通过对材料的巧妙利用,运用立体构成的方式来制作立体化的艺术作品。湘教版高中美术“设计”学习模块的教学主要有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三个单元。对接中学美术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前期植入,学生只有对设计规律和实用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理解了“物以致用”的核心设计思想,这样才能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更好地胜任初中美术课程“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及高中美术表现内容系列尤其是“设计”学习模块的教学。

3 设计基础教学方略的改进

3.1 明确办学定位,对标培养目标

2009年,教育部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对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提出:“本课程融知识、技能、创造、艺术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意能力,提高设计表现力,并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教学相联系,对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美术学专业设计基础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意识,还要培养学生掌握设计基础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教学技能。“美术教育专业设计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它既要实现基础知识和技能方法的传递,也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知识自主迁移能力,同时还要兼顾专业的教育特性,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演化能力。”[4]美术学专业开设设计基础课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而是拓宽美术学专业学生的艺术知识背景,拓展学生的审美思维视野,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增强学生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以往美术学专业的设计基础课主要由设计系老师来上,因此,教学内容有时局限于设计专业方向的构成教学,案例分析也仅限于成功的设计类作品,蜻蜓点水的教学让学生质疑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觉得跟自己的美术专业方向扯得有点远,并不能很好地领会设计中的构成理念,也难以直观地运用于自己的美术专业创作和绘画实践中。美术学专业的设计基础教学可以将艺术设计与绘画形式语言进行结合,培养学生致力于对美的形式探索,并掌握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分析与鉴赏成功的绘画艺术作品中构成元素的运用。美术学专业的设计基础课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绘画性特点来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如何将现代设计构成理念与美术作品相联系,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去认识点、线、面元素,领会作品的构成、布局与章法等。对于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从经典美术作品入手去感受构成意识,去领悟和体会构成理念的秩序感、形式美、趣味性等,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赋予美术创作新的审美理念和创作通道,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2 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实效

“‘设计基础’作为现代设计发展的根基,作为美术教育一项新的教学内容,训练如何运用视觉图形表现规定的命题,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5]美术学专业的设计基础教学要结合美术学专业特色,使课程内容更加结构化、合理化、系统化与优化。将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进行综合教学实践,使学生既能整体地掌握构成设计的基础理论,为将来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做好设计知识储备,也能有机地将构成设计与绘画创作结合,为其注入新的形式语言。平面构成是设计基础课程中最基础的部分,追寻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探讨二维平面的构成规律。色彩构成科学地探究色彩的组织结构与色彩规律的运用并延伸到色彩美学的范畴。立体构成主要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等。三大构成虽然都有各自的形式特征,但在元素关系上,三者都有共同的形式法则,讲究统一化与有机化、延续性与递进性。设计基础课程在理论上要使学生掌握形态构成学的基本知识,在实践操作上要使学生掌握形态构成学的基本原理,使学生适应对抽象形式的感知和驾驭,在艺术设计及绘画创作中都能把握具有审美价值的视觉形式和效果。

3.3 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培养。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持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特别指出:“重要的是对设计的领悟力、思考力,创新意识,人格品质,学习态度等。这些基本素质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6]而领悟力、思考力以及创新意识、人格品质、学习态度只可能在实践中培养,所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实验,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激发学生从事研究性实验,则尤为重要[7]。还可以通过系列设计实践课题来进行教学,如鼓励并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课促研,以研促学,以学促教。

其次,以教会学生学习代替教给学生知识。在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设计方法论的本质是重视知识结构,重组资源,这才是创新的本质。”[8]所以,三大构成以及各个构成知识的重组与融合,才是设计基础教学创新的关键所在。重点在于教授学生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莫过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加强对学生创造性资源的开发。在这种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进行灌输式教学的工具,而是进行知识组合的魔术师。

最后,以多元教学代替单边教学。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手段,开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推进翻转课堂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增强课外教学的趣味性。不仅在课外让学生大量阅读设计书籍,而且还要让学生在线上选修设计课程,甚至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进行调研考察,参与艺术设计实践,从而真正懂得设计方法,获得设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学术展演活动,如大学生艺术展演、青年文化艺术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4 结语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的设计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能力的必修课程,直接与基础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教学息息相关,是培养满足素质教育需要的强有力的美术教师队伍的关键。设计理论家王受之认为:“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9]现代绘画与现代设计之间已经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设计理念是一种将美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方式,绘画中的设计与设计中的绘画都追求将一些视觉元素按审美法则创意设计组合成一个能传达特定内容的有机整体。现代艺术多元化的需求必然是各学科间的跨界融合,而跨界融合则是创作的内在源动力,这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艺术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美术学专业教学既要保持对传统美术的继承与发展,又要利用设计形式,跨文化、跨学科、跨专业、跨媒介推动创新,特别是将设计理念融入美术创作,丰富艺术语言,体现“大美术”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2021年5月,美术学专业学生荣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乙组一等奖,是学校在该活动中首次获得的国家一等奖。近年来,湖南科技大学齐白石艺术学院从人才培养出发,以人为本、深入实践,一直在探索一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之路,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相信学科交叉、应用融合、多元并举将会使湖南科技大学美术学专业办出特色、彰显卓越、再创辉煌!

猜你喜欢

美术学艺术设计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作品赏析
《星.云.海》
《花月夜》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黄保华、秦浩明、沈晨晨、王波作品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