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2-03-17罗建文陈芳童露瑶
罗建文,陈芳,童露瑶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之间具有价值的融通性和文化的共同性,其融合的根本机理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赓续红色基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湘潭地区是一片红色的土壤,承载着革命先辈的传奇故事,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何让这些红色资源走进课堂,融入本地思政课教学,实现红色资源优势到教学育人优势的有机转化,如何通过历史事件、人物的学习来更好地铭记先辈和传承红色基因,是湘潭地区红色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课题。
1 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生动的教科书,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智慧,这是共产党人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继续在伟大征程上不断进取和突破的重要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在2021年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上也强调:“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2]由此,把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是领会和落实党中央有关精神、政策的必然要求。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多元价值观冲击着高校学生的价值结构,身处红色沃土的湘潭本地高校要因事而化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是充分发掘地方特色、提升思政课实效的需求使然。用好湘潭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湘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是湘潭本地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责任使然,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青年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从湘潭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并成就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革命实践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把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能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的作用,有利于本地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充分利用湘潭地区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实现就地取材。高校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职责,只有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才能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感染力、亲和力、实效性,让大学生沉浸在湘潭红色文化氛围中、承继革命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3],把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青年学生深入了解湘潭红色资源中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大学生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国梦开拓奋进、锐意创新。
2 湘潭红色资源的主要内容
“湘中灵秀千秋永,天下英雄一郡多。”湘潭红色资源是党领导湘潭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4]。湘潭红色资源的主要内容有“人、事、物、魂”。其中,“人”主要包括毛泽东、彭德怀、陈赓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事”主要有农民运动的开展、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的成立等;“物”主要包括湘乡东山学校旧址、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等;“魂”主要是指“韶山精神”。这些红色资源是历史给人民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1 湘潭红色资源中的“人”
湘潭是湖南乃至全国著名的人文胜地,诞生了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开国元帅彭德怀,开国大将陈赓和谭政,“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的罗亦农,“为人民利益奋不顾身”的周小舟,留下悲壮遗言“愿后死者,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杨昭植,被周恩来称赞为“中国卢森堡”的庞人铨,和毛泽东一起创建“新民学会”的萧子升、萧三兄弟,积极参加安源煤矿工人运动的易礼容、盛得亲等。湘潭有坚贞不屈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韶山五杰”,即“要杀就杀,叫我叛党办不到”的毛福轩,“共产党人杀不完”的钟志申,“为革命而死,心甘情愿”的庞叔侃,“好好把儿女带大,革命一定会成功”的毛新梅,“要革命就要干”的李耿侯。有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毛泽东的六位亲人(大弟弟毛泽民、小弟弟毛泽覃、夫人杨开慧、长子毛岸英、侄儿毛楚雄、被过继给毛泽东父母的毛泽建),还有何海清、李爱莲、杨让德、吴学剑、陈介、谭道源、易式谷等在抗日战争中宁死不屈的英雄们。这些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倡导红色育人,必须以人育人。
2.2 湘潭红色资源中的“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潭人民在党的奋斗历程中谱写了许多壮丽之歌。自1925年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回到韶山领导和开展农民运动以来,革命的星星之火就在湘潭这块土地上开始燎原。从早期湘潭共产党人杨昭植、彭公达等成立湘潭市第一所平民夜校,到1925年毛泽东亲手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再到随后成立的湘潭城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农民协会、工会,农民运动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开展得如火如荼,1926年工农运动在湘潭城乡兴起,湘潭地区成为湖南农民运动中心区域之一,推动和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1945年湘中军区建立,韶山人民的革命斗争进一步发展壮大,为湖南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1965年,省委书记、副省长华国锋同志指挥韶山灌区大型水利工程修建,亲笔题写“云湖天河”4个大字。他们的事迹传颂至今,经久不衰,是湘潭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湘潭红色资源中的“物”
“伟人故里”湘潭有着丰富的红色物质资源,包括历史遗存、纪念场所和物质文化产品。这里有当时救国救民的热血青年毛泽东、萧子升、萧三、陈赓等求学的地方——湘乡东山学校旧址,湘潭城区第一个中共支部旧址——关圣殿,毛泽东、彭德怀、周小舟、黄公略、陈赓、罗亦农、谭政等同志故居,神秘的“西方山洞——滴水洞”,华国锋题词“云湖天河”的韶山灌区大型水利工程等历史遗存;有为纪念韶山革命烈士、纪念毛泽东100周年诞辰而兴建的韶山烈士陵园,毛泽东铜像广场,彭德怀同志纪念陵园,毛泽东、彭德怀等同志纪念馆;还有毛泽东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到东山小学读书时给父亲留下的明志诗,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期间完成的革命实践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1959年毛泽东回到韶山诗兴大发写下的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等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和红色物件是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是湘潭这片革命热土上红色基因和精神财富的重要物件。
2.4 湘潭红色资源中的“魂”
湘潭红色资源中的“魂”主要凝练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参观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时曾三次背诵此篇,并指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集中体现了牺牲、奉献、进取的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韶山人民将其进一步发展凝练为“坚定信念、合群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5]。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这是青年毛泽东领导韶山农民运动的经验总结,上承“红船精神”、下启“井冈山精神”[6]。“坚定信念”,体现了先辈们在革命战争时期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的革命信心。“合群奋斗”是1937年毛泽东给湘潭人民的信中凝练出来的团结精神。“唯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这正是毛泽东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无私奉献”是湘潭人民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毛泽东六位亲人、“韶山五杰”的牺牲就是最好的诠释。“开拓进取”表现为毛泽东带领韶山人民冲破思想禁锢、敢为人先的勇气。例如,“一五”期间湘潭下摄司(岳塘区前身)这座崛起的“电工之城”,涌现了一大批劳动模范,代表了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精神风貌和劳动热情[7]。这些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湘潭红色资源重要的内涵主体,是引领新时代湘潭蓬勃发展的精神内核。
3 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些年来,湘潭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湘潭大学开设碧泉讲坛、精品创新思政课“恰同学少年”,湖南科技大学把“韶山精神”写入本科教育评估特色报告等;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对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红色资源欠缺、融入的方式单一等问题。
3.1 各育人主体对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识有待提高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四史”的热潮。高校思政课是学习“四史”的主渠道,把本地的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湘潭地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地方政府思想文化宣传部门很少把本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工作中。本地高校大多数学生对湘潭丰富的红色资源内容知之甚少,他们既不了解这些红色文化,也没有深刻理解这些红色资源的重要价值。出现这种认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各育人主体对湘潭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主动融入的自觉意识;第二,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重在开发湘潭红色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第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没有认识到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独特优势。
3.2 湘潭红色资源转化为本地高校思政课育人效能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在湘潭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中,湘乡东山学校旧址、毛泽东纪念馆等红色物质资源和韶山精神等红色精神资源,为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便利性。但目前,本地高校大学生对湘潭红色资源中的“人”“事”“物”“魂”等知道的寥寥无几,教师缺少富有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料,学生很少接受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湘潭地区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高校很少就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进行专题研讨等;高校思政课的本地红色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挖掘工作不到位,没有转化为系统的赋能本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料。
3.3 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手段和方式难以满足新时代青年学生需要
思政课教学的方式与内容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根本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政课教学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吸收新思想、新形式。在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中,课堂常表现为教师的“独角戏”,授课内容很少与湘潭红色资源有效融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中,多数是到几个固定的红色教育基地简单参观,甚至由于高校学生数量较多而很少组织此类教育活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难以实现。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教育主体在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手段上过于单一,没有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没能发挥湘潭红色资源内化于学生心灵的作用。
3.4 急于求成的创业愿望导致大学生不重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堂的学习
湘潭红色资源能否有效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也起着关键作用。在短平快式的竞争发展模式为基本要求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大部分高校学生是以毕业后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赚更多金钱等物质利益为追求,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想逃避此类课程的学习。急于求成的创业愿望导致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知识实用性、功利性的错误观念,从而忽视了高校思政课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忽视了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
3.5 湘潭地区陈列室和纪念馆的红色文物转化为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活资源亟待加强
湘潭地区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日趋丰富与完善,但尚未与高校育人工作进行有效整合[8]。红色文物大多是躺在陈列室的“死文物”,红色书籍等资料也更多的是在馆藏室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红色教育基地没有把红色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讲好,没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9]。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地方相关部门以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为导向对湘潭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趋向简单雷同、庸俗化,没有把湘潭红色资源盘活成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鲜活资源,忽视其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湘潭地区的陈列室和纪念馆仍采用传统的讲解方式,没有充分利用万物互联时代受大学生喜爱的红色资源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没有让湘潭红色资源在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3.6 促进和保障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制有待完善
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既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积极努力,也需要红色资源管理者的大力配合,更需要地方政府的主动促进和全面协调,这就必须有系统而完善的促进措施和机制保障。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教授的有关湘潭红色资源内容大部分是零散的、片面的,学生兴趣不高,往往疲于应付。这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等有关机制,湘潭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本地红色资源融入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不完善,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投入的经费、人员方面没有保障。
4 促进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索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为更好地发挥湘潭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的作用,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就要探讨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4.1 提高各育人主体思想上的认识自觉是决定融入有效性的先导指引
思想是引领行动的先导指引,行动是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唯有各方主体对湘潭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知自觉,才会有促进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行为自觉,必须把二者的融合内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认识高度、外化为积极配合有效促进的行动力度,本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自觉融合才有现实可能。“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10],政府、学校、纪念场馆等各方主体要有对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定力,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要把开发湘潭红色资源提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上,学校教育主体要把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作为独特优势和重大任务,纪念场馆等思想文化宣传部门要把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4.2 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效能是促进融入的根本前提
把湘潭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要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湖南及湘潭红色资源“富矿”,做好其收集、整理、挖掘工作。湘潭地区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要与地方高校联合起来,开展湘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专题研讨会,把湘潭红色资源蕴含的精华要义梳理好,把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有机结合。学校要组织专门人员收集、整理、挖掘,开发出湘潭红色资源的单独课程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综合课程,把湘潭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例如,湘潭红色资源中毛泽东领导农民运动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写作可以与“概论”课第一章内容“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融合,编写成专题册子等教学资料。学校还可以依托湘潭红色资源,组织青年学生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湘潭红色资源的挖掘,并有效利用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课教学效能。
4.3 喜闻乐道形式多样的宣讲方式是落实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途径
要实现湘潭红色资源与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会贯通,就要丰富创新湘潭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途径方式。一是校园可以开展湘潭红色资源专家讲坛、湘潭红色资源知识竞赛、湘潭红色资源研究论坛等红色学术活动,举办红色庆典、讲湘潭地区红色故事等红色艺术活动,成立学生红色团体,开展红色文化志愿者服务等红色实践活动。二是课堂教学要把湘潭红色资源的“人”“事”“物”“魂”等与高校思政课进行专题的结合,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做好课前搜集资料、课中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发言、课后学习总结与反思四大环节的有效衔接。三是教育技术部门还要建立湘潭高校特有的红色资源网站,创新湘潭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虚拟仿真与新媒体,实现湘潭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数字化。
4.4 引导学生克服知识实用主义是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生动力
学习红色文化知识需要学生自觉接受的主观动能,外在的强制灌输只有通过内在动能的吸收和消化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寄语青年要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推动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来提高当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就要求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走出知识实用性、功利性的误区,改变学习红色资源的态度。“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11]高校学生不能被套上专业和职业的枷锁,专业素养与道德文化素质应该同时发展,充分认识到学习红色文化特别是富有本地特色的湘潭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
4.5 盘活湘潭红色资源是确保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三进”工作的源头活水
充分盘活和全面激活湘潭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真正让湘潭地区红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是推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源头活水。红色资源包含的历史事件、革命英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物,“都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12]。盘活湘潭地区红色资源以确保与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学校相关部门可以组织编写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专门教材和相关书籍,探索并开设本地高校关于湘潭红色资源的特色课程和专题讲座,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红色基地参观与课堂教学,开发极具湘潭红色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在新媒体平台上创办湘潭红色资源传播的新窗口等。只有使“静”的教育资源转化为“动”的教育效能,才能让湘潭红色资源走进课堂、入脑入心。
4.6 建构多方联动和有效促进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保障机制
要实现湘潭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全面化,多方联动和有效促进湘潭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保障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做到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主动联合、场馆积极配合、教师全面投入、学生热情参与,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一方面,要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具体的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政府有关部门要有必要的经费、设备、人员投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安排设计要有制度规划,如湘潭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相应课时的规定、红色资源与相关课程相应内容的有机结合,把湘潭红色资源知识纳入思政课考试考核的内容体系;大学生的课外实践要与红色资源场馆无缝对接,如将红色资源融入本地高校的“青马工程”培训、作为学生党校培训班的教学内容等,学校党团组织利用清明节等节日去祭扫、缅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