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核心要义、受限表征与突限策略

2022-03-17陈坤华柴琳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长学校教育

陈坤华,柴琳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振兴乡村教育、加速乡村教育发展关键要拥有一支优秀的乡村学校校长队伍,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2]。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不仅在于经济的贫困和外在条件的薄弱,更多地是因为思想的贫瘠与内在治理的落后。乡村教育教学情况千差万别,乡村学校校长在引领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认识、澄清与消解需要乡村学校校长具有转化性学习能力。转化性学习是以生活实践中的困境为基础,引发人们对自身认识体系的批判性反思,并与他人进行反思性交流及采取转化性的行动,最终达成转变自我认识体系。这种以转变认识体系为主的深度学习对当下乡村学校校长而言特别重要。据此,我们就乡村学校校长的转化性学习的核心要义、受限表征以及突限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乡村学校校长的专业化水平,加速我国乡村教育发展。

1 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的核心要义

1.1 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的内涵

转化性学习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杰克·麦基罗教授率先提出。此后经其完善和进一步修正,目前已形成较完善的理论模型,并得到广泛运用。根据杰克·麦基罗的观点,转化性学习是“转变人们习以为然的认识参照体系(Frames of Reference),使其更具包容性、辨识性、开放性、情感应变力和反思性,以产生更加正确合理的信念和观点,指导实践”[3]。参照体系也就是意义结构,是个体诠释、看待日常事务的观点倾向和思维习惯[4]。对于乡村学校校长来说学习不仅仅是知识量的增加,更多地是一种质变性学习,以转变其认识体系为主的深度学习。转换性学习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内容:第一是明确了转化性学习过程。乡村学校校长在转化性学习中经历的内在心理和行为过程不仅是经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比较持久的变化[5],即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而且还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第二是指出了转化性学习的结果。乡村学校校长通过转化性学习的经历能给校长带来深刻持续变化,产生更加正确的信念与观点,体现了其批判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第三是强化转化性学习的实践。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目的指向是在规划学校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更加正确、合理、清晰的专业行为。

转化性学习模型由四个阶段组成。第一是迷惘困境阶段。主要特征:原有的认识体系无法解释新的经历;对新的经历难以应对和解决;突出强调实践中的迷惘困境。对乡村学校校长而言就是当前所掌握的知识难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即在工作中遇到的危机性事件。如面临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观念落后、优质师资匮乏、课程改革意识薄弱、研究水平不高[6]等问题,如何办出高水平乡村教育。乡村学校校长在实施学校管理工作中时常有压力大、挫败感强、缺乏幸福感、产生职业信念动摇等现象,面临如何消解这些发展困惑的问题。第二是批判性反思阶段。乡村学校校长通过对当前职业中所遇到的迷茫困境进行自我审视,批判性地评价所面临的事件背后的认识体系,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前提预设进行反思。批判是对已有的各种观点接受之前必须进行的审查和质疑,这是转化性学习的思维习惯。第三是反思性交流阶段。这是实现认识体系转变的重要步骤。在这一阶段中,乡村学校校长不仅要自己有反思,还必须积极与他人对话,反思不仅是发展渠道,更是思考的全新视角。但个人的思维具有局限性,与他人对话沟通才能更有效地产生新思想、新认识。反思性交流属于多音性交流,既有信息传递功能,更侧重于信息的生成与创新。乡村学校校长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将问题呈现、分享,利用彼此视角之间的差异,突破个人思维与视角的“瓶颈”,打开一片更宽阔的视界。当然,反思性交流可以多种形式进行。第四是行动阶段。所有的思考与想象最终都要落到行动中。行动是为了实现某些意图的活动,经过之前所做出的批判反思与交流,形成了新的认知,做好行动准备、计划行动路线。行动涵盖计划、学习、尝试、自信和实践五类。乡村学校校长有了自己的批判反思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反思,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认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有益于乡村教育的行动。在这里转化性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长期行进过程。

1.2 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的价值

乡村学校校长开展转化性学习,旨在提高专业化水平、加速乡村教育的发展和更好地培养乡村建设人才。

1.2.1 乡村学校校长开展转化性学习有利于其专业发展

教育部于2013年颁布《义务教育校长专业标准》,规范了校长专业标准,在国家方面对校长工作的性质从制度上给予了专业性肯定。在校长的专业标准中强调了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规划学校发展方向、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优化学校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都是校长的具体工作。乡村学校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必然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者、创造者,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转化性学习来澄清各种迷惘问题,以提升专业水平。例如追求真善美的育人文化,如何处理好现实育人中真善美的关系,在引领学校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传统教育、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在领导课程教学中如何处理和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或根据实践需要改造相关的理论使其与实践相符等。实际上,校长的专业发展,每个引领学校发展的成功事件中都体现了转化性学习的精髓,都与成功的转化性学习密切相关。

1.2.2 乡村学校校长开展转化性学习有利于乡村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农村教育,从识字扫盲教育开始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乡村教育的发展。相较于城市学校,乡村教育面临的发展问题既有共同处,也存在许多方面的不同。一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与教育经费短缺。在此条件下如何办出高质量的乡村教育,需要乡村学校校长创造性工作;二是乡村自然悠然的生活气息,使得长期在乡村从教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养成了工作懈怠现象,不求上进。如何调动乡村教师保持积极的进取心和饱满的工作状态,需要校长更新管理理念、创造性工作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乡村学校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存在隔代代养代管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有许多专家对此开展了研究,取得许多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简化了自然条件,乡村学校校长只有通过转化性学习和创造性工作才能将其转化为实践成果。乡村教育发展的繁杂性和多样性需要乡村学校校长开展转化性学习,唯此方能使乡村教育健康、有序,符合现实需要。

1.2.3 乡村学校校长开展转化性学习有利于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

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对乡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实际工作来看,培养乡村建设人才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核心问题是在教育中培养城市建设人才还是乡村建设人才,是帮助学生逃离乡村,还是培养学生立志改造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志向与能力。对此,陶行知对旧中国乡村教育进行了批评,认为“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市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7]。然而,今天的乡村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这一问题,需要以发展的视野来分析。乡村学校校长通过转化性学习,创新教育观念,使乡村教育从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出发,使培养的人才既服务于国家建设,又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更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2 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的受限表征

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是一种质变性学习,是转变乡村学校校长认识体系为主的深度学习,集校长迷惘问题中批判反思、反思交流和创造行为为一体的学习模式。乡村学校校长的这一学习模式顺利开展还存在一些障碍。

2.1 机械性学习遮蔽了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的意识

机械性学习是指学习材料与学习者之间的一种关系,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机械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的和人为的联系[8]。在具体的学习中就是对学习材料的简单记忆,没有任何思考地理解复杂内部的学习思维方式与方法。乡村学校校长机械性学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政策与要求的落实中上传下达机械化。乡村校长在传达和执行政策时,往往难于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很好地理解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要求,进行活学活用,而是照搬条文框框,机械执行;二是在横向同行学习交流中存在机械照搬现象。如某一所学校做得好,当得到政府倡议时,乡村学校校长一般会以此学校为样板进行模仿;三是在自我纵向发展中墨守成规。乡村学校校长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往往有两大“法宝”——“别人是这样做”和“以前是这样做”来推进工作。这些机械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的意识,固化了学习思维。产生机械性学习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现任的乡村学校校长几乎都是在应试环境中成长的,形成了正确“答案”的唯一观,机械地强调工作中的“正确”答案,这实际上是将学生时代的训练性学习思维迁移到工作学习上;二是传统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遗毒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一代人,阻碍了乡村学校校长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形成;三是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正确”依赖观,缺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与能力,形成了一种保守的思维方式,使得思维的敏捷性和多样性被淡化。

2.2 过度功利性追求干扰了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的形成

校长学习源于自身专业发展内在需求,而不是对外在功利的过度追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并不反对乡村学校校长对名誉和利益的追求,而是反对将个人名誉与利益作为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或直接目的。乡村学校校长在转化性学习中主要受到过度功利性的干扰,其表现为:一是当前我国对校长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9]。为了达到这些硬性指标考核要求,乡村学校校长的实际工作就是围绕这些主要考核内容展开,并且考核的硬性化指标使乡村学校校长对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采取的策略是规避敏感问题,安稳地当好校长。这种为了避免个人利益风险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乡村学校校长对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行为。二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升学率不论是对学校、校长还是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学校获得更大的效益和社会认可,校长要花更多的心思在学生学业成绩上,例如存在轻视或放弃一些音乐、美术、体育等未纳入统一考试课程的现象。学校为了应对考试而放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情况。三是乡村学校校长个人的升迁与调任。现行管理体制实行的是任期制,对管理者任期内的作为要进行考核,其考核结果成为管理者升迁的重要因素[10]。乡村学校校长为了有更好的向上晋升空间,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个人政绩上。这些考核的外在压力与内在过度功利性的驱使,使得乡村学校校长没有多余精力做出对乡村教育更多的思考,干扰了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的形成。

2.3 对“标”管理影响了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能力的生成

对“标”管理就是根据标准要求进行管理。标准化是现代工业化的产物。1911年泰勒提出的“标准作业方法”和“标准时间”推动了以大工业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11]。从标准产品到标准质量,工厂流水线生产标准化,提高了生产率,保证了产品质量,为工业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中引入标准化是从标准化考试开始,其目的在于保证考试结果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目前,涉及乡村学校校长的我国教育标准化工作主要有:一是标准学校。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一个从标准的制定、实施、评价到形成实效的治理过程[12]。国家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这一工作主要是使教育教学场所的物质条件达到标准化要求。二是课程标准。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在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都有一致的要求。三是标准化质量。把人才类型标准化,国家据此建立了各级各类的质量评估标准,使培养的人才类型类同化或同质化。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规范要求。如教学模式化、教学过程规范化、考试标准化等。教育的标准化为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基本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对国家实施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的贡献。随着社会发展,现已进入全民创新的新时代,“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具有特殊才能学生的发展。乡村学校校长在强大的“标准化”氛围中推进学校管理主要是对“标”管理,在具体工作中常常只能照葫画瓢,依标而动。实际上,简单搬用工业化的“标准化”模式并运用于教育领域中,把利益、效率等作为发展教育的唯一动力和标准是片面的。学校不是工厂,校长不是机器,学生也不是产品,教育均衡化发展不是平均化、同质化发展。长期处于标准化文化中,实行对标管理,乡村学校校长的反思性、批判性思维发展必受影响,可能固化其思维方式,继而致其难于生成转化性学习能力。

3 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的突限策略

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对乡村学校校长突破转化性学习限制提出如下策略。

3.1 以“实践问题”解决为要旨驱动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

问题是引发乡村学校校长思考和培育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乡村学校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问题分为常规性问题和革命性问题、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13],还有结构性问题和非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是事先建立好目标、路径的问题,非结构性则与之相反[14]。转化性学习中的问题是感到迷茫困惑的问题,对于乡村学校而言则是实践中感到迷惘的问题,在实践中感到迷惘是转化性学习的第一步。乡村学校校长实践迷惘问题主要表现为:知识与经验不足性迷惘,现有的知识体系难以应对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价值冲突性迷惘和条件限制性迷惘,乡村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乡村学校校长难以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断与选择等。如公平与效益的选择、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选择、培养城市建设人才还是乡村建设人才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传授知识为主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的选择、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的选择等。当然还有在执行具体政策中是严格执行政策条文,还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具体管理实践中如何处理好家长、学生和教师存在的“玻璃心”现象和乡村悠闲生活中推进老师积极进取的要求等。问题解决是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发现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时没有现成的对策,进而引发出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开展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操作序列[15],只有推进和鼓励乡村学校校长对实践的迷惘问题进行思考、研究,积极寻找实践解决的路径,才能更好地培养乡村学校校长反思性、批判性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乡村学校校长的转化性学习。

3.2 以“行动研究”为核心深化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

行动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特·勒温开创,旨在强调有条理有成效的行动,是一种持续性的不断探索、交流和深化的变革过程,是以某些行动对组织系统的影响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16]。其主要宗旨:一是为行动而研究,指向自己的实践改进,以使行动具有很好的情境对应性;二是积极进行反省研究,通过倡导行动者,使得在自我反省与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改进工作;三是通过实际所处的环境与自然条件开展研究,在实际情境中产生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可以使人们对实际问题和实际问题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乡村学校校长在行动研究中有利于持续地感知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与创新工作,推动转化性学习的深化。行动研究具体特点:一是技术取向。代表人物有勒温和科利,重视行动假设、计划、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实践中的问题得到科学、有效地解决。这样培养了乡村学校校长独立思考意识,科学性、思想性更强。二是实践取向,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乡村学校校长学习旨在学以致用和学用结合,行动研究中有利于乡村学校校长持续地感知问题。三是批判取向。从实践者的精神层面,探讨行动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行动研究能促进行动者批判精神的觉醒,是培养批判精神有效的方法[17],有利于乡村学校校长形成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由此可见,行动研究从技术、实践、价值层面不断地引导乡村学校校长改进对学校的领导,以深化转化性学习。乡村学校校长行动研究表现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中如何根据乡村教育的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在执行中如何完善和深化政策等,例如乡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若采用强制性指令推进工作,最终可能产生不佳效果,或适得其反。乡村学校校长需要通过行动反思、创新完善计划作出行动改变,以求最佳效果。乡村学校校长作为管理者在引领学校教师发展、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中将理念通过实践运用与转化,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扬弃、批判、创新以此来深化转化性学习。

3.3 以创设适合农村教育环境为支架培养乡村学校校长转化性学习能力

创设适合农村教育环境为支架体现于国家教育的统一要求与乡村教育的具体实践情况相结合上,培养的人才既要满足国家总体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中国现代乡村发展需要。这使乡村学生在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同时,还必须具有现代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能力;具有传承乡土文化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具有乡土情怀和国际视野下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引领能力。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乡村教育必须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做到现代科学文化与乡土传统文化教育相统一,实现国家教育资源、地方教育资源和乡土教育资源的有机统一,对应就是按要求认真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加强乡土校本课程开发。乡村学校校长在构建适合乡村教育的探索、反思、批判、创新中培养转换性学习能力,从而不断地推动乡村教育发展,更好地促进乡村学生的发展。在教育实际工作中,乡村教育相当复杂,如培养学生走出、坚守或回归农村等问题。对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要求与做法,我们曾经要求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志在整体上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今天,人们更多地关注农村学生的个人命运,国家通过希望工程、教育资源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等措施,提升乡村教育的台阶,点亮乡村孩子的梦想,鼓励和帮助山区、乡村孩子走出山区和乡村,如2021年6月29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近十几年来帮助贫困生读书,让1 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圆梦大学,改变命运,成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这要求乡村学校校长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生产资源极度贫乏的山区,在可预期内无法改变该地区的生存条件,则要努力创造教育条件,通过教育以改变受教育者个体命运来发展乡村,而对于条件较好的,则应通过教育实现对乡村的多方面改造,实现乡村新发展。乡村学校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乡村学校校长在创设适合乡村教育中要做到一地一特点、一地一方法,从而实现转换性学习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校长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