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历史溯源、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

2022-03-17邹庆沁

关键词:安源苏区井冈山

韩 艺, 邹庆沁, 龙 莺

(1.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2.南昌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3.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西 南昌 33008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江西的革命实践中,孕育了安源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寻乌调查精神、长征精神、方志敏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其中,由于江西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的特殊地位及其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重大深远影响,其所孕育的安源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以下简称“五大革命精神”)地位也更加独特,是发源于江西的主要革命精神。特别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已经中共中央批准作为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这“五大革命精神”,不仅有着紧密的历史联系和内在逻辑,而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是新时代引领江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历史溯源:“五大革命精神”的形成

(一)历史背景与内涵特质

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由于产生的历史条件、反映的历史主题、承担的历史任务各不相同,在内涵表述、核心价值、历史地位等方面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安源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

安源精神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安源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发动秋收起义、创建工农革命军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是党的一大明确的党的基本任务。安源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革命斗争、组织工人运动的重要实践基地,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人受党组织委派,先后来到安源组织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9月14日,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组织领导下,震惊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株萍铁路工人停开列车,安源煤矿工人从矿井、工棚蜂拥而出,矿井完全停工。工人俱乐部向路矿两局提出了保障政治权利、改善待遇等17项要求,经过5天斗争,路矿两局被迫承认工人提出的大部分要求,罢工取得完全胜利。1923年二七惨案后,安源工人运动仍在继续坚持,为处于低潮的全国工人运动树立了旗帜。1927年,毛泽东在安源部署和指挥了赣湘边界秋收起义,以安源工人为主体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团,是起义的重要力量。2001年7月,中共萍乡市委在召开座谈会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将“安源精神”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2]安源精神表现的突出特点是“团结奋斗”,安源路矿工人在大罢工中一直保持高度的纪律性和团结奋斗精神,以“秩序极好,组织极严”和“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取得了完全胜利[3],掀起了我国第一次工人革命运动的高潮,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光辉篇章,使安源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

2.八一精神:党探索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时期

八一精神是从1927年8月1日开始,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在南昌领导发动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直至1928年4月率起义军余部上井冈山的过程中孕育形成的。1927年春夏,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实行“清党”和“分共”,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宣告失败。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2.3万余人,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近4个小时的激战,起义军占领南昌城[4](p37)。关于“八一精神”的内涵表述,综合理论界各方观点,可以概括为“坚定信念、听党指挥、敢为人先、为民奋斗、百折不挠”。八一精神表现的突出特点是“敢为人先”,创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开辟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道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3.井冈山精神:创建革命根据地时期

井冈山精神是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在土地革命前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创建革命根据地、进行井冈山斗争过程中培育形成的。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先后在茶陵、遂川、宁冈成立工农兵政府,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工农革命军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先后击破国民党驻赣军队四次“进剿”和湘赣国民党军队两次“会剿”,并在湘赣边界深入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井冈山时期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江泽民2001年6月视察江西时,将井冈山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5]。习近平2016年2月视察江西时,就弘扬井冈山精神指出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6]。井冈山精神的突出特点是“实事求是闯新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苏区精神:苏维埃区域局部执政时期

苏区精神是从1929年1月至1934年10月,在土地革命全盛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局部执政的实践活动中培育形成的。1928年12月,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被迫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转移,在赣西南、闽西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并先后取得四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于1931年11月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正式形成。苏维埃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先后建立了湘赣、湘鄂西、鄂豫皖、湘鄂川黔、鄂豫陕、川陕、西北、左右江、闽东、琼崖等苏区,遍及十多个省、约 150 个县,总面积40余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3000万。2011年11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央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将苏区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7]。苏区精神的突出特点是反对本本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展现了苏区干部“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伟大实践和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

5.长征精神:革命中心转移时期

长征精神是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在土地革命后期,为了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实现革命中心转移和向民族解放战争的时局转换,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在跨越11个省、行程25000里后到达延安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的长征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长征途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征服冰山雪岭,穿越沼泽草地,最后到达陕北。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长征精神。2016年10月,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作了深刻阐释:“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8]长征精神最主要特点是不畏艰难险阻、始终坚定革命信念,长征途中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播撒下革命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影响,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二)精神溯源

“意识来源于实践,革命精神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同样来源于实践,它既可以来源于本体的直接实践,也可以来源于他人的间接实践。”[9](p3)这些间接实践包含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思想理论、文化传统和精神品质。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同根同源,都产生于特定的理论、文化和精神土壤之中。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精神之基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0](p7)。中国共产党既在马列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诞生,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1](p1516)马克思的工人运动学说、武装斗争学说和国家政权学说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武装斗争、建立政权等革命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孕育了一系列伟大的革命精神。无论是安源工人运动、南昌起义,还是井冈山的斗争、中央苏区的创建、红军长征,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领导人民在赣鄱大地上开展的伟大实践,从中孕育的“五大革命精神”,其精神内核、信念来源和信仰支撑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奋斗目标都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赣文化是精神之本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p585)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定的历史条件,它们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又得到了赣文化的滋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奋斗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以民为本等优秀品质塑造了中华民族之魂。赣文化在具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品质的同时,又展现出具有江西特色的美德和精神。如爱国兴邦、抵御外辱的明代抗倭名将邓子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欧阳修,编撰《天工开物》的宋应星[13](p248),体现了热爱国家、敢于斗争、注重气节、勤劳勇敢、务实勤勉、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赣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将爱国主义、自强不息、改革创新、敢于斗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发扬,并在江西的革命实践中融入赣文化的精髓,开拓并形成了革命文化,孕育了“五大革命精神”。

3.伟大建党精神是精神之源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将伟大建党精神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4],这是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脉,点燃了伟大征途上一个个精神火炬。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江西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铸就了包括“五大革命精神”在内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从历史脉络上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五大革命精神”的历史源头,“五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完成组织领导工人运动,探索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带领红军战略转移等不同历史任务过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表现。从精神内涵上看,“五大革命精神”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如安源精神蕴含的“义无反顾”体现了建党精神“不怕牺牲”的内涵;八一精神蕴含的“听党指挥、坚定信念、为民奋斗”体现了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内涵;井冈山精神蕴含的“坚定信念、勇于胜利”体现了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英勇斗争”的内涵;苏区精神蕴含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和长征精神蕴含的“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内涵,都体现了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怕牺牲、不负人民”的内涵。因此,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体现,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共性特征,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延续和展开。

二、一脉相承:“五大革命精神”的演进历程与内在逻辑

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之间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经汇聚、继承、弘扬和发展,环环相扣,形成了连贯的发展脉络,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的江西篇章。

(一)井冈山精神是安源精神和八一精神的汇聚和升华

1927年9月,毛泽东将安源、修水、铜鼓的工农力量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参加秋收起义的3个团中,第二团是以1300多名安源工人为主体组成的,也是人数最多、战斗最激烈、战绩最大的一个团[15]。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开启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南昌起义结束后,朱德、陈毅、叶挺、贺龙等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在广东潮州、汕头等地遭到敌人围攻,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另一部分转战湘南。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参加湘南暴动的农民武装和铁军的部分官兵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5]。安源精神和八一精神也分别随着秋收起义部队和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汇聚,为井冈山精神的孕育锻造提供了实践来源,又在井冈山斗争中得到淬炼和升华。一是汇聚了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经过安源工人大罢工、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考验后,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念,相信革命一定会成功、理想一定能实现。二是汇聚了“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在安源,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工人阶级以“敢为人先”的气概成立了全国最早产业工人党支部,走出了一条工人阶级改造中国和改造社会的新路;在南昌,中国共产党又以“敢为人先”的气概,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启了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探索之路;汇聚井冈山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弘扬“敢为人先”的气概,闯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三是在“为民奋斗”中积累了“依靠群众”的工作经验。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为工人利益奋斗”和南昌起义“为民奋斗”,使党的群众基础逐步建立。井冈山时期,党进一步认识到中国革命如果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永远也不会成功。因此,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党和红军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也真心实意拥护党和红军,形成了不可战胜的革命力量。

(二)苏区精神是对井冈山精神的延伸和发展

1929年1月,为扩大井冈山斗争的影响,毛泽东、朱德分兵下井冈山,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在粉碎敌人三次“围剿”后,将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苏区[16]。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中,斗争内容较之井冈山斗争更丰富、更全面,因而苏区精神在继承和发展井冈山精神的同时,内涵也进一步丰富、发展和深化。一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逐步形成。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在建立遂川工农兵苏维埃政权时,向工农革命军宣布了“六项注意”,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发轫[17];后来又宣布了“三大任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进一步密切了红军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苏区工作的立足点,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谋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初期,面对“八月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做了理论和实践准备。苏区时期,面对党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和《长冈乡调查》等著作,还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由于毛泽东率先垂范,苏区涌现出一大批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形成发展。三是艰苦奋斗的作风得以延续。井冈山时期,边界党组织领导全体军民开展了反“经济封锁”的斗争,发动广大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封锁造成的严重困难。苏区时期,面对敌人长期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苏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从干部到群众,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都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过同样清苦的日子,无一特殊。

(三)长征精神是对安源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是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斗争血与火洗礼的新型人民军队,继承和弘扬了安源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并以不怕牺牲、浴血奋战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一是继承弘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论是安源工人运动、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的建设还是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为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社会而奋斗,在血与火的环境和考验中锐意进取、矢志不渝。二是继承弘扬“听党指挥”的军魂。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了一支“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三湾改编”时,毛泽东提出将“支部建在连上”,为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组织基础。长征期间,“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得以确立,为确立“党指挥枪”原则奠定了实践基础,成为人民军队的军魂[18]。三是继承弘扬为民奋斗的情怀。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以“保护工人利益,减除工人的压迫与痛苦”为宗旨;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为最苦人民的奋斗”和“力谋民众利益”[13](p84);井冈山时期“依靠群众求胜利”;苏区干部“一心为民”,而在此基础上红军长征又融入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人本内涵。四是继承弘扬勇于创新的精神。红军长征和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中央苏维埃政权建设都是在革命转折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面对“要不要革命”和“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冲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束缚,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总之,这“五大革命精神”在历史进程上前后衔接,后一种精神都是对前面精神的继承、提炼、弘扬、丰富和发展。从安源精神反映的党在建党初期领导工人运动,到八一精神反映的党探索领导武装斗争,到井冈山精神反映的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工农武装割据,再到苏区精神反映的党创建中央苏区、探索局部执政,最后到长征精神反映的党为了保存革命有生力量进行革命大本营转移,整体上脉络清晰地演绎了党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伟大历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见证了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三、精神内核:“五大革命精神”的共同本质

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在江西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在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进行艰苦探索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宝贵历史经验。

(一)坚持理想、义无反顾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19]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其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革命形势多么严峻,斗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坚守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将其转化为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动力源泉。党在组织领导安源工人运动时,就在工人中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通俗地讲解马列主义,使工人坚信“社会主义就是工人主义”,始终保持旺盛革命斗志和大无畏斗争精神,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义无反顾地坚持斗争。南昌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陷入低潮时坚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他们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武装斗争学说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深刻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井冈山时期,面对“二月失败”“八月失败”等挫折,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基本国情,阐释了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使井冈山军民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念。毛泽东在开辟中央苏区时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p99),使苏区军民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次的围剿和经济封锁,在中央苏区发展出现挫折时,仍然抱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坚信革命必然胜利。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在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把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克敌制胜、克服险阻。

(二)实事求是、勇闯新路的创新精神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1](p10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实现革命目标的道路,并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把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安源工人阶级,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实际的斗争策略,而且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指导工人运动,在安源成立了全国最早产业工人党支部,创办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经济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少年儿童团,创办了党历史上第一所党校,组织了中国工人运动中唯一“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圆满胜利的罢工,走出了一条工人阶级改造中国和改造社会的新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对付武装的反革命,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与党内主张妥协退让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以“敢为人先”的革命气概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石破天惊第一枪”,催生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真理,并提出和部分实行了土地革命纲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曾经一度受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革命模式化、苏联经验神圣化等“左”的思想控制,也曾受到右倾思想影响,革命曾一度陷入迷途;“八七”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引兵井冈山,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途径,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第一个具有国家形态雏形的中央红色政权开始执政的大胆探索,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扩红运动、推销公债、拥军优属、粮食动员等各项工作中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长征路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左”倾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在遵义会议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独立自主地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制定实施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策略,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扭转了被动局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三)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人民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p39)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江西领导的革命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也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以“保护工人利益,减除工人的压迫与痛苦”为宗旨,创办工人子弟学校和补习夜校,为矿工及其子弟提供免费教育,创办消费合作社,得到了工人拥护,使敌人无法破坏罢工,安源成为“无产阶级的大本营”。南昌起义主张“原为救国救民”“为最苦人民的奋斗”“力谋民众利益”[13](p84),使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当时中共中央也十分重视工农群众参与暴动,认为工农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叶挺、贺龙等军队只是全国民众暴动的一个强大助力。井冈山时期,党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根本的土地问题入手,开展土地革命,制定井冈山《土地法》,在酃县水口、桂东沙田、宁冈大陇等地进行分田尝试,为贫苦农民谋利益;党和红军关心群众生活,切实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正确处理好军民关系,换来了群众对革命的拥护和支持。苏区时期,党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大力发展经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解决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针对适龄儿童开展义务教育,为青年文盲开办夜校和识字班,创办红军医院,解决群众治病就医问题。由于党和红军真心实意为苏区人民服务,苏区人民也积极支持红军,把最后一把米、最后一尺布、最后一双鞋都献给了革命,到处都可以看到“父母送子妻送郞,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场面。红军长征取得胜利,与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帮助也是分不开的。在红军踏上征途时,苏区人民给予红军巨大的支援,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长征后期,红军路过川西北无人烟地区,阿坝各族人民为红军筹集粮食两三千万斤、牲畜二十余万头,土盐五千余斤[9](p69),为红军过雪山草地提供了物资保障。

(四)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政治品质,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的。安源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保持着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在组织开展罢工斗争时提出了“哀而动人”的斗争策略,在全国工人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制定了“弯弓待发”的策略,粉碎了敌人多次进攻,创造了“特别出奇”的成就[3](p57)。南昌起义是在大革命遭受严重失败的严峻形势下组织发起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强大的敌人吓到和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24](p1036)。井冈山时期,面对国民党军队严酷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井冈山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沟通赤白贸易,保护私营经济等多种措施,渡过了经济困境。苏区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苏区军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使苏区的工农业生产、财政、金融、文化、教育、卫生各项事业在条件极差、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建立发展起来。长征中,广大红军指战员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几近隔绝于全国形势的封闭环境,以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与敌人进行各种战役战斗600多次,翻越高山40余座,跨越河流近百条,穿越了茫茫草地,最终摆脱敌人围堵,取得了长征胜利。

四、时代价值: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指出:“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25]革命战争时期,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艰难险阻、夺取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依然离不开革命精神的支撑和引领。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不仅为中国革命成功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更与生俱来地融入了赣鄱儿女的血液之中,是江西在中部崛起中最直接、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西应有更强的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来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将安源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转化为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坚持理论武装,锻造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4]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就是要从革命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通过理论武装,引领全省党员干部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真正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江西章节”,体现了对江西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全局谋划,要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揽全局、统领工作,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围绕“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的关心关怀转化为推动全省改革发展的巨大力量和生动实践。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把南昌、吉安、赣州、萍乡等地的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拓展红色资源的展示途径,讲好党的故事、人民军队的故事、革命英烈的故事、革命根据地的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初心使命,真正把江西打造成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的地方,让革命老区忠诚于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6]。

(二)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当前,发展不足仍是江西的主要矛盾,总量不大、人均不高、结构不优、创新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习近平深刻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7]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就是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勇闯新路,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敢为人先,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摆脱传统路径的依赖,推动江西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实践,深入推进“放管服”、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农业农村、要素市场等领域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强省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和评价机制,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江西。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实施更加开放包容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围绕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高标准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28],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通道,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内陆开放新格局。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9]。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人民而生,也因人民而兴,战争年代为人民打天下,执政后为人民治国家[26],党的一切工作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就是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恪守人民立场,努力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环境整治等“急难愁盼”问题,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深入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和健康江西行动,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坚持艰苦奋斗,驰而不息推进作风建设

虽然江西与全国已经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也要清醒看到经济欠发达仍是江西的基本省情,要看到少数党员干部中出现的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和形式主义、庸政懒政、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就是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要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大力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持续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大力整治文山会海、督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等问题。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监督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一体化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建设[30],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看紧管好政府的“钱袋子”,用政府的“紧日子”换人民群众的“好日子”。

(五)发扬斗争精神,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

今天,像革命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仍在继续。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31]。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虽然当前江西社会大局总体和谐稳定,但在房地产市场、财政金融、生态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有所上升,民生保障仍有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还会不期而至,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还将出现在前进道路上。习近平指出:“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32]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就是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总结运用党在不同时期应对风险挑战的成功经验,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意识、提升斗争本领,做到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矛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危机面前敢于挺身而出,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要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树立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33]。安源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江西得天独厚的瑰宝,更是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需要大力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发源于江西的“五大革命精神”中吸收丰厚的精神滋养,汲取接续奋斗力量,续写红土圣地新的时代荣光。

猜你喜欢

安源苏区井冈山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岁月静好,安源
安源红
爱在安源山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井冈山抒怀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