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以“整本书阅读”为例

2022-03-17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整本书高中语文文本

徐 颖

(湛江市第二中学,广东 湛江 524000)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其培养核心在于强化学生的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并从中提高学生对于现实语言运用的灵活度与精准度,从而提升文本感知能力与理解能力。通过文本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言语表述能力,形成多角度的思维向度,并将这些素养与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情感量度等予以综合。简言之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加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养成,培养其审美体验与鉴赏创造的品质。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涉及诸多方面,而阅读教学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阅读能力关涉学生获取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开阔眼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等[1]。因此,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板块。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打破了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成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建设性方案。它主要指建立在一本完整书目基础上的课内自主阅读模式。即教师给予先期的课堂指导,提出相关阅读的主题与方向,学生在课外进行书目的全面阅读,避免“碎片化”知识的摄入,从而获得对于整本书的综合理解。拓宽视野,加强逻辑思考,形成个性化的读书方法,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一教学范式被收入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且列于学习任务群的首要位置,成为课堂正课。这种教学模式旨在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狭窄局面,避免部分教师因采取片段式、摘要式、节选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理解问题表面化。同时,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课堂讨论、主题问题思考等相结合,提升教学的弹性与张力,给学生更加充沛的时间与空间,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基于现实中的课堂实践探索,对于该教学策略予以多角度的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广东省湛江市某重点高中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发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涉及学生、教师和教材本身。下面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研究对象选择及调研方法

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当地某重点公办高中。这所高中在教学设施和图书存量方面相对于其他学校较为优越。选择重点高中的目的就是需要排除类似学校图书馆规模太小、图书内容质量不济等客观因素,以试图挖掘和了解高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以便能够给出关键的对策。

在调研过程中,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样本抽取覆盖高中三个年级的师生。主要的调研方法为口头采访法,采访问题涉及日常阅读时间、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度、阅读的目的及意义、对阅读材料的评价等几个方面。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随机抽取到的师生进行了细致的采访,采访时间安排较为充分,问题较为细致,并采用了不记名访问和记录的方法。访问后对于答案进行了较为周详的分析,并将其中提炼出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学生语文阅读的目的不够明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主要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培养完整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塑建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认知;而除去精神修养方面之外,高中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阶段,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但是在访谈中,大多数学生对于阅读的目的很少有较为清晰的回答,大多数答案都不够明确。大多数学生认为文学书籍的吸引力较大,但是又表示经典文学往往篇幅巨大,在高中的课业压力面前往往会被舍弃。学生更愿意选择阅读专门提升写作能力的散文集,但是往往缺乏真实的兴趣,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很难达成《标准》中提到的要求。除此之外,学生也在课业压力和对于写作能力提升的盲目追求中,渐渐模糊了真正的阅读目的。由此造成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因为缺失了真实的阅读兴趣,其阅读行为很难坚持,经常容易半途而废。甚至许多学生对于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产生了质疑。

第二,学生课业压力和课外阅读难以平衡。在访谈中,学生提出关于阅读的主要障碍是缺乏阅读时间。多数学生表示高中一年级,面对繁多的课目和难度增加的课业,应对已经需要花去大量时间。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还需要腾出时间加强英文的学习或者其他第二语言的学习,缺乏完整的阅读时间成了学生语文阅读的普遍问题。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面对高考的压力,而三年级的学生其课内和课余时间完全被高考复习挤占,几乎很难抽出时间进行阅读。

第三,阅读碎片化,缺乏整体性认知。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专注和耐心,对文本缺乏完整理解的能力和意识。这一问题与当下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阅读碎片化问题有直接关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规律性的阅读习惯,日常的阅读靠微信公众号中的碎片化短文。而这部分文章本身质量参差不齐,几乎缺乏人文思辨和审美精神,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从全局观去理解文本。而缺乏整体阅读意识也就意味着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探寻到作者书写的魅力,只是一味追求某一段情节的故事性,而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思维。

第四,学生对于阅读书目缺乏兴趣。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观念和认知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在经历诸多变化。而高中阅读课堂所选取的书目一般都倾向于经典化文本,古文名著或是历史文本,多数内容都作为语文课堂内阅读的延伸和扩展。而对于这部分内容多数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学生反映课内的教材和习题对于部分文学经典已经做了详细的阐释,很容易令学生失去对相关作者和文本的进一步兴趣。在调查中,通过作者的粗略计算,差不多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于读本中的文章都缺乏兴趣。而且多数阅读材料都较为陈旧,许多内容在学生看来都因为失去和时代的联结而缺乏了生命力。

第五,阅读方法训练的缺失。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由于高考的压力,大部分的阅读从内容到方法都是以高考语文试题为导向的。对于不同的文学作品,其阅读方法应该是有差别的。无论是诗歌、小说或者历史非虚构书籍,如何从审美和思辨的层面出发,对阅读材料进行阐释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但是目前高中语文阅读课被视作是语文课堂的后续,其提供的依然是高考阅读题目的解题方法。因此,当学生面临一些完全脱离课本的读物时,往往无从下手,或者在阅读中抓不到重点。而教师在采访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因为课业的压力,几乎没有时间从方法论的角度引导学生的语文阅读。因为没有细致的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也较容易失去信心和兴趣。而高中时期缺失了阅读训练,对于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目前高校除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几乎很少有规律的日常阅读,究其原因,与高中未养成阅读习惯和形成好的阅读方法有极大关系。

二、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及内在要求

(一)价值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推进整本书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基本认识,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让学生仅仅将语文思维局限于课堂所学习的教材中,更应重视让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空间,让他们通过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拥有更多的语文思考和价值判断。

整本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理解阅读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思想情感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等,通过让学生加强语言的学习和认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整本书阅读使语文教学中阅读片段化的现状得到改善,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带来更好的条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2]。

(二)内在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海量的信息一直处于不断更新和快速增长的活跃状态。大多数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主要从事的是浅薄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屏幕阅读,不能静下心来专心阅读纸质版的整本书。在这样的阅读环境和独特的时代背景下,高中学生很难不受到碎片化屏幕阅读的冲击,他们不可避免地将有限的课余时间花在快餐式的碎片化读屏上。在这种情况下,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就不容忽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拓展、提高、选择和营造。即多读书,增加阅读次数;读有品位的书,拓展阅读领域;学生要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能够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学校要有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激发和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平台,创造开展阅读活动的良好局面。

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整体意识,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充盈丰富的精神世界,能够在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整本书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整本书阅读的内在要求。

三、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教学阅读,其意义主体是通过阅读实践完成教学。而阅读实践,意味着学生需要理解语句生成的规律,梳理语句内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完成与写作者的思想和感知交流。之后形成其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和内部精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社会和理解自己。而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还处在生长期的高中学生,这些能力不会凭空获得,而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通过阅读与写作者产生共鸣并进一步关照到真实生活的能力。而“整本书阅读”,其目的和实质就是阅读的完整性与思维的完整性,只有完整的阅读,才能对文本建立较为宏大的概念,由此也可以更好地将文本中的观念和知识与个人的经验情感结合在一起,从而养成对于世界、社会和个体的正确认知。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完整阅读一本书是相对困难的,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导。而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前和课后做好相应的准备,课前选择合适的读本,课上引领学生阅读,课后追踪学生阅读之后的思考和感悟,以此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期待感

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前,一定要对文本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本书阅读时,如果不精心设计导读课,在阅读前安排好阅读进程,只让学生凭一时的阅读兴趣进行阅读,结果往往是热热闹闹开始,最后却不了了之,学生的阅读质量往往不高,收获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应注重整本书阅读前的引导,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期待,并对整本书阅读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和阅读规划,从而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质量。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反映了封建社会大户人家的生活起居、穿戴服饰、家常礼节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精彩纷呈。如“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在学生通读文章、理顺情节、把握文章思想后,教师就可借助《红楼梦》中黛玉的表现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其语言艺术,然后设计问题:“同学们读了之后是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思维也会更加活跃,从而在课堂上主动思考、积极发言[3]。教师还可以结合《红楼梦》中的一些经典情节,如对“宝玉挨打”“黛玉葬花”“香菱学诗”“晴雯撕扇”等的文本细读和深入分析,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刻认识和体会曹雪芹的高超语言魅力和写作艺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会逐渐形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

(二)过程指导:满足学生的阅读获得感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中期推进是学生整本书阅读质量高低的关键。教师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引导者,要特别重视阅读的过程,上好中期推进课,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早期阅读的消化总结,还可以控制学生的阅读节奏,掌握学生的阅读状态,对学生的阅读进度、阅读方法、阅读方向等进行及时指导,从而进一步推动整本书阅读的深入开展。

教师在中期推进整本书阅读课时,要适当选取学生已经读完的文本中的一些经典语段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欣赏,既能考察学生的阅读投入情况,又能对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指导,这无形中使得学生对文本保留更多的思维空间。经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们或多或少有了收获,有了更多可以交流的话语。此时,中期推进课就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感悟交流,与大家分享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在思维的碰撞中容易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他们的早期阅读产生自我肯定的作用。比如,读完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的前三章,学生会不自觉地融入自己对“诗人”成长的看法,有很多可以交流的地方。再如,读完《红楼梦》前十六回,有很多内容可以与学生讨论,其中一个内容,黛玉之父林如海病死扬州城,贾琏携黛玉回去奔丧,料理后事,回贾府后,黛玉只带回一些纸笔、书籍,这时就可向学生提问:“林如海留下的遗产去哪里了?”或者问:“林如海会有遗产留下来吗?如果有,为什么黛玉回贾府只带回来一些纸笔和书籍?遗产去哪儿了?”然后带着问题抽丝剥茧,与学生逐层讨论,引导学生体会《红楼梦》的“不写之写”的艺术妙处。学生只要交流了课文内容,交流就变得有价值,自我阅读和表达就会得到满足。

(三)成果分享:促进向专题阅读发展

指导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教师要有更长远的认识,把整本书阅读的总结课变成专题发展课。读完一本书,就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要肯定学习成果;同时,这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即围绕所读书籍的专题知识进行延伸拓展阅读,进入专题阅读阶段。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全书内容的把握、情节梳理、价值和思想的认知,还需要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引导学生将所读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运用。比如,读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家族的变迁特点,思考城市化推进情况下传统乡土社会的走向问题等。只有联系现实情境运用它,知识才能融入自己的理解,才能把整本书阅读推向更深层次。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整本书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单是在课堂上形成的,也是在学生日常的阅读积累中形成的。要推动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还得考虑高中阶段真实的阅读环境,即必须立足课堂,充分发挥课堂的效能,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激发和促进学生去持续阅读。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沉下心来阅读,在阅读中品味,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获取生命成长的丰富营养,从而真正让整体书阅读的价值得以体现。

(四)强化意识:加强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性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4]。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更加注重个性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要在更加主动的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中得到独特的阅读理解、感受和体验[5]。

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阅读有主动的兴趣。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作为任务和作业完成。要达成这一点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阅读的乐趣,而乐趣也是可以通过方法培养的。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乐趣,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本人首先就需要对阅读有足够的热情。

其次,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主动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并不是仅仅完成阅读活动,而是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对于文本的思考和认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阅读之前,将思考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而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关于问题的提出最好是宏观和全局性的,这样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会更积极地思考答案。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争鸣和交换,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更多理解的可能性。而这种探究方式可以进一步促成学生的主动思考。

最后,是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分享。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组织小型的读书会,定期布置阅读主题,学生在主题内寻找书目并进行阅读。在读书会中,大家可以就自己选到的书目进行分享,学生需要解释自己选取书目的原因,本书是从哪一个角度对主题进行了阐释,以及还有哪些问题这本书尚未涉及。学生自主寻找到的书目更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而分析文本与主题之间的关联,更需要学生对书本进行完整性的阅读。

概言之,通过“整本书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方法在目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育人观念里,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阅读的情感志趣,在这个方面高中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猜你喜欢

整本书高中语文文本
《论语》整本书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