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

2022-03-17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庭专业发展

程 扬

(亳州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当代社会,青年女性教师作为知识水平较高、专业理论研究较深的群体之一,在高校师资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处于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专业发展作为保障与提升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质量之本,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本文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在掌握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明确其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寻求应对路径,在实现高等教育性别平等目标的同时,为丰富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理论、深化社会性别理论、实现女性的自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社会性别理论与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

(一)社会性别理论的特征

社会性别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由美国女性主义者提出,其主要指不同社会文化形成的男女有别的期望、特点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其一,其强调非自然生成,而是人通过社会化过程而习得的[1]21。其二,其更强调社会文化因素与性别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社会文化是性别形成的根本,并由此社会层面进行了角色划分与劳动分工,社会性别标准成为社会秩序构建的基础。对人类个体而言,其身份在与人类文化所要求的性别保持统一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理想状态下的身份与地位。

(二)高校青年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中国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如下:一方面,中国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数量逐年提升,参与高等教育的比重显著提升。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在高等教育阶段,普通高等学校中女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75%,较2018年增长0.43%[2]。同时根据彤新学者在《中国高校青年女教师发展状况》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7年,高校青年女教师数量不断增加[3]198-226。另一方面,中国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显著提升。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中国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学历素养普遍提升,体现了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富,综合素质较高。且在专任教师中,相较男性教师而言,女性教师比例更大。

(三)社会性别视角下研究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

一方面,社会性别理论可以为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所提供的多数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在性别层面并无显著差异,性别淡化意识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不仅能明确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从性别视角揭示问题存在的根源及危害,为促进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解决思路。另一方面,以社会性别视角研究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客观需求[4]。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逐渐深入,社会性别公正层面涌现的问题值得人们正视。尤其是高等院校,其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不仅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国家综合国力及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唯有在教师队伍中无性别差异,才能激发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热爱,也才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群体传递出性别平等理念。

二、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当前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整体较为被动,专业发展意识较为薄弱,方式较为封闭且单一,缺乏相应的支持与引导,专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一)专业发展较为被动且意识较为薄弱

当前高校教学实践中,部分青年女性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表现出被动性,且缺少相应的规划。其日常工作通常以短期的职业要求为导向,以完成学校要求的教学任务为主,较少考虑自身长期的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发展作为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并改进的过程,唯有积极规划并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改进才能使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然而由于内外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青年女性教师对自身专业自主发展较为被动,意识较为薄弱,不仅严重影响了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更导致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主体性被置换。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女性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并开始认识到自身的目标与使命,积极承担责任。尤其对于高校青年女性而言,其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及能力素养,其目标意识越强,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就越强烈,对自我专业能力提升的意识也就越强烈。反之,若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仅在教学任务要求下被动发展,则必然导致其专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最终影响其职业发展。

(二)专业发展方式较为封闭且单一

中国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由于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及学历水平,交际圈通常较窄,多局限于自身研究的专业领域,交往的对象多为高校同事、学生及同专业的朋友,较少与高校及专业领域外的人打交道,较少参与教师专业提升活动,导致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式较为封闭。另外,由于当前高校教师的晋升主要通过发表期刊论文来实现,青年女性教师要想实现职业发展,需要大量阅读文献并撰写相应论文,可能在特定科研体制及科研文化下产生恶性竞争。该种过于强调发表期刊论文的科研体制,使高校青年女性教师被安置在一个竞争性的舞台,最终可能形成“独自式束缚”学习,造成其专业发展过于片面,影响其专业发展质量。

(三)专业发展缺乏支持与引导

对于高校的青年女性教师而言,其社会分工除了学校教师之外,还包括家庭妻子及母亲的角色。不同角色需要承担不同的职责,尤其是在工作与家庭类角色产生冲突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家庭多要求妻子与母亲承担更多责任,导致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缺乏家庭支持[5]。在学校层面,进修与培训是教师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素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以H大学年轻女性教师为例,根据相应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5名青年女性教师中,参加过国际学术交流、国家级学术交流会、省级、市级的人数分别为15、36、14、6,从未参加过的青年女性教师的人数为14人,约占总人数的21%。在政策层面,考察该校青年女性教师主持的课题能发现,有1/3的青年女性教师未参与任何课题,有近1/3的青年女性教师参与了校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的参与率仅为1/10[6]18。高校青年女性教师学术交流会及主持课题率也能反映出当前学校层面对该类群体的专业发展缺乏引导。

三、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社会性别视角下能够发现,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青年女性教师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一)个人因素

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个人发展意识及发展动机与其专业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尤其对于教师行业,其本身就是社会性职业,面对所处环境及知识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其要想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就需要不断学习。教师的专业自主学习意识越强,其专业发展的动力就越强,参与自我发展及自我完善的觉悟就越高,就能使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对于高校青年女性教师而言,其在任职初期可能会由于新鲜感及职业理想等因素的影响,对其专业发展抱有较高热情;但在稳定期阶段,一方面,其对自身职业具有了稳定的预期,另一方面,基于自身时间的碎片化,导致其不再有较高动机及意识来追求自身专业发展。随着职业逐渐步入正轨,部分青年女性教师通常会成立家庭,并对所处工作阶段较为满意,认为自身专业不发展并不会对未来职业产生较大影响,若自身追求发展,反而会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甚至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导致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对其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产生影响。

(二)学校因素

高校作为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平台[7],也是培养并塑造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担负着输出人才的使命。但社会文化下的传统性别观念在高校内的渗透使其在制定职业晋升制度及落实相应政策时陷入了“性别偏向”的困境。例如,当前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职称普遍低于男性,且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比例较低,导致青年女性教师深造的机会相对青年男性教师而言较少。此外,当前高校实施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加大了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竞争压力。在现行聘任制体系下,教师的科研学术成果即期刊论文发表情况是衡量教师能力、给予其岗位待遇的重要标准,而教学能力与课堂效果则成为能动性较强的标准[8]。在实践中,虽然女性教师与男性教师同时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但由于女性自身以及家庭等原因的影响,使从事科研活动以及专业发展的时间便会减少,最终不利于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此外,在教师教职评定过程中,科研成果的产出占据重要份额,而部分青年女性教师很可能因处于育龄和哺乳期而难以完全投入,既影响其教职评定,也影响其专业水平发展。

(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中的家人态度及家务状况也会对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夫妻双方通常是男主外、女主内,即男方负责在外工作,在物质上维系家庭运转,女方则需要在家中照顾丈夫、赡养父母、抚养孩子,在精神上维持家庭运转。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逐渐冲破了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束缚,外出工作,且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与社会贡献,但部分家庭仍保留传统两性行为规范。尤其是在当下,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较低,且社会体系不完善导致家庭收入难以支撑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当女性的专业发展与家庭发生冲突时,多是妻子为丈夫、母亲为子女做出妥协,将自身精力放在处理家务上,减少对专业发展的投入。另外,家人态度对青年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若家人支持其发展,则会坚定其工作信念,助力其专业发展;反之,则可能阻碍其专业发展进程。在部分家庭内部,由于传统的家庭模式思想根深蒂固,不论是家庭长辈还是丈夫都倾向于女性应将重心放在家庭[9],较少支持其事业发展,导致女性职业发展弱化,专业发展受到影响。

(四)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中的传统性别观念及角色期待也会对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社会性别观念受传统文化及经济社会的影响,而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对夫妻双方的职责范围做出了详细划分,该种划分影响了性别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分工,即“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性别观念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其不仅能反映女性的社会与家庭地位,而且对女性的自我评价、行为动机及发展意识产生影响,女性成员为了获得社会环境的肯定性评价,通常会使自身行为符合社会对自身角色的期望。妻子与母亲通常属于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能照顾家庭、丈夫、孩子的女性通常会被社会给予较高评价;若女性专注于职业发展,忽视对家庭及孩子的照顾,则可能被社会给予否定性评价。所以,对于高校青年女性教师而言,尽管其具有较高学历及专业素养,但在面对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冲突时,为了获取周围环境的肯定性评价,通常会使自身行为符合传统女性角色的基础上再发展自身职业。该种传统角色期待不仅削弱了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而且消磨了其工作激情,最终成为阻碍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0]。

四、社会性别视角下促进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从高校青年女性教师自身角度,提高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针对当前高校青年女性教师自身在提升其专业发展层面动力不足、意识不强的问题,需要从主观能动性层面提升其专业发展的动力。应使其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并提高专业发展的主观意识,以激活自身专业发展的动机[11]52。目标对于女性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极强的指引作用,目标明确,能够少走弯路,提升专业发展效率;反之,若目标不清晰或缺少目标,则必然阻碍自身未来的专业发展。因此,青年女性教师应根据自身专业发展情况,通过反思与对比,明确自身专业发展存在的不足,然后确定相应的专业发展目标与路径。并对自身工作形成认同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兴趣点,在通过不断研究、学习获取相应收获的同时,实现对自身肯定性的评价,最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成就动机的维持,获取较好的专业发展前景。

(二)从高校角度,搭建支持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高校作为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其制定的职业晋升制度及相关政策也会对该类群体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高校应搭建支持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师专业主动发展。一方面,为了缓解女性教师家庭与专业发展间的冲突,高校应给予青年女性教师更多的便利。例如,针对女性教师因抚养子女导致科研时间减少的问题,可以为其提供照顾幼儿的服务,具体可以在学校内设立托儿所、幼儿园等,使其能有更多时间投入自身专业发展中[12]。另一方面,针对当前高校聘任制体系下,以期刊论文发表情况作为教师职位晋升的硬性条件,部分女性教师由于处于育龄和哺乳期难以完全投入导致职位晋升受限的问题,有必要适当放松其职位晋升条件,并创建女性交流平台,鼓励其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在开阔其视野的同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三)从家庭角度,更新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庭角色

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一些家庭认为女性更多承担的家庭职能,当青年女性教师的家庭与事业发生冲突时,家庭成员较少支持其事业发展,导致其专业发展受限的问题,便需要更新其家庭角色。首先,高校青年女性应在家庭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形成女性权利意识,积极转变传统女性主内的传统家庭观念,并意识到自身在家庭生活中拥有的权利,然后将其应用于工作中。同时,针对当前青年女性教师因承担家庭与社会所赋予的各项角色导致自身压力过大的难题,需要其主动突破传统家庭模式下妇女承担家务的模式,做到夫妻家务共同承担或通过雇佣家政服务来使自身从照顾家庭的重担下解脱出来,以有更多时间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其次,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其社会角色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而家庭角色则要求其保持家庭有序稳定。当青年女性教师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发生冲突时,其要正确定位自身角色,以保证自身专业发展的效率。

(四)从社会角度,营造适合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

要想促进高校青年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从教师自身、家庭及学校角度入手探索相应的改进措施之外,还需要从社会层面营造适合其专业发展的环境[13]。首先,应在社会范围内营造性别平等理念,塑造新型的社会性别文化。具体可以通过大力推动支持女性发展各项制度的落实营造女性独立自主的社会文化氛围,鼓励女性追求自身事业发展,肯定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以从精神层面改变人们对女性角色的偏见,使女性自身形成自我满足感的同时,也能获得周围的肯定性评价。其次,可以为青年女性教师制定相对倾斜的优惠政策,避免青年女性教师因育龄及哺乳期等限制,无法获取与男性同等政策待遇情况的发生。最后,政府可以增加相应投入,为青年女性教师提供完善的生育保障,肯定并补偿其生育价值,使青年女性教师能免除生育的后顾之忧,更加专注自身专业发展;还可以成立女性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女性申报课题、专业培训等项目,在有效减轻其科研经费压力的同时,促进其专业发展。

五、结 语

以社会性别为研究视角,对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青年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依然受到性别影响,存在专业发展被动、专业发展意识较为薄弱、专业发展方式单一且缺乏相应的支持与引导等问题,导致其专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为促进高校青年女性教师更好地发展,改善女性在专业发展中的不利处境,便需要分别从教师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角度入手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但在改进高校青年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适度原则,避免出现矫枉过正阻碍两性关系的和谐。

猜你喜欢

家庭专业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家庭“煮”夫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恋练有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