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张榕轩奏牍信札探析
2022-03-17郭锐
郭 锐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广东 梅州 514011)
张榕轩(1851—1911),名煜南,家名爵幹,字榕轩,广东梅县松口人,与胞弟张耀轩(鸿南)都是晚清著名南洋华侨富商和侨领,早年曾得到南洋巨商张弼士(振勋)的信任和赏识,积累原始资本,后在苏门答腊东北部日里平原上的棉兰种植烟草、甘蔗等经济作物,开辟橡胶园,经营茶叶、油、糖等加工厂,积累巨额资本。1898 年,张榕轩兄弟与张弼士合股创办了广福号、裕昌号两家轮船公司,往来于棉兰、槟榔屿、新加坡、香港、上海各埠,逐渐形成资本雄厚的商业帝国。因开发棉兰的巨大贡献,张榕轩被荷印政府任命为“甲必丹”,管理日里地区侨民事务。1894—1896 年,张榕轩接替张弼士出任驻槟榔屿副领事。之后,通过不断地向国内捐款、投资,张榕轩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名望。特别是在1902 年,捐银8 万两支持广东武备学堂教育事业,得到四品京堂候补的官衔,被尊称为“张京堂”。1903 年9 月,张榕轩又联名呈请商部批准修筑潮汕铁路。在其积极努力下,潮汕铁路于1904 年3 月动工,1906 年11 月正式通车,成为第一条侨资商办铁路,张榕轩被授予三品京堂候补,后又被委任为考察南洋商务大臣,一时间“服官中外、恩洽华夷、卓著政声、口碑载道”[1]4。
一、基本情况
虽然张榕轩在晚清官商两界声名远播,但是关于他的具体史料除了《海国公馀辑录》六卷、《海国公馀杂著》三卷,以及《楷范垂芬耀千秋——印尼张榕轩先贤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外,[2]9相对比较缺乏。近日,一批张榕轩的奏牍书信资料在他的家乡松口被发现,[3]451极大地弥补了这方面的遗憾。这批史料主要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光绪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1902—1903)期间,张榕轩致各界人士书信抄件142 通。其中涉及乡贤书信较多,如张弼士13 通、谢荣光13 通、温佐才6 通、叶璧华5 通、张让溪3 通、梁诗五2 通、温仲和1 通、杨沅1 通、杨慎初1 通;涉及处理侨务往来也不少,如致稽查汕头海口洋务局委员梁南轩6 通、致新加坡理事官余丹署3 通、致新加坡总领事凤仪1 通;与海外文人雅士交往亦不少,如致丘菽园5 通,多与其讨论《海国公馀辑录》具体史实问题;致何惠荃4 通,讨论为新建园林撰写序文、对联等。此外,张榕轩与京城官员保持了频繁的书信往来,如致商部郎中吴质钦2 通、北京电报局总办黄锡臣2 通,学务大臣孙燮臣2 通、铁路大臣关伯衡2 通、南洋大臣魏午庄1 通等。
第二部分是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三年(1904—1907)修筑潮汕铁路期间,与商部官员载振、唐文治、绍英、王清穆、陈璧、熙彦、杨士琦,以及山海关内外铁路总局、海阳县正堂、澄海县正堂往来公函奏牍抄件39 通;其中光绪三十年(1904)30通、光绪三十一年(1905)6 通、光绪三十三年(1907)3 通,内容涉及加集路股、设局办事、订购工料、线路勘查、估工定价、通关免税、抚恤赔偿、荣获奖叙、顺利通车等内容。
二、主要内容
这批公牍书信经抄录誊写,完整地保留了历史信息,较为生动、具体、真实地反映了作为侨领、实业家的张榕轩的生活断面,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侨领职责。张榕轩因为开发印尼棉兰有功,被当地政府授予“甲必丹”和“玛腰”称号,协助处理日常侨民事务。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受黄遵宪和张弼士的举荐,张榕轩任驻槟榔屿副领事,加之其实力雄厚,声望日隆,在之后的时间里都很好地发挥了保护华工和侨民的重要职责。
汕头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汕头港成为我国沿海转送华民出洋务工的一个重要口岸,随之出现了一种特殊行业,称为“客栈”或“客头行”。客栈比较集中分布在各个码头的内街,门口悬挂招牌,写明到达南洋各港的船程、港名和船名。客头行既方便旅客又容易赚钱,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但是一些客头唯利是图,成为西方殖民者诱骗和掠夺华工进行“猪仔贸易”(贩卖劳力)的帮凶,甚至协助罪犯逃往南洋。据《岭东日报》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二十日《押追拐卖》条记载:“汕头客馆之贩卖人口往南洋充当苦工者,曰猪仔行。夫以同类之人为猪而贩卖之,其心之穷凶极恶,不言可知。彼拐得一客,即可得利数十金。其卖于险恶之地者,所得且一二百金。业此数年,即成富室。虽明知被拐者之家散嗣绝,亦无暇为之计及也矣。此风自昔已盛,十馀年前,经方军门耀严办,查封各馆,正法数人,风乃稍戢。自方军门故后,日久玩生,匪徒无所忌惮,近来拐卖之事,时有所闻。”[4]72可见当时客头贩卖劳力之猖獗。
这批文献包含六通寄给时任汕头洋务局稽查委员梁南轩的信札,商量办理遣送客头钟三加、旧犯林阿合等回汕头,并杜绝其再返日里。[3]221-222并请梁南轩通知各客行,“凡有新客投到,宜格外认真,切不可放匪徒混入敝埠,各客栈亦宜如此,以免大家受累。”[3]253光绪二十九年(1903)闰五月二十一日致新加坡理事官余丹署的信内,委托其协助办理王阿启带妾来南洋无故被扣留事宜,以保护正常的华民往来。[3]367
2.商业经营。根据蔡仁龙的研究,“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起,华侨中最先也是最多承包一些税收项目的是荷兰殖民者委任的管理华侨事务的华人官员,即甲必丹、雷珍兰和玛腰。他们和荷兰殖民者有密切的关系,又有一定的资产、威望和社会势力。荷兰殖民者利用他们来代为经管华侨各种事务和执行殖民统治者的各项政策法令。作为报偿,荷兰殖民者也在商业贸易等经济利益方面给予一定的特权。”[5]13因商业经营的私密性,关于张榕轩昆仲在南洋的经营情况,包括与张弼士等人开展包税经营、商业委托合作的史料较为匮乏。这批书信包含有致张弼士13 通、谢荣光13 通、温佐才6 通、何乐园4 通、张让溪3 通、张缵臣2 通、冯曜东2通、颜五美2 通等内容,大多是对商业经营的沟通安排,涉及日里烟公司、船运业务、三叉山矿务、烟酒㐷专卖经营等,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张榕轩商业集团的经营项目和经营规模。
3.平粜米市。1900 年前后,由于水灾和政局动荡,嘉应州大米供给紧张,绅商黄遵宪、温仲和、谢益卿等倡导成立嘉应运米公司,发动南洋侨商赈济灾民,平粜米价,张榕轩是积极响应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七日张榕轩在致知新信中提到:“又糯米一事,若汉地一时难采,不必苦求,弟自晓托友人在梹代办,请勿介怀。”[3]205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十五日在致济唐信中,张榕轩主动询问“今年早麦丰熟,州城仍要办米平粜否?”[3]239《岭东日报》关于张榕轩办米平粜的记载亦比比皆是,如光绪三十年(1904)七月二十四日《张京卿捐款赈济》条记载:“嘉应水灾,州人士关心桑梓者,皆踊跃募捐赈济,迭纪前报。兹闻张榕轩京卿与乃弟耀轩观察及铁路公司捐银,由汕办米一船,载往丙村,交局绅散赈。京卿见义必为,于此略见一斑。”[4]180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十九日《嘉应绅商举办平粜之踊跃》条记载:“嘉应米价昂贵,前经本埠延寿善堂致函各埠绅商,劝办平粜。张榕轩京卿已先在汕办米回州,兹谢梦池观察复在香港与潘君翔初、黎君子和、刘君梅君暨各行绅商商议,先行买米五百包,运回嘉应松口分粜。而暹罗、吧城、北槟埠各处尚源源而来,以资接济云。”[4]541
4.修桥筑路。张榕轩“身处重洋,心怀君国”[1]3,对桑梓之地怀有难以割舍的乡情和亲情,非常关心家乡建设,积极参与修桥筑路,回报桑梓。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十日、六月十二日致叶璧华信中分别提到州城“状元桥修路”和“温坑修路”。[3]277,425《岭东日报》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初七日《捐金修路》条记载:“松口上流十里许,水势湍急,河岸崩溜,危险异常。凡牵缆之船夫必经是处,设一不慎,即坠溺其下,不可捞救。年来相继问诸水滨者,凡数人矣。以故船户视为畏途,该乡绅耆惄焉忧之。以张榕轩京卿素慷慨好义,且谊关桑梓,乃签名函致京卿,恳其先捐款若干,以为之倡。京卿慨然允诺,谓此区区小事,无须他募,某请自任之。且嘱凡上下游沿岸之稍颓破有不便于行人者,亦当修筑完备,需项不患无着,总期以底于成云云。于是立汇千金回来。该乡绅耆刻日兴工筑砌,其坚固平坦,洵极利便。现已一带竣工,乡里咸颂美不置,而船户之往来者,尤额手称庆云。”[4]85-86详细记载了张榕轩修筑松口沿河路基的情况。张榕轩等还资助在松口建设磐安桥,温仲和特意撰文《捐建松口镇磐安桥簿序》①温仲和《求在我斋集:卷三》,民国十七年(1928)刻本,梅州市剑英图书馆藏,第13 页。,以彰显其善举。除此之外,张榕轩还在松口捐资修建留隍渡、济良桥、良州江拱桥、仁寿铁桥等②佚名《张公榕轩事功辑存》,民国抄本,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藏,第47-61 页。,对家乡路桥建设贡献良多。
5.热心教育。张榕轩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十七日信中提到,梅城攀桂坊盘龙桥李屋举人李倬汉来槟榔屿“劝办吾州学堂经费”。[3]249《岭东日报》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初三日《梅学将兴》条对此有详细记录,实为筹措东山书院改为公办高等小学校办学经费,[4]45张榕轩给予了一定支持。不止于此,张榕轩昆仲捐资助学的事迹时常见诸报端。如《岭东日报》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十三日《捐助院产》条记载:“嘉应崇实书院经费无多,张榕轩京卿昆仲爱士情殷,特捐赀加奖,以为鼓励。复将旧岁所拔前列佳文,分编四卷,付之枣梨,以为士林劝,诚盛举也。闻近复捐助多金,以为院中产业云。”[4]32-33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二十九日《续闻松口蒙学之建设》条记载:“昨报纪松口蒙学堂建设一节,兹复闻该款系由张榕轩京卿昆仲、谢观察梦池,各先捐金五千元为建造诸费。嘉属富商不少,果如张、谢三翁勇于先务,民智何患不开耶!”[4]81-82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初七日《巨商之热心教育》条记载:“嘉应巨商张耀轩观察,为张榕轩京卿之同怀弟,性慷慨好施,凡有公益之事,恒尽心力为之。日前槟榔屿闽、广诸巨绅议设中华学校,以教育子弟。观察闻信之下,即电请张弼士侍郎代题五千金,供给经费,急公好义,可见一斑。现观察为倡办中华学校大总理,近日特自日丽埠至槟榔屿,与闽、广诸巨绅会商学务一切事宜云。”[4]158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十九日《张京卿桥梓热心助学》条记载:“汕埠八属正始学堂由杨季岳大令、张公善驾部等经营创设,自开学以来,学生日增,进步亦速。近日复扩充校舍,规模益宏。兹闻张公善驾部之尊人榕轩京卿捐银四千元为学堂经费。公善驾部近又备资,自上海购回仪器标本数百种,及化学药品、哑铃等件捐助学堂。夫潮汕铁路为中国自办之始,而京卿既开其先,而兹又能独捐巨款培育人物,京卿桥梓真新世界中之翘楚矣。”[4]509由此可知,张榕轩昆仲对嘉应崇实书院、松口蒙学堂、汕头正始学堂、槟榔屿中华学校等的建设多有赞助。除此之外,张榕轩昆仲还资助温仲和等纂修的《光绪嘉应州志》、张芝田和刘燕勋编订的《梅水诗传》以及叶璧华的诗集《古香阁集》的出版发行,大力支持地方文教事业发展。
6.修建铁路。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清廷“谕内阁:南洋各埠多有华商出洋贸易,熟悉中外情形,尤深明于君国身家互相维系之义,虽侨居海外,心恒不忘故土,其忠爱悃忱,朝廷深为嘉尚,叠经谕令沿海各省,于流寓华商回籍时设法保护。现在振兴庶政,讲求商务,一切应办事宜,全在得人,尤应体恤商情,加意护惜。各埠华商人等,凡有事回华者,其身家财产,均责成该省督抚严饬地方官切实保护,即行妥定章程,奏明办理。倘有关津丁役、地方胥吏及乡里莠民,藉端讹索,即予按律严惩,决不宽贷。著即由沿海督抚及商务大臣、出使大臣剀切晓谕,宣布朝廷德意,俾众感知。”[6]为保护海外华侨和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同年冬,商部颁布了《铁路简明章程》二十四条,明确允许铁路商办。同时受张弼士出任粤汉铁路总办的影响,张榕轩提出了“铁路之造,所以便用兵,亦所以兴商务”[1]407的主张,加入了绅商倡办本省铁路的风潮,禀请修筑潮汕铁路。
这批新见的关于修筑潮汕铁路的往来公函,每封抄件前都有一个提要,并且按照时间顺序用正楷誊录。如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二十二日张榕轩等呈载振等禀文的提要为“所有文牍各件,均盖用图记,以符商办体裁”,[3]37既简洁明了说明了公函内容,又透露出早期商业规范等信息。但因时间久远,散失严重,这批往来公函缺少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记录,对葫芦市发生殴毙日本工人事件以后的往来交涉,以及对张榕轩返回南洋后的铁路建设情况留存较少。但从提要内容、装帧形式、抄写规范、流传情况来判断,这批公函应该是铁路公司创建之初留存的档案资料,愈显弥足珍贵。
三、重要意义
信札文献因内容隐秘,最能反映双方日常交往的思想和心境,因此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笔者在点校、研读、整理这批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其对张榕轩个案研究,乃至对客家族群认同意识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1.人生重要时期的生动记录。这批公牍书信经抄录誊写,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张榕轩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兄弟情谊、商业往来、修筑铁路、回馈桑梓等历史信息,生动、具体、真实地反映了作为侨领、实业家的张榕轩在1902—1907 年这段时间的生活断面,使以张榕轩为代表的客家绅商群体的历史形象更加丰富、准确和深刻。
2.拳拳爱国情怀的真实记录。早在光绪十四年(1888),英商怡和洋行已经开始谋求建造潮州至汕头的铁路,并聘请工程师进行了测量。光绪二十二年(1896),英商太古洋行亦禀请两广总督谭仲麟开办铁路,亦未获批准。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颁布《简明铁路章程》二十四条后,张榕轩等人积极响应,联名奏请商办铁路,很快获得批准。时任商部尚书载振称赞此举“冀开风气而保利权,深能仰体朝廷兴商之至意”[7]。随后,无论是经历洋股风波,还是葫芦市事件,张榕轩都能够顾全大局,隐忍周旋,保全路政,玉汝于成,最终建成第一条商办铁路,成就了开风气之先的壮举,显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3.客家认同意识的点滴记录。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二十一日致岐亭信札中,张榕轩出面调解“客商与番人滋事一案”[3]187。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二十四日致张弼士信札中,张榕轩提到张弼士“抵都召见,以后定当峻职超迁,凡属客人,同分光宠”[3]267。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十日致张弼士信札中,张弼士因为捐银报效,被赏赐三品京堂候补加侍郎衔,张榕轩称赞此举“在客族中最为出色之事,不独增一乡一邑之光,且足增一省之光”。[3]291多次提到“客商”、“客人”、“客族”,显示了客家族群认同意识的高度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