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以职责分析为维度
2022-03-17朱玲玉
朱玲玉
(临沂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一、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职责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考察
1.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职责的理论依据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有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九大工作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第八条规定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等六项权利与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等六项义务。对照法条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辅导员的职责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思想政治教育;(2)日常事务性工作;(3)文化建设;(4)组织建设;(5)理论和实践研究。高校教师职责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教育教学;(2)思想政治教育;(3)文化、科学技术教育;(4)科学研究。虽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不同,但通过横向对比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职能可以发现,两者存在职责的交叉。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在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以及开展理论和实践上的科学研究存在一致性,因此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职责的现实考察
现实工作环境中,大部分辅导员存在重事务性工作轻理论研究、重外在形式轻内在思想教育的问题。具体来说辅导员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党团建设,主要包括党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等;二是思想建设,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引领、网络舆情监控等;三是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请假、宿舍环境、生活细节等;四是行政事务,主要包括迎新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勤工助学、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综合测评及评优、就业派遣、基于院系教学管理的行政事务、下达各部门通知、完成各部门布置的任务、信息传递、材料收集等。
任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工作、人才培养工作、服务社会工作、国际合作工作。
通过梳理发现在协同育人方面,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遵循两条线路:辅导员立足具体事务,比如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育人工作;任课教师立足教学工作,比如通过课堂教学开展育人工作。双方在协同育人方面协作性不强、沟通较少,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往往各行其是。学校在制度建设、平台搭建以及体制创新和绩效考核方面倾斜性不强,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往往不够理想。
二、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职责履行所面临的困境
1.应然与实然的分离
所谓应然与实然的分离,实质就是理论规定与现实实践的差距。辅导员应然层面表现为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侧重德育),实然层面表现为生活的保姆、琐碎的行政事务及信息传递、材料收集。任课教师应然层面表现为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侧重智育),实然层面表现为专业知识的传授、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二者出现了一定的差距。
2.自身职责认知偏差
二者对于自身职责存在认知偏差。高校部分任课教师对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往往产生误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任课教师应侧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因而对于学生思想文化建设参与过少。而辅导员对职责确定的必要性理解不透彻,对自身职责不清晰,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参与第一课堂建设过少。
3.缺乏沟通平台
虽然教育部已出台相关文件强调要加强高校协同育人建设,加强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协同育人重要性的认识,然而实践中由于制度不健全,缺少沟通交流的平台,导致协同育人效果不佳,二者在协同育人方面的配合性不高。
4.评价机制不够科学
目前有些高校尚未制定协同育人的具体目标和考核机制,往往把科研水平当作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致使年轻教师科研压力大,多数时间忙于申报课题、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疏于课堂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辅导员来说,大量的行政事务占据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学校却没有针对其学生工作制定切实有效且针对性强的评价考核制度,使得辅导员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三、功能主义研究对高校协同育人的借鉴意义
1.功能主义的相关理论
功能是用来表示一个系统中不同部分之间相互依存性的概念。在生物学中, 功能是指一个有机体的不同组成部分对维系该生物体所作出的贡献。英国功能主义社会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将这一概念引入对人类生活的分析, 认为社会可以概念化为一个由具有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整体。不同部分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就为维系这个社会整体的运行发挥了功能[1]。在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并且最终会影响到整体。虽然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但是他们都是分别可以加以研究的微观结构[2]。正如涂尔干认为的,功能主义的研究可以避免混淆事物存在的原因与事物的功能这个问题,指出研究事物存在原因的必要性,事物要生存,必须有存在的效用,而功能主义的研究在此种意义上被确立。“为了让各项任务得到符合其特质的良好的落实,不同机构的结构、组成和人员就应该是功能适当的。”[3]
2.功能主义与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育人机制的结合
在功能主义的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职责都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只是主体不同、采取的手段不同而已。首先,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就是二者共同的功能。其次,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也不能完全等同视之,而应该从是否有利于培养目的——最大限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达成来决定二者关系,那就是二者既不能完全割裂,也不能完全依赖对方。最后,二者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实现培养学生的目的,这是对实现目的的手段的一种关注,如果不能实现目的,那二者的行为就要被修改、被调适,从而寻求二者平衡的最优状态。
四、功能主义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理论设想
1.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功能主义目标
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功能主义的职责配置观,体现的正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下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功能主义下两主体协同育人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功能主义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不再是消极被动、随意模糊的,而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是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共同目标,立足各自职责维度为党育才,为国育人。
2.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主体—功能”的维度
功能主义协同育人观的要点在于“功能—机关”的明确勾连。这就意味着,为了达到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效果,就必须使专业特长和岗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组织结构、职责约定和价值归属必须是适当的,即所谓的功能适当原则。功能主义的协同育人观仍然支持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权力的必要分工和平衡,但不再是简单机械地拘泥于权力的相互掣肘、削弱,而是取向于培养人才功能的最优化实现。这种观点的最终着眼点在于协同育人制度的高效化和理性化。
3.功能整合: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教育使命。教师不仅需要承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即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等职能,而且还应当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同样,辅导员对于学生的职责远不止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单一。未来高校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必定是在明晰协同育人主体权责分工的界限、整合不同主体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构建。
由于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有不同的育人分工,因而明晰二者的功能,实现功能的协同就变得极为必要。功能整合很大程度是为了明晰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职责指向与限制,将不同功能的实现与育人机制中不断发展变化、多维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实现不同功能与协同育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事实上,也只有将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育人的功能嵌入到适合位置,并保持功能之间的分工合作,才有可能打破协同育人面临的“协同性不足”之困局,给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技术支持。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并不是截然孤立的,而是分别找准人才培养的多维侧面,核查并试图解决人才培养实践面临的不同问题。唯有将二者进行有机统合,构建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才能实现不同类型育人机制在功能上的延展性、融合性,使得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工作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展开。
五、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
解决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功能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成为推动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方法论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牢记铸魂育人重要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1.政策引导,三全育人
通过查阅相关教育文件,有关协同育人研究多用于家校、校企之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于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问题提及较少。而事实上,政策的引导对协同育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纲要的颁布实施对新时代构建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意义重大。在教育实践中要打通双方岗位职责的“最后一公里”,做到同向同行;打破“教育孤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格局。
2.搭建平台,协调互动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第一责任人。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协同育人效果的有效与否关键在教师。对高校来说,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心,依托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打造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协调互动平台、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使二者用“心”沟通,切实落实育人责任,协调任课教师第一课堂、辅导员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有效互动。可以每学期召开2—3次协同联动会议,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与大学生易班网络平台,为协同育人发展创造条件。
3.制度保障,注重考核
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健全学校协同育人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协同育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强化高校协同育人考核。
4.体制创新,五育并举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要明确协同育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塑造健全人格,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结语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中国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功能主义对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有序联系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结构,为我们更好地把握高校协同育人内在主体联系,寻找高校协同育人的最优状态提供了方法论依据。鉴于此,高校应当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建立科学的协同育人体系,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育人内容有机融合,做到“如盐化水”,而非“米中掺沙”,避免生搬硬套,避免机械组合,真正做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协同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更好地提高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效,必须使二者专业特长和岗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组织结构、职责约定和价值归属必须适当。功能主义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权力应该进行必要的分工和平衡,使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实现培养人才功能的最优化。这种研究的最终着眼点在于协同育人体系的高效化和理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