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研究
2022-03-17陈敏
陈 敏
2018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新世界观、揭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本质、指明的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历史使命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教材的始终。由此可见,将《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是必要的。
一、《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的现实必要
首先,《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很多学生都知道学好它的意义,但因其理论抽象性和逻辑性强,以及教师多说教式的宣讲灌输,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感枯燥难懂,最终对“原理”课失去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运用智慧课堂教学方法、手机微博教学形式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还应在教学内容上深耕细作。而将《宣言》有关的知识灵活巧妙地融入“原理”课教学内容,则是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原因有二,一方面,大学生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听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名字,甚至有些还耳熟能详,《宣言》就是其中之一。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具体写了什么内容。所以,教师通过恰当引导,巧妙将《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宣言》中所阐释的思想,如“两个必然”等还有这样或那样不正确的理解,甚至心生怀疑,但对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探索精神,如果真的对其中的思想有看法,其理由何在?真的读过原著内容吗?真的知道这段话前后表达的意思吗?通过这种反面诘问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主动阅读《宣言》原著的兴趣。
其次,《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是加深学生理解原理的有效方式。“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抽象地、系统地、集中地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又为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钥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2]由此看来,要想教好、学好、理解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然要认真学习经典著作,要从原著中汲取最原始、最准确的思想。而《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作用自然不言而喻,特别是对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内容的理解,更是具有源头活水之作用。青年大学生经过初高中以及大一学年的知识积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能力对《宣言》文本进行直接阅读并展开交流与讨论。因此,将《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通过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同行,有助于学生准确、完整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最后,《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是创新“原理”教学的现实需要。教师在教授“原理”课程时,所用教学参考资料少,多把教学重心放在指定的一本教材上,因而教师若能在教学中选取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如《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打破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学形式,必然能创新“原理”课的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此外,“原理”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一般只开设一学期,54个学时左右,而教师却需要讲授七个章节,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的内容,学时少、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是该课程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将所有知识点都讲全、讲透。而《宣言》作为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阐述的思想与“原理”教材第三、四、五、六、七章节内容相契合,加之其篇幅较短,语言平实易懂,感染力强,所以将其融入“原理”课教学,能有效弥补教师上课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也能让学生总体上把握“原理”三、四、五、六、七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达到创新“原理”课教学的目的。
二、《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的价值目标
《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一方面,能激励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另一方面,又能鞭策学生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勇担民族复兴的使命。
第一,有助于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3]这一论述铿锵有力的宣誓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指导性,彰显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件,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更是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进步青年,在平时学习中真正去读《宣言》原著的少之又少,所以,将其融入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原理”课教学,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同时,《宣言》作为一本能够帮助青年树立科学信仰的书籍,将其融入“原理”课教学,对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重要价值。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在当时各种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毅然地选择了《宣言》中所阐释的共产主义,并被其中的思想观点深深折服,最终形成了科学的革命信仰,甚至在追求真理和理想的道路上,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更是有许多革命先烈表现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的凛然气概,展现了一个革命者对人民和革命的耿耿丹心。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后来人”和杰出青年,对这一群体进行《宣言》的教育,能够帮助他们从历久弥新的《宣言》原著中汲取信仰的伟力,在品味经典中升华灵魂,在社会实践中坚守共产主义理想。
第二,有利于学生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勇担起民族复兴的使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在共产主义理想的鞭策下,带领英雄的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切不仅是中国的胜利,更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什么其他主义,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宣言》中的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的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发展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高举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旗,走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学生通过读原文、悟原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目前实行的大政方针背后的理论根据,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3]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代代中国青年,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青年群体之一,在《宣言》思想的指导下,在信仰力量的感召下,一定会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勇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三、《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宣言》作为“原理”教材内容的来源之一,在“原理”课的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从《宣言》中来,到《宣言》中去呢?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教师、学生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共同作用,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之中,实现二者融会贯通。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照《宣言》找准切入点,融入“原理”课课堂教学
《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吃透《宣言》和“原理”的内容,还要对内容进行宏观把握,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实现《宣言》思想与“原理”具体授课内容的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宣言》至少在以下四点与“原理”相契合,应以此为契合点,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1.以《宣言》中唯物史观为契合点,融入“原理”第三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内容的教学。《宣言》通篇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其阐述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观点、阶级斗争思想,是“原理”第三章内容的直接理论来源。“原理”抽象概括总结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在《宣言》中就有明确阐释。恩格斯在《宣言》的1888年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4]14还在《宣言》第二章批评各种歪曲“共产主义”的错误言论中,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社会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深思才需要了解吗?”[4]51此外,《宣言》开篇即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31紧接着又解释说“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4]31这即是说,在阶级斗争的过程中,要么是旧的生产方式被迫改造,要么是旧的生产方式被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因此,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这即是“原理”中所概括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以《宣言》中世界历史理论为契合点,融入“原理”第五章“经济全球化”内容的教学。《宣言》中指明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的过程,且资产阶级的活动对此过程的形成至关重要,这一思想在当代就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所以,教师可以以此为契合点,将《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用以补充经济全球化的动因。首先,教师向学生阐明,虽然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才流行起来,但它其实萌芽于19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的工业活动之中,其表达的经济发展趋势早已在《宣言》中出现,如《宣言》中论述的:“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4]35“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材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方的原材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4]35这些论述都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早已萌芽于资产阶级的工业活动之中。其次,向学生阐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还基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宣言》中论述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36这表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推动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世界性的交往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最后,“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唤出来的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4]36这也说明当代交通及通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降低了信息的传送成本,打破了人类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宣言》这些内容的融入有效补充“原理”教材中关于经济全球化动因的论述,加深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理论的理解。
3.以《宣言》中“两个必然”为契合点,融入“原理”第五章“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内容的教学。“两个必然”是《宣言》中得出的结论,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43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这也就是“原理”教材中总结的“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融入《宣言》的内容,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宣言》首先从生产力入手,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4]37出现了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的情况,即是“原理”中概括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接着,又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来说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狭窄到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就的财富了,结果就是“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4]37所以,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资产阶级还锻造了能推翻它的无产阶级,正如《宣言》论证的“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4]38由于无产者在经济上处于被资产者剥削的地位,使得无产者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斗争精神,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无产阶级在自己政党领导下,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所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4.以《宣言》中共产主义新社会为契合点,融入“原理”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内容的教学。《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宣言》还对这个新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的必然性和实现的依靠力量给予了明确阐述,这与“原理”教材第七章的内容是相契合的。“原理”第七章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总结凝练为三点,即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自由王国向必然王国飞跃。对于这三个基本特征,《宣言》都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首先,对于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这一特征,《宣言》指出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这不仅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它还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宣言》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成就,“资本主义在他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36并认为这巨大的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建立在这种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的新社会还会使未来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的发展。其次,对于社会关系高度和谐这一特征,《宣言》如是表达: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新社会,在那里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也将会消亡,战争也将不复存在,而工农业、城乡以及体脑劳动的“三大差别”也将归于消失,而且社会与自然也将达成和谐,最终形成高度和谐的社会关系。最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是《宣言》中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宣言》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3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将摆脱自然经济条件下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也将摆脱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对物的依赖,人的各方面能力和才能都将得到发展,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且,这里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一个人或全体社会成员都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非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发展。因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切社会上的人才会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找准《宣言》与“原理”的契合点融入教学,这是一种将基本原理阐释与原著印证或引证相结合式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破坏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相反,还可以借助《宣言》来向学生阐释其整体性。《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之一,其自身就是一个整体,它不仅阐述了唯物史观,而且运用了唯物史观来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分析批判基础上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的理论。
(二)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围绕《宣言》拟定主题,融入“原理”课实践教学
《宣言》融入“原理”课教学,仅靠教师在课堂上有限地讲授,无法对其展开深入的解读,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围绕《宣言》拟定相关实践主题,利用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融入“原理”课的实践教学,才能实现《宣言》与“原理”课的深度融合。
融入课内实践教学。“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是指将课堂交由学生来进行,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分组拟定相关实践主题,课下小组围绕主题收集整理资料形成汇报,到课堂上来做展示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此种教学模式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将《宣言》融入“原理”课的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以下几个工作。第一,向学生讲清楚课内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分值占比、考核方法、活动形式等内容。第二,组织班级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一个学习小组控制在八人以下,选出一名组长,统筹课下实践工作安排,避免一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插科打诨。第三,组织学生结合“原理”所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宣言》自主拟定相关实践主题。例如,探析《宣言》的时代背景、写作缘由、七篇序言的故事、主要思想观点、现实价值等,或者找寻与《宣言》有关的翻译与传播的故事等。第四,回收各小组的实践主题,并对其进行把关与引导,最终确定与《宣言》有关的合适的主题,督促学生课下的准备工作。第五,在确定的教学周里,安排各小组进行实践主题汇报。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各组汇报,并在汇报结束后,教师及时进行有效点评,并引导学生也参与点评,营造师生探讨交流的学习氛围,共同解决汇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汇报结束后,各小组结合课堂交流讨论的结果将汇报内容形成书面报告递交给教师,教师仔细评阅,并再次给出反馈意见。
融入课外实践教学。在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原理”课教学主渠道的同时,也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创设第二课堂,将《宣言》融入其中,以达到对“原理”课教学进行扩展和延伸的作用。例如,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举办《共产党宣言》系列讲座,并在全校各学院动员,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在《宣言》的系列讲座中重温经典,加深学生对“原理”课内容的理解。再例如,对于那些有类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社团的学校,可以利用此类性质的学生社团来定期开展包括《宣言》在内的原著阅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领读、导读和演读等多种方式来读原著、看原文、悟原理。整个活动过程采取社团的管理方式,由学生自我组织、管理,教师扮演指导、顾问与服务的角色,在必要时进行答疑解惑。
(三)利用超星泛雅平台,增设《宣言》为阅读资料,融入“原理”课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也要善于应用网络教学来补充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泛雅平台和超星学习通作为目前许多高校的常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手机学习端,教师应敢于尝试这些平台,利用网络教学来实现《宣言》与“原理”的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做好工作,根据“原理”教材体系,收集整理与《宣言》有关的资料,包括PPT、视频和拓展阅读等各种资料,投放到相应单元的网络学习中,通过设置一定的奖惩考核机制,来督促学生学习。通过网络教学模式,实现《宣言》与“原理”课的融合,特别是增设一些生动直观的视频资料,比如由中央编译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创制的纪录片《共产党宣言》,能够将枯燥晦涩的原著原文转变为生动直观的影音媒介,形成强劲的视觉与听觉冲击,这对帮助学生理解《宣言》与“原理”大有益处,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