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2022-03-17任竹良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科文学

任竹良

一、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教育领域正式提出“新文科”建设,是在2018 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研究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正式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公布了新文科建设的共识、遵循、任务。可以说,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及今后着力推进的重要方向。

“相较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稳定性、规范性、传承性,新文科更强调发展性、突破性、创新性。新文科在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创新、文化传承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更着眼于提出新理念、激发新思维、创造新方法。”[1]推进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在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多方面做出相应改革和创新。其中,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意义犹显特殊。也正是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讲话中指出,课程提质是新文科建设的三大基本抓手之一,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提质的重要路径。

实际上,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是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020年5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教育部制定并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实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新闻传播、戏剧影视、播音主持等专业基础课程。面对新形势,对照新要求,从教学实际来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以所谓的“纯文学”立场教学,有意规避政治,强调文学独立性,重视文学的审美分析,轻视“革命话语”“人民话语”的文学表达,往往认为特定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缺乏艺术价值,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作品在学生历史观和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作用。二是只注重凸显文学作品的人性分析,脱离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忽视作品蕴含的文化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价值引领,容易使学生在人性认知上陷入误区、在“文化自信”上产生迷茫。三是不注重把握新时代青年学生特点,教学内容陈旧,空洞说教,对网络文学简单否定,对科幻文学避而不谈,课程思政建设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四是不善于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拘泥于“满堂灌”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欠佳。五是对新文科建设漠不关心,或者认为新文科建设是教育部门的事,与自身课程教学无关,不能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开展教学。从这些问题来看,教师转变观念很关键。“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改革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其育人作用发挥直接决定着改革质量优劣。”[3]改革势在必行,教师首先要正视问题,统一认识,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本领,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新文科背景下,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现状,直面不足,以打造“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为追求和载体,从教学“痛点”出发,以新理念实施课程思政,引领课程目标、路径、方法、评价全方位、系统化的教学改革,推动整门课程教学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树立高阶目标,落实“读研创一体”教学要求

(一)以高阶教学目标为引领

近年来,教育部狠抓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高校课程改革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做出阐述:“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即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是教学质量高的课。[4]在新文科背景下,培育一流人才,不能满足于学生应付性考试过关,不能让学生拘泥于“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要拉高标杆,树立高阶目标。在改革实践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着力建构“知识+能力+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体系。知识目标是课程学习的基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潮流,熟知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家作品,能概述作品主要内容和主要创作特点。新形势下,课程教学更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了解当下主要文学期刊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期刊动态,明晰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作品研究现状,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和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师“满堂灌”教学不仅让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更可能让学生产生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就是“读读小说听听故事”这样的片面认知。新文科建设要求有真才实学、掌握过硬专业本领的新文科人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通过加强实践训练让学生具备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优秀作品的分析能力,具备科学、规范评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和文化现象的能力。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更要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仅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再解读”“接着说”的创新思维,更要让学生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深化“文学是人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审美观。新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要特别注重通过文学作品、文学史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厚植家国情怀、人民情怀、民族情怀,涵养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领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传承文学经典、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自觉。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高阶目标旨在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情怀、宽视野、重实践、高素养的一流人才。

(二)以“读研创一体”为教学要求

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阅读作品是开展教学的前提。但从学情来看,很多学生没有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根据学校图书馆借阅情况的统计分析和实际教学反馈,学生阅读量低,读书少甚至不读书。一些学生认知上依赖教师讲授,学习内驱力不足、方向感不强。部分学生读的多是流行文学,不读经典;读专业必读作品走马观花,缺乏深度阅读,对作品评价缺乏专业思辨,在阅读与研究之间、读书与创作之间、知识与素养之间存在断层;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难以实现学生的能力转化,这也导致学生学术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意识和能力都欠缺,没有掌握过硬专业本领,核心竞争力不强。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就要改变过去停留于教师解读的教学状况,明确“读书+研究+创作”一体化的教学要求。首先,以读书夯实基础。着力建构“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局面,通过成立读书小组、撰写读书笔记、课堂读书汇报、课后读书交流、读书表现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读书,营造“人人读书、天天读书”的氛围。第二,以研究锻炼能力。加强学生学术意识和学术能力培养,通过推荐学术书籍、要求学生阅览专业期刊、知网文献搜索,推动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把握研究现状、开展学术研讨,了解学术规范,及早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训练。第三,以创作陶冶心灵。就是倡导学生文学创作,鼓励学生向校内外刊物和网络投稿,通过文学征文比赛、办好校内文学刊物、开设文学类公众号和网络专栏、举办学生作者作品研讨会等方式,激发学生作家意识,唤起学生创作热情,尤其是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创作增进思想认识,积极推动学生以文学创作感悟人民生活,讲好中国故事。在实际教学中,“读”是普遍性要求,“研”和“创”则根据学生特点有所侧重,尊重兴趣,发挥特长。通过全方位能力训练,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新文科人才。

三、挖掘思政元素,创设“主题化思政”教学模式

(一)充分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思政资源优势

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有科学的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是前提和基础。中国现代文学随狂飙突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起,中国当代文学与新中国的发展同频共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拥有得天独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当然,“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开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政资源,并不是以伤害文学性为代价的说教,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牵强附会。它有属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重点,但其开展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学科优势,能够找到丰富的思政教学内容融合点:可以结合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挖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思政元素;可以结合具体作品,分类整理五四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知青文学、新写实文学、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文学作品中的思政资源。在教学中可以从作品思想主题探讨中巧妙融合价值观教育;可以从作品语言文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可以从典型形象分析中引导学生把握什么是应该肯定和提倡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反对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通过系统爬梳百年中国新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思政价值的经典作家、经典作品,开发收集、选取整理百年中国文学的思政资源作家名目、作品篇目,构建可供推广应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资源数据库。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和需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编选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红色经典影片等网络视听资源。

(二)因势利导创设“主题化思政”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课程内容资源,开展“主题化思政”教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优势和特色。在开展课程教学实践中可以融合很多具有思想引领价值的主题实施课程思政:一是鲁迅思想文化精神主题。鲁迅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教学内容,在解读鲁迅作品时,引导学生把握相关作品反封建等思想主题,学习和弘扬鲁迅先生“关切民族命运、担当时代使命的爱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情怀,坚持理想、敢于斗争的战斗品格,坚守民族立场、放眼世界潮流的文化胸怀”。[5]二是“四史”教育主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学科设置,本身就被赋予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中国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学,是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的解放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密切关系铸就了其品格的时代性。中国现当代的很多文学作品蕴含着明确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在教学时,通过这些作品的思政元素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三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中的悲欢离合、典型人物的性格命运、社会变迁中的人生书写等内容都可以引导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主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书写万千气象,在许多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地方文化等思政教育的文化资源,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五是弘扬劳动精神主题。中国现当代文学还有不少作品关注底层,书写工人农民,从《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再到新时期“改革文学”、新世纪“底层文学”,现当代文学塑造了众多劳动者形象,教学时可以此引导学生弘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六是善于创意、勇于创新主题。网络文学、科幻文学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具有广泛影响,在教学内容设计时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而要选取优秀代表作品和典型文学现象加以分析并积极实施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在新媒体时代、数字时代善于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充分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优势,找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德育的结合点,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将思政主题与文学有机融合,在文学教育中培养人格、培育情怀,在有温度的“主题化思政”教学中着力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和目标。

四、丰富实施路径,全方位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一)灵活运用文学作品网络视听资源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做到“八个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从思政课教学方法上而言。”[6]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应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新时代青年学生个性特点完善教学方法,丰富实施路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的多元多样性,决定了现代大学课堂的开拓延展性。”[7]中国现当代文学很多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很多作家的人生经历被拍成电影和纪录片,而很多现当代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内容包括现当代文学史,它们共同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网络视听资源。在网络媒介技术支持下,灵活运用文学作品的视听资源,以广大同学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课程思政,能够有效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如运用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相关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氛围,理解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重要意义;通过《茶馆》话剧影像让学生品味老舍的语言艺术,增进对“人与时代的冲突”的理解;借助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让学生加深了解莫言、贾平凹、毕飞宇、阿来、迟子建、刘震云等作家的人生经历,理解当代作家的中国故事;探讨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现象,深化对当代中国百姓生活史的认知,培植人民情怀。

(二)拓展第二课堂传承经典学以致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在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的同时,积极构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机制,指导学生开展新颖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传承文学经典,聚焦现实关怀。如举办现代经典诗歌诵读会,仿效央视《朗读者》节目开展好文朗读活动,招募学生演员举行经典话剧《雷雨》演出,利用五四青年节、庆祝建党百年等节庆日开展红色经典文艺汇演,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进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育人。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将“文学是人学”的理念转化为社会人文关怀,结合现当代文学经典中反映的现实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将课程思政延伸为倡导社会责任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如把对书写女性命运的文学思考转化为关注农村地区女童成长的公益创业实践,做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三)积极探索增值评价提升课程效果

实施课程思政,最终要看效果,因此必须完善和优化教学评价方式。从根本上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必须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8]的基本评价原则,遵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具体实施上,“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同时以导向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引导学生开展思想性主题创作,对文学评论和创作成果设置附加分评价,体现对高阶能力和价值引领的导向性,促进学生达成高阶目标;注重把现当代文学作品主题、课程习题与时代课题融会贯通,关注学生思想认知状态,突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性评价。根据学生思想认知、专业能力的评测情况对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进行反思和优化,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循环互动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五、结语

新文科建设必然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质量,而要提高课程质量,课程思政是重要路径,也是创新举措。“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政资源优势,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当有所作为。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要直面痛点,拉高标杆,以“读研创一体”的教学要求强化专业能力训练,以“主题化思政”教学模式彰显思想价值引领,探索多元实施路径,优化教学评价方式,以课程思政带动整门课程的教学创新和提质增效,实现“建一流课程,育一流人才”。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科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豆文科作品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孙文科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