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学前教育重要论述的意蕴、实践推进和教育价值

2022-03-17张彩云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幼儿发展教育

张彩云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 400715)

一、引言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1]。学前教育是教育之根、教育之魂,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育、性格塑造意义深远。良好的学前教育可为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定基础。教育是牵扯14亿人民的最大民生工程,学前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制度是善政利民工程的主体和基础,已经发展成为实现国家治理“效能转换”的最好扩展领域。习近平站在国家战略与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幼有所育”[2]的学前教育思想,在2018 年7 月6 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着重强调:“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民生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期盼。”[3]铺好学前教育公益的底色,才会有教育现代化的成色。习近平针对学前教育提出的一系列高屋建瓴的新观点,标识了学前教育的清晰定位,拓展了党的学前教育方针内涵,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学前教育工作的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命题,是安国兴邦新思想在学前教育事业中的具体呈现,是对学前教育实践经验的凝练与升华,标志着党对学前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境界,为推进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思想指引。习近平有关学前教育的重要论述理路清晰、结构合理、思维缜密、问题意识强烈,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体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责任;以立德树人为首要任务,揭示学前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凸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要求;以公平性、公益性与普惠性为显著特征,把多元包容、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前教育的神圣使命,回归了学前教育的本真。

二、习近平关于学前教育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幼有所育”的学前教育重要思想,“幼有所育”教育理念首次被写进五年一度的党的政治报告,“幼有所育”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在幼有所育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手段[2]。习近平将学前教育置于国家发展战略常抓不懈,提出了“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办好学前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的重要论断,发挥学前教育最本质的功能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把学前教育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学前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伟业,在更高水平上为人民持续提供学前教育优质教育资源,保证所有0~6岁的儿童得到更好的养育、教育,努力提高保教质量,着力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使教育公平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杠杆,促进学前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化,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期许。

(一)教育强国战略布局,学前教育是关键环节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幼教。人生百年,始于幼学,立于幼学。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论述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这是习近平对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战略布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强国基础工程的强大支撑[2]。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工程和基础工程,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向往就是党的使命,就是教育的奋斗目标。学前教育肩负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折射出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教育现代化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认知和经验发展,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养成,为终身教育和人才成长夯实基础。实现教育强国,学前教育是根本,是关键环节,是奠基工程。只有筑牢人生奠基工程的学前教育这块砖,才能使教育强国这座大厦永立时代潮头。习近平坚持战略性思维,胸怀教育大局,把握学前教育大势,以满足供给为前提,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国家战略高度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确保“幼有所育”“幼有善育”。

(二)发展学前教育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的教育论述为人民立言,为群众代言,把人民幸福雕刻在通往教育现代化的里程碑上。将学前教育视为打造国家财富、储备民族人才的民生工程,置于民生国计的突出位置,统一规划,超前部署。强调学前教育关系民心,关乎政治,将“幼有所育”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将“幼有优育”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追求目标。习近平积极推动学前教育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提供有效制度供给,强化学前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回归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明确政府保证普惠、优质教育资源的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学前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发展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习近平对学前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学前教育,必须推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回应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渴望。2016 年,习近平在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上指出“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的卫生与健康工作”[4],为幼儿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建立覆盖幼儿生命周期的大健康战略体系,在幼儿园课程教本中融入卫生保健常识,使健康福祉惠及全体幼儿,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018年7月6日,习近平主持政治局会议专题审议《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5],强调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民生工程,要系统谋划、全面部署学前教育工作;该意见于同年11月7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中对学前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破解难题,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并定位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标准,要求学前教育资源不仅要丰富充足、“普及普惠”,更要“安全优质”[5]。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强化学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统筹做好面向3至6 岁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6]。随后,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把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作为提高普惠性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7]。发展学前教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一目了然。

(三)发展学前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手段,展现着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准,透视出党的执政理念。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内核,人生公平从教育公平起始,教育公平从制度供给的公平着手。学前教育位于教育供给链条的底端,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影响着民众的公平感和幸福指数。发展学前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绘就民生蓝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是夯实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习近平关于“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的教育论述,要求为所有儿童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只有幼儿享受公平、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才能保证每个幼儿站在教育公平的起跑线上,才能凸显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确保每个幼儿都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习近平将困难群体残疾儿童的幼儿教育作为践行教育公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擘画学前教育的未来和蓝图。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专程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孩子们,要求“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8]。践行教育公平,将学前教育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留守儿童、困难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普特融合,满足残疾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需求,促进残障儿童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公平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为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驾护航。

(四)发展学前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石

习近平将“立德树人”作为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科学诠释了德育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幼儿知识与道德规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德育的育人能量实现的,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对人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品德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奠基阶段。学前教育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正行为、懂规矩、明事理、养习惯渗透到幼儿教学的每个环节,自幼锤炼品行、锻造品格,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总目标来教,幼儿要围绕总任务来学。要把性格养正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目的,塑造幼儿健全人格。以幼儿为本,关注其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等自然成长规律,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特点,帮助良好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促使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办好学前教育,让每个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为每个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提高国家人力资源水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和长期性支撑作用。新时代学前教育要遵照习近平对德育工作的要求,促进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接班人。

(五)公益性和普惠性是学前教育的价值和生命

普惠公益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9]。公益性与普惠性是党和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初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教育的公共性原则,一切教育活动必须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框架下开展,教育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质。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主张把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置于不容置疑的首要位置,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确保人力资源起始的最优化,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大力支持育幼服务多元化发展,努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大幅提升示范性幼儿园和托育机构的比例。确立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多元共同发展的办园体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确立了加快学前教育现代化推进的方略,明确指出“建立更为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投入体制”[10],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快发展普惠性民办园。进一步推进完善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标准,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从根本上保障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学前教育理念,立足本土,充分挖掘自然和社会资源,构建充满地域特色的生活教育课程。教师要担当起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历史责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防止“小学化”倾向。完善监管体系,促进学前教育回归育人的公益普惠属性。

(六)办好学前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持与智力支撑

脱贫攻坚高质量完成后,乡村振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任务和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要前提。民族复兴,必须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筑涵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打造乡村振兴的基础民生项目。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基础之基础。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的现代化,学前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和助推器。农民通过国家推行的脱贫攻坚战略,收入明显提高,幸福感显著增强,但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并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对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擎作用知之甚少。基于此,习近平强调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健全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乡村幼儿教师是推进乡村振兴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从制度层面破解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的深层次现实问题,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议的意见》,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厚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教育情怀,培养更多新型知农爱农人才,为强农兴农提供人力支持。加大农村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推广普及国家统编教材,实施“同育同音”工程,助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新时代“幼有所育”学前教育精辟论述的实践推进

习近平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论述经过实践的检验,展现出强大的实践力量,是学前教育实践的行动向导、前进灯塔和强大武器,辉映和激荡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完善顶层设计,形成长效机制,推进“幼有所育”

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蕴含着施政方向,是国务院治国理政的纲领性文件。新时代每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根据学前教育实际的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学前教育发展方向,足以体现党中央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发展的坚定信心。2014年指出“发展学前教育”[11];2015年强调“加强学前教育”[12];2016 年强调“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13];2017 年强调“办好学前教育”[14];2018年强调“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重视对幼儿教师的关心和培养,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儿童托育中育儿过程加强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15],运用录像监控等现代技术手段,强化对幼儿和老师的保护,让幼儿父母省心舒心。2019年重申“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婴幼儿照护事关千家万户。要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16]。受新冠疫情冲击,民办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这引起了李克强总理的高度关注,“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17]被纳入政府工作规划。于是破解民办园在疫情冲击下的生存难题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发展托幼服务”[17],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2021年要求构建普惠托育体系,让学前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幼儿,报告中强调“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18]。

(二)加大有效制度供给,通过精准施策,推进“幼有所育”

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性要求政府承担更加积极的角色[1]。党和政府将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作为缓解需求大于供给矛盾的重要抓手,多管齐下补齐短板,破解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19],对幼儿“学什么”“怎么学”和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提出了刚性要求,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描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为广大教师实施科学保育和教育提供了保障,强化了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明确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学前教育[20]。2014年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幼儿资助水平,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发展,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基础条件[21]。为规范和加强管理中央投入的学前教育发展资金,2015年7月1日,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提出由中央财政直接设立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支持各地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开展幼儿资助,对幼儿资助类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提出了“总量控制,突出重点,省级统筹,规范透明”的明确要求[22]。大量资金的投入为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以及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201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落实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规划、投入等方面责任,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23]。

(三)发挥法律法规引擎作用,保障“幼有所育”坚实推进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的积极推动和亲切关怀下,相关职能部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涉及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学前教育从法制走向法治,治理实践从强调立法到突出立法与依法治理兼顾。2016 年3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将幼儿园“工作人员”改称为“教职工”,“医务人员”表述成“卫生保健人员”,“体格检查”叙述成“健康检查”,明令学前教育杜绝“小学化”,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24];学前教育应寓教于游戏之中,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与其他学段教师一致标准的同质性要求,选精配强教职工和重视师德建设,实现幼儿园全纳性、专业化发展,重申不得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如此规范办园行为从根本上保证了学前教育朝着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于2016年5月11日发布,从全国教育总体格局谋划设计,要求扩充中西部学前教育资源,投入力量向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强化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体系构建,越是最困难的地方和最薄弱的环节越是要下大功夫,逐步提高农村幼儿入园率,基本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在民族地区培养幼儿从小养成使用汉语的良好习惯[25]。2016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6]的修订和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7]表明,在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下,学前教育领域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转变[1],释放出的政策信号,使公办民办学前教育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健全民办幼儿园劳动合同备案制度,民办幼儿园在招生、教师的教龄、工龄、申请科研项目(课题)等方面与同级同类公办幼儿园享有平等的权利。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落实公办民办幼儿园同等待遇,提升民办幼儿园教学质量和学前教育整体均衡、公平、公益和谐发展。

2017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下发的《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再次明确“建立健全国务院领导,省地(区)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28]。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学前教育在很多方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长期稳定有效的体制和机制[9],为进一步推动备受关注的学前教育改革并化解风险,12月学前教育立法被纳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让学前教育的关键性体制机制走进全国人大立法视野,将为学前教育提供法律保障。2021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送审稿)》[29]已报送国务院审议,强化了政府主导、确立以保护儿童权利为中心的立法理念,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用法律形式倒逼学前教育改革。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30]提出,0~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等部门要联合发力重视孩子早期视力保护,及时预防,到2030 年我国6 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呼吁和倡导整个社会重视和呵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科学用眼、劳逸结合,让祖国未来的花朵双眼更加明亮。2019 年5 月9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31],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在地方政府引导下,倡导整个社会坚持以家庭为主、托育补充、属地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构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到2020 年初步建立,到2025 年基本健全。2019 年10 月8 日起施行的《托育机构设置标准》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要求托幼机构在日常保育工作中尊重婴幼儿身心发育和成长特点及规律,提供全方位的照护服务,最大限度确保婴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安全和健康[32]。从托育机构的城乡地域设置要求、机构场地面积设施、保育照护人员规模、服务工作细则等多方面对托育机构进行了规范和备案。

2019年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依法落实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定,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聚焦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治理,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切实办好学前教育”[33]。此举不仅彰显了党要办好学前教育的决心,更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和可持续发展的初心。2019年7月9日国家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34]幼儿等儿童阶段处于身心生长发育的快速和关键阶段,相对于人的一生而言,早期各阶段的健康是人一生健康的基础,政府和社会要对幼儿等儿童各阶段分别给出健康促进建议,倡导家庭、学校、社会齐发力,引导幼儿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努力做到不生病、少生病。

(四)通过专项行动计划,压茬推进“幼有所育”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确实保障民生,推进教育扶贫,从人生早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以县为单位连续实施了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政府责任大幅回归,在发展方向引领、公共资金投入、服务数量增长、质量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推进。[19]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5],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适龄儿童入园需求,着力解决当时存在的“入园难”等问题,2010年11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36],提出要统筹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期(2011—2013年)行动计划,针对“入园难”等突出问题,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扩大教育资源投入、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和幼儿园准入、安全、收费等管理,下大力气破除“入园难”局面。第二期(2014—2016年)行动计划,从扩大总量、调整结构、健全机制、提升质量四个方面努力化解资源不足和普惠不够的压力,提高入园率,在确保“有园上”的同时,坚持公益普惠,落实地方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发挥中央财政引导激励作用,实现“上得起”,着力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实现学前教育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公平不公平”的巨大转变。第三期(2017—2020年)行动计划,接续从发展、体制机制、质量的三维目标出发,在巩固一、二期行动计划成果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保教过程监管,实现科学保教制度化,在全国基本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通过三期专项行动,幼儿教育的成本分担及运行保障机制更加科学规范,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成形。教育部2021年工作目标,将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37]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性服务,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以实现人民群众所期盼的,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再到“幼有优育”,让所有适龄幼儿接受到良好学前教育的愿望。

四、习近平学前教育重要论述的教育价值

习近平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了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又适应教育形势新变化。针对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新问题,调整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参与主体的角色,构建开放、动态、平衡的治理体系[20],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接班人作为学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新时代学前教育的思想旗帜,为学前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弘扬了百年建党精神,激发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强大奋进力量

习近平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论述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关于学前教育理论的精华,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马克思认为:“平等是人在社会实践领域对自身的意识,也就是人意识到别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把别人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38]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适时调整实现手段、具体策略,形成了逻辑层层递进的学前教育思想发展体系。学前教育,是孩子表达自我、认知世界、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39];学前教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23]。党领导下的学前教育发展之路也是党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一个缩影。

(二)为学前教育的现代化领航定向

习近平学前教育论述为新时代学前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引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光辉典范。建设教育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加快学前教育现代化,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习近平关于学前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办好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把向定舵、谋篇布局,是新时代学前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学前教育事关教育公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吸收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以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和互动式教育方式方法融入学前教育活动各环节,为终身教育开好头、奠好基,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准确定位了学前教育事业,幼儿教师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将家国情怀作为学前教育追求的前行目标。

(三)为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素质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可能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精神和身体的全面发展,涵盖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全方位展示。办好学前教育是国家的教育方针策略,14亿人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底蕴,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强推动力。创办既符合幼儿发展规律、教育运行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共同面临的问题[12]。通过学前教育,培养人的社会性,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每一个人发展成为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个体。教育场域承担着知识传授、思想传承、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40]。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本质和关键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在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重心在提升未来不同职业者的知识水平及技能。习近平学前教育重要论述饱含着真挚的民族情怀,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智慧和方案。

五、结语

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学前教育,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学前教育,阐明了学前教育的独特作用,明确了新时代发展学前教育的时代价值、内容要求、体制机制等问题,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幼儿教育。习近平关于学前教育重要论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倡导健全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幼师培养,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倡导转变生育理念,提高生育能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培植托育服务品牌;完善养育、教育政策配套,尽量减少家庭教育开支,有效支撑三孩生育政策实施;用好放开三孩政策红利,提供优质幼儿教育,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幼儿发展教育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