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文关怀视角下母婴室设计现状分析

2022-03-17王璟珺杜晓坤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哺乳母婴空间

王璟珺,杜晓坤

彰显人文精神是实现以“人为本做设计”的重要内容,而人文关怀则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人文关怀一词虽为发端于十四世纪文艺复兴时期“Humanism”新思潮的舶来衍生品,但是在中国化再生产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升华了相对狭隘的西方资产阶级三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价值目标与意识形态[1],着眼点已然由单纯注重个体的自我发展,扩展为关注人民的整体全面发展上,其全局性与宏观性尤为突出,明显优于西方[2]。母婴群体通常是指0~3岁尚处于处于哺乳阶段的婴幼儿与其母亲。母乳作为哺乳期婴幼儿的重要营养与生理需求来源,母乳喂养对于增进母婴之间的黏性情感和促进婴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均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介质作用,故母乳喂养是绝大多数年轻母亲的首选哺育方式。事实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社会角色呈现多元化特征。处于哺乳期的职业女性往往面对工作和育婴的双重压力,进而引爆“公共哺乳”成为一个敏感、私密和尴尬的话题[3]。母婴室作为公共活动场所中母亲为婴儿哺乳、护理等行为提供的特殊空间,不仅体现了社会大众对于母婴群体的关怀度,更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一把标尺。因此,本文基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究分析母婴室的设置如何在生理与心理双重维度上实现对于女性的尊重,以满足母婴群体在参与社会化活动时对于私密性、便利性和使用舒适性的显著需求,同时对母婴室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从而将对于母婴群体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也为当前国家人口利好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母婴室人文关怀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据世界银行权威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生育率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长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口短板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与消极影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近年来所历经的三次重大优化调整,均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从单独二孩政策(2013年),到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再到三孩政策的出台(2021年),均是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突显的现状下因应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随着政策红利强劲效应的逐步释放,预期我国母婴群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将得以改善。同时,公共空间中的母婴室的存量对于母婴群体人文关怀的承载力也将普遍不足。为解决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母婴空间中母婴室的供求主客体之间的矛盾,由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于2016年11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母婴室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但目前该意见的出台仅5年有余,与部分发达国家较长的实施周期相比明显较短,且指导意见并非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的行政法规,实施效力相对有限。与此同时,上海“地铁哺乳照”网络传播、北京“地铁哺乳事件”对簿公堂,以及知名演员亲身经历的曝光,使得人们对于商场、超市、国内机场与车站以及办公场所的母婴室需求激增,对于公共空间中母婴室应提供母婴人文关怀优质服务的多方呼声不绝于耳。

(二)研究现状

截止2020年4月23日,以中央宣传部出版物数据中心(PDC)为检索源,以“母婴”二字为关键词,国内现有出版物中,以母婴保健、母婴护理、母婴关系和母婴市场研究相关的书名居多,目前尚无与本文研究主题有关的图书类出版物。同期,以中国知识发现网络平台(CNKI)为检索源,发现目前国内以“母婴”二字为关键词的博士学位论文均集中于医学范畴和心理学范畴之上。前者主要研究疾病的子代传播问题,论文数量颇多;后者主要以母婴依恋关系为研究视域,论文数量相对较少。相关硕士学位论文最早见于2013年,戴洁[4]基于使用后评价法,以杭州市区公共女厕为调研样本,开展了空间设置的合理性分析;张超[5]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对各类公共场所内的母婴室进行了现状调查;王苏杰[6]以妇幼保健院为突破口,关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空间的建筑规划与环境问题。此外,黄欣[7]和王健[8]分别以珠三角地区和辽宁省沈阳市的大型商场空间为对象,亓温馨[9]以国内航空公共交通空间中的机场航站楼为对象,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上述成果在选题上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或空间限定性特征,普适度显然不足。相比之下,陈美彤[10]和滕琦[11]的研究范围较为全面,但受作者水平、文章架构合理性等因素影响,尤其是论文的撰写时间距今已逾数载,研究背景、前沿理论与技术已发生变化,应用效力欠佳。此外,在产品设计领域,张雯雯[12]和金青[13]基于服务设计思维,分别进行了母婴室APP与冲奶机的研发。周阳[14]运用积极心理学下的情感化设计理论,主张母婴电器产品应从多维度营造愉悦感与幸福感。

亦有多位作者分别围绕母婴行为特征、母婴用户体验及母婴依恋关系进行产品策划,总体而言,新媒体、智能化和交互性是主要研发趋势。截止2020年4月23日,知网检索到相关期刊论文总计39篇、会议论文3篇,最早发表于2012年。与前述成果相比,以时间先后为序,较有新意的选题包括靳生盛[15]基于人性化和空间利用最大化原则所展开的火车母婴折叠卧铺设计;[5]申雅玲设计团队[16]研发了一种满足私密性需求的哺乳伞装置;曹译方等人[17]开展了旅游景区母婴室配套设施点建设方案论证;胡珺[18]和刘玉环等人[19]基于通用与特殊的双轨制设计理念,分别对铁路客运站与地铁车厢内的哺乳空间规划进行了积极探索;董欣等人[20]创新性的基于父亲的使用视角,开展了两性对公共母婴空间的感知差异性与活动互补性分析;金晟等人[21]和任文蕾等人[22]分别进行了公共微型可折叠母婴室和母婴座椅的设计应用研究;王欣然[23]从行为设计的角度出发,主张博物馆中的母婴室设计应彰显文化精神特质。

总体来看,近86%的论文均发表于2017年,即全面二孩政策出台的次年,研究后劲不足。以三孩政策为背景的成果极少,且选题多拘泥于某一具体城市、某一限定空间或某一具体产品,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博士学位论文和高水平期刊论文尚处空白。与部分在该领域研究水平较高并趋于标准化且纳入法制化轨道较快的国家相比,我国母婴人文关怀公共空间的标准化设计规划研究任重而道远。相信在一系列三孩配套政策的进一步推动下,上述现状将得到极大改观。

二、基于母婴室建设过程中突出问题及现象分析

实际上在目前的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中,母婴室的建设相较于其他空间的设计投入占比极小,但由于近些年生育主力军多为80后、90后,相较于以往60后、70后育儿的观念以及意识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在目前母婴室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在建设以及设计中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配置数量欠缺

由于社会大众对母婴群体的关注度缺乏,致使很多建筑在对母婴室规划建设的必要性上认识不足,即使建筑在设计规划时虽具有一定的母婴空间规划意识,但对母婴室使用人数,使用频率缺乏基本了解,出现配备数量不足。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在大型商场还是公园、博物馆等这类公共文化所内部,母婴室的配备几乎都是呈现出多层建筑每层一个,单体建筑中有且只有一个,户外活动场所不设置的情况。与此同时,还存在母婴室内部空间的布局规划不合理,导致使用过程出现每次只能容纳一个家庭。母婴室的数量,远远少于需求量。正如前文研究背景中提到的,目前我国原卫计委《关于加快推进母婴室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经常有母婴逗留且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米或日客流量超过一万人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医院、旅游景区及游览娱乐等公共场所,应当建立使用面积一般不少于10平方米的独立母婴室,并配备基本设施”。同时还提到2020年底,所有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基本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这其中提到的用人单位为女职工提供标准化的母婴设施,更多的是为了单位处于哺乳期的女职工“背奶”提供集乳室。仅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就未完成此项标准化建设。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文关怀意识淡薄,对于母婴群体数量以及使用过程的认知不足。

(二)功能欠缺,设施简陋

一个好的母婴室需要具备“好用”这一基本功能属性,并以“实用”为目的着手设计。但由于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师因缺乏育儿经验,导致母婴群体在最终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如:若大的母婴室仅提供一个护理台,周围缺少置物架或者置物台,导致随护父母无处摆放随身物品的情况,亦或是仅仅提供婴儿床却没有放置哺乳座椅,提供温水却不提供操作台的情况屡见不鲜。布局过程虽有考虑到一些父母的使用需求,但并不完备。此外,由于缺少功能分区,这也使得母亲在哺乳过程中没有任何私密性可言。最终间接导致了大部分母婴室闲置,沦为杂物间。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在此处显得十分薄弱,亟待解决。

(三)用心良苦,事与愿违

对比设计初衷,目前已建成的公共母婴室往往事与愿违,其突出问题及现象至少包括两点。首先,老旧公共母婴室大多为非独立设置,有的甚至将女卫生间的部分开放式区域划归为母婴空间,哺乳期母亲“在厕所里喂奶”、哺乳期婴幼儿“在厕所里吃饭”的无奈与尴尬场景,实在令人唏嘘。其次,部分新建公共建筑中亦有独立设置的母婴室,但标识不清、位置偏僻难寻、内部布局欠妥、设施寒酸、卫生条件差等问题较为普遍,“陋室”之喻不难理解。

三、基于母婴室使用人群的主要行为特征与人性化需求分析

母婴室的使用方既包括母婴群体,也包括父亲、(外)祖父母,以及保姆等实际参与育婴活动的广义监护人群体,甚至还包括二孩和三孩家庭中年龄较大的前胎子女。在使用过程中,可将上述群体的主要行为归纳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与换洗三类,具体行为特征与人性化需求如下:

(一)母乳喂养

不同哺乳主体与哺乳对象间的喂奶与进食习惯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哺乳座椅的人性化需求较为突出。就哺乳主体而言,绝大多数现有公共母婴空间中设置的固定座位仅限于摇篮式或橄榄球式的坐姿哺乳,而对于诸如斜靠、侧靠等有效减轻疲劳度的可升降电动座椅的供给明显不足。从哺乳对象角度来看,可将其进食模式分为梭鱼型、过度兴奋型、拖拉型、美食家型与吃吃停停型五种[24],不同类型在吸吮习惯、进食姿势与进食时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尤其在高峰时段,因座椅供给数量不足所致的排队吃饭,以及受座椅舒适度不佳影响所致的吃饭困难问题双重叠加,供需矛盾尤为凸显。此外,母乳喂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母婴互动过程,在私密性不佳、嘈杂、局促的环境中,乳汁分泌质量与进食状况极易受情绪波动,对空间环境设计的要求较高。

(二)人工喂养

较之母乳喂养,对不适宜母乳喂养和开始奶粉、辅食喂养的婴孩,备餐工作往往较为复杂,在人工喂养过程中尤为重要。操作者往往要兼顾喂养婴孩的同时,还要安抚婴孩的情绪与注意喂养操作安全。因此,母婴室的设置要考虑提高喂养备餐的便利度与操作效率,如温奶器、微波炉、冲奶(饮水)及婴幼儿专用餐具的使用和清洁等相关的软件设施不可或缺。母婴室应该考虑人性化的建设目标和使用者的操作习惯,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落入细节。

(三)换洗

婴幼儿的排泄系统发育不健全,贮便机能缺乏弹性,排便频次颇高。据统计,0~0.5岁婴儿日均排便可达20余次,0.5~1岁时亦有15次左右之多。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排便次数逐渐减少,但排便量呈递增趋势,故而不时为其更换尿布或纸尿裤属于常态。此外,还需及时对其排泄器官和臀部进行擦洗,以保持干爽,预防因排泄物的湿气所引发的尿布疹类皮肤炎症和细菌类感染。

现有母婴空间中常规盥洗设施的功能较为单一、实用性较差,主要表现在操作台的离地高度设定不足,长时间操作会使腰部产生不适感;台面尺寸过长,不符合拿取物品触手可及的使用习惯;纵深宽度过窄,无法安放护理装置,换洗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垃圾桶的摆放位置与开合方式不合理。上述突出问题均与换洗行为的人性化需求相悖。

四、母婴室人文关怀建设基础分析

空间环境对使用者的心理以及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行为以及环境三者之间存在于互相作用的动态系统中,简单来说,人塑造环境,环境又会影响人的行为与心理。最终这一切又不可避免的会去重新塑造人的行为。提及人文关怀、人性化设计,就不得不说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的概念。这一概念恰好为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母空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唐纳德·A·诺曼将情感化设计的最终目标划分成三个要素层级即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情感化设计是建立在设计有情感的基础上,并且主张以人为中心,满足使用者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体现出人文精神内涵。

首先,本能层的设计主要用于刺激人们的感官印象。感官印象是人们无意识的、主观的、自发的感受与印象,属于情感化设计的起点。母婴室使用人群在初次面对母婴室时,会通过五感体验即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而使用人群对母婴室内部、外部空间的整体印象都是属于情感反应的表现。合理的空间划分、安全环保材料的使用,温馨的色彩搭配,完善的标识导向系统等,都是涉及到本能层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若是这一切都可以契合大多数使用人群的本能思维,那么这个母婴室就越能被使用群体接受。

其次,行为层的设计关注的是被设计物的功能与设计的最终实现。母婴室内部功能性是否完备,母婴群体在使用过程中母婴室内的设备、物品是否容易操作使用,体验感是否良好都隶属于这一层级。通过合理的动线规划、完善的设施配备、周到的私密空间布置,来体现行为层的设计想法,无疑会更加快速准确的实现最初的设计目标,使得母婴室能够更好的为适用人群提供服务。

最后,反思层是情感化设计的最高层级,是使用人群在体验、使用的过程中内心的情感反应、包括个人意识、理解、共鸣等,而这一切受制于使用者个人的经历与文化程度。事实上反思层的设计就是强调设计师在设计之初,综合处理、分析设计物与体验者的各类信息的能力,而后有思考、有目的的进行设计。简而言之,为母婴室和使用人群构建一个和谐的交往互动空间,将被动适应使用母婴室的人,变成主动使用、体验母婴室各项设施的使用人,是反思层设计的重要体现。

五、母婴室人文关怀建设路径

(一)加快落实相关建设标准制定

伴随“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携带婴童外出、护理等问题日益增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保证母婴群体的合法利益,国家相关部门需尽快制定并推广公共母婴空间设计规划、施工标准、设施建造、设备配备以及公共设施运营盈利等方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与法规条例,将母婴空间的设计与配备标准强制性纳入到一些建设准则中去,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指导印发了63号《关于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所有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基本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其中,“标准先行”是母婴设施建设的四个基本要求之一。截至目前,广东省作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先行者已于2021年6月颁布实施了《母婴室安全技术规范》(DB44/T 2279-2021)地方标准,该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母婴室。而全国性的母婴室指导性建设标准仍有待制定与完善。

(二)导识体系构建

标识导向设计方面,应基于普适性的认知心理,融合母婴人体形态、母婴空间方向指示、距离提示及服务功能关键词介绍四大要素,力求实现图形表达的准确性与色彩表现的鲜明感,反对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的脱俗化设计。以多载体化、多内容化的直观呈现作为优化目标。具体而言,可在传统模型导览与图片导视的基础上,利用电子屏、语音系统、公众号等载体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导览形式创新。与此同时也可利用现有的手机导航APP开展线上导航,目前百度、高德等线上地图智能搜索平台提供的公共母婴室位置信息查询服务较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母婴群体正常享受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生活便捷化红利,上线率亟待提升,以实现公共母婴室位置的线上全覆盖。

(三)空间规划

鉴于现有母婴公共空间面积设置随意性较强且普遍过小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优秀设计案例并通过实际体验考察,考虑功能分区等人性化因素,对于新建面积小于1000m2的开发项目,应至少设置不低于15m2的独立母婴空间;面积在1000m2~2000m2之间的建筑,不应少于25m2;2000m2以上公共建筑空间的设置下限为35m2,其中,大型公共建筑(群)需在每层分别设置独立母婴空间。已建成项目如不具备上述改造条件,可考虑隔层设置,或利用室外空间集中设置大型母婴空间。

公共母婴空间的位置不宜做限定性要求,空间条件理想的项目可在临近出入口或卫生间处构筑相对安静且私密的母婴空间,以确保其既位于通行的主流线之内,又能有效规避人流。空间条件不理想的项目,具体位置可根据空间实际设定,但需确保不与其他功能的流线交错混行,做到便捷易至。

无论面积大小,公共母婴空间均需具备哺乳、备餐、换洗三大基本功能。如空间充裕,可增设集乳、休憩、婴儿车停放、母婴用品自助售货等专区。其中,哺乳与集乳空间必须满足私密性要求,其他区域可为开放式。

(四)设施配置

哺乳空间建议配置舒适性座椅(如前文所述,建议选用电动可调节座椅)、置物架、授乳枕、脚蹬等人性化设施,紧急求助触发装置亦不可或缺;备餐区应配置自动冲饮水、辅食加热与温奶类小型电器,以及一定数量的折叠式婴儿安全座椅、置物架、脚踏式垃圾桶等小型常规设施;换洗区的硬件设施包括折叠式尿布交换台和盥洗台(二者适宜左右并排安放),同时建议配备一次性交换台布、置物架、消毒洗手液、脚踏式垃圾桶,以及纸尿裤、纸巾、婴幼儿亲肤湿巾(有偿或无偿)等人性化用品以供使用;集乳空间内建议选用附带折叠板的一体化桌椅产品,以取代置物架,从而增加设置密度。两椅之间可用活动隔断为使用者提供私密次空间自我创设的可能性。再者,建议播放舒缓的音乐,有利于营造放松的心理氛围,以便其尽快完成集乳工作,提高换座率。第三,可为背奶妈妈有偿提供吸乳器、母乳存储瓶/袋等用品,以备其不时之需;休憩区重点承载母婴群体(包括孕妇)休息和同行者等候两项使用功能,该区域的面积不必过大,基本配置建议选用科技布或皮革沙发(易清洁)、高密度聚乙烯婴儿床(抗菌),以及些许育婴资料和婴幼儿玩具;为了解决婴儿车的停放困扰,综合高景观型与轻便型婴儿车产品的主流尺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间放量,建议单人车停车位的长度≥1m、宽度≥0.7m。考虑到二婴和双胞胎家庭的特殊需求,建议增设长度≥1m、宽度≥1.4m的双人车位。

五、结语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母婴群体亦是如此。母婴关爱是反映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尤其是在我国人口战略的重大背景下,理应充分支持母婴群体享受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权益。本文专门针对母婴室设计规划建设,旨在为业内同行提供实践参考,并为三孩政策背景下方兴未艾的中国特色母婴人文关怀理论研究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哺乳母婴空间
会哺乳的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点亮婴儿房,母婴灯具搜集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哺乳仔猪大肠杆菌病的SM2疗法
尿布师:只卖纸尿裤的母婴电商
一起哺乳仔猪猪瘟腹泻的诊治
母婴网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