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体系”诠释

2022-03-17尹铁燕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政底线法治

尹铁燕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一、引言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关于“体系”概念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关于“体系”的重要概念,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本为研究文本,通过梳理习近平关于“体系”概念的重要论述,发现治国理政中关于“体系”的重要论述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体系”的构建正是对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科学回答。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针对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问题,为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连续提到十五个体系,即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国家安全体系、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领导指挥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储备体系、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1]。这一系列“体系”概念的构建为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改变国家的治理方式提供了学理支撑,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体系”的构建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推进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基于此,探讨关于“体系”概念的重要论述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及国际关系各个领域的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系”概念进行诠释,探讨“体系”概念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并诠释“体系”概念的实践价值,以期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体系”概念的认识论基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体系”概念的构建服务于相应的社会问题。社会治理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必然要构建相应的体系作为治理指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构建相应的体系作为学理支撑和行动指南。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需要构建相应的体系作为民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都是时代的重大课题,必须构建相应的体系作为学理支撑和行动指南。

首先,必须厘清“体系”概念的理论内涵。谢立中认为“‘体系’(或‘系统’,对应英文‘system’)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故欲了解某一‘体系’,就需要了解组成该体系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即‘结构’,以及由这些基本要素通过特定方式联系而成的有机整体及其内部各要素所具有的‘功能’”[2]。从字面意思来看,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自然界的体系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人类社会的体系则复杂得多。影响这个体系的因素除人性的自然发展之外,还有人类社会对自身认识的发展。从空间关系来看,总宇宙作为一个总体性范畴构成一个体系,各个星系作为总宇宙的子范畴构成一个体系。从人化自然的社会关系来看,国家、政治、社会、教育、宗教、学科等都是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体系,甚至人化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一个体系,每个社会个体都是一个体系。大体系中蕴含无穷无尽的小体系,小体系里含有无尽无量的、可以无穷深入的更小的体系。众多的小体系构成了一个大体系以至于总体系。

其次,必须明确治国理政中的“体系”概念层级。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体系”概念是基于国家、社会、个人及国际关系提出的,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分类。从宏观层面来看,体系可以分为政治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层面的国家治理体系,国际层面的全球治理体系、全球贸易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等。从中观层面来看,体系可以分为法治领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经济领域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产业体系、供给体系,社会发展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管理与监督领域的监察体系,教育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教育层面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从微观层面来看,体系可以分为经济领域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金融产品体系、普惠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体系,社会发展领域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军事领域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法治领域的党内法规体系、社会规范体系,政府管理与监督领域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多层次监督体系、改革举措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综合监管体系,教育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康教育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等。

最后,必须厘清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各个“体系”概念之间的关系。要坚持整体性研究,把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体系”概念看作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充分运用整体性思维方式,挖掘各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体系”概念既有同级关系也有上下级关系,比如教育层面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体系”概念之间是同级关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这三个“体系”概念的上位概念。换句话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包括了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的任务。由此可见,同级体系概念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同级体系具有共同的上位概念,构成上下级关系。下位体系概念具备上位体系概念的基本内容,同时具有自身的特殊功能。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体系”概念的方法论基础

(一)辩证思维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关于“体系”的重要论述中充分体现了辩证思维。例如,在教育层面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关系论述中就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谢立中认为,学科体系是一种知识体系,学术体系是一种活动体系,话语体系是一种言说体系。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学科体系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作为一种活动体系,学术体系是我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作为一种言说体系,话语体系则从概念、陈述、文本构成等方面为学术研究提供规范的约束和引导[2]。目标、活动、规范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必须深入挖掘各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在某个体系构建中充分体现该体系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体系,不断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态势酝酿新的体系。再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提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强调市场作用,“看得见的手”突出政府作用。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双重功能,实现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构成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体现了辩证思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是“四个全面”的价值诉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是落实“四个全面”的具体行动,强调改革、法治和政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系统思维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关于“体系”的重要论述中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例如,把社会治理与全球治理联系起来,把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整体构建体系概念。何为系统?“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依赖的无数个体或者要素相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系统的存在模式出发,在系统与内部诸要素、各要素之间、系统内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考察认识对象,以便我们的认识获得最佳效果的思维活动,就是系统思维。系统思维一方面基于系统科学,另一方面与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要求相通。其依据是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动态过程。”[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运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人类认知的视角来看,主要表现为从整体性视角观察和认知宇宙。钱穆先生曾指出:“西方人看重部分,中国人则看重整体。”[4]3例如,《周易》中“把世界看作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动态循环演进的系统整体”[5]8,阴阳五行说认为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各种元素生成万事万物,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如针灸学)将人体视为有机整体,对病人进行综合诊断与治疗等,无不体现系统思维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系统思维方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系统思维方式中体现了一种普遍联系观和整体观。“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6]8整体性是系统思维的核心思想,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各个领域的体系构建都是时代的重大课题。系统思维需要考虑各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时序性,还要把各体系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注重各体系构建的整体效能,准确把握上位体系和下位体系之间的内部联系。

(三)大数据思维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关于“体系”的重要论述中充分体现了大数据思维。何为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思维是在大数据基础上获得认知和实现创新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分析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预见性,防范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有的风险。大数据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相关性的思维方式。大数据为构建各领域的“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体系”概念作为大数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需要进行“体系”概念样本采集,即把所有“体系”概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大数据采集的全样数据,数据中难免出现异常、纰漏、疏忽和错误,但这些都不会对全体样本的分析造成太大影响,其结果也是最接近于客观事实的。全面、丰富的数据分析大大降低了对某个数据点精确性的要求,大数据通过对全体样本的考察,弥补了个别样本的不足。大数据思维方式使人们不再追求单个研究样本的精准性,而转向对全体样本的整体性统计与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整体性思维方式。同时,大数据思维是一种相关性思维、非因果性思维方式。大数据不再关注事物的因果关系,而是注重事物间的相关关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大数据从相关关系来重构因果关系进行一种关联度的分析,可以更精准清晰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大数据主要依靠统计学的方法、数学分析和数字工具,得出精准的关系结果,使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量化为两个数据之间数理关系。相关关系主要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发展变化。大数据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相关性、非精准性的基本特征,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认知界限,促成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迅速获取关于习近平治国理政体系的重要论述,发现各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和规律性,并预测各领域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再注重小数据的抽样调查,而追求大数据的全样分析。当我们进行大数据分析时,一个反例就能推翻因果关系。由此可见,因果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几乎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相关关系。总而言之,大数据具有全面性、相关性、整体性和容错性的基本特征,大数据思维方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的体系提供方法论指导。

(四)底线思维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关于“体系”的重要论述中充分体现了底线思维。何为“底线”?何为“底线思维”?底线本意是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后指不可逾越的红线、警戒线、限制范围、约束框架等。底线一旦被突破,意味着事物发生质的改变,在实际工作中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危害。“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一旦量变突破底线,即达到质变的关节点,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7]因此,必须守住底线,才能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底线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是用最坏的打算预测事物发展最好的结果的一种思维方法。底线思维“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8]246。由此可见,底线思维的“底线”就是我们预设的最低目标。这个最低目标是必然会达成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最大期望值?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在守住底线的同时积极作为,达到最大期望值。有学者把底线思维的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底线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注重危机、风险、底线的界定与防范,对于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大一些、足一些,特别是要对不利因素做出更加充分的估计和更加充足的准备,确保保底。第二,底线思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它要求行为主体善于见微知著,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依据正确认识事物客观规律,正确推测或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到把握方向,处变不惊,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第三,底线和高线是一对辩证关系,底线思维要立足底线、追求高线。[9]还有学者把底线思维的理论逻辑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实事求是是底线思维活的灵魂,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底线思维的核心要义,忧患意识是底线思维的本质特点,两手准备是底线思维的重要抓手,以人民为中心是底线思维的价值尺度[10]。也有学者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挖掘“底线思维”的历史根源,以“内在的心理需求—潜在的意识认知—外在的行为表现”为线索,对“底线思维”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全面分析了“底线思维”的内在心理需求、意识前提、动力来源、行为导向及其文化前身,提出“底线思维”的内在心理需求是求稳,“底线思维”的意识前提是忧患,“底线思维”的动力来源是务实,“底线思维”的行为导向是预防,“底线思维”的文化前身是禁忌[11]。由此可见,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底线思维”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底线思维是一种预测未来的思维方式。底线思维既要把握底线,也要预测高线,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从底线达到高线的有效路径。基于“底线思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安全体系、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储备体系、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等。

(五)法治思维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关于“体系”的重要论述中充分体现了法治思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构建了一系列关于法治的体系概念,有宏观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有微观层面的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等。这些体系概念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中国共产党百年执政中高度重视法律制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必然要求把法律作为处理国家和社会一切事务的准绳。法治思维对建设法治国家、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习近平特别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及各级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进模范作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用法治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树立法治思维,就是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和对法律的敬畏转化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法治思维的价值诉求就是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化为人的法治素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应在法治之下进行。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体系”概念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体系”概念是对时代课题的科学回应。社会现实问题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是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

(一)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方面的“体系”: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在经济建设与科技创新方面,习近平提出要构建完善的产业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供给体系、金融产品体系、普惠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全球贸易体系、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等。在经济领域,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2]76。《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中提出“转方式调结构是‘十三五’时期的关键任务。要以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13]77-78。《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出“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13]253。《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中提出“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要优化金融机构体系”[13]279-280。《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中提出“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健全完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服务”[13]262。《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提出“全球贸易体系正经历自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最大的一轮重构”[13]100-101。《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中提出“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13]199。《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中提出“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西方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13]211。《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中提出“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12]130-132。《“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中提出“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12]117。《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中提出“要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12]124。《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中提出“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12]]324。《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中提出“改革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全球经济更加强劲发展”[12]216。《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提出“要建设稳定、抗风险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将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宏观调控、财税、金融、投资、行政管理等领域体制改革,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2]338。《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中提出“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12]34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4]25。这些关于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方面的“体系”概念,以经济全球化为时代背景,涉及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重点关注农村社会治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引。

(二)政治建设和法律制度方面的“体系”: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体现

法治建设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在政治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要构建多层次监督体系、法治体系、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地方性法规体系、社会规范体系、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在政治领域,需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中提出“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监督体系,完善各类公共办事制度,保证党和国家领导机关和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13]287。《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提出“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落实全会部署,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13]119。《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中提出“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13]126-128。《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13]130-131。《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中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3]133。《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2]70。《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中提出“努力建立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12]36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提出“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14]125。这些关于政治体系的论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把人民民主作为构建政治体系的基本原则,尤其注重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建设,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思想建设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体系”: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动力

在思想建设和文化教育方面,习近平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等)。《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12]170。《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12]9。在学科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等。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3]378。《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中提出“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13]328-329。《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3]338-346。同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12]20在这些关于思想建设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体系论述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的核心思想。用辩证法审视,学科建设方面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的辩证思维方式。

(四)社会建设及治理方面的“体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标志

在社会建设及治理方面,习近平指出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反恐工作体系、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教育体系、公共安全体系、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全球治理体系等。在社会领域,一是要把加强和改进民生作为核心内容,构建包括党、政府、自治委员会、民众等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二是要把教育事业摆在民生的首要位置,提高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三是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四是要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突出民众在社会治理中的广泛参与,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中提出“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12]193。《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中提出“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12]195。《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提出“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13]87,“要着力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技术市场,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服务”[13]262。《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提出“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着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3]369。《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提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13]370-373。《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提出“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12]144。《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指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12]1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14]37。《弘扬“上海精神”,促进共同发展》中提出“要完善本组织执法安全合作体系,赋予地区反恐怖机构禁毒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应对安全威胁和挑战综合中心”[12]340。《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出“要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整体水平,注意从源头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3]38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中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13]384。《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提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13]42。在这些关于社会建设及治理方面的体系论述中,构建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核心要义,把教育、卫生、安全、乡村建设、社会保障等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和方针政策。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习近平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生态建设及治理的“体系”: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指南

生态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要构建环境治理体系、绿色交通体系、绿色产业体系等。在生态领域,需要加强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力度,树立前瞻性的治理理念,把预防污染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的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的体制机制。习近平关于生态建设及治理的“体系”概念,对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实施三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出“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13]238。《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怎么干》中提出“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3]243。《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提出“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12]210。同时提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14]5,“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14]40。这些关于生态建设及治理的体系论述体现了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创新五大发展新理念,彰显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和决心,强调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凸显了前瞻性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治理理念。

(六)党的建设和国防建设方面的“体系”:管党治党、兴国安邦的根本保障

在党的建设和国防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要构建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和不断完善的党内监督体系,推进军人荣誉体系,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构建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等。党和国家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要把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有力结合起来,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中提出“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13]169。《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提出“要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制度体系,解决‘重选轻管’问题”[13]182。《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中提出“现在我们不断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目的都是形成科学管用的防错纠错机制,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13]185。《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12]142。《继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提出“我们整体性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机构改革,重构性健全党的领导体系、政府治理体系、武装力量体系、群团工作体系”[14]105。2018年7月3日至4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明确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关键’是建立五个体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15],五个体系是指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这些关于党的建设和国防建设方面的体系论述充分体现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地位,彰显了领导干部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军人在国防建设中的突出贡献。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前面的讨论可以发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体系”概念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的“体系”概念是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必须不断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新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核心范畴,不断推进各领域的体系创新研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系分析框架的构建和研究范式的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理政底线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신시대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