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学科理念下的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
——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
2022-03-17王智强
王智强
(河北北方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和世界均意义重大。“一带一路”沿线共有65个国家和地区,共使用53种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以俄语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可以通过俄语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的国家,除上述四个国家外,还包括乌克兰、中亚其他国家、高加索三国、波罗的海三国、蒙古国、以色列,在以色列20岁以上的居民中有15%的人母语是俄语”[1]。可以说,俄语在“一带一路”沿线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国内对于俄语人才的需求呈上升态势,对于俄语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我们培养出的俄语人才似乎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的要求”[2]。相关数据表明,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是不仅具有良好的俄语语言技能和语言文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俄语专业必须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俄罗斯学”人才。
一、“俄罗斯学”的概念内涵
“在俄罗斯本土,现代意义上的俄罗斯学(россиеведение)这一概念是由莫斯科大学哲学博士沙波瓦洛夫教授提出的”[3]。他认为,“俄罗斯学是一门将俄罗斯视作一个完整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及自然和精神机体来进行全面研究的综合学科,也就是说将俄罗斯视为一种文明来进行研究”[4]。因此,“俄罗斯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俄罗斯文明。“在沙波瓦洛夫教授的推动下,俄罗斯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就研究机构而言,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和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是研究俄罗斯学的两大重镇”[3]。
2004年,我国学者开始提出建立中国“俄罗斯学”的设想。但到目前为止,关于“俄罗斯学”的概念国内学界仍然没有统一的界定。
北京大学李明滨教授认为,“俄罗斯学”与“俄罗斯国情学”相类似。他指出,“俄罗斯学”是“以俄文原文材料为依据的,研究俄罗斯国情的各门学科之总和,特别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总和”[5]。北京外国语大学史铁强教授认为,“俄罗斯学”就是把俄罗斯“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即‘俄语+俄罗斯’,统称为“俄罗斯学”(россиеведение)”[6]。四川外国语大学国玉奇教授则认为,“俄罗斯学是一门研究俄罗斯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经济及其他物质、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关于整个俄罗斯国家的学问”[7]。
尽管国内学界对“俄罗斯学”的概念界定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俄罗斯学”是一门关于俄罗斯国家研究的综合学科,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科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二、“俄罗斯学”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俄语专业教学指南》中的体现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以下简称《国标》。《国标》为国内各高校外语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为更好地贯彻和实施《国标》,促进新时代国内俄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俄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20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俄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的出版“为全国高校俄语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举旗定向,将指引俄语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俄语学科的内涵和专业定位,探索俄语专业建设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俄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所需的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复合型俄语人才”[8]。
《指南》中有关俄语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内容的诸多表述都与“俄罗斯学”的概念内涵密切相关。
“培养目标”是《指南》的内核。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俄语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涉外行业、俄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俄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俄语人才”[9]。很显然,该培养目标中的 “相关专业知识”“复合型俄语人才”等表述囊括了“俄罗斯学”相关内容。各高校都应根据这一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合理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规格”包括“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三个方面。在“素质要求”方面,《指南》指出,俄语专业学生应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9];“知识要求”方面,“俄语专业学生应掌握俄语语言知识、俄罗斯文学知识、俄罗斯及使用俄语的其他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9];“能力要求”方面,“俄语专业学生应具备俄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9]。这些要求与上一节中国内外学者对“俄罗斯学”的内涵阐释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此次《指南》的修订,对俄语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要调整和完善,首次明确提出俄语专业的五大主要方向课程,即“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特别是“国别与区域研究”,指的就是俄罗斯研究、“俄罗斯学”。在该方向课程开课计划表中,列举了“俄罗斯文化史”“中俄关系史”“俄罗斯历史”“当代俄罗斯社会”“俄罗斯教育”“俄罗斯艺术”“国别与区域研究专题”等课程名称,涉及俄罗斯研究的方方面面,带有鲜明的“俄罗斯学”特征。
南京大学王加兴教授指出,“我国高校俄语专业的发展正在由‘俄语语言文学’逐步向‘俄罗斯学’转型”[3]。这一点在《指南》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三、现阶段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国内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高校就掀起了俄语教学改革的浪潮。经过近40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国俄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以语言学、文学、翻译相关知识为主的俄语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在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实行。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的限制,这些高校主要还是延续了传统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双学位(俄语+英语,俄语+航空航天,俄语+法律,俄语+金融等)或专业技能课+专业方向课程(俄语+经贸,俄语+科技,俄语+汉语,俄语+国际关系等)培养模式。这种“俄语+相关专业知识”方式培养出的合格毕业生,可以被认为是复合型人才。
3.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在俄语语言文学下设置“区域学”研究方向,培养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这一培养模式主要在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水平大学实行,如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兰州大学等。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内容大都借鉴俄罗斯高校的俄罗斯区域学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主要为硕博士研究生,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10]。
(二)存在的问题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来看,现阶段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俄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开展单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院校,毕业生毕业时只掌握了俄语语言技能和语言学、文学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对于语言学、文学方向研究型人才的需求量十分有限,且大多对毕业生学历和能力有极高的要求,绝大部分本科毕业生难以胜任。
其次,目前俄语专业学生多为零起点,选修第二学位后,需要把精力同时分散到两个不相关的专业上。俄语学习任务量极大,语法、词汇等知识体系复杂,很多学生故而将精力主要放到第二专业的学习上,俄语专业课仅满足于及格,毕业时俄语水平较低,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放弃俄语专业学习,转攻其他专业,合格的复合型俄语人才也就无从谈起。
再次,在所谓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上,有些学校由于师资有限,很多课程,如法律俄语、金融俄语、国际关系等,都由单一俄语语言文学背景的教师授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甚至有些院校的专业方向侧重课程直接形同虚设,学生根本无法学到相关专业知识。
虽然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实行双学位、专业辅修教学,是新时代下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为下一阶段复合型“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河北北方学院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应新时期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河北北方学院于2020年末启动了2021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以此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按照《国标》和《指南》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定位,俄语专业开始进行复合型“俄罗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
(一)师资队伍建设
之前,俄语专业教师全部为语言学、文学背景,开设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方向课程有较大困难,即使开设,教学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针对这一问题,近两年俄语专业在外国语学院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进具有“俄罗斯学”相关学习和学术背景的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较快发展。目前,俄语专业有2名“俄罗斯学”背景的教师,可以满足国别区域研究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
(二)培养目标
俄语专业根据《指南》中对培养目标的总要求,结合国家战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张家口城市功能定位,对2017版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完善,最终确定了2021版培养目标,具体表述为:“俄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俄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涉外行业、俄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俄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俄语人才。”
在新版培养目标中,突出强调“综合素质”“俄语基本功”“专业知识与能力”“相关专业知识”,要求培养过程始终将俄语语言技能与俄语对象国相关知识相结合,符合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俄语人才的要求,也是对“俄罗斯学”学科理念的充分诠释。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此次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重点。俄语教学团队认真研读了《国标》和《指南》,调研了国内其他兄弟院校俄语专业课程设置,广泛征求了相关专家及本校俄语专业学生的意见,在符合学校培养方案修订总要求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课程开设计划。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语言类课程应开尽开,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
复合型“俄罗斯学”人才培养归根结底仍是俄语人才培养,应该以学生掌握基本语言技能为前提。俄语语言学习对于国内零起点学生来说,普遍存在较大困难,需要在基础阶段花费大量精力。“基础阶段的教学要求是传授俄语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俄语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提高阶段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3]。
因此,在一、二年级阶段,教学团队克服学时、学分上的困难,语言技能课程应开尽开,且在学时上达到《指南》的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俄语专业导论”课程,除延续之前的“俄语专业介绍”“课程安排与考核办法”“就业升学方向”几大主题外,增设“俄语语言文化面面观”主题,采取图文介绍、视频播放、课外俄罗斯文化体验等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俄罗斯概况及俄语语言文化发展前沿动态,从新生入学起就激发他们学习俄语和俄罗斯文化的兴趣,为“俄罗斯学”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注重语言类课程的人文性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玉奇教授指出,“我们需要把宽广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看作俄语(俄罗斯学)专业教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一广义的‘俄罗斯文化’课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的教学中”[2]。因此,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语言类课程不仅是俄语语音、语法、词汇、口笔语知识的讲授和练习,还应注重挖掘语言知识背后的俄罗斯及其他俄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艺术、科学、教育、宗教、习俗等人文知识,帮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语言对象国全貌,形成跨文化交往能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俄语学习兴趣。教师要将“俄罗斯学”的学科理念融入语言技能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潜能,为他们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基础。目前,任课教师正在修订语言类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考核等方面体现人文性。
3.高年级开设“俄罗斯学”相关课程
“提高阶段的教学要求是继续夯实俄语语言基本功,学习俄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俄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3]。基于此,在《国标》教学计划的总体框架下,结合俄语专业师资和生源情况,2021版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中俄关系”“国别与区域研究专题”“俄罗斯文化”“当代俄罗斯社会”等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课程,以及“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导论”“跨文化研究专题”等跨文化方向课程,以使学生对语言对象国有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俄罗斯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课程由从事该方向研究、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任教。“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计划采取“中外教师同上一门课”的方式,由文学院中国文化方向教师和俄语专业外籍教师共同任教,以期达到“既有中国文化知识输入,又有俄语语言输出”的效果,增强学生的中国情怀,使学生真正能用俄语讲好中国故事。
4.开发特色课程
2022年2月,北京联合张家口举办的冬奥会,给张家口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以冬奥会为契机,张家口大力发展了冰雪产业、打造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始终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在复合型“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作为地处张家口的高等院校俄语专业,更应该抓住机遇,开设与体育相关的特色课程,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国内体育俄语方面人才严重匮乏,体育俄语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俄语专业尝试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体育俄语”特色专业方向课程,探索“俄语+体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俄语专业将与本校体育学院相关专业积极沟通,在教学内容设置、教材编写、学生实践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打造特色专业方向课程。目前,该门课程处于建设阶段,待各方面条件成熟,计划在2021级第6学期开始第一轮授课,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分。后续将根据教学运行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教学大纲。
(四)编写校本教材
《国标》《指南》出台后,“俄罗斯学”相关课程陆续设立,教材选择就成了各高校俄语专业面临的迫切任务。目前,国内已出版了一些俄罗斯社会文化相关书籍,但整体上讲,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内容覆盖面广,但深度不够,而且并不能适用于所有高校。此外,一些高校的俄语特色课程,由于其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本校学科资源优势等因素相关,目前国内尚无成熟教材可用。
为保证新版培养方案中“体育俄语”课程的顺利开设,俄语专业教学团队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走访相关用人单位,了解社会需求,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调研,搜集国外教材和资料,咨询国内外专家,召开了多次研讨会,本着实用性、可读性、难易度适中的原则积极开展教材编写。教材编写完成后,将先在本校俄语专业试用,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继续修改完善,之后逐步推广。
新时代呼唤新人才。在“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俄语专业要想加速发展、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转变思想,开拓创新,注重内涵建设,打造复合型“俄罗斯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夯实学生俄语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俄罗斯学”的育人功能,加强学生对俄语语言对象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教育、艺术、宗教、社会风俗等知识的学习。同时,各高校应不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与合作,积累“俄语+俄罗斯学”人才培养经验,促进中国俄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