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圈群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2022-03-17樊高萌

林区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舆情成员培育

樊高萌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7)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9.89亿。“‘网络圈群’是指人们利用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平台, 以兴趣、地缘、工作事务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的网络社交圈群”[1],网络圈群化社交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互动交流方式。而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交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建设者,出于学习、社交、娱乐等目的逐渐成为网络圈群中的重要成员。网络圈群在为大学生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主流思想文化较难融入、负面舆情较难控制等问题。因此,积极发挥网络圈群的正面功能,是当前做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重要路径。

一、网络圈群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可能性

网络圈群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各种自媒体为依托,以文字、语音、图片、表情等为主要交流方式的虚拟社交场所,其内部成员常常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思维方式、相近的行为模式以及共同的目标任务,并且其内部交流方式也比较适合“网生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不仅如此,网络圈群还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其内部成员的思想较为开放,思维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所以利用和发挥好网络圈群的正面功能,能够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1.网络圈群普遍化趋势加强,利于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因时而进

随着网络圈群“全民化”趋势的加快,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大学生都会加入一些网络圈群,所以近几年网络圈群成为与大学生相关的研究热词。而网络圈群的兴起不仅因为其具有外在的时代性、新颖性、便捷性,迎合了“网生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生活需要,“其兴起还具有内在的功能性、价值性和合理性,在满足大学生沟通互动、娱乐消遣、信息获取等基本社交需求上,还兼具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价值观构建带来了诸多机遇”[2]。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圈群发展的趋势和特征,积极改进文化自信培育的方式,拓宽文化自信培育渠道,采用适合“网生代”大学生的话语模式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降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距离感”,使文化自信培育能够有效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

2.网络圈群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

网络圈群作为一种新事物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吸引广大网民参与其中,原因在于其拥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在相关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网络圈群内部成员对社会相关信息的即时分享,“圈中人”可以很便捷地获得信息并通过相互交流来评判其真实性和价值性,让其内部成员增强对各种信息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同时网络圈群的发展逐渐打破了以往的现实隔离状态并形成一定的“网络熟人链”,所以其圈内成员之间信任度较高、互动较强且频繁、资源共享性较高,并且大多数网络圈群的内部成员可以传入相关学习材料来交流互动。不仅如此,在网络圈群匿名性、平等性等特点下,大学生的防备意识有所降低,这有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道德水平、思想状况、政治觉悟的真实情况。所以积极挖掘网络圈群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和调整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圈群的环境具有可塑性,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渗透性

网络圈群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不能任由其内部成员践踏法律底线、违背公序良俗。目前,与网络圈群相关的法律逐渐完善,渐渐明确了网络群主的主体责任,对部分动机不纯、素质较低的成员具有一定警示作用。同时,目前加入网络圈群也有了很多限制,群主可以对群内成员进行可控性管理,比如:QQ群可以设置答题加群、密码加群,以及对行为失范、言语不当的群成员采取禁言、移出群聊等方式改善网络圈群内部环境。所以,网络圈群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可以使外部思想文化不易融入,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抵御外部不良思想的渗透,使良好的交流氛围和文化自信的意识在圈内流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正能量的输入力度,引导圈群内部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及时调整和优化网络圈群内部氛围,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圈群环境。

二、网络圈群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实困境

网络圈群的类型复杂多样,按照活跃程度可分为无活跃度的“死群”、低度活跃圈群、中度活跃圈群、高度活跃圈群,按照组建目的可分为家族交流圈群、学习资源分享圈群、班级信息共享圈群、生活娱乐休闲圈群、追星打榜数据圈群等。并且“以高校网络圈群为例,按照组建基础,可分为四种类型:关系型圈群、兴趣型圈群、地理位置型圈群和临时事务型圈群”[3]。在以网络圈群活跃度和目的为依据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圈群是由多种性格、各种思想层次、带有不同目的的人组合而成。在网络圈群虚拟性、匿名性、隐蔽性等特性的掩盖下,一些缺乏文化自信、动机不纯的人在圈群里宣传历史虚无主义、崇洋媚外等错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将部分自我意志不坚定、思想理论不成熟、是非辨别能力不高的大学生带离正轨。所以需要进一步清理网络圈群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的阻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科学性。

1.主流思想文化在网络圈群中的引导作用有待提升

在网络匿名性、隐秘性的掩盖下,部分圈群成员的不良本性渐渐暴露,在网络圈群中打着自由交流的幌子将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错误价值观传入其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其他“圈中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在网络圈群中的发展,并且不同类型的网络圈群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人生态度上有消极、有积极,人生目标上有高、有低,一些不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佛系”文化、“丧”文化、网红文化、饭圈文化在网络圈群里渗透传播,非主流思想文化逐渐侵占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圈群阵地,不断争夺着网络圈群中的话语权。所以,必须进一步提升主流思想文化在网络圈群中的引导作用,有效打破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盲目信任和对主流思想文化的抵触心理,以及对各种文化优劣本质认识不足的现状。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关键少数”的引导有待加强

由于部分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较低、网络媒介素养不高,以及“圈群性质定位、互动规则、文化认同等存在差异,不同圈群会形塑成员的行为模式、思想态度”[4]。所以常常会出现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攻击或冷落等不良现象。而且部分规则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成员在网络圈群中实施恐怖血腥、暴力谩骂等消极行为,甚至有人对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进行解构、戏谑、诋毁,用模糊性、欺骗性等手段让部分大学生逐渐形成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念。然而网络圈群中不良现象的出现是与“关键少数”的能力素质较低分不开的。“网生代”大学生参与的网络圈群数量多、类型多,隐蔽性强、匿名性高,并且各圈群内部成员思维模式较为固定,但是部分“意见领袖”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政治觉悟不高,没有对圈内其他成员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融入各网络圈群中,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和网络圈群的思想引导相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和路径。

3.高校应对网络圈群舆情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网络圈群中是非辨别能力较低的大学生易被动机不纯的网友诱导,并在情绪化的作用下对未经证实的信息进行转发传播,最终达到难以控制的地步。而部分高校缺乏应对网络圈群舆情方面的机制,这也给负面舆情的发生提供了机会。一是舆情预防机制不完善。部分高校的网络圈群行为规范教育和网络圈群正确价值观引导教育较为缺乏,没有很好地提升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圈群的正面功能,也缺少一定的网络圈群环境净化意识。二是舆情反馈机制不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少关注大学生在网络圈群里的思想行为表现,同时部分大学生主动反映相关舆情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引导网络圈群内部氛围向好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所以部分圈群发生舆论危机时,常常会出现部分人煽动和部分人沉默的两极状态,可以真正做到调节和控制舆情的人并不多。三是舆情调控机制不完善。很多高校在应对舆情时采取的手段多数是简单粗暴方式,比如:禁言、警告,对于温和、易于大学生接受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挖掘。四是舆情冷却后的心理调适机制不完善。一个网络圈群舆情的问题不是以“圈”内安静、热度下降、关注度降低来解决的,而是要科学有效地调适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让其学会理性看待网上事件,并坚持通过合理、合情、合法的途径表达自身的合理诉求。

三、网络圈群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路径

网络圈群是大学生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同时大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各种网络圈群内部价值观的影响。网络圈群符号化、数字化、便捷化的交流形态利于提高主流思想的融入深度,扩大优秀文化的传播广度,以及增强网络舆论的控制力度。因此,虽然网络圈群中人员变动较大、素质参差不齐、思想觉悟有高有低,但是在加大主流思想文化输入力度、做好“关键少数”相关工作以及提高应对网络圈群舆论能力的基础上,也可以将网络圈群“变量”发展为有效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增量”。

1.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大主流思想文化输入力度

不仅要在网络圈群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要在现实生活中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打牢坚实基础,所以要将线上线下两个途径相结合,不断促进大学生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吸收红色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内涵,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5]。因此在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中,一是要做好线上群团工作,加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积极采用易于大学生接受的方法促进其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的传播,牢牢掌握网络圈群里的话语权。二是要发挥优秀大学生在网络圈群中的榜样作用,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支持者。三是不同类型的网络圈群在整体道德素质、文化认知上有所差别,各网络圈群中的亲密度、活跃度也有不同,所以在加大主流思想文化输入时要具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提高网络圈群中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四是各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古迹、红色革命精神教育基地以及阅读和欣赏优秀文化经典作品,并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之中。线上广泛宣传和线下实践体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主流思想文化的学习和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认知。

2.积极引导“关键少数”,有效发挥其思想引领作用

网络圈群中的“意见领袖”动员能力较强,能够得到圈群内大多数人的信任与支持。但是由于部分“意见领袖”的法治意识不强、文化素质较低,常常在网络圈群里散播不良信息,有的甚至鼓吹西方文化而贬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既不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也不利于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见领袖”作为网络圈群里的“关键少数”,必须对其加强思想引导和行为引导:一是要重点关注网络圈群中具有发言权、影响力较大的“关键少数”,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发挥其对其他圈群成员的正面引领作用。二是“关键少数”是网络圈群中整体氛围的调节者、支配者,可以开展文化自信模范群主、文化自信模范成员、文化自信模范圈群相关活动,通过设置科学有效的评选标准和奖励办法,提高网络圈群各成员传播和树立文化自信的主动性。三是加强对“关键少数”的四史教育,让其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无产阶级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的内在区别,扎实文化理论根基,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权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关键少数”对圈内成员的思想引领和行为指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的理解从碎片化向完整性、浅层次向深层次转变,从而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3.重视网络圈群舆情,完善相关应对机制

网络圈群是引发舆情的常见场所,文化自信危机的产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圈群发酵,特别是个别成员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进行圈际传播,对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产生了消极影响。为科学有效地应对网络圈群中的文化自信危机,一是要完善舆情预防机制,不断提高网络圈群参与者的媒介素养,积极了解大学生各圈群的动态与价值观走向。二是要完善舆情反馈机制,及时分析研判网络圈群对大学生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对带来积极影响的网络圈群要继续保持并更加充分地挖掘其中的文化自信培育资源,而对带来消极影响的网络圈群要及时净化其内部环境,对其内部成员进行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纠正。三是要完善舆情调节机制。各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网络圈群的“把关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舆情敏感度并建立相应的舆情应急机制。解散群聊或“禁言”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虽然可以堵住大学生在网络圈群中的发声口,但是具有逆反心理的部分大学生会通过其他的发声渠道引起更大的舆论效应,所以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四是要完善舆情冷却后的大学生心理调适机制。网络舆情的发生常常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住时间节点进行价值观的引导,让大学生在调适心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舆论观。

四、结语

网络圈群的出现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机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以“网生代”大学生为主,所以要结合当前网络圈群化趋势,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其中,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自信培育并成长为我国优秀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也有利于具有文化自信的大学生掌握圈群话语权和信息权,在促进网络圈群良性发展的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效载体。

猜你喜欢

舆情成员培育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