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022-03-17王玉明

林区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党史政治思想

王玉明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宣传思想工作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引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敢于在多元文化中取精华、去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革新思想,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阵地,保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

一、多元文化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多元文化的交融,推动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文化共同体”,这种文化间的多重碰撞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的思路[2]。

1.文化交融,学生学习资源实现共享

在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信息化的应用打破了地域、语言等方面的限制。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环境的不断开放,使人们不必再局限于在局部地域范围内生活学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地和我国的联系不断加深,各国文化得到了深入交流,外来文化中的先进部分被不断吸收到我国的文化之中,使中国文化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基于此,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而且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上也得到了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合理借鉴了新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极大地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范围。广大教师立足于文化的多元化,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形式、载体等多方面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将历时层面与共时层面有机结合,实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承认文化的差异,又强调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2.文化碰撞,学生辨识能力仍需提高

当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经典文化与潮流趋势的并存、思想上的对立与统一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青年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必须做好思想引领工作。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充斥于网络,尤其是各种文化借助网络进行交流和碰撞,其中有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受网络多元文化的影响,面对不同价值观念的侵袭,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缺乏辨识能力,极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迷惑。当代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渠道广泛, 一些消极的、庸俗的网络不良信息也会呈现在大学生面前,需要大学生去筛查辨别。如果不能正确辨别,就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乃至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仍有不足,单一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法吸引学生,难以帮助学生在海量信息筛查中作出正确判断,无法有效发挥其育人作用。

3.文化渗透,学生思想引领难度加大

当前,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不同意识形态相互交织,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身处数据化时代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在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西方某些国家妄图通过多种渠道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渗透,他们将网络信息辨识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煽动的青年学生视为开展文化渗透的重要对象,借助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通过网络传输各种有意设计的网络文化产品和影视作品等,传播极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误导迷惑青年学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青年学生上网比率逐年上升,高校学生是受网络影响较大的群体。2018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24%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长达2—4小时。从兴趣点上看,娱乐仍旧是他们最为喜欢的领域,影视、动漫、游戏、音乐收获关注满满。利用网络学习的比例超过了20%,通过网络了解新闻时事的有22%,关心社会热点、常常在网上发表自己看法的占到了36.32%。由此可见,青少年对网络的利用率之高。因此,高校应牢牢抓住网络平台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走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电话咨询等方式对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研,63.5%的学生认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75.0%的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了解一点儿,35.6%的学生认为网络的多元文化冲击着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部分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少数师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模糊。虽然部分高校已建立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但工作和建设水平良莠不齐,工作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年学生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思想观念不断多元化,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复杂性。首先,受国内新媒体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接收信息的途径和内容多样化,必然会导致思想观念多样化。其次,不同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性。这两种差异使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极具挑战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究竟应如何开展,成为高等教育的关键性问题。

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桎梏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国内高校普遍建立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高校虽然建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但是仍然依靠线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教育手段,以思政课堂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输出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主体地位缺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单一固定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程序化地传播理论知识,学生机械地记录课堂教学内容,必然会造成沉闷缺少活力的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无法最大化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学生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桎梏,探索符合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3.高校网络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缺乏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3]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问卷、谈话等方式调查发现,少部分的学生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感兴趣,多数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关注度不足。究其原因,与高校开展网络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不足,组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活动较少,网络教育活动形式不够新颖等相关。部分高校在开展网络传统文化教育时,活动形式过于程式化,活动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做到以下三点。

1.加强学习交流,提高思政教师的职业水平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而广大老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5]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引领者,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取。要不断提高政治、文化素养,做到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突出;要有敏锐的政治目光,及时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扩展专业知识,丰富知识体系,培养文化内涵,提升职业能力水平;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能够积极应对,上好网络思政课,传递中国声音,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进一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守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高校应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思政教师走出去、多交流,拓宽思政教师的视野,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水平。

2.打造品牌课程,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在宽领域、多维度信息的影响下,如何在庞杂的海量信息中让学生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如何正确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筑牢我国意识形态主阵地,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工作的新课题。为此,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契合高校教学特点、学生差异性特征,提升课堂教学的先进性、前瞻性,使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不断完善教学机制,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6]。首先,建设高校思政品牌课程,发挥课程引领作用。利用网络分析学生所喜爱的事物和关注的热点话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增强课程的吸引力。高校应加强品牌课程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其次,提高对品牌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高校要充分发挥品牌课程优势,将各部门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塑造最具有影响力的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品牌课程。品牌的影响力越大就越能够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3.深挖党史资源,占领高校育人阵地

深挖党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防范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需要高校从五个方面精准发力。一是用好第一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聚焦马克思主义学科、历史学学科建设,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改革,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和教研机构建设,为挖掘党史资源提供坚实的学科专业和师资力量保障。二是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载体。以社会实践、参观学习、节日纪念、比赛竞赛等方式,提升党史育人体验感,学习党史中先进人物的革命精神,深层解读党史事件的历史必然。以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真切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坚定不移跟党走。三是要不断深化党史研究。打破党史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藩篱,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要勇于打破专业壁垒,在“大思政”视角下开展对党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向的研究,以学生成长成才特点为抓手,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深挖助力学生爱国情怀养成的党史资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学生以党史中涌现的革命先烈、时代楷模为榜样,将爱国奉献精神植于心、践于行。四是打造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牌。运用党史中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的内容,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话语体系,打造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牌,以鲜明的品牌特色吸引学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思想理论的生命力与活力,以更轻松、更易接受的方式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营造时时育德,处处育德的校园文化氛围。五是抢占网络育人新阵地。高校必须紧扣新时代新青年成长脉络,充分借助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打造党史育人主题网站,建立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矩阵,加强党史育人的成果转化利用,使党的百年史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奋斗的收获与幸福。

结束语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正确应对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潮流,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的生命力和活力,不断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和形式,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其最大化地入课堂、入脑入心,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党史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第一次学党史
思想与“剑”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史上的今天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