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职院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2022-03-17

林区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内化讲授环节

张 宁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一、对分课堂的核心概念

对分课堂是基于高等教育大规模招生后,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后,出现了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而提出的。进入高校前,学生基本处于未成年阶段,学习生活普遍受到学校、家庭的管束,课堂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训练为教学模式,学生也适应了此种模式,升入高校后,学生基本上成年,自主意识增强,脱离了家庭的约束和中学严格的管理体制束缚后,刚迈入高校的学生大多变得茫然无措,如果仍然按照中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授课,而没有高考作为终极目标的大学生们未必会持续保持精力认真听每一堂课,而且,高职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三全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实践操作、解决问题能力,因此,高校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基于以上背景,2014年,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这一新型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意即课堂在形式上一分为二,一半的时间用于教师讲授,一半的时间用于学生讨论,时间结合具体实践灵活分配,在讲授和讨论之间留有学生内化吸收的时间,符合心理学发展理念,在内化吸收阶段,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广泛涉猎相关知识链接,在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在课堂讨论阶段,学生有备而来,简单问题可以在小组内部与同学讨论寻求解决,复杂问题可以通过全班讨论交流,师生对话解决。对分课堂在时间上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和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也可称为PAD课堂(PAD class)[1]。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概况

对分课堂的讲授、内化和吸收、讨论三个阶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师讲授、学生独立学习、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和全班师生交流五个关键环节,这五个环节是日常教学的基本步骤,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都包括这些环节,对分课堂恰恰是运用教学中最基本的元素,通过创新组合及整合,合理进行各环节之间的布局和有效联动,以严格的要求实施各环节有效教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形成新结构、新引擎,进而产生新动能。2014年春季学期,在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大二年级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必修课开展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试点教学,同学期,上海理工大学在研究生一年级公共英语口语课也开展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试点教学,一个学期的试点教学结束后,分别对两所高校参与对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对分课堂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良好[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初试成功后,迅速普及到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纷纷在高校的课堂推广,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甚至传到非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取得显著成效。几年来,在数百所高校的上千门课程中得到应用,覆盖人文理工医、外语音体美等各学科。除应用于普通本科院校外,对分课堂也迅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经“新型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对分课堂’在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实施的策略研究”课题组调查,在黑龙江省41所高等职业院校中,92.6%的学校课堂教学普遍采用教师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等教学环节,调查显示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能够显著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该教学模式得到了众多一线教师、教务处长和教学校长的高度认可。

在中国知网以“对分课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7月底,共有2 316篇学术研究成果,其中期刊论文有2 171篇,学位论文104 篇,会议 27篇,报纸5 篇,图书9部。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查阅整理,发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覆盖面之广、参与度之高、获益学生之多、社会影响之大,足以见得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其中以“高职(专科)对分课堂”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期刊论文有225篇,学位论文13篇,会议3篇。约占对分课堂整体研究期刊论文的10.4%、12.5%和11.1%,虽然“对分课堂”整体研究进入了成熟化、完善化的阶段,但是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对分课堂在高职领域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这也充分说明了对分课堂在高职课堂教学改革领域大有可为。

三、对分课堂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必要性

1.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

本科层次的教育培养学生理论创新和批判思维,因此课堂上采取教师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等教学环节能够提升培养水平,尤其是内化吸收及课堂讨论环节对独立思考及批判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著效果。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及技能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自学自评、互学互评为依托,内化吸收及分组讨论、分工协作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

2.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以落实立德树人为主,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分课堂中教师讲授与课堂内化和讨论等环节实现对分,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调动和培养,提升了生生之间的协作配合,提升了学生集体协作能力,普遍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的需要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倾向于学习过程中学习习惯的养成,怎样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否有效达成,这就需要对学习全过程各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管理,加强过程考核、加大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通过改进学习过程管理和评价引导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四、对分课堂的实施成效

1.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不同之处在于课堂主体角色的转换,传统课堂上教师是主体,负责按照教学计划,精心备课并实施课堂教学,整堂课由教师唱主角,学生接受教师知识的传输,即使教师准备充分,语言风趣幽默,知识点讲解精准,重难点解析透彻,整堂课听下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仍会因个体差异而千差万别,况且高校的课程普遍一节课两课时90分钟的时长,以讲授为主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听课难度较大,对分课堂恰恰解决了这些痛点,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重点将知识框架架构好,对于教学重难点内容进行有效点拨,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讨论相结合,讲授与讨论之间留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对分课堂可以当堂对分,也可以隔堂对分,当堂对分即一节课时间内教师讲完后布置课堂作业或任务,让学生在任务训练中内化吸收,任务完成后当堂课组织学生讨论。隔堂对分是让讲授和讨论在时间上错开,学生的内化吸收在课下进行,下节课前半堂课的时间用于小组讨论或师生讨论互动。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整体了解了知识体系的构成,明确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在内化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思维闪光点,及时捕捉记录并进行逻辑梳理,通过讲授—内化—讨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等,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全面性。

2.促进了教师角色转换

对分课堂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点拨、组织、评价的角色,与传统课堂教师需要涉猎大量教学资料,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备好每一堂课不同,对分课堂中,考验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重难点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的能力、点评学生课堂表现的能力等等,教师不仅自己需要阅读获取大量教学资料,而且要将此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内化阶段去完成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的获取,通过资料阅读分析,总结提炼形成个人观点,在讨论环节表达个人见解完成课堂讨论。对分课堂上,教师无需为了持续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而占据整堂课的时间完成表演式的讲授,而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式、启发式讲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深入思考,如何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中肯的点评。看似整堂课教师蜻蜓点水,实则课下需要付出的努力比传统课堂要多得多,教师首先要大量获取教学资料备好课,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引,如何导尤为重要,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一起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如何创设问题,如何组织学生围绕主题去讨论,如何引导激发学生思维拓展等等对于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课题。

3.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交流

对分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任务布置,都是从实现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传统课堂上,教师课上讲授,学生课下完成作业,课上的疑问以及在完成作业时遇到的难点和疑惑,不能及时请教教师和同学,长此以往导致难题越积越多,疑惑始终不解,完成既定的任务都很难,更谈不上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分课堂则恰好解决了以上问题,将讨论环节放到课堂上进行,教师讲授环节存在的疑问、内化吸收环节的思考,都可以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讨论环节中找到答案,在交流中听取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方法,学生无法解惑之处求助于教师,教师予以点拨、指导,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团队协作,学会了合作共赢。

4.拓展了多元评价考核机制

传统课程评价考核往往注重结果评价,每门课程进行期中测试、期末测试,最终核定本门课程的分数,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临时抱佛脚,突击复习考点,最终大多学生也能够及格,但这违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初衷,仅仅从期末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是片面、不科学的。对分课堂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尤为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笔记记录情况、搜集资料完成任务情况、问题提出及解答情况、课堂讨论情况、小组协作情况等等都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课堂上分组讨论时,每个小组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都会影响小组每节课的最终得分,进而影响每个学生的课程成绩,因此,学生们对对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教师讲授、内化吸收、课堂讨论都非常重视,因为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他们之间层层递进,互为表里,只有认真完成好每一个环节、每一项任务,课程取得好成绩才会有保障。结果性评价可以采取期末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值比例根据课程考核实际由教师自主确定,对分课堂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确保课程考核结果的可靠、有效。

五、对分课堂的实践反思

1.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分课堂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整体教学设计能力。一个好的教师是集编剧、导演、演员的角色于一身,首先,设计一个好的剧本即进行教学设计,依据学情分析,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解决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进而达到专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对于教师来说,首要且重中之重的问题就是教学设计能力。其次,考验教师的是教学内容的取舍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备课,在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搜集相关资料,选取学生知识经验基础上易于理解、感兴趣的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再次,考验教师的是驾驭课堂能力、引导并有效控制学生讨论,点评、总结学生讨论的能力。要求教师精心备课、钻研教学、扎实研究,不断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除以上之外,考验教师的还有学情分析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能力、课程学习效果综合评价能力等等。

2.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给予更大空间

对分课堂给予学生主体地位,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讲授环节紧跟教师的思路,完成理论知识及重难点的学习后,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巩固已学知识,并内化吸收,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主学习做笔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在讨论环节,更是激发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储备和信息搜集能力,互帮互助解决问题。传统课堂遇到不会的问题,学生们普遍的选择就是向教师请教,向网络请教,而对分课堂上解决问题首要的办法是通过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尝试分析解决问题,或者向同学求助,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研究解决问题,也可以向教师请教解决或是在网络求助解决,总之,对分课堂给予学生更大、更自由、更自主的学习空间。

3.对学习效果检验更加突出全面性和综合性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突出教学全过程中各环节的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统一,以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为例,经过全面推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100%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中85.4%的课程各环节考核的比例分配如下:考勤占10%、课前学习情况占10%、课堂活动成绩占20%、小组活动成绩占20%、课后拓展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20%,14.6%的课程各环节考核比例稍有不同,包括但不限于以上考核环节内容,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各环节均能够给予相应的学习评价数据记录,整门课程学习结束后,汇总统计各环节学生的学习成绩大数据,根据大数据分析学生共性学习特点及个体学习差异,关注每个环节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和态度不积极的学生给予更多关照,鼓励小组内进行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后进生活动,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引导和协调,从而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欢

内化讲授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
朗读教学呼唤文本情感的内化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