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2-03-17尹志杰

林区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尹志杰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创新创业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步骤。而高校是培养青年人才的主阵地,是新思维、新想法的发源地。因此,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促进经济稳中有进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涵阐述: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谱系,但追根溯源,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阐释都有着各自的看法,这对于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及实践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界定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广义与狭义视角。从广义角度来讲,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导向,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1]。通过构建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2]。从狭义角度来讲,是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分开论述,即创新教育侧重思维的开发,创业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3]。还有学者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以寻求工作机会为目的,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4]。

二是主体与本质视角。主要从人的角度界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5],与一般的创业教育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特色和鲜明特点在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6],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自信心、责任心、风险意识等核心素质和目标选择、沟通合作等核心能力[7],以及在“劳创融合”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8]。

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价值旨归,它是一种创新思维启发和“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反映,本质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对人生坚定执着的追求。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理解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塑造新思维、提出新观点。这种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理论学习能力的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和创新两者思维上的辩证统一和内涵上的深度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创新。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看作是创新理念指导下的创业教育,也可以看作是创业教育过程中思维的创新,教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又能观察到问题本身表现出的不同层面,能够从事情的本质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团队意识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教授学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聆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树立团队意识,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某项事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首次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界定是1987年《布特兰报告》提出的“既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后代人生产生活的能力”[9]。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整体与整体之间处于共生共存共建的状态。二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不仅在于横向的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样也注重纵向的各个子系统在空间层面的协调,其强调整个生态的协调发展。三是公平发展。当前乃至未来,子孙后代每个人都有享受某种资源的权利,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消耗当前资源为代价[10]。四是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好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高效发展。

3.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以共同发展为遵循,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人格培养的可持续;以协调发展为指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的可持续;以高效发展为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首先,以共同发展为遵循,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人格培养的可持续。就是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当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其次,以协调发展为指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提升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要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协调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如何管理团队、如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选拔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选拔人才等内容,这与管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理念相契合,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与这些专业学科教育协调发展;二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学生四者之间的协调和有机统一。最后,以高效发展为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过程培养和质量把关,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二、现实张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1.产教融合政策方面:存在“政府热、社会冷”的现象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产教融合的目标和原则并提出了产业和教育如何统筹发展的具体思路[11]。2019年,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省级政府和试点城市要紧密围绕产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重点聚焦推进人才培养、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等任务,统筹开展试点,加强组织实施,确保试点目标的完成[12]。2017年以来,一大批产教融合纲领性文件陆续出台,这不仅是对产教融合制度体系的补充完善,更是对我国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融合相通,推动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的重要指引。政府虽然为产教融合颁布了众多制度政策,不断完善和优化产教融合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任务,但在现实情境中,社会方面出现了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产教融合了解不足;企业发展模式没能得到创新;企业与高校之间联系较少、缺乏信任,没能形成高度融合的状态;有企业参与,但持续性不强。可见,产教融合存在“政府热、社会冷”的困境,没有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2.校企合作方面: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3]。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和产业这两个核心要素的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贯通。高校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技术产业化、成果产业化,为企业输送更多技术人才,推动企业革新升级。企业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科研实践基地,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校企合作对高校和企业来说,不仅能够对各自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更能创造广泛的社会效益。但是,由于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价值理念、发展定位等方面的不同,使得高校与企业未能进行深度合作,仅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进行知识的转化利用。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不仅能够获得更加充实的科研资金,加快成果转化与应用,还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渠道,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但是,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表现的较为“冷淡”,并不积极推进合作进程。

3.高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未能充分融合

从高校整体课程框架设置方面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未能实现真正地融合。专业教育能够使学生获得与自身学业和研究方向相关的专业知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专业知识的补充和丰富,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又可以通过创新能力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专业知识的延伸与补充[14]。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促进高校课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着分离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只教授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专业教育只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专业教育重视人的智力发展和知识传授,主要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有着较为严格统一的教学管理[15]。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通识课程为主,课程类别主要是公共课,这与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精度上就有所差别,同时也没有专业教育要求的高,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没能很好地融合到专业教育中。

三、矛盾调和: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析

1.促进产教融合政策更好地落地,激发社会积极性

伴随着我国近些年来有关产教融合政策的相继提出,产教融合使得经济发展迈向了新台阶,成为了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好的政策,更重要的是政策执行,将政策落到实处。产教融合政策是能够促进高校、企业发展和实现良好社会效益的好政策,但从整体情况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着“政府热、社会冷”的问题。由于产教融合政策没有有效落实,使得社会方面没有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政策的理念和基本导向。因此,想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促进产教融合政策更好地落地,激发社会的积极性。一是打好“组合拳”,精细配套,将产教融合政策落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16]。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政策指导下,对高校、企业和社会中其他有关团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二是做好政策之间的协调。首先,做好中央产教融合政策与地方相关措施和细则之间的协调,既要强化中央政策的指导,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其次,做好高校教育政策、企业营商政策等多种政策体系之间的协调,充分激发企业活力与积极性。

2.加快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参与度

校企合作是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使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在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充分融合,从而发挥出“1+1>2”的效果[17]。要进一步推进政府、企业和高校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政府应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方案改善或推进三者间的合作关系,企业和高校要立足自身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来加深双方之间的联系,使得双方都能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18]。从学校方面来讲,通过校企合作,首先,使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与产业发展密切相连,能够建立起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可以将企业实践的成果带入教材和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利用。最后,企业可以为学校实验室等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畅通研发与应用通道,能够更快地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从企业方面来讲,通过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技术人才和项目研究资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升级优化。但是,由于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理念、组织模式等不同,导致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推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实现经济产业升级,就需要在既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快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除了签订就业协议等合作合同外,还要进一步探讨企业和高校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等项目的扶持合作,让企业充分参与其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提高企业参与度。

3.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目前,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未摆脱传统教学思路,将其划归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进行管理,课程负责人也很少是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师或者是企业的管理人员[19]。创新创业课程多以公共课为主,专业化程度不高,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乃至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是要整合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进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首先,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专业教师。可以是聘请的专职教师,也可以是与学校合作企业的主管、工作人员。这样既能传授专业知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创新创业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实践趋势[20]。其次,要促进知识的融合。将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之一。最后,要丰富教学和实践方法。根据学科特征和学生兴趣,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热情。二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含人文知识、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指向与具体内容方面存在一定交集[21]。首先,重点关注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为学生能够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探索注入动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和踏实努力的精神。其次,将人文教育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当中,使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更具开创性和启发性,以此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可度与接受度。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