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衡”文化引领的“衡”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提质
2022-03-17冷胜火
●冷胜火
在学校教育中,文化是治校之魂,课程是强校之基。德阳市衡山路学校从六十年办学历史沉淀中,提炼建构了“恒衡”文化,以此引领构建了“衡”课程体系,走出了一条特色化、高品质发展之路。
一、“恒衡”文化内涵
衡山路学校由中国二重子弟校和省建四公司子弟校合并而来,前两校都是国家三线建设企业子弟校。学校“恒衡”文化中的“恒”,取义恒久专一的立志报国、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衡”则源自校名“衡山”文化意象,古言衡乃“屋梁之横木”,引申为栋梁。古有南岳衡山“铨德钧物”之说,意为犹如衡器、可秤天地,引申为均衡、全面发展。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学校将办学核心理念确定为“立恒志,成衡器”,恒衡文化由此而生。“立恒志”即树立专一恒久的志向和理想,就是教育学生树立爱党爱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恒久远大之志;“成衡器”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二者结合,旨在让学生适应未来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有用之人,成为“立志以恒,铸器衡成”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衡”课程体系建构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恒衡”文化引领下,我校确立了“恒志健体,强基扬长”课程理念,充分对接学生发展需求,形成了全面、均衡的“衡”课程体系,包括衡基、衡志、衡体、衡长四大课程群。
衡基课程群以国家课程为主,包括语数英、理化生、音体美、道法、史地、科学等课程。学校整体构建了九年一贯的课程体系、门类和课时比例,凸显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等基础素养,为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衡志课程群包括“恒衡”大讲堂、励志教育课、学法指导课、文明礼仪课、仪式课、研学课等。如仪式课程从学生入校时的入学典礼到每年的升级仪式,再到毕业典礼,形成伴随学生成长的系列仪式,包括入队入团等仪式、学生成长节点的励志教育等。又如研学课程,是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设计的从幼儿园到初中阶段的研学内容,涉及自然探索、人文励志、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领域,形成系统性、成长型研学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远大的报国志向、深厚的家国情怀、豁达的性格气质和坚毅的意志品格。
衡体课程群包括传统武术、柔道、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啦啦操等。如柔道课程有柔道礼节礼貌、自我保护、攻防技术的立技、寝技和挡身技等内容,难度系数逐层递进。我校柔道教师马军是国家一级健将运动员、四川省柔道冠军、全运会冠军赛第二名获得者,他培养的学生王凤获全国青年运动会第三名、王娟获省运动会柔道冠军。这类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健体的意识、健体的知识,达到增强体质、促进生命全面发展的目的。
衡长课程群含语言人文类课程(绘本故事阅读、演讲与主持、英语绘本与儿歌等)、艺术类课程(合唱、歌唱表演、戏曲、鸟语花香绘画班、动漫、剪纸、电脑绘画、沙画、软笔书法、硬笔书法等)、科学类课程(科技编程等)和自然教育类(鸟伴课程等)。如鸟伴课程以鸟为主题,引导学生观鸟、喂鸟、护鸟、爱鸟,在画鸟、做鸟、做巢、救治小鸟、期盼旌湖候鸟的过程中,感受与鸟为伴的快乐,体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这类课程以校本选修课为主,着力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四大课程群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构建了一个全面、均衡的课程体系。“衡”课程体系是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平衡,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平衡,是文理、综合学科知识的平衡,是学生全面与充分发展的平衡,也是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平衡。
三、“衡”课程的实施与提质
学校衡基课程群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这是“衡”课程体系的根基,是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基础。衡体、衡志、衡长三类课程群则以校本课程为主,是“衡”课程体系的枝叶,旨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持续、个性发展。
在“衡”课程实施中,我校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引领,遵循学习规律,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获得知识、具备能力、悟清规律、掌握方法、挚爱学习、培正三观”,将学习目标确定为“会学、乐学、学会”,创建了“四驱自主”教学模式,包括“情境驱动,明确目标——问题驱动,自主学习——合作驱动,交流提升——图式驱动,构建体系”四个基本环节。“四驱自主”教学是教师通过情境、问题、合作、图式等外在要素,调动学生内驱力,促进学生把学习变成内在需求,实现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从根本上实现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
“衡”课程体系按照“五有”标准实施,即有师资、有课标、有教材、有科研、有评价,各类课程因特点不同而各有侧重。这里以衡体课程群中的武术特色课程为例,阐述“双减”背景下的课程实施与提质策略。
(一)打造师资团队
我校体育教师刘云山是四川省武术优秀教练员、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中国武术六段运动员。他酷爱武术,有良好的武术功底和武德修养,积极投身武术课程建设,承担了我校第一个武术班教学。在他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武术教学行列。我们积极挖掘校外资源,与德阳市武术协会合作,引入校外武术指导教练。校内外武术教师通力合作,使我校武术师资队伍逐渐蓬勃壮大。
(二)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基本素质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基本规定,也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考试评价的基本依据。促进武术课程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我校参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心编写了《武术课程标准》。我们把武术课分为普及班和精进班,前者培养全体学生,以传统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以“普及武术知识、激发武术兴趣、领略武术精神、掌握基本套路”为目标。后者突出培养武术特长学生,实行走班制,以“深悟武术精神、精通武术技能”为目标。
(三)编写校本教材
我校武术课程教材编写遵循连续性、统整性原则,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理论到实操,螺旋上升式编制课程内容,使学生逐步深化武术认识、掌握武术技能。因普及班和精进班教学目标不同,两种班型课程内容的广度和难度也有所不同。前者主要领会武术精神,学习武术套路的基本动作和武术操等;后者增设了拳类、器械类课程,如南拳、太极拳、长拳,南刀、南棍、太极剑,以及长拳类的刀枪剑棍等。
(四)加强科研引领
教学科研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成长。我们加强常规教研,注重武术课题研究。相继展开市级武术课题“中国传统武术在小学体育活动的方法研究”和省级武术课题“依托武术特色培育红领巾小健将的模式研究”,让教学科研回归教师真实的教育实践,打通了教师、课程、课堂的互通渠道,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了武术课程质量。
(五)完善课程评价
我校武术课程评价坚持“因材施评”原则,贯穿课程实施全程,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形态多维度,重点评价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竞赛也是武术课程的一种重要评价方式,校内武术操比赛、校外各级各类武术大赛都是学生一展身手的平台。2014年至今,我校学生在历届中小学武术赛事中屡次获奖,曾获四川省团体总分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两次,以及德阳市团体总分一等奖、二等奖各两次,每年都有大量学生获得个人项目奖。
经多年努力,武术课程已成为我校的一张“名片”。武术教育带动了我校成为四川省武术协会直属会员单位、四川省校园武术推广实践基地、四川省武术套路传统项目学校和四川省段前级考试单位。除武术课程外,我校“衡”课程中的每门课程都遵循高品质、高标准原则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恒衡”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恒衡”文化引领的“衡”课程体系建构实施,达成“志向恒远、身体康健、基础扎实、个性张扬的未来型公民”的学生培养目标,引动学校特色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