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作业的系统思维及落地策略

2022-03-17熊波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目标作业设计

●熊波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辅导及批改,提高作业育人功能。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指出:“坚决扭转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作业“减负增效”成为国家“双减”工作、“五项管理”共同关注的切入点,既因为学生作业负担已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瓶颈问题,也因为作业独特的育人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由于作业场域要素多样、结构复杂,师生、家长、学校、家庭、课堂教学、目标任务、评价手段等都可能影响作业实施的效果,所以本文试图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厘清作业功能与本质,建构作业体系,探索作业设计与管理落地策略。

一、课程观:作业功能的新时代教育诉求

我校作业改革既体现在赋能自主、学科综合、分层设计、复盘巩固等策略实施上,更用系统思维重构作业价值观,从教学视角转向课程视角,从聚焦“量”到关注“质”,从单独击破到系统改善。

(一)作业理论的发展脉络

作业,德语Arbeit,在古代原指奴仆的劳作。最早由幼儿专家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将“作业”一词引入教育,主要作为幼儿的游戏活动,用于训练学生技能。到了近代,作业设计理念走向两个流派:凯洛夫代表的“作业即教学巩固”派和杜威代表的“作业即课程活动”派。前者强调延伸教学时空,巩固知识技能,作业是教学巩固的手段;后者强调多方面能力培养。作业作为教学环节,功能定位为“教学巩固”和“教学评价诊断”,后者是泰勒、布卢姆、加涅代表的“作业即评价任务”理论体系。

(二)凯洛夫作业理论的影响

囿于中国教育理论界缺乏对作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观照,中国现实教育场域多受凯洛夫式的传统作业观影响,奉行教学视域下的作业观,造成了三大缺失:一是整体性和系统性缺失,缺乏从课程标准、教学到作业的系统思考,缺失作业的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二是目标定位缺失,过于强调教学知识技能巩固,过分强调作业的认知价值,忽视生活、体验、交往价值,缺失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训练。三是个性化学习缺失,忽略学生个性和差异性,追求大一统观。

由此,作业陷入五大现实困境:教师缺乏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且不重视自主设计作业;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不匹配,缺乏整体性、序列性和针对性;作业类型单一,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分层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缺乏过程指导和统计分析,批改和讲评方式单一。

凯洛夫教学视域的认知式作业观,过度强调作业的知识巩固和强化功能,导致以量取胜的“题海战”盛行,把作业功能异化为重复、低效的机械练习,更异化为学生的噩梦。

(三)新时代教育的作业价值追寻

作业是教学的延续,还是课程标准达成的途径?不同的视角对于作业设计思路和实施方式都会产生根本性影响。在“作业即知识操练——作业即心智训练——作业即自我探究”的概念演化中,新时代教育的作业观必然演进为“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观”,在科学研究范式下开展具有“目标导向、系统设计和诊断反馈”特征的作业设计。

1.多功能育人:课程视域下作业观的基本意蕴

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观,将作业视为课程的一个主要环节,聚焦学生学习本身,强调作业、课程、教学的系统思考;强调系统思考作业的目标、内容、布置、批改、分析、讲评各环节的关联性;强调目标导向、整体设计、过程调整、反馈完善;强调共性与个性、确定性与灵活性、过程性和结果性的统一;强调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自主设计并灵活实施作业目标、内容与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综合运用与创新;强调作业的个性化育人价值,强调作业在知识、能力、道德、实践等方面的育人功能。要求作业以学生为中心,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注重兴趣、能力、方法和思维培养;要求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问题情境中的学习任务;要求作业过程充满合作、探究和自主精神,致力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

要言之,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观,要求作业符合不同类型学习内容,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促进个性化学习,有助于学习诊断与改进,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管理时间和自主调控能力。作业是理解、巩固和应用学习内容、获得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养成学习兴趣、调节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反馈教学效果、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重要依据[1]。

2.课程作业观:新时代教育目标的应然选择

作业过程实际是从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自主学习的过程。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依循学生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紧扣课堂教学科学定制。作业不仅巩固知识、培养技能,还力求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创设紧贴生产和生活实际的真实问题情境,通过解决“真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通过合理的作业形式,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作业过程培养积极心态、探索精神、管理时间和自主调控的能力,助力学生形成自省、自主、自强的人格力量。

总之,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作业是学生完成自我探究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完成自主学习,实现主动、有效成长;追寻的是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实现激发学生的内在投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能力、基本素养和人格品质的教育价值。

3.现实突围:教学视域下的作业困境

教学视域下的作业观,造成作业的解释性、选择性、多样性和结构性普遍不理想,导致作业设计严重缺乏目标意识,且在时间分布、难度分配、纵向合理性与横向统整性等方面存在系统性缺失。最薄弱的是作业的多样性、选择性。调查发现,大多数作业是知识、能力层面的机械重复,枯燥乏味,影响作业成就感,无益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观,强调作业的目标性、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以突破作业的解释性、选择性、多样性和结构性困境,强调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密切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的作业设计,消解学生因机械重复、枯燥乏味带来的过重作业负担。

二、互生性:优化作业自我结构体系

作业包括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统计分析、作业讲评等多个环节,各要素相互支撑、循环发展,构成一个相互关联促进、循环互生的自适系统,其中作业设计是首要的关键环节。作业实施必须通过系统科学管理,使学生的作业压力处于合理范围,并有效转化为动力。

(一)作业设计

2013年上海市教科院调研结果显示,作业设计质量不高是作业效果普遍不佳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2]。作业质量对作业兴趣、作业负担和学习成绩的影响系数,在小学和初中均超过0.3,说明提高作业质量是实现减负增效的关键。

作业质量既受制于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还与学校、家长、教师、学生作业观念,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和认知特点,学校管理、作业实施方式等紧密相关。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王月芬女士通过300000 份数据研究发现,作业设计各相关要素与作业质量回归系数均小于0.1,说明作业质量是作业各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要从作业目标、作业科学性、作业难度、作业时间、作业差异等全方位系统思考作业设计,从而整体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问题的关键是当下教师普遍不重视作业设计,惯性行为是使用现成的作业资料。研究发现,我校各学科教师平均每天在作业方面耗时2.5 小时,所有学科的作业设计时间明显少于批改时间。我们的对策是强化教研组交流和教师自我反思,以提升教师作业设计意识和能力。

(二)作业数量和时间

美国杜克大学Harris Cooper 教授研究发现,作业时间与学业表现在合理的作业量内明显正相关。他提出高中学生每晚的合理作业时间是1.5 至2.5小时,初中生的作业时间和学生表现之间的正相关在每天1 小时后明显减弱[3]。

跟踪对比我校初中三个年级学生也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校内、校外作业时间均呈倒“U”型关系。初中生平均每天校内作业时间2 至2.49 小时,学业成绩最高;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校外作业时间1 小时内,学业成绩最高;周末平均每天校外作业时间1 至1.99 小时,学业成绩最高。说明学生校内、校外作业时间均存在合理区间,并非作业时间越长学业成绩越好。我们根据不同年级研制“最佳的合理时间”,用制度方式有效协调和控制不同学科作业时间,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作业类型

作业类型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兴趣,而作业兴趣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作业类型多样化不仅更适应学生差异,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作业兴趣,减轻作业压力,提高学业成绩。

我们积极采用现代知识分类理论指导作业类型设计,将每一章节学生所学内容和应达目标进行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维归类;然后依据三类知识特点和学习策略,编写每一章节的作业,形成准备型作业、巩固型作业、拓展型作业、综合性作业。从形式上发展了口头作业、动手制作类和社会实践类作业,从功能上发展了社会实践类、创新类、趣味类、意志类等培养综合能力的作业,从时间维度上研究了长时作业。

与此同时,我们还从作业难度和作业时间上对每类作业、每道题目进行集体备课研究和实验班抽样研究,为大面积学生自主选择“标准餐”“营养餐”“自助餐”“私人订制餐”提供了保障。

(四)作业结果分析

作业分析统计是教师完善作业,发挥作业诊断和改进功能的关键,但教师普遍缺乏对学生作业结果的评价分析习惯。我们在作业设计的“可视化”落地策略中,用“可视化”反思促进教师增强作业结果分析意识和能力,并用制度保障落实推进反思教学和改进后期教学。

以上研究,旨在促进作业各关键要素互动共生,以优化作业内部结构。将作业理念及其各种综合因素制约下的政策导向,转化为教师看得见的落地策略,是我校现实教育作业场域的智慧选择。

三、可视化:作业设计的落地策略

可视化是指将内部思维过程外显为可理解操作的思想、观点、问题、程序、工具、方法等。作业设计可视化强调作业从宏观理念—中观流程—微观问题相结合的系统思考,通过作业设计流程图、作业目标确定模型和作业反思评价表,来保障作业设计质量。

(一)研制流程图:制约作业设计的随意性

针对目前作业设计普遍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问题,我校以学科组为单位,将大概念单元作业作为作业设计的起点,依据作业的课程理念和大概念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要求,系统思考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类型、作业难度、作业时间等关键因素,形成作业流程。其中作业目标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情教情,作业设计采用自编与选用相结合方式,反思改进包括作业目标—解释性、作业类型—多样性、作业难度—选择性、作业结构—有效性等内容,实施效果包括太多兴趣与结果分析。

(二)探明技术路径:确保作业内容与目标一致性

学生越能牢固掌握作业目标,就越能激起强烈的作业动机,促进作业完成。作业目标的设定不仅保证了作业的梯度和延伸度,还凸显了生本位和学本位。在明确的作业目标导向下,学生自主摸索、体验和理解,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

基于课程目标的作业目标设计,不只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是课程的关键环节之一;与课堂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与当天教学紧密相关,既有巩固和强化目标,又对课堂教学未实现的目标进行弥补。

作业目标的确定需要综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进行整体设计。基于课标的作业设计,首先要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化分解,然后将课标中的相关内容陈述分解到相关单元章节和课时,梳理出单元和课时作业目标。细化分解时既要关注内容标准,也要关注程度标准。目标应具备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它是“目标导向”和“过程调控”的结果,既基于课程标准,体现计划性、统一性和整体性,又基于学情调控,体现过程性、灵活性和差异性。

基于课标的作业设计应紧紧围绕课标确立作业目标,并先行设定作业评价标准,保持目标、作业和评价标准的一致性。作业评价标准一般包含不同的评价维度、不同层级的评价标准描述、不同层级的答案示例等要素。根据作业目标设计作业内容,需要对作业目标与内容一致性进行理性分析。我们借鉴中考命题多维表,制定作业内容与作业目标一致性分析表,使教师走上了一条作业内容和作业目标一致性的可视化技术路径。在分析表中,不同学科可以对能力层级进行改动,但教师必须依据作业目标,逐条设计作业内容,并据此进行作业内容与目标一致性的整体反思。

(三)实施多元配餐制:关注个性学习的差异性作业设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我校举全校之力开发情境式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尝试实践性作业,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追求合作式作业,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鼓励教师设计生活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更多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在生活与实践的探究中建构知识和意义,提升作业品质。

作业多样性是影响作业效果的关键因素,对学业成绩、作业兴趣和作业负担都有明显影响。多样性还能使作业最大可能地顺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倾向和个人学习风格,尊重个体差异。让学业优秀者吃得饱,让学业一般者能集中精力抓好基础、保持学习兴趣不掉队。为此,我们大力开展分层式作业研究。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标准餐”)、拓展应用的实践性作业(“营养餐”)、综合性自主类作业(“自助餐”)。其基本特点是:关注学力差异,寻求作业数量个性化;关注认知风格,寻求作业类型个性化;关注学习需求,寻求作业目标个性化;关注人格特质,寻求作业评价个性化。

为学困生按需配送“标准餐”。学困生是作业设计必须关注的第一群体,他们底子薄、习惯差、学力弱,为难情绪重,要求作业数量和难度都应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把“给基础作业、补基础知识、提基本技能”作为设计“标准餐”的原则。

为中等生助力,提供“标准餐+营养餐”。中等生是一个班级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知识不够牢固,仍然需要“标准餐”;他们有可能通过加食“营养餐”跃升为优等生。年级学科组每天根据学习进度布置1至3 道“营养餐”,班级学业水平前三分之一的学生必须做,中间三分之一的选做一部分。学生可依据自己完成必做题的时间,灵活选择是否做选做题。

为优等生卓越,提供“营养餐+自助餐”。学优生学科基础扎实,学习习惯良好,勤于钻研、好学乐学。除给足“营养餐”外,要鼓励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并提供更优质资源,保障其学习自主空间。情景化、项目化、生活化的“自助餐”往往是中长期作业,过程监控和评价尤为重要。要关注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及时给予积极的过程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

我校还开设了“私人订制”作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针对学习中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实现作业个性化,进而达到作业训练精准化,并有利于分类作业辅导和分层评讲作业。

(四)多样的批改反馈:让作业批改成为再次起飞的动力源

作业批改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能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校开展以作业评价改革为突破口的专题研究,除实施健全作业批改的反馈制度外,在各科作业反馈中普遍实施“批语”“有针对性的补偿性练习”“错误的自我解释”策略,并引入“追踪反馈的PTA 量表”,让作业反馈及时化、个性化和显性化。

高质量作业体系不仅需要先进的作业理念指导,更需要切实可行的落地策略,还需要落地后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我校建立了“13355”作业管理体系,遵循“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布置科学合理有效作业,强化作业辅导批改反馈”原则,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格分层布置作业,针对分类作业辅导,建立了《课后作业集体研究制度》《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制度》《作业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实施课后作业周报制,开展学生、家长作业情况问卷调查,召开作业情况座谈会,建立作业管理投诉渠道,加强课后服务阶段作业监管。

猜你喜欢

目标作业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设计之味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