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黄老思想研究述评

2022-03-17朱永清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黄老出版社政治

朱永清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以道家学派为鲜明旗帜、以清静治国为显著特征的黄老思想,曾经在帝制中国的政治历程与学术脉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众所周知,文景之治是帝制中国的首个盛世,其统治思想即黄老学说。正因如此,学界对西汉黄老的关注长期呈现门庭若市的景象。①袁青:《20世纪以来黄老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史学月刊》2018年第1期,第119—132页。与之相反的是,学界对北宋黄老的研究始终门可罗雀,甚至一度无人问津。究其缘故,大抵由于“汉武以降儒家定于一尊”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至给人一种“黄老思想只在汉初盛传”的朦胧印象。其实,与西汉黄老相同,北宋黄老亦对国家政治与社会思想有过重大作用,其历史意义与学术价值绝对不容小觑。有鉴于此,本文暂拟将学界对北宋黄老的探讨分为奠基、争鸣、转型三大阶段加以系统考察,进而对前贤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予以简要总结,以期推动学界对北宋黄老的深层讨论与对黄老学说的整体评估。若有不当之处,尚请方家指正。

一、奠基:刘咸炘一枝独秀

20 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是北宋黄老研究的奠基期。辛亥革命(1911)以来,儒家经学的神圣地位渐趋衰落,诸子百家的学术风潮方兴未艾,北宋时期的黄老思想最终重见天日。刘咸炘首肇其端,国内的陶希圣、钱穆紧随其后,国外的竺沙雅章遥相呼应。其中,刘氏耗费的心血最巨、取得的成绩最高。其对北宋黄老的集中阐释,主要是《北宋政变考》一文,前后思索长达六年。②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因此,无论方法运用,还是资料选择,抑或逻辑推演,均可独树一帜,迄今值得参考。

从理论方法看,道家的阴阳学说是刘咸炘评论北宋黄老的理论前提。总体而言,阴阳轮转是一切历史发生变化的根源,阴阳二气的内在属性决定社会风气、国家人才以及政治事务的外在特征:“政事出于人才,人才起于风气。故观风气者,读史之要也。风气之总要,阴阳刚柔动静而已。刚动之世,其人热,类墨翟,其治张,必归刑名,其弊为躁争。柔静之世,其人冷,类杨朱,必尚黄老,其弊为疲懦。”③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具体而言,战国、东汉末、五代以及宋英宗以后的北宋是刚动之世,汉初、西汉末、唐代以及宋真宗以前的北宋是柔静之世:“大道不明,畸偏致害。二者相矫相乘,数千年而不止。战国动而汉初静,西汉末静而东汉末动,唐静而五代动,皆彰彰也。北宋承五代,初静而后动,转关在仁宗之时。真宗以前静,英宗以后动。”①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53、454页。刘氏之所以采纳阴阳学说,是因为笃信道家史观,“吾常言,吾之学,其对象可一言以蔽之曰史,其方法可一言以蔽之曰道家”,“道家方法如何,一言以蔽之曰御变。御变即是执两”②刘咸炘:《道家史观说》,《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质而言之,道家学说认为阴阳由彼此对立与互相转化共同构成。阴阳对立即“执两”,阴阳转化即“御变”。这一史观虽属朴素唯物的范畴,能够打破传统士人儒家史观的窠臼,却难免夹杂客观唯心的因素,容易造成牵强附会。

从文献资料看,宋人的笔记小说是刘咸炘讨论北宋黄老的文献基础。刘氏认为:“新旧相争,门户朋党起焉。君子小人是非淆乱,当世已罕公论,后世益复追逐偏听。能超然知其始终者,前惟朱元晦,后惟王而农。然尤多未尽明。欲观北宋之风,必求诸杂记小说,单词片语,往往可推见其大。两造毁誉,亦后世所宜参听也。”③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简而言之,新旧党争导致舆论混乱与记载抵牾,极少数的持论公允者还未曾详述。于是,想要观察北宋的政治风气,必须以宋人的笔记小说为主。新旧两党彼此的诋毁之语与各自的溢美之词,都得互相参考,以免偏听偏信。所谓“略览宋世杂书”④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云云,绝非一纸空文的宣传口号,刘氏曾按时代顺序与党派性质对宋人笔记做出分类整理。⑤刘咸炘:《宋人杂记》,《推十书》(增补全本)丁辑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157页。又见氏著《宋史〈绪目〉》,《推十书》(增补全本)丙辑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9—774页。经初步统计,刘文直接参考的宋代史料约45种,仅《宋史》属正史文献,其余多系笔记小说。诸如《朱子语类》《涑水记闻》《闻见近录》《王氏默记》《邵氏闻见录》《青箱杂记》《避暑录话》《石林燕语》《元城语录》等书,刘氏更是征引高达5 次以上,在参考文献中占比20%,与其“正史既不尽取,虽取亦不能发明”⑥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的研究取向完全吻合,同时兼顾南北两宋与新旧两党。这一立场虽有考虑私家著述的多样性,能够超脱传统士人党派之争的困境,却难免忽略官方记载的重要性,容易造成真伪混淆。

从思维逻辑看,北宋政治五段论是刘咸炘议论北宋黄老的观点核心。第一阶段是宋初两朝:“太祖用柔道抑武人,赵普佐之以猜忌。太宗承之,大用文士,重文轻武,以致武功不竞。”⑦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第二阶段是宋真宗朝:“真宗朝承旧法,李沆、王旦辅之以柔静,而泰久生侈,愈疲弊。”⑧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38页。第三阶段是宋仁宗朝:“仁宗承旧,亦于外患皆主退让。后广开言路,新派范、富、欧诸公起,与旧派吕、章等相倾。士气遂动,多言更张。程、司马、苏、王诸人由此而兴。”⑨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40页。第四阶段是宋神宗朝:“神宗行新法,用王氏经术,矫先之柔懦,欲复外患之耻。更张因陋就简之法。司马、范、程诸人与王氏争,不胜。”⑩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48页。第五阶段是宋哲宗朝,“元祐废新法,用司马,而程、苏、刘诸人自相争,分三党”,“绍圣复行新法,用小人,尽斥前三党。自此以降,更互进退,政局屡变,以迄于亡”⑪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53、454页。。要而言之,宋仁宗以前,尊奉黄老是北宋政治的主流学说;宋仁宗以后,崇尚刑名是北宋政治的指导思想。北宋黄老的基本特征,刘氏亦有总结:“真宗以前及仁宗初年,士大夫论治则主旧章,论人则循资格,观人则主禄命。貌以丰肥为福,行以宽厚为尚,言以平易为长,文以缛丽为美。”⑫刘咸炘:《北宋政变考》,《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40页。这一结论虽对道家的地位与作用高度肯定,能够克服传统士人正邪之辨的弊病,却难免忽视儒家的职责与功勋,容易造成主客颠倒。

在政治史角度之外,刘咸炘还为北宋黄老研究指明两条新型路径。其一是宗族史角度,由家学渊源着眼。刘氏认为北宋中原士族世代相传“道家之风”:“宋初,士大夫沿唐之习,大官以厚重镇俗,文士以旷达慰情。传此风之著者为数大家,若昭德晁氏、真定韩氏、河南吕氏是也。”①刘咸炘:《宋学别述》,《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7、1245页。〔日〕竺沙雅章著,方建新译:《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其二是思想史角度,由师承谱系入手。刘氏认为北宋中叶的学者邵雍是典型的黄老宗师:“康节先生邵尧夫者,陈希夷之裔,黄老家之魁桀,与大程子之气象相近,而得于道家者尤多。不独宋世所罕,自汉以降,黄老家不绝如线。一二魁桀,亦未有如邵氏之精者。”②刘咸炘:《邵尧夫学说》,《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稍后的陶希圣与钱穆,所论都未跳出刘氏的范式。

1935年,陶希圣始从政治史角度发现北宋政治上曾经弥漫黄老思想。陶文认为,由于宋初国家推行保守主义,以致社会积弊丛生,最终改革派与保守派在思想领域爆发了关于有为与无为的论争:“自范仲淹四论之后,无为与有为之争,盛行于思想界。熙丰改革,更使这个争论,趋于激昂。”③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791页。观其所引双方争辩的论据,基本属于道家学派的黄老一脉。④参见嵇文甫《从王安石变法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无为思想》,《嵇文甫文集》(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0页。与刘氏不同的是,陶氏只把黄老思想作为保守主义的重要部分,并未忽略儒家思想在北宋的政治影响。⑤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791—795页。

1936年,钱穆方从思想史角度发觉北宋士人中一度盛传黄老学说。钱文主张“当时自有一派士大夫治黄老家言,不喜变法纷更。苏氏学主术数,当归此类,故其父子与张方平气味相投”,指出“康节亦治黄老言,务为苟简者”⑥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此后,钱氏重申以二苏为代表的蜀党“上层则属黄老,下层则为纵横。尚权术,主机变,其意见常在转动中,不易捉摸”⑦钱穆:《国史大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643页。。与刘氏有别的是,钱氏仅将黄老思想作为旧党中少数派蜀党的学说,坚信地域矛盾是新旧党争的主要缘故。⑧参见钱穆《国史大纲》,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627—649页。

遗憾的是,由于刘咸炘足不出蜀且英年早逝,陶希圣与钱穆后又遭受冷遇,以至学界对北宋黄老长期忽视。刘氏故旧蒙文通虽然对《北宋政变考》推崇有加,但是对北宋黄老始终难以认同。⑨参见蒙文通《北宋变法论稿》,《蒙文通全集》(三),巴蜀书社2015年版,第275页。诚如学者所论,“这种区别正是儒家史观与道家史观的区别”⑩张志强:《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以〈儒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观念的特质》,《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1期,第110页。。1975年,日本学者竺沙雅章方重拾这一议题,强调宋太宗崇奉黄老与信仰道教关系密切。⑪刘咸炘:《宋学别述》,《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7、1245页。〔日〕竺沙雅章著,方建新译:《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可惜囿于立场、语言以及篇幅,因而在学界也未形成多少波澜。

二、争鸣:张其凡与李华瑞

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北宋黄老研究的争鸣期。改革开放(1978年)之后,社会思想解放,学术百家争鸣。“汉武以降儒学定于一尊”的传统观点日益遭受质疑,以至有人倡议“道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从而引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论战。⑫袁青:《“道家主干说”述评——兼论老子所实现的哲学突破》,《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7 期,第20—25页。在宋史领域,以张其凡为代表的一方与以李华瑞为代表的一方,围绕“宋初统治思想是道是儒”的关键问题,同样形成一场略具规模的学术争辩。

1982年,张其凡在宋史年会上公开宣读《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一文,标志着这次论战正式开始。张文开门见山:“我们研究了吕端的生平事迹,便会发现,他的黄老思想在宋初是很有代表性的。黄老思想在宋初得以流行,并不是偶然的。这与宋初特别是太宗时期的政治状况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黄老思想曾经对宋初安定局面的形成和延续起过一定作用,而宋代因循风气的形成和宋代道教的兴盛,都与宋初黄老思想的流行有一定关系。”①张其凡:《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兹语简明扼要,可谓提纲挈领。此后十余年间,张氏连续发表系列论著,对宋初黄老做出全面而精深的学术探索,最终顺利建成一套完整而丰富的阐释体系。

以时间而言,宋初三朝均盛行黄老思想,其中太宗朝后期与真宗朝前期最具典型。张氏认为,由于残唐五代的长期动乱,国家政权屡经更迭,社会危机日益加重,于是黄老思想应运复苏:“在宋初三朝,黄老思想流行,实行黄老之治,这是很明显的事实。其原因,并非单纯是统治者的喜好与提倡,更重要的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时势使然。”②张其凡:《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宋太祖朝的黄老思想,偏重纠正五代以降的诸多弊政,基本方针是“以革为主,辅之以因”;宋太宗朝的黄老思想,偏向继承其兄制定的各种政策,基本方针是“以因为主,辅之以革”③张其凡:《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189页。。而真宗朝的黄老思想,在遵循祖宗故事的同时,还与弘扬道教互相结合。④张其凡:《宋真宗“天书封祀”闹剧之剖析——真宗朝政治研究之二》,《宋代政治军事论稿》,安徽人民出版2009年版,第195页。他还指出:太祖朝面临中央集权以统一全国的现实需求,因而宋太祖虽青睐黄老思想却从未公开宣扬;太宗朝后期推行黄老,大体由于宋太宗因弥合自家皇权合法性的危机而采取苟且偷安的统治谋略;真宗朝前期实施黄老,主要在于宋真宗从小接受其父相关的思想教育与任用信奉黄老的宰相治国理政。⑤张其凡:《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192页。要之,宋初黄老的核心精神是“提倡清静,无为而治”:在宋太宗以前积极作用居多,在宋太宗以后消极影响愈烈。⑥张其凡:《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192页。

以空间而言,宋初政治皆弥漫黄老思想,大致覆盖内政与外交的各大领域。在内政领域,黄老思想反对变革。政治层面,强调按章办事,确立一套有章可循的法制体系;经济层面,强调与民休息,废除一批苛刻繁重的赋税;选官层面,强调择人用吏,压制一切浮薄躁进之士。⑦张其凡:《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190页。在外交领域,黄老思想反对生事。自太平兴国北伐失败以后,赵宋国策渐趋守内虚外,大力鼓吹道家学说中的太平言论:“太宗因失败而胆破,从此开始苟且偷安,因此越发地推崇黄老思想,提倡清静无为。”⑧张其凡:《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张氏强调,宋初盛传黄老思想具有三重意义:一是形成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导致北宋中叶以降的庆历新政与熙丰变法走向失败;二是与道教互为表里、互相推进,使得北宋前后两次掀起远超前代的崇道高潮;三是为理学的孕育提供生长环境,诸如周敦颐的太极、二程的理气、朱熹的先天等都有道家身影。⑨张其凡:《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3—194页。总之,黄老思想集中体现于宋初政治的各个层面,深远影响着宋代的政局变迁、宗教传播以及学术发展。

以人物而言,宋初君臣都崇尚黄老思想,其中吕端与李沆二位宰相最为突出。张氏主张:“赵普的‘道理最大’说,就是黄老思想的反映,从他的为政和他的话语中,看得很清楚。”⑩张其凡:《赵普评传》,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279页。然而,鉴于宋太祖朝的首要任务是“有为而治”以统一全国,故而赵普的黄老思想尚且不如后世的吕端与李沆凸显。对于吕端,张氏强调:“‘小事糊涂’与‘大事不糊涂’,正好反映了吕端的黄老思想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①张其凡:《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页。 李华瑞:《论宋初的统治思想》,《宋史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所谓“小事糊涂”,即“罕所建明”“代人受过”“谦抑逊让”“不争名誉”“不计较流言”“不广置财产”;所谓“大事不糊涂”,即“安定皇室内部,平定由于继位问题而引起的人心浮动”“广开言路,争取士大夫的归心”“简易为政,顺应民情”“谨守法制,选用良吏”“谨边防,通盟好,使边境得以安静,辇运之民得以休息”②张其凡:《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184、177—179页。。对于李沆,张氏强调“李沆也是一位具有较浓黄老思想倾向的人,他处事极其慎重,在会见客人、与人交谈时,常常一言不发,被称为‘无口匏’”,“他是有意识的简化政事,实行稳定少变的治国方针”③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下》,学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3页。。换而言之,李沆性格沉稳,行事谨慎,与黄老思想的清静无为契合。

张其凡虽然始终坚称宋初的统治思想是儒家④张其凡:《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页。又见张其凡《赵普评传》,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280页;还见氏著《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但是此言素来受人忽略,就连张氏自身也难以固守。⑤1982年,张氏只强调“宋初四十年”黄老思想(张其凡:《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5 页)。1993年,张氏则认为“宋初七十年”黄老思想(张其凡:《试论宋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宋代政治军事论稿》,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观点的改变,既是张氏认识深化的体现,又是张氏矫枉过正的反映。正是在其不懈努力之下,宋初黄老盛传的观点才引起宋史学者的瞩目与思考。1987年,吴泰认为宋朝的统治思想经历了由宋初崇尚黄老向宋末尊奉理学的演变过程。其特别强调“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大力鼓吹和奉行,黄老思想就成了这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儒学思想比较沉闷,在当时的政治思想中没有占支配的地位”⑥吴泰:《宋朝史话》,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309页。。1991年,刘复生主张黄老思想在北宋中期儒学复兴以前是赵宋皇朝的意识形态。其明确言道:“统治者竭力提倡黄老‘清静无为’之术,把它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七八十年间,因循守旧、不知变化的所谓‘俗儒’之气弥漫着整个官场,形成政治风尚的最大特色。”⑦刘复生:《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同年,唐兆梅对宋初三朝黄老思想的盛行缘故、传播特点、历史作用进行简明概括。其反复申明:赵宋建国的“政治气候和历史背景”这两大因素,“决定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在宋初政治思想中所占有的支配地位”⑧唐兆梅:《略论宋初的黄老思想》,《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第124页。。从此,“宋初黄老独尊”大有取代“宋初黄老盛行”之势,因而遭到部分学者的公开批评。

1995年,李华瑞先后发表《宋初黄老思想三题》与《宋初统治思想略论》二文对“宋初黄老独尊”的结论进行商榷,标志着此次论战达到高潮。此前,面对“宋初黄老盛行”论,主保守态度的学者常隐忍不发。关于张其凡的书评,学界虽一致高度评价,却鲜有提及黄老。唯何冠环认可张氏《赵普评传》中赵普崇尚黄老的观点。⑨何冠环:《张其凡著〈赵普评传〉》,《新史学》第3卷第1期(1992),第167—168页。专论宋太宗的文章,学界虽呈百家争鸣象,亦鲜有提及黄老。独王瑞来赞同张氏《宋太宗论》中赵光义信奉黄老的结论。⑩王瑞来:《略论宋太宗》,《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4期,第185页。而今,面对“宋初黄老独尊”说,持否定意见的学者终一吐为快。李文宣称:“这种观点与宋初政治思想的发展实际多有不合,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黄老思想在宋初政治上的作用。实际上,宋初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仍是儒家的政治思想。”⑪张其凡:《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页。 李华瑞:《论宋初的统治思想》,《宋史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针对宋初黄老思想独尊的命题,李氏依次从政治背景、经济政策、思想文化等三大领域予以全面否定。就政治背景看,与汉初政治无为比,宋初政治有为,如太宗朝屡兴大狱、多次北伐,真宗朝东封西祀、劳民伤财;与汉初简政放权比,宋初亟需加强中央集权、加快统一战争,休养生息反而不急。就经济政策看,宋初不但照搬前代的苛捐杂税,而且发展历朝的禁榷制度,主动采取有为的敛财政策,这恰与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背道而驰。就思想文化看,宋初因循保守的政风源自防弊之政、磨勘制度、阶级特权,黄老思想的清静无为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①李华瑞:《论宋初的统治思想》,《宋史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针对宋初儒家如何定位的疑问,李氏分别由宗教政策、儒家地位、儒学实践三个方面予以系统回答。从宗教政策讲,由于三教合一的思潮如火如荼,宋初实行三教并重的大政方针。其既崇信儒术、尊孔尚经、身体力行,又营造宫观、征召道士、编修道经,还修建寺院、普度僧尼、翻译佛典。从儒家地位讲,汉武帝以降儒学即定于一尊,理学仅为宋代儒学的一个流派而已。儒学虽然在宇宙论与认识论方面与佛道难以比肩,但是在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层面向来遥遥领先。从儒学实践讲,宋初政治上以文臣知州,维护儒家纲常秩序;军事上落实阶级法,体现儒家礼治精神;对于内朝严加防范,反映儒家伦理观念。②李华瑞:《论宋初的统治思想》,《宋史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8页。此后,郑铭德更是激烈抨击宋初黄老说:宋初法制与经济等方面的建设,与宋初黄老思想的兴盛,“显然是互相矛盾的”;将宋初黄老流传与道教盛行相联系,“显示出作者对于思想与宗教缺乏认识”;把宋初保守政风归结于黄老思想,“作者或许应该再稍加斟酌”③郑铭德:《张其凡著〈宋初政治探研〉》,《新史学》第8卷第4期(1997),第222、223页。。或许评议过度情绪化、论证缺乏体系性,学界迄今无人响应,其影响力远逊李文。

三、转型:刘固盛与张维玲

21世纪头二十年,是北宋黄老研究的转型期。在争鸣期,虽然双方的争辩由暗到明、从缓至急,但是长期各执一端、始终莫衷一是。即使同一阵营,依然存在分歧。因此,以刘固盛与张维玲为代表的学者纷纷暂且搁置重大争议,分别从宗教史与政治史的路径对北宋黄老给予重新审视。

2001年,刘固盛出版专著《宋元老学研究》,是转型期由思想发展脉络探索北宋黄老的开山。刘氏认为宋代道教与政治关系密切,具有“道教政治化”的趋势;而宋初黄老思想的流行,正是导致这个趋势的一大缘由。④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19、21页。在教外人士中,以王安石为领袖的荆公新学宣传黄老思想。刘文指出:“把黄老思想等同尧舜之道,足见王安石对黄老的推崇。基于这种认识,王安石便把《老子》里的大量内容吸收到了他的新学体系中,并用注释的方式阐明了儒道同归的思想。”⑤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59页。王安石的哲嗣王雱,其“治国治人之道,在于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无为而不废有为,这是典型的黄老之术”⑥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66页。。王安石的助手吕惠卿,其“老学著作为《道德真经传》,内容主旨均与王安石一派相近”⑦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67页。。与前人主张王安石新党反对黄老思想相悖,刘文基于荆公学派的老学文献,力证新党集团以黄老思想为熙丰变法进行舆论宣传:“王安石一派在注释《老子》的时候,将老子的自然之道与他们所提倡的经世之学结合起来,在沟通儒道的基础上发挥老子学说,从而为政治改革寻找理论上的依据。”⑧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69页。在教内道士中,以陈景元为代表的道教学者弘扬黄老思想。刘文提示,“陈景元继承了老庄道家的一贯主张,认为治国应该清静无为”,“陈景元的治国思想明显受到了儒家的影响”,“陈景元阐发治国之道时,往往将修身与治国并论”⑨刘固盛:《老庄学文献及其思想研究》,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200、201、202页。。据其考察,“在陈景元的老学思想中,治身治国的内容都很丰富,对于治国之术,首先强调的则是清静无为”⑩刘固盛:《道教老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186页。。陈景元的治国思想,恰与宋初黄老同源:“清静无为是道家政术的核心内容,它于安定民心、恢复社会秩序、治理国家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宋初几十年的统治者便注意奉行清静之旨。”①刘固盛:《宋元时期的老学与理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页。与前人侧重宋代士人阶层的老庄之学相迥,刘文基于陈抟学派的老学材料,偏向陈景元之辈以道家黄老思想融摄儒家治国理念:“陈氏的‘无为’并非毫无作为,而是在道家自然精神的基础上,渗入儒家的理想追求。”②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124页。另外,刘氏还注意到宋徽宗对黄老思想的尊崇,并且辨析其与王安石黄老思想的异同:尽管“宋徽宗注《老》时表现出来的那种消极无为思想,与王安石的进取精神实在不能相提并论”,可是“王安石父子、宋徽宗君臣谈论黄老之术,都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来说的”③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70页。。最后,通过汉宋两朝的比较,刘氏强调宋人“并非以道家为宗旨,‘采儒墨之善’,而是以儒学为中心,‘撮黄老之要’”④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第71页。,正面肯定“宋初儒家独尊”的传统结论。近期,刘氏对前说略加修正,主张“君臣上下共同推行,思想界互相呼应,黄老思想几乎漫延于整个北宋王朝,其中仁宗朝尤为显著”⑤刘固盛:《论北宋的黄老思想》,《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94页。,颇有道家本位的意思。

2015年,张维玲完成博论《经典诠释与权力竞逐:北宋前期“太平”的形塑与解构(960—1063)》,是转型期由政治变迁过程探究北宋黄老的典范。张文围绕“太平”这一核心的政治观念的从建构到解构之演变历程,将理论层面的经典阐释与实践层面的权力斗争相结合,对北宋百年政局变动的主要脉络给予系统梳理,从而揭橥黄老思想在北宋政治中的社会地位与历史意义。张氏认为:“就统治理念而言,以封禅为界,在此之前太平尚未达成,君主必须透过‘修德’来赢得上天的肯定;太平之后,君主清静无为,并透过更盛大的礼仪取悦天神,维持天地和气。祥符元年封禅顺利举行后,理论上,赵宋政治成就已获得上天的肯定,君主不再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政务革新,只要依循既有的制度、规则施政即可,进入‘无为而治’的阶段。此时,施政的重心转移到奉神活动,君主秉持内心的‘孝’与‘道’,搭配高规格的‘礼’,以求天神福佑赵宋的太平之政于不坠。”⑥张维玲:《经典诠释与权力竞逐:北宋前期“太平”的形塑与解构(960—1063)》,台湾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75页。遵循张氏的思路,由于帝王封禅是宣告太平的政治象征,故而以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禅为界,此前是建构太平阶段,此后是解构太平阶段。在建构太平阶段,与前人主张太宗、真宗崇奉黄老不同,张氏强调无为而治是封禅以示太平之后的意识形态:宋太宗改元端拱,标示其从儒家的“修德”走向道家的“无为”⑦张维玲:《经典诠释与权力竞逐:北宋前期“太平”的形塑与解构(960—1063)》,台湾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5页。。与前人偏向宋初君相的黄老言行有别,张氏侧重主导祥符礼仪官僚的师承谱系与思想渊源:王钦若集团多系出身江南的“徐铉后学”,王钦若等人则与宗主徐铉一样“颇具道教色彩”⑧张维玲:《经典诠释与权力竞逐:北宋前期“太平”的形塑与解构(960—1063)》,台湾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2、85页。。正如张氏所云,建构太平的两大线索,“都潜伏于太宗朝,浮现于真宗朝”:一是宋初向往无为而治、憧憬三皇五帝、风靡谶纬学说,二是徐铉崇尚唐玄宗的奉道,其后学影响大中祥符时代。⑨张维玲:《经典诠释与权力竞逐:北宋前期“太平”的形塑与解构(960—1063)》,台湾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3页。在解构太平阶段,与前人孤立讨论庆历新政否定无为不同,张氏整体评估古文运动、经学变古与庆历新政对黄老思想的冲击:由杨亿、孙奭后学与柳开、穆修后学共同倡导的古文革新运动,导致政坛文风由歌颂太平走向批判时政;由杨亿后学与孙奭后学鼓动的经学变古思潮,造成宋仁宗朝出现根据儒家经典修正祖宗之法的礼乐改制;由范仲淹集团负责的庆历政治改革,使得北宋主流政治文化从道家的“以礼奉神”转为儒家的“修德应天”⑩参见张维玲《经典诠释与权力竞逐:北宋前期“太平”的形塑与解构(960—1063)》,台湾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19—220、257—259、296—297页。。在承前启后的大中祥符时期,儒家的“孝治”与道家的“崇道”是宋真宗朝神道礼仪的两大元素:前者体现儒家敬天法祖的人生观,后者反映道家无为而治的世界观。①张维玲:《经典诠释与权力竞逐:北宋前期“太平”的形塑与解构(960—1063)》,台湾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9—158页。据此,张氏侧面否定“宋初儒家独尊”的传统结论。然而,张氏经常宣称大中祥符时代是“儒教国家”②张维玲:《经典诠释与权力竞逐:北宋前期“太平”的形塑与解构(960—1063)》,台湾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页。,难免陷入儒家本位的窠臼。

四、反思:高成就与大不足

经过一个世纪的沉淀,尤其近四十年的积累,学界对北宋黄老的探讨业已取得很高成就,足以称作硕果累累。所获成就,大体有四。

成就之一,相关资料搜罗殆尽。刘咸炘是最早运用笔记小说考证北宋黄老思想者,他所征引的宋人笔记将近半百,迄今尚且无人超越。张其凡是率先使用官方文献论证北宋黄老思想者,除新旧《五代史》与《宋史》等正史外,《宋太宗实录》《宋大诏令集》《续资治通鉴长编》诸书尚属首次引用。刘固盛与张维玲是充分利用士人文集与道教经藏的学者:前者对荆公学派与陈抟学派中黄老文献的筛选,后者对徐铉及其后学与宋初官修类书里黄老材料的择取,均发前人所未发、言今人所未言。官方记载与私家著述相互印证,教外文集与教内经藏彼此参考,能够发扬史料多元化的基础优势。

成就之二,相关领域大为拓宽。黄老思想作为一门系统性哲学,首先与思想史密不可分。其上承宋前黄老学说,下启宋明理学,在中国的思想脉络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黄老思想还属一股社会性思潮,其次与政治史难以切割。宋初至少有两代君臣崇奉黄老思想,一度在内政外交的各个方面进行全力推广。黄老思想更是一种宗教性理论,最终与宗教史水乳交融。北宋一代,前后两次涌现崇道热潮,均与黄老思想互为表里,互相作用。围绕北宋的黄老思想,思想史、政治史、宗教史彼此纠缠,相互重叠,政治思想史、宗教思想史、宗教政治史等新式研究方兴未艾。

成就之三,相关人物益显复杂。传统观点以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以降,儒学就成为帝制时代的意识形态。那么,历代官僚无论如何崇佛信道,其归根结底仍旧属于儒家。然而,刘咸炘、张其凡、刘固盛等人先后对此发出挑战,认为北宋上至君王如太宗、真宗,下到臣子如吕端、李沆,皆系道家的黄老信徒,黄老思想在宋初盛传于世。这既有师徒相授的学术传统,如李沆教授真宗,又含父子相传家族渊源,如太宗传授真宗。即使黄老思想在儒学复兴以后逐步退居边缘,其对北宋君臣的潜移默化仍不容小视,如荆公学派与宋徽宗都从中汲取资源。从血缘、地缘、学缘、业缘等角度观察,可以呈现人物复杂的动态生平。

成就之四,相关问题愈加清晰。在奠基阶段,经过刘咸炘等人的奋斗,彻底解决了“北宋政治有无黄老思想”的问题。在争鸣阶段,张其凡一方与李华瑞一方的争辩,初步回答了“宋初黄老居于何等地位”的问题。在转型阶段,通过刘固盛与张维玲的努力,简要总结了“宋初黄老具备哪些影响”的问题。至此,学界对北宋黄老的来龙去脉已经比较清楚:时间上黄老弥漫于宋初三朝,尤其太宗后期、真宗前期;空间上黄老覆盖着各大领域,尤其内政方针与外交政策;人物上黄老体现在帝王宰辅,尤其太宗父子与吕端、李沆。问题意识的层层递进,推动内容主旨的日益明朗。

毋庸讳言,学界对北宋黄老的思索仍然存在很大不足,可以说是问题多多,需要学者继续努力。不足之处,大致有四。

不足之一,学术回顾缺斤少两,学术争鸣避重就轻。刘咸炘是首位对北宋黄老思想做出体系性考察的学者,其在方法运用、资料选择、逻辑推演等方面均有独步之处,可是至今只有刘复生一人予以重视。③刘复生:《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至于陶希圣、钱穆、竺沙雅章的有关陈述,更是几乎无人理会。民国时期学术与汉学研究固然不宜高估,不过亦不能小觑。针对“宋初统治思想是道是儒”的关键问题,笃信“宋初黄老独尊”的学者,对固守“宋初儒家独尊”的学者之批评从来未曾有所回应,始终自说自话。时至2006年,刘复生依旧认为:“北宋前期,最高统治当局在政治上提倡黄老‘清静无为’之术,力图把它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七八十年间,因循守旧的政治习气弥漫着整个官场。”①刘复生:《中国古代思想史:宋辽金元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往年交通运输不便,书籍流传不广,遗漏前人观点在所难免;如今网络信息时代,数据传递迅捷,避免重复劳动理所应当。

不足之二,北宋黄老的上下时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北宋黄老思想的上限,共有三种观点:其一是宋太祖统治时期说,刘咸炘、张其凡、吴泰、刘复生、唐兆梅、刘固盛等均支持此说,阵容最大,影响最强。其二是宋太宗淳化时期说,李华瑞认为“太宗提倡黄老清静致治,是与厌战情绪和置四夷于不顾而专治内政的思想分不开的”②李华瑞:《宋夏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其三是宋太宗端拱时期说,张维玲主张“‘端拱’改元,不仅标示对外政策的转向,也明确将‘无为’视为未来的政治理想”③张维玲:《经典诠释与权力竞逐:北宋前期“太平”的形塑与解构(960—1063)》,台湾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5页。。北宋黄老思想的下限,则有四种观点:其一是宋仁宗统治中期说,刘咸炘、刘复生、张维玲等都同意此说。其二是宋真宗统治晚期说,张其凡、吴泰、唐兆梅等皆赞成此说。其三是宋真宗统治中期说,李华瑞强调“真宗好兴作,系指大中祥符以后所搞的‘天书封祀’闹剧”,而“这场闹剧所表现出的大事兴作与黄老清静政治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④李华瑞:《论宋初的统治思想》,《宋史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其四是宋徽宗统治时期说,刘固盛指出黄老思想几乎贯穿北宋皇朝的始终,至少宋徽宗朝还信奉黄老思想。前两种说法呼声不绝,后两种说法应者寥寥。

不足之三,北宋黄老的详细内容与具体特征均模糊。一般以为,北宋黄老与西汉黄老相仿,基本内容都是“守之清静”,主要特征都是“无为而治”,大体流弊都是“因循持旧”。然而,这一结论的思路是比较汉初黄老与宋初黄老,默认二者同根共源。可是,汉宋时空迥异,问题千差万别,黄老思想自然与世推移。正如宋人所言:“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子’。”⑤[宋]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卷下,《道藏》第1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73页。照此,北宋黄老的理论依据,不能光追溯汉代的文景之治,更应该探求宋人的老学注疏。以此结合宋初君臣的有关言行,北宋黄老的大体面貌当可粗略勾勒。同时,儒道同源而异流的现象亦值得思考。自先秦王官之学衰微以降,儒道两家虽逐步分道扬镳,但长期彼此借鉴。于是,道家崇尚“无为而治”,儒家亦有“垂拱而治”;道家信奉“守之清静”,儒家也有“镇之安静”。那么,准确区分北宋的儒道思想,是客观看待宋初黄老的前提条件。

不足之四,北宋黄老的社会影响问题始终有待发掘。在政治领域,既往的议论聚焦于因循保守的官场风气。争鸣双方虽对黄老思想是否系守成之风的根源存在分歧,却均承认黄老思想有助于守成之风的形成与漫延。张其凡揭示的北宋黄老在内政外交各个方面的具体影响,李华瑞仅从内外因素这两大角度给予宏观解答,强调“其实质是为苟且偷安的对外政策张目”⑥李华瑞:《论宋初的统治思想》,《宋史论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又见氏著《宋夏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张维玲虽就此进行微观考释,但对选官规则与法律制度亦未能交代。在思想领域,近年的评论徘徊于宗教哲学与政治史学之间。刘固盛偏重前者,旨在指明北宋黄老对教外士人与教内道人的哲学影响;张维玲倾向后者,意在点出北宋黄老对政坛文风、官场经术、政治立场的史学影响。刘氏多系个案,深度有余而广度不足;张氏重在整体,宏观有余而微观不足。至于经济领域,迄今尚无专文做出分析。

五、结 语

综上所述,学界对北宋黄老的探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奠基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刘咸炘、陶希圣、钱穆、竺沙雅章先后对此做出概述。特别是刘咸炘的专文,彻底解决“北宋时期有无黄老思想”的疑问。在争鸣时期(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围绕“宋初统治思想是道是儒”的问题,张其凡代表的一方与李华瑞代表的一方发生分歧、产生争议。在转型时期(21世纪头二十年),刘固盛、张维玲各自从宗教史、政治史的路径进行精深钩沉,在“黄老思想对北宋的影响”这一领域取得重大的突破。总而言之,呈现成就高与不足大兼有的特点:一方面,相关资料竭力搜罗、相关领域全面拓宽、相关人物更加立体、相关问题越发明晰;另一方面,学术回顾缺失严重、时限问题异见极多、内容方面模糊不清、影响层面讨论不够。北宋黄老需要继续研究,期待学界专家再接再厉。

在帝制中国,意识形态既具有强弱之分,又存在主次之别。毋庸置疑,儒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确长期占据强势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佛道两家常年位居意识形态的边缘与潜流。可是,一旦儒家理论难以满足统治集团的迫切需求,那么佛道学说在此时期就会乘虚而入,甚至可能反客为主。北宋前后两大崇道高潮的出现,正是意识形态层面道家暂代儒家的经典案例,绝非儒家体系的自我演化与基因突变。著名道教史家姜生主张“南宋以前,主导上层意识形态和民众生活的不是儒学或佛教而是道教”,认为“后之史家往往被理学家的书写所遮蔽,甚至把明清社会当作传统社会的标本,从明清去理解、想象汉唐,遂以先入之见取代了历史的真实”①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南北朝隋唐五代卷》,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虽然此论与“汉武以降儒家定于一尊”的传统观念相仿,难免矫枉过正之弊,但是颇具启迪意义,以黄老学说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亟待学界给予重新评估。

猜你喜欢

黄老出版社政治
爱吃大闸蟹的黄苗子老先生
我等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眼里的黄焕章老人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胸怀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