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中国英语教师学术写作者的身份建构
——基于实践共同体视角
2022-07-18耿玉芳郎晓娟
耿玉芳,郎晓娟
(玉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一、研究背景
目前,英语是学者们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用语(lingua franca)。世界上许多非英语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鼓励本国的学者用英文发表研究成果,将本国的科研成果向世界展示,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到英语国家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之一。已有的研究资料显示:非英语(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简称EAL)学者在美国研究生院的学习经历往往不同于那些没有职业经验的国际研究生。具体说来,因为先前的工作经历,这些学者的学习目标更明确,专业基础更扎实,取得学业成功的动力更大①Yu-Jun Chang,"Picking one's Battles:NNES Doctoral Students'Imagined Communities and Selections of Investment,"Journal of Language,Identity and Education,Vol.10,No.4,2011,pp.213-230.,但同时他们也往往会经历由专业在职人员转变为学生身份的心理落差。他们大多是学术旅居者,学成后即回国工作,因此,通常不会全盘接纳,而是有选择地吸收东道国的学术规范。②Anna Robinson-Pant, "Changing Academies: Exploring International PhD Students' Perspectives on‘Host’and‘Home’Universitie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Development,Vol.28,No.4,2009,pp.417-429.他们大多比普通研究生年长,需要面对家庭、婚姻和经济压力对其学术发展造成的干扰。③Misa Akazaki,"Negotiating Different Assumptions:The Experience of Mature Japanese Students in British Universities,"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Vol.14,No.4,2010,pp.355-370.
尽管非英语国家学者到美国研究生院深造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针对这些学者的英语学术写作经历的专门研究并不多。目前,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1)文化背景对发展英语学术写作知识、技能和惯例的影响。安吉洛娃(Angelova)和里亚赞采娃(Riazantseva)指出,保留或隐藏个人情感的文化背景使得很多学者在论文写作中不愿意评价和表达个人观点,这影响了他们的英文写作批评素养。④Maria Angelova,&Anastasia Riazantseva,1999."‘If You don't Tell me,How Can I Know?’:A Case Study of fou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to Write the U.S.Way",Written Communication,Vol.16,No.4,1999,pp.491-525.然而,程(Cheng)的研究显示母国文化背景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微乎其微。⑤An Cheng, "Analyzing and Enacting Academic Criticism Practices: The Case of an L2 Graduate Learner of Academic Writing",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Vol.15,No.4,2006,pp.279-306.同样来自倡导含蓄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到英语写作和母语写作的差异后,一些非英语学者却通过提高修辞意识并积极参与学术写作实践而提高了学术批评能力。(2)转换/重构英语作者身份。这一身份建构与母语者密切相关。一些母语写作者身份尚不成熟的学者受北美大学学术剽窃定义及相关处理办法的影响,怵于借用他人文本来建构自己的学术立场①Ali R. Abasi & Barbara Graves, "Academic Literacy and Plagiarism: Conversations with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and Disciplinary Professors",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Vol.7,No.4,2008,pp.221-233.,而有着成熟的母语写作经验的学者则需要协调母语写作者身份来建构英语写作者身份。(3)与学术圈子成员的互动。导师对文稿建设性的反馈可以激发非英语学者的写作信心和动力,提高写作技能。
国内对学术英语写作的研究主要关注:(1)英语学习者的学术写作过程、认知发展或身份建构②杨鲁新、汪霞:《论文提案写作问题与应对策略——三名硕士研究生的个案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第4期,第48—52页。;(2)国内知名专家英语学术发表经历③孟春国等:《高校教师学术写作与发表的调查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年第1期,第110—119页;高一虹:《“本土”与“全球”对话中的身份认同——社会语言学学术写作和国际发表中的挑战与回》,《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年第1期,第18—25页。;(3)高校学术英语课程的教与学。而对中国学者在英语国家学术写作经历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④王菲:《美国高校研究型论文写作教学对话元素的个案研究:对话理论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年第5期,第107—114页。。虽然现有文献对理解非英语学者海外学术写作者身份建构有一定启示,但鉴于学术写作重要性和英语教师群体的特质——数年的专业英语教与学,英语教师的学术写作社会化经历值得专门研究。本文是笔者在美博士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即在美研究生院就读的英语教师如何通过能动地参与研究生项目写作实践成长为研究者,核心问题是影响留美中国英语教师建构英语写作者能动性的主要因素。
二、理论框架
莱夫(Lave)和温格(Wenger)认为,实践共同体是指“参与者就他们正在做什么以及这在他们生活中意味着什么达成共识的环境”⑤Jean Lave & Etienne Wenger,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98.,其核心是初学者通过合法的边缘参与获得核心参与的能力和地位。合法性保证了初学者能够接触到共同体规则,边缘性则为他们充分参与共同体实践活动提供了途径。
实践共同体是目前学术写作文献中最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有力地阐释了个体成员在参与实践共同体中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为本研究提供一种有效视角。对于国际研究生而言,写作者身份建构与东道国的语言、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以及与共同体成员的互动紧密相关,也与个体在话语实践中协商其身份的能动性密不可分。
三、研究方法
梅里厄姆(Merriam)认为,质化个案研究特别适合探究教育实践问题。⑥Sharan B.Merriam,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1988.本研究采用质化个案研究,对在美国东北部的一所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院前的三名中国英语教师参与学术写作实践进行了历时九个月(2016年6月—2017年2月)随访调查,同时对两名有多年指导国际研究生学术写作经验的美国教师琳达(Linda)和玛德琳(Madelyn)进行了访谈。
(一)研究对象
选择在教育学院博士项目就读的中国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获得丰富有效的研究数据。作为一名在该教育学院就读的研究生,笔者了解该学院的学术写作规范,也认识这里的国际研究生和教授。笔者与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接触,建立了信任关系,这确保了他们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该博士项目涉及多种写作任务,包括各种课程论文写作、期末论文、博士资格考试论文、论文提案写作以及博士毕业论文,研究对象因此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
本文根据目的抽样和最大差异抽样原则,选取三位中国英语教师。他们来自我国不同地区,具体情况见表1。所有研究对象都是自愿参加,文中所采用的名字均为化名。
表1 研究对象背景
(二)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集了多种来源数据资料(详见表2)。多个参与者和多种数据源有助于保障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注重保障参与者权益:通过邮件和面对面交流让他们了解本研究具体信息;允许他们自由选择访谈时间和地点;确保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和匿名性。
表2 数据收集及数据库一览表
需要特别指出:三位教师中肖宇还在进行课程学习,本研究中的课堂观察数据全部源于对肖宇所修的一门博士课的随堂观察记录。焦点访谈小组数据来自对大项目中五名小组成员的访谈。所有的原始访谈都用英语进行,由笔者将录音资料转成文字。本文中的摘录由笔者翻译并经过研究对象的确认。
(三)数据分析
依据研究问题和理论框架,本研究采用持续的比较分析策略对研究对象个体和多个研究对象之间的数据、代码和类别进行对比归类。数据分析大体分四个阶段。首先,运用开放式编码对上传到计算机Nvivo11系统中(定性分析软件)的数据进行逐句编码。随后,针对研究对象个体不同来源的代码进行比较,合并所有源相同/相似的初始码,建立数组聚焦码。同样地,对多个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建立了数组有限聚焦码。包括:“英语教师”“英语学习者”“阅读文献”“多方讨教”“研究者”“国际生”“外国人”“家庭责任”“英语写作规范”“写作挑战”“经济负担”“写作策略”“助研”“助教”等。接下来,对这些聚焦码进一步分析,进行不同级别分类,并通过指定类别的属性和维度将子类别与类别相关联,形成五大类别:(1)学习目标;(2)写作策略;(3)职业身份;(4)国际研究生;(5)家庭身份。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分析过程并非线性,而是反复对不同时段收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归类。数据分析与数据收集相互影响。例如,在第一轮访谈后,笔者做了初步的数据分析,再根据这些分析结果设置第二轮访谈内容。而且,采用多种数据源、同伴汇报、成员检查法及备忘录分析等手段来减少笔者数据分析中主观性的干扰,从而保证分析结果的科学有效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者身份
这三位英语教师无一例外地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志于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因此,他们放弃国内舒适的生活环境而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学位以提升自己。他们学习目标明确,即提升自身学术写作能力并通过学术写作成为学术共同体的核心成员。
“写作是学术交流的工具,是与学者们进行学术对话的通行证。要想在学术领域里走得更远,就必须获取这个通行证。”(周敏,第二次访谈)
为了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这些英语教师采用多种学习策略来实现其自身的创造性突破。首先,他们充分利用学习共同体资源,广泛阅读学科文献,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进行探索。其次,通过研读相关领域的优秀论文,借鉴研究思路与方法,揣摩仿效专业领域词汇、写作体裁规范以及篇章结构。此外,认真对待每一项写作任务,熟悉论文写作规范,模仿学术语篇特点,寻求并内化教授的写作指导与书面反馈。
他们通过大量的课程和论文写作(包括博士资格考试论文及论文提案写作)实践,提高了学术写作的论证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学科领域知识。通过上述不同形式的写作实践,这些英语教师从边缘性参与逐渐过渡到核心参与,这有助于自身英语学术写作者身份的发展。总之,他们的研究生(学生)身份与他们个人发展的诉求一致,即成长为完全的英语写作者身份,因此能不间断地参与写作实践,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与写作,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使其学术写作者的身份日趋成熟。
(二)职业身份
职业身份在教学经历及未来职业认同两方面对这三位英语教师参与学术写作的能动性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他们原来的教学经验有助于自己更快地适应新的学术环境,完成全职博士生的角色转变。如美国教授所言:
“我原以为这些英语教师会更保守,但实际上,因为先前的工作经历,他们比一般国际生更乐于学习新事物。”(琳达,第一次访谈)
“在这里读博的国际生都是他们本国的优等生。他们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学习特别勤奋,愿意花功夫取得学业成功。”(玛德琳,访谈)
这两个摘录表明这些教师很快就进入了研究生角色,他们并没有经历学者回归学生身份的心理落差。相反,先前工作所积累的学科知识和教研技能为他们提供了合法途径去参与新的学术共同体实践,促进他们在新的学术群体中更快地取得核心参与机会。课堂观察和写作文本分析数据表明这些英语教师在写作时更擅长将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写作更有深度;写作中很少出现低级语法错误,而他们都将其归功于之前在国内的英语教学经历。
同时,先前的研究者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他们建构新的英语写作者身份。
“我之前在国内最高级别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但写作风格和期望是那里的。在我博士学习初期,我照搬之前的写作风格,后来意识到那不符合这里的写作规范。于是,我不得不做调整来适应这里的英语写作风格。还有,我之前的研究领域是英国文学,其写作风格也与教育领域实证研究的风格不同。”(佟芳,第一次访谈)
佟芳的困难源于在进行跨学科、跨国界学习时,不同学科领域(文学与教育)和不同语言(汉语与英语)对学术写作的惯例、标准和流程方面的要求差别较大。这一结果支持了前人的观点,即学术写作基于特定学术背景和社会文化实践。①Theresa Lillis&Mary Scott,"Defining Academic Literacies Research:Issues of Epistemology,Ideology and Strategy",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Vol.4,No.1,2007,pp.5-32.学术写作,除了要具备写作技能,研究生还需要遵循其学科领域的写作范式、要求和标准。对佟芳来说,她的英语写作者身份需要协调有着丰富经验的母语写作者与能力有限的英语写作者双重身份,即在学习采用英语写作风格写作的同时,还要克服原来写作习惯带来的负迁移。佟芳的经历说明了英语写作社会化需要建构新的语言身份并保持与旧语言身份平衡。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中佟芳是唯一一个兼有英语和母语学术写作发表经验的学者,另外两位教师并没有母语学术写作经验。这与现有文献中关于学者几乎都具有丰富母语学术写作经验的论述不同。②Alan Hirvela & Diane Belcher, "Coming Back to Voice: The Multiple Voices and Identities of Mature Multilingual Writers",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Vol.10,No.1,2001,pp.83-106.
其次,预期的未来职业身份影响了这些英语教师在学术写作主题的选择与投入。由于计划毕业后回国工作,作为学术旅居者,她们在确定研究课题时,会兼顾个人的愿景和国家发展的需求。不同于普通研究生,这些英语教师从一开始就有着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从每学期的若干课程论文到毕业时的学位论文,他们研究的主题都关乎国内教育,选题呈现出延续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尽管是学术旅居者,他们都在努力建构一个完全的英语写作者身份,而非选择性地参与英语学术写作实践。他们对学术写作的投入动力源于英语在全球学术写作界的地位——融入学科共同体的工具。他们希望学成之后能够向国际学界分享其研究成果,展示个人研究价值,推动学科发展和国家创新。由此可见,预期的职业身份对这些英语教师参与英语学术写作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也印证了温格在共同体成员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三种归属模式中提出的想象力支配并主导成员参与实践共同体活动的论述。
(三)家庭身份
本研究发现家庭相关的问题——家庭义务和经济压力极大地影响了这些英语教师学习写作能动性的发挥。首先,经济压力是这些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他们都要靠家庭支付美国教育学院资助外的其他费用,这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肖宇和佟芳表示,出国以来一直受经济状况困扰。周敏甚至一度因为经济压力几乎中途退学。同时,迫于经济压力,这三位英语教师都在研究生院做助教、助研及其他兼职工作,这些工作占用了他们原本可以用来进行学术研究的时间,也影响了其写作质量。以佟芳为例,因为要兼顾家庭、学业和校内工作,她每次的写作任务只能在截止时间点完成,其写作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如她所强调:
“我确实想避免这些写作问题,但我真没有时间回头去阅读检查我的文章。”(佟芳,第一次访谈)
其次,已婚的佟芳和周敏均指出家庭义务占用了他们部分学习时间,这与前人对国际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③Misa Akazaki,"Negotiating Different Assumptions:The Experience of Mature Japanese Students in British Universities",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Vol.14,No.4,2010,pp.355-370.。但同时,他们也表示家人的陪伴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因为他们不会像那些只身一人在外求学的学者那样孤独和空虚,一旦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效率会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家庭角色也不全然是消极因素,这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
(四)语言身份
语言身份这里指的是这些英语教师的英语非母语身份。某种程度上说,学术写作是一种社会实践,与语言、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密不可分。英语学术写作需要遵循语言规范,掌握地道措辞,还要具有更高层次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逻辑思维能力。英语非母语身份对这三位英语教师学术写作社会化既是挑战,也是动力。作为英语语言学习者,他们需要比美国本土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完成课程材料阅读,这使得他们很难拥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写作。毕竟,他们用英语学习学科知识,而英语在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上与汉语存在很大差异。美国教授也专门提到这一点:
“我认为许多国际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时间问题,显然这与他们的英语能力有关,国际生通常要花更多时间进行阅读才能跟上课程进度。因此,他们总会感到学习时间不够用。”(玛德琳,访谈)
同时,与大部分国际研究生一样,这些英语教师需要克服母语的负迁移来合法边缘参与写作实践,这与前人得出的结论相似①Maria Angelova&Anastasia Riazantseva,"If you don't tell me,how can I know?":A case study of fou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to write the U.S.way,Written Communication,Vol.16,No.4,1999,pp.491-525.Alan Hirvela&Diane Belcher,Coming back to voice: The multiple voices and identities of mature multilingual writers,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Vol.10, No.1, 2001,pp.83-106.。文本访谈结果显示,这三位教师的写作中都有语言问题和内容结构问题,包括:用词不当、句子太长、篇章结构松散以及论证不严谨。
“现在我仍在不断学习英语语法和句式。要摆脱以前的写作习惯,比如说那些不地道的单词或短语,着实困难。”(肖宇,第一次访谈)
“我认为汉语和英语表达方式截然不同:用汉语写作,我不用完全讲明我的意思,人们也理解我的思想,而在英语里,你似乎什么都得说明白。英语写作很严谨,句子和句子也必须要紧密相连。”(周敏,第二次访谈)
如摘录所示,肖宇在英语写作中的语言问题是受汉语词汇与句法的影响,周敏也是受汉语含蓄的写作方式的影响,而不习惯直接表达、结构严谨的英文写作惯例。事实上,在语言研究领域,建构新的语言身份受到学习者母语的制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二语学习者在一种语言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模式常常会妨碍另一种语言语篇层面上的表达。
作为英语学习者,这些英语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术写作共同体中语言能力较弱的成员,这促使他们采用各种策略提高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争取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由此可见,语言身份在妨碍他们建构英语作者身份的同时也成为他们通过各种努力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动力。
(五)文化身份
语言与文化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语言映射并传递文化价值观。像语言身份一样,异国的文化身份在阻碍这些英语教师参与学术写作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英语写作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一方面,受文化背景,尤其是学术文化背景影响,这三位英语教师像其他非西方文化背景的国际生一样,在美研究生院学习中经历了“学术休克”②Robert B. Burns, Study and stress among first year overseas students in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Vol.10,No.1,1991,pp.61-77.。在学术写作方面,文化背景影响着修辞模式和语篇体裁,给这些英语教师带来的挑战包括:
1.批判性思维。在美国,研究生写作涉及复杂的知识转化任务,要求作者对所研究问题提出批判性的见解。这种写作习惯不同于提倡含蓄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因而这些英语教师在学习初期对学术批评感到无所适从。
“提出论点对我来说是一个大挑战,因为我以前是一名教师,我的工作就是教书,讲授知识点。我从来不用和任何人争论,因为(在学生面前)我是权威。”(周敏,第二次访谈)
2.英语写作惯例。美国教授的书面反馈和对这些教师的访谈显示,这三位英语教师习惯用“我们”不是“我”来构建他们的英语写作者身份,但这不符合英语写作规范。对此,周敏解释道:
“因为‘我’在汉语写作中代表了一种主观、不谦虚的态度,(显得)口语化,这在国内的硕士论文写作中是要求避免使用的。”(周敏,第二次访谈)
同样,受国内学术写作文化影响,他们倾向于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子、不同的词汇,这往往消减了他们的英文表达力。上述这些英语教师经历的“学术休克”表明,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评价方式以及与特定语境的互动。
与此同时,文化身份促使这些英语老师热衷于在学术写作中分享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在海外学习中,一些英语教师常常赋予自己本国文化大使角色,总是尽可能多地向其他国家的教授和同学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经常在写作中对中美教育、中美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这一点在对肖宇课观察中也得到了反映。然而这些国际学者海外学习主要任务是参与学术及学术文化实践,而不是社会文化实践。美国教授也谈及了这一点:
“这些职业人士,尤其在读博士,他们告诉我,他们非常愿意多了解美国文化,但他们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学术科研能力。”(琳达,访谈)
总之,这些英语教师带着多重身份参与新学术共同体实践,主要包括学生身份、职业身份、语言身份以及文化身份。这些身份源于不同实践共同体,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佐证了温格的观点,即当前身份的建构糅合了过去和未来的身份。同时,身份建构过程涉及参与、预期和认同三种归属模式,不同模式间互相影响制约,这些英语教师或质疑、拒绝,或同化当前的实践共同体。这说明了人有多种身份,人们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所建构或认可某一(些)身份的外显。随着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学术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获得了更为完全的英语写作者的身份感。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中国英语教师学术论文写作者身份建构受各种相关身份的影响。具体说来,他们的写作者身份的建构受到终身学习者学生身份的积极推动,但受到职业身份、文化身份、语言身份和家庭身份的双重影响。这既是一个展示或抵制某些身份的冲突协商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过程。这凸显教师主动性在身份建构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共同体成员可以通过预期、参与或不参与等方式来呈现或抵制某种社会标签。
除了验证之前学者的一些结论外,本调查有如下结果:(1)这些英语教师的家庭身份虽然会占用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也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压力,但同时也减少他们在国外学习生活中的孤独感,从而提高了学术研究效率。(2)受学术交流全球化影响,学术旅居者也致力于学术写作社会化,从而融入全球学科实践共同体。(3)语言身份和文化身份阻碍了英语教师吸收英语写作规范,但也促使他们在写作中分享其语言和文化背景,这些文化语言背景因此为他们提供了参与新的学术共同体合法途径及强大动力。
鉴于英语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英语知识和能力水平,对这一群体进行案例研究有利于理解其他专业的国际研究生学术写作的学习经历。研究结果可以帮助那些准备离职去海外求学的在职人员提前了解英语国家的学术写作,也会让我们反观国内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为提高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这一案例理论价值在于理解新成员在学术共同体中的角色及学科、语言和文化背景对二语学术写作社会化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应该引起学者重新思考对学术共同体理论中“新来者”的描述与定义,即新来者(newcomer)是否等同于初学者(novice),莱夫和温格认为“新来者”必须要经过边缘性合法参与当前实践共同体才能发展成为核心成员①Jeanne Lave & Etienne Wenger,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然而,这三位教师虽然都是美国学术写作共同体的新成员,但在加入这个新的学术共同体之前,因为之前的英语教学实践,他们已具备相当的专业学科知识和英语写作能力。因此,他们不同于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国际研究生,他们并不是完全意义上新共同体的“新来者”。
条件所限,本研究对象没有男性教师,因此无法了解家庭身份对男性教师建构共同体身份的影响。鉴于此,建议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弥补这方面缺陷,对男性英语教师学术写作经历进行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群体在参加学术写作实践共同体中能动性。